第159章 启程赴藩-《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天启十五年,七月十五,渤海之滨,天津卫外海。

  黎明前的海面被一层如轻纱般的薄雾笼罩,万籁俱寂中唯有潮水轻拍岸礁的声音。然而,天津港却早化作一片沸腾的人海与灯河。

  无数火把与气死风灯将码头映照得亮如白昼,人头攒动,喧声震天。

  在港口最深处的专用码头上,五艘体型格外庞大、造型迥异于传统帆船的巨舰,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静静地停泊在那里。

  它们通体漆成威严的玄黑色,在灯火下泛着冷峻的幽光,舰艏精心雕刻的蟠龙纹饰张牙舞爪,仿佛欲要破浪而出。

  那高耸的烟囱虽尚未喷吐煤烟,却已无声地宣示着一股超越风帆时代的、不容置疑的钢铁力量——这便是大明工部与将作监倾力打造的“镇远”级蒸汽明轮战舰,专为此次五位亲王就藩东瀛的远航保驾护航。

  而它们护卫的核心,则是那艘更加宏伟、宛如海上移动行宫的客轮——“东平”号。

  “东平”号同样以蒸汽为心脏,但设计上更侧重于舒适与奢华,专用于运送福王、鲁王、瑞王、桂王、惠王这五位亲王,以及他们浩荡的王府眷属、属官、仆从,还有那些几乎将王府库房搬空的家具、典籍、珍宝古玩。

  环绕在这六艘核心舰船周围的,是一支真正堪称庞大的船队。数十艘传统的福船、沙船、广船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广阔的海面,它们桅杆如林,帆索交织,每艘都足以容纳近千人。

  按照藩王仪制,每位亲王除乘坐“东平”号外,还拥有十余艘这样的运输船,上面载着他们的三卫府兵、各类工匠(木匠、铁匠、泥瓦匠、织工、医师等)、农师、乐师、僧道、以及更多的仆役和他们的家眷。

  整个船队人员数以万计,牲畜、粮秣、建材、种子、兵器甲仗更是不可胜数,俨然是一次大规模的海上移民,承载着在大明东瀛新封地复制一个缩小版大明王朝。

  码头上,送行的京中官员、内侍、以及从四面八方涌来围观的百姓摩肩接踵。香案缭绕,旌旗招展。

  在鸿胪寺礼官庄重而悠长的唱喏声中,五位亲王及其核心家眷,依序踏上通往“东平”号那宽大而稳固的跳板。

  场面虽极尽盛大荣光,却也难以掩盖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离愁别绪,以及对茫茫前路的深深忐忑。

  福王朱常洵体态丰腴,在家仆小心翼翼地搀扶下,踩着微微晃动的跳板,额角已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回头望了一眼渐行渐远的故土,对着身旁年纪约十五六岁、已显沉稳之态的世子朱由崧低声嘟囔道:“由崧啊,这船……当真稳妥?为父总觉得,这铁家伙浮在水上,心里终究是不如木头踏实。听闻深海之下,有巨鳌能负仙山,亦能倾覆大舟……”

  世子朱由崧恭敬地微微欠身,安抚道:“父王万安。儿臣行前已多方打听,此船乃陛下特旨,汇集南北巧匠,参照泰西最新技艺,以精钢为骨,辅以坚韧巨木,历经数次试航,坚固无比。更有靖海侯麾下百战水师精锐护航,艨艟斗舰皆备,定可保万无一失。此行虽是远渡,亦是皇恩浩荡,为我朱家开拓基业。”

  紧随其后的次子朱由渠(约十三四岁)和三子朱由桦(约十岁)则全然没有父亲的忧虑,两人兴奋地东张西望,对船上高耸的烟囱、粗大的缆绳、光洁的甲板一切都充满好奇,低声交换着对海上生活的想象。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让乳母小心牵着的福王小郡主朱明珠,年方七岁,穿着一身精心绣制的粉色缠枝莲纹襦裙,小脸蛋白里透红,如同一枚新熟的蜜桃。

  她那双如同黑葡萄般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既紧张又兴奋地望着那巨大的、似乎能吞噬海浪的船身,小手紧紧攥着乳母的衣角,既怕走丢,又舍不得移开视线。

  不远处,鲁王朱寿鋐登船时则是一派截然不同的气象。他年近五旬,面容清癯,神色肃穆,目光锐利如鹰。

  他并未需要搀扶,步履稳健,登船后立即环视四周,仿佛一位将军在巡视自己的阵地。

  他身后跟着他的子嗣:世子朱以派(年十七,神情稳重,酷肖其父)、次子朱以涣(年十五,眼神灵动,带着几分书卷气)、三子朱以江(年十三,略显跳脱,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鲁王停下脚步,沉声对儿子们训诫道:“尔等需谨记,此次就藩,非是寻常省亲游历,更非吟风弄月!乃是奉陛下之命,为我大明镇守这新得之海疆,开拓万里波涛,奠定百世基业!一路上,需谨言慎行,勤学政务,体察海事,不得有丝毫懈怠!到了封地,更要上敬天子,下抚黎庶,不可坠了我大明亲王之威仪,亦不可失了仁德之本!”

  世子朱以派立刻躬身应道:“父王教诲,儿臣等铭记于心,定当恪尽职守,不负皇恩,不辱门楣。”朱以涣和朱以江也连忙收敛神色,恭敬称是。

  瑞王朱常浩则显得较为平静超脱,他手持一串乌木念珠,指尖缓缓拨动,口中低诵佛号,神情恬淡,似乎周遭的喧嚣与他无关,只在登船时望了一眼西方,默默祈求佛祖保佑此次航程平安顺遂,未来封地能永沐祥和。

  桂王朱常瀛和惠王朱常润则不断与前来送行的京中故交、姻亲作别,握手、叮咛、叹息,神情复杂,眼中既有对京城繁华与亲友的不舍,亦有对未知封地的隐隐期待与不安。

  辰时正,吉时已至。一声雄浑而悠长的汽笛如同巨龙嘶鸣,骤然划破长空,声震海岳!

  “东平”号与五艘“镇远”级护航战舰的烟囱几乎同时开始喷吐出浓密的、带着火星的黑色煤烟,巨大的明轮在连杆的驱动下轰然转动,沉重地击打着海水,卷起雪白的浪花。

  碗口粗的缆绳被水手们迅速解开、收回。在岸上人群如潮的欢呼与隐约的哭泣声中,这支承载着大明宗室、东瀛四省官吏的庞大混合船队,缓缓离开了码头,先是如同笨拙的巨兽般在港内调头,继而逐渐加速,排成预定的护航阵型,向着苍茫无际的东海深处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