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文华殿偏殿,皇子学堂。
翰林学士杨观光手持书卷,正为皇子及伴读们讲授《尚书·禹贡》。太子朱慈熠端坐于首位,听得全神贯注,不时在面前的宣纸上记录要点。
坐在他下首的,是七岁的二皇子朱慈煊(范贵妃所出)。他生得眉清目秀,性情温和,颇有书卷气。此刻正襟危坐,姿态优雅,听得十分认真,偶尔还会微微颔首,似乎对先生所讲深以为然。
坐在朱慈煊对面的,则是同岁的三皇子朱慈炤(任淑妃所出)。这孩子与朱慈煊的安静截然相反,天生好动,一双眼睛骨碌碌转个不停,显然对枯燥的经义兴趣缺缺。他一会儿摆弄一下腰间的小玉佩,一会儿偷偷打量旁边几位勋贵子弟伴读的表情,显得有些坐立不安。
再旁边,是七岁半的长公主朱明洛(李月蝉所出)。她继承了其母的灵秀,容貌精致,一双大眼睛充满了好奇与狡黠。她虽也规规矩矩坐着,但小脑袋却微微歪着,似乎在想些别的什么,嘴角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调皮笑意。
学堂内还有几位新晋勋贵子弟作为伴读:
? 张振邦(6岁):镇国公张国纪之孙,长相斯文,举止有度,但眼神灵动,透着聪慧。
? 卢承恩(7岁):辽国公卢象升之孙,身板比同龄人结实,眉宇间已有几分其祖父的刚毅之气,坐姿笔挺,听得格外认真,尤其涉及军事地理部分。
? 曹龙(6岁):冠军侯曹变蛟之子,虎头虎脑,精力旺盛,是太子的死党兼跟班,此刻虽然努力坐直,但小屁股总忍不住微微扭动,眼神不时瞟向太子,满是崇拜。
杨观光抑扬顿挫地讲着:“……故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目光扫过诸位皇子,“殿下们可知,这‘奠高山大川’是何意?便是划定九州疆界,理清山川脉络,使之各有所归,此乃圣王定鼎、安抚天下之本也…”
太子朱慈熠听得入神,不由发问:“先生,书中说‘淮海惟扬州’,那台湾岛在古时属扬州之境吗?如今红…西夷窃据,是否正因疆界未‘奠’之故?”
杨观光捻须微笑,对太子的举一反三颇为赞赏:“殿下聪慧,能联系时政,甚好。按古地理,台湾确在扬州域外,然其地毗邻闽越,土人风俗亦有相通之处。陛下圣明,已决意将台湾纳入王化,重定疆理,将来编纂地理志,必会载入《禹贡》新篇。此正合圣王‘奠山川’之意,驱逐西夷,便是要‘奠’定我大明海疆!”
朱慈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小脸上满是郑重:“学生明白了。我就说我许久没见到我郑侍读了,原来被父皇派出打仗了,待郑将军收复台湾,学生定要好好研习其地理民情,将来或可助父皇稳固东南屏障。”
二皇子朱慈煊也轻声附和:“皇兄说的是。地理之学,关乎国政,不可不察。”他说话慢条斯理,显得十分稳重。
卢承恩听得两眼放光,忍不住插话道:“先生,台湾岛地形如何?可有险要关隘?登陆作战该选何处?”他显然更关心军事层面。
杨观光笑道:“卢公子问得好。台湾地形,东高西低,中部多山,沿海多平原沙洲。登陆之地,首重港口水深与腹地开阔…据闻西夷所据之热兰遮城、圣萨尔瓦多城,皆选址极佳…”
就在这时,一旁的三皇子朱慈炤大概是实在坐不住了,趁着杨观光讲解地形的功夫,偷偷从笔筒里抽出一支小号的狼毫笔,蘸了点清水,悄悄伸到前面,想去撩拨坐在他前位的镇国公之孙张振邦脑后束发的丝绦。
长公主朱明洛眼尖,立刻看到了三哥的小动作,她非但不阻止,反而用手帕掩着小嘴,无声地偷笑,一双大眼睛弯成了月牙,显然觉得很有趣。
张振邦感觉脑后异样,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却不敢回头,身子绷得紧紧的。
“慈炤!”太子朱慈熠低沉而带着威严的声音响起。他虽然年纪也不大,但身为储君,自有一股气势。他并未转头,目光依旧看着先生,但声音却清晰地传到了朱慈炤耳中:“坐好!专心听讲!”
