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凯旋-《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天启十四年,七月中旬,天津大沽港。

  碧空如洗,万里无波。湛蓝的海面平滑如镜,倒映着苍穹流云。然而今日,这片往昔以盐船渔帆为主的港湾,却沉浸在一片前所未有的喧腾与威仪之中。巨大的“镇海号”钢铁舰体如同一座移动的黑色山峦,缓缓驶入精心为其预留的深水泊位。其巍峨的身影与周遭传统的福船、广船形成了跨越时代的强烈对比,象征着大明无可匹敌的海上新权。

  但与月前离港时的肃杀不同,此刻的“镇海号”主桅之上,那面明黄龙旗迎风怒展,其下更悬挂着一串代表胜利与臣服的旌节。阳光照射在经过清洗却仍隐约可见硝烟痕迹的巨炮炮管上,反射出冷冽的金属光泽。

  码头之上,早已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天津巡抚率领阖城文武官员、驻军将领,身着朝服或官袍,肃立于红毯两侧。更外围,则是无数闻讯赶来、欲一睹英雄风采的士绅百姓,人潮如织,万头攒动,却都被维持秩序的兵士礼貌地阻隔在安全线外。礼炮轰鸣二十一响,沉重而恢弘的声浪震撼着海天,这是迎接立下不世之功的勋臣最高规格。

  郑成功一身御赐的四爪蟒袍,外罩猩红披风,卓立于舰首。海风拂动他的衣袂,却难撼其身形分毫。他年轻的面庞上已褪尽稚气,唯有经战火淬炼后的沉毅与威严。身后,是两排盔明甲亮、挺胸昂首的龙鳞卫将士,如同塑像般肃穆。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箱箱被沉重抬下舷梯的银箱,箱体敞开,内里雪花官银在烈日下闪烁着令人窒息的光芒——那正是首批一百万两的白银赔款,是东征胜利最直观的战利品。随后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珍奇贡品:造型奇雅、镶嵌螺钿的东瀛屏风;硕大莹润、光泽夺目的南海珍珠;锋锐华丽、刀纹如波的倭国刀剑;以及被小心翼翼搬运的珍稀紫檀木材和剔红漆器。这些都是幕府与九州诸藩“进献”给天启皇帝的“心意”,无声地诉说着东征的辉煌胜利与对手的彻底屈服。

  “恭迎小将军凯旋!”天津巡抚率领百官,躬身行礼,声音中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与激动。

  郑成功沉稳还礼,声音清越:“有劳诸位大人相迎,本将奉旨出征,幸不辱命。”他的目光却已越过欢腾的人群,投向了港口不远处那条延伸向内陆的钢铁巨龙——京津铁路的终点站。一列名为“青龙号”的蒸汽机车正停靠在站台,黝黑的车身锃亮,巨大的联动轮仿佛蕴藏着无穷力量,烟囱中喷吐着淡淡的白烟,仿佛早已迫不及待要载着英雄归京。

  乘坐“青龙号”返回京师的旅程,本身就如同一次对大明新气象的巡礼。

  郑成功与重要随员坐在装饰华贵、铺设软毯的头等车厢内,透过擦拭得一尘不染的巨大玻璃车窗,可以看到铁路沿线日新月异的景象。近处,农田阡陌纵横,新修的水利设施遍布田野,巨大的蒸汽抽水机正在隆隆作响,将河水提灌入渠;远处,新兴的工厂作坊冒出缕缕轻烟,高耸的水塔和传动装置依稀可见。更让他注意的是,铁路沿线每隔一段距离,便有新筑的小型兵站和砖石了望塔,上有持枪士兵警戒,可见朝廷对这条经济与军事命脉的重视程度。

  沿途经过大小车站,皆有当地官员、士绅、百姓自发聚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每当火车短暂停靠加水加煤,都能听到窗外传来的如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快看!那就是征东大将军!”

  “郑少将军威武!大明万胜!”

  “看见那气派没?真是少年英雄!”

  “《大明日报》说了!‘镇海号’一炮就轰平了一座岛!倭寇望风而降!”

  “这下好了,看谁还敢来犯我海疆!”

  议论声、赞叹声、欢呼声不绝于耳,炽热的目光几乎要穿透车窗。随行的书记官难掩激动,对郑成功道:“将军,您如今可是天下归心的英雄了!《大明日报》连日特刊,详载东征伟绩,如今四海之内,无人不知将军威名,无人不晓我大明水师之强!”

  郑成功微微一笑,心中虽豪情激荡,却并未忘形:“此乃陛下圣明烛照,将士用命效死之功,非一人之能。倭国虽暂服,然海疆之患,如野草烧不尽,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变得深邃起来。

  京师,紫禁城,皇极殿。

  大朝会的钟鼓声庄严肃穆,回荡在重檐庑殿之间。文武百官依品级分列丹墀两旁,绯袍玉带,济济一堂。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大殿中央那昂然而立的年轻身影之上。

  天启皇帝朱啸高坐于九龙金漆龙椅之上,熔金般的瞳孔中满是欣慰与赞赏。御案旁,八岁的太子朱慈熠也睁大了清澈的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这位曾为他讲述过“铁筒子”为何冒烟的郑将军,小脸上满是崇拜。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上前一步,展开明黄绢帛,用特有的尖亮嗓音,抑扬顿挫地高声宣唱郑成功东征之功:“…咨尔钦差征东将军郑成功,奉天讨逆,扬国威于万里波涛,慑倭酋而使之俯首称臣…拓海疆于东瀛门户,立巡府以永靖东方…功勋卓着,彪炳千秋…实乃不世之奇功,社稷之干城…”

  唱功毕,朱啸缓缓起身,冕旒轻摇,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郑成功听旨!”

  “臣在!”郑成功撩袍单膝跪地,甲叶碰撞,发出清脆而坚定的铿锵之声。

  “尔奉天征讨,不辱使命,扬我国威,定鼎东海!朕心甚慰!特晋尔为‘威远伯’,另赏御赐金币500枚,锦缎五百匹,京师锡拉胡同赐宅第一座!”

  “臣,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郑成功叩首谢恩,声音沉稳有力,不见丝毫骄躁。

  “平身!”朱啸脸上露出难得的畅快笑容,“威远伯,给朕和众卿细细说说,那倭国如今情形如何?那‘镇海号’巨舰,可还堪用?朕可是日夜惦记着你的捷报啊!”

  郑成功起身,将东瀛见闻、幕府最终屈服、九州诸藩归顺、长崎开港、设立东海巡阅府等事,择要禀报,言辞简练却气势磅礴,细节生动,听得满朝文武心潮澎湃,仿佛亲眼见到了那龙旗升起于异国港口的辉煌一幕,感受到了那巨炮轰鸣的震撼天威。

  朝会之后,朱啸特意在乾清宫偏殿单独召见郑成功。

  “成功,你做得很好。”朱啸目光灼灼,亲手赐下一杯御酒,“东海巡阅府之事,朕准了。你便替朕,好好看住东边的门户。所需舰船、兵员、粮饷,朕会命兵部、工部、户部全力协办,优先拨付。朕要的,不是一个暂时的臣服,而是一个永绝倭患的太平海疆!”

  “臣,定竭尽驽钝,不负陛下天恩厚托!”郑成功双手接过御酒,一饮而尽,语气斩钉截铁。

  胜利的喜悦通过《大明日报》和朝廷邸报席卷全国,民间张灯结彩,热议纷纷,威远伯的事迹成为茶楼酒肆说书人口中最炙手可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