朱慈炤吓了一跳,手一抖,毛笔掉在了地毯上。他讪讪地收回手,偷偷瞥了一眼面色严肃的皇兄,瘪了瘪嘴,总算老实了一些。
坐在太子旁边的曹龙,立刻对着三皇子的方向挥了挥小拳头,龇了龇牙,做出一个“再捣乱揍你”的凶巴巴表情,忠心耿耿地维护着太子的威严。
杨观光似乎并未察觉身后的小小风波,继续讲学。
过了一会儿,杨观光讲到“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 提及古扬州的贡品有金、银、铜和美竹等物时。
长公主朱明洛忽然举起小手,声音清脆地问道:“先生先生,那台湾岛上也有金子吗?有没有好看的大竹子?郑将军打败红毛夷后,会不会也给我们进贡这些呀?”她的思维天马行空,充满了孩童的好奇心。
杨观光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一怔,随即失笑:“公主殿下,台湾物产,典籍记载不详。然据零星海商传闻,其地山林茂密,物产应当颇丰。是否有金矿美竹,待王师收复,自然知晓。”
朱慈炤忍不住又插嘴,带着点兴奋:“肯定有!说不定还有会唱歌的大鸟和比房子还大的鱼!”他又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朱慈熠无奈地看了弟弟一眼,这次倒是没立刻斥责,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课堂气氛因为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提问而轻松了不少。杨观光也是见惯了小皇子小公主们的性子,耐心引导,将话题又拉回经义,但也会穿插一些海外奇闻,引得孩子们(包括几位伴读)都听得津津有味。
而另一边,年仅三岁的嫡次子四皇子朱慈煜,则待在专为幼龄皇子设置的蒙学斋里。这里的规矩宽松许多。慈煜穿着一身喜庆的红色小棉袄,像个圆滚滚的福娃娃,正坐在厚厚的地毯上,摆弄着一套精美的木制战舰模型,正是工部匠作局按“镇海号”等比缩小的玩具。
“轰!轰轰!”小家伙口齿不清地给自己配音,推着模型在毯子上“航行”,撞翻了一排代表“倭寇”的小木人,玩得不亦乐乎。
负责照看的嬷嬷和女官们忍俊不禁。一位新来的女官试着拿起一本《三字经》,柔声道:“四皇子,我们来念书好不好?‘人之初,性本善…’”
朱慈煜抬起头,眨巴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忽然伸出小胖手指着窗外的天空,奶声奶气地、极其认真地说:“不念!飞!大鸟!铁鸟!带煜儿飞!去打红毛坏蛋!”
嬷嬷们顿时笑作一团,只当是孩童的呓语。她们并不知道,这无心之语,或许正暗合了其父皇那深藏于九天之上的、超越时代的雄心与蓝图。
学堂之内,一静一动,一庄一谐。太子沉稳好学,心系社稷;二皇子温文尔雅,喜好诗书;三皇子活泼好动,精力旺盛;长公主古灵精怪,思维跳脱;嫡次子(四皇子)憨态可掬,童言无忌。几位皇子公主,性格迥异,却都沐浴在帝国日益强盛的荣光之下,他们的未来,也将与这片辽阔的江山紧紧相连。
翰林学士杨观光手持书卷,正为皇子及伴读们讲授《尚书·禹贡》。太子朱慈熠端坐于首位,听得全神贯注,不时在面前的宣纸上记录要点。
坐在他下首的,是七岁的二皇子朱慈煊(范贵妃所出)。他生得眉清目秀,性情温和,颇有书卷气。此刻正襟危坐,姿态优雅,听得十分认真,偶尔还会微微颔首,似乎对先生所讲深以为然。
坐在朱慈煊对面的,则是同岁的三皇子朱慈炤(任淑妃所出)。这孩子与朱慈煊的安静截然相反,天生好动,一双眼睛骨碌碌转个不停,显然对枯燥的经义兴趣缺缺。他一会儿摆弄一下腰间的小玉佩,一会儿偷偷打量旁边几位勋贵子弟伴读的表情,显得有些坐立不安。
再旁边,是七岁半的长公主朱明洛(李月蝉所出)。她继承了其母的灵秀,容貌精致,一双大眼睛充满了好奇与狡黠。她虽也规规矩矩坐着,但小脑袋却微微歪着,似乎在想些别的什么,嘴角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调皮笑意。
学堂内还有几位新晋勋贵子弟作为伴读:
? 张振邦(6岁):镇国公张国纪之孙,长相斯文,举止有度,但眼神灵动,透着聪慧。
? 卢承恩(7岁):辽国公卢象升之孙,身板比同龄人结实,眉宇间已有几分其祖父的刚毅之气,坐姿笔挺,听得格外认真,尤其涉及军事地理部分。
? 曹龙(6岁):冠军侯曹变蛟之子,虎头虎脑,精力旺盛,是太子的死党兼跟班,此刻虽然努力坐直,但小屁股总忍不住微微扭动,眼神不时瞟向太子,满是崇拜。
杨观光抑扬顿挫地讲着:“……故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目光扫过诸位皇子,“殿下们可知,这‘奠高山大川’是何意?便是划定九州疆界,理清山川脉络,使之各有所归,此乃圣王定鼎、安抚天下之本也…”
太子朱慈熠听得入神,不由发问:“先生,书中说‘淮海惟扬州’,那台湾岛在古时属扬州之境吗?如今红…西夷窃据,是否正因疆界未‘奠’之故?”
杨观光捻须微笑,对太子的举一反三颇为赞赏:“殿下聪慧,能联系时政,甚好。按古地理,台湾确在扬州域外,然其地毗邻闽越,土人风俗亦有相通之处。陛下圣明,已决意将台湾纳入王化,重定疆理,将来编纂地理志,必会载入《禹贡》新篇。此正合圣王‘奠山川’之意,驱逐西夷,便是要‘奠’定我大明海疆!”
朱慈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小脸上满是郑重:“学生明白了。我就说我许久没见到我郑侍读了,原来被父皇派出打仗了,待郑将军收复台湾,学生定要好好研习其地理民情,将来或可助父皇稳固东南屏障。”
二皇子朱慈煊也轻声附和:“皇兄说的是。地理之学,关乎国政,不可不察。”他说话慢条斯理,显得十分稳重。
卢承恩听得两眼放光,忍不住插话道:“先生,台湾岛地形如何?可有险要关隘?登陆作战该选何处?”他显然更关心军事层面。
杨观光笑道:“卢公子问得好。台湾地形,东高西低,中部多山,沿海多平原沙洲。登陆之地,首重港口水深与腹地开阔…据闻西夷所据之热兰遮城、圣萨尔瓦多城,皆选址极佳…”
就在这时,一旁的三皇子朱慈炤大概是实在坐不住了,趁着杨观光讲解地形的功夫,偷偷从笔筒里抽出一支小号的狼毫笔,蘸了点清水,悄悄伸到前面,想去撩拨坐在他前位的镇国公之孙张振邦脑后束发的丝绦。
长公主朱明洛眼尖,立刻看到了三哥的小动作,她非但不阻止,反而用手帕掩着小嘴,无声地偷笑,一双大眼睛弯成了月牙,显然觉得很有趣。
张振邦感觉脑后异样,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却不敢回头,身子绷得紧紧的。
“慈炤!”太子朱慈熠低沉而带着威严的声音响起。他虽然年纪也不大,但身为储君,自有一股气势。他并未转头,目光依旧看着先生,但声音却清晰地传到了朱慈炤耳中:“坐好!专心听讲!”
朱慈炤吓了一跳,手一抖,毛笔掉在了地毯上。他讪讪地收回手,偷偷瞥了一眼面色严肃的皇兄,瘪了瘪嘴,总算老实了一些。
坐在太子旁边的曹龙,立刻对着三皇子的方向挥了挥小拳头,龇了龇牙,做出一个“再捣乱揍你”的凶巴巴表情,忠心耿耿地维护着太子的威严。
杨观光似乎并未察觉身后的小小风波,继续讲学。
过了一会儿,杨观光讲到“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 提及古扬州的贡品有金、银、铜和美竹等物时。
长公主朱明洛忽然举起小手,声音清脆地问道:“先生先生,那台湾岛上也有金子吗?有没有好看的大竹子?郑将军打败红毛夷后,会不会也给我们进贡这些呀?”她的思维天马行空,充满了孩童的好奇心。
杨观光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一怔,随即失笑:“公主殿下,台湾物产,典籍记载不详。然据零星海商传闻,其地山林茂密,物产应当颇丰。是否有金矿美竹,待王师收复,自然知晓。”
朱慈炤忍不住又插嘴,带着点兴奋:“肯定有!说不定还有会唱歌的大鸟和比房子还大的鱼!”他又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朱慈熠无奈地看了弟弟一眼,这次倒是没立刻斥责,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课堂气氛因为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提问而轻松了不少。杨观光也是见惯了小皇子小公主们的性子,耐心引导,将话题又拉回经义,但也会穿插一些海外奇闻,引得孩子们(包括几位伴读)都听得津津有味。
而另一边,年仅三岁的嫡次子四皇子朱慈煜,则待在专为幼龄皇子设置的蒙学斋里。这里的规矩宽松许多。慈煜穿着一身喜庆的红色小棉袄,像个圆滚滚的福娃娃,正坐在厚厚的地毯上,摆弄着一套精美的木制战舰模型,正是工部匠作局按“镇海号”等比缩小的玩具。
“轰!轰轰!”小家伙口齿不清地给自己配音,推着模型在毯子上“航行”,撞翻了一排代表“倭寇”的小木人,玩得不亦乐乎。
负责照看的嬷嬷和女官们忍俊不禁。一位新来的女官试着拿起一本《三字经》,柔声道:“四皇子,我们来念书好不好?‘人之初,性本善…’”
朱慈煜抬起头,眨巴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忽然伸出小胖手指着窗外的天空,奶声奶气地、极其认真地说:“不念!飞!大鸟!铁鸟!带煜儿飞!去打红毛坏蛋!”
嬷嬷们顿时笑作一团,只当是孩童的呓语。她们并不知道,这无心之语,或许正暗合了其父皇那深藏于九天之上的、超越时代的雄心与蓝图。
学堂之内,一静一动,一庄一谐。太子沉稳好学,心系社稷;二皇子温文尔雅,喜好诗书;三皇子活泼好动,精力旺盛;长公主古灵精怪,思维跳脱;嫡次子(四皇子)憨态可掬,童言无忌。几位皇子公主,性格迥异,却都沐浴在帝国日益强盛的荣光之下,他们的未来,也将与这片辽阔的江山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