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钦点状元-《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天启十四年春,太和殿前广场,旌旗仪仗森严,文武百官依序而立。新科贡士们身着青色进士服,按会试名次屏息凝立,等待着决定命运的最终时刻。阳光洒在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光芒,映照着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期盼的脸庞。

  宣旨太监立于丹陛最高处,展开金灿灿的皇榜,气运丹田,那悠长而极具穿透力的唱名声响彻广场:

  “天启十四年甲戌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 陈子龙 (南直隶松江府)!赐进士及第!”

  呼声落下,一位年约二十五六、身姿挺拔、面容俊朗儒雅中透着一股不凡锐气的青年,沉稳出列。他步伐稳健,行至御道中央,向大殿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动作流畅而庄重。人群中响起一阵压抑的低呼,许多人早已听闻此子才名,知其不仅经史娴熟,更精于实务策论,乃本届公认的魁首热门。

  “第一甲第二名—— 薄珏 (南直隶苏州府)!赐进士及第!”

  一名气质略显文弱、眼神却异常专注清澈的青年应声出列。他似乎有些不习惯如此隆重的场合,脸颊微红,但行礼时一丝不苟。熟知内情者皆知,此人在算术、格物之上有惊人造诣,试卷中所呈仪器图样之精巧,计算之缜密,令人叹服。

  “第一甲第三名—— 孙和鼎 (浙江绍兴府)!赐进士及第!”

  第三名探花郎出列,面如冠玉,风度翩翩,举止从容优雅,令人见之忘俗。其文章辞采斐然,更难得的是对经济统筹、宏观规划颇有见地。

  三鼎甲确立,随后,太监继续高声唱名,从第二甲、第三甲共计录取了六百六十六名新科进士!浩荡的队伍,预示着帝国又迎来了一批饱学之士。喜讯随着快马飞奔出京,必将再次搅动天下士林。

  ------

  乾清考教·天子垂询

  按新制,殿试传胪后,皇帝将于乾清宫亲自考教前十名进士,谓之“小廷试”。这不仅是殊荣,更是皇帝直接甄别人才、确定最终排名及未来任用方向的关键环节。

  乾清宫内,檀香袅袅,气氛庄重肃穆。朱啸端坐龙椅,首辅袁可立、兵部尚书李邦华、东阁大学士徐光启等重臣分列两侧。十名新科精英分批入内,虽难免紧张,但大多能保持仪态。

  首轮,三鼎甲入内。

  朱啸首先看向陈子龙,问道:“子龙,乐浪新附,百事待兴。若任你为一方守牧,当以何为先,何以安民兴土?”

  陈子龙略一沉吟,朗声答道:“回陛下,臣以为当以三事为先:一曰靖地方,清剿残匪,编练乡勇,保境安民,使民有所依;二曰兴文教,广设学堂,推行汉化,导民向善,使民知礼仪;三曰促生产,分发农具耕牛,鼓励垦殖,疏通商路,使民得温饱。三事并行,根基乃固。”

  朱啸微微颔首,不置可否,目光转向薄珏:“薄珏,朕观你试卷,于光学器械颇有心得。若军中欲改良千里镜,使观敌更远更清,尔有何策?”

  薄珏眼睛一亮,谈及专业便忘了紧张,语速加快:“陛下,臣以为可从三处着手:一磨镜片,需寻更纯净水晶或琉璃,改进研磨工艺,求其曲面更精;二改镜筒,可加设调节螺旋,便于精准对焦;三思结构,或可尝试双筒并列,以利双目观测,减轻疲乏。臣可绘详图并试制…”

  “好!” 徐光启忍不住低声赞了一句。朱啸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最后问孙和鼎:“和鼎,辽东垦荒,移民日众,粮秣转运、仓储管理至关紧要,你可有良策以增其效?”

  孙和鼎从容应答:“陛下,臣以为需统规划,于各府要冲之地预设大型官仓;疏通道,充分利用辽河水运,并规划辅以新式公路连接仓储点;严簿记,采用新式复式记账法,清晰录入支出收入,严防贪弊;预调配,根据移民抵达批次与垦荒进度,提前调度粮种工具,避免延误农时。”

  朱啸听后,面露赞许。

  随后,其余七名进士依次入内接受垂询。

  第四名,宋繁星(江西南昌府),被问及“如何提升农具效率”,他详细阐述了基于力学原理改良犁铧、水车的具体方案,甚至提到了利用风力。

  第五名,李信(河南开封府),被问及“边市管理如何防弊”,他提出了严格的票据制度、轮岗监察和与商会联保的策略。

  第六名,方以智(南直隶安庆府),被问及“格物之理如何惠及民生”,他畅谈了力学、热学在器械、纺织、冶炼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思维极为开阔。

  第七名,张家玉(广东东莞),被问及“海防要点”,他结合地理、水文,提出了重点防御与主动巡弋相结合的观点,颇具战略眼光。

  第八名,杨廷麟(江西吉安府),被问及“教化百姓之方”,他强调需编撰浅显易懂的农书、工技手册,通过学堂和乡绅广泛传播。

  第九名,文安之(湖广荆州府),被问及“刑律如何于新地施行”,主张“约法简章,循序渐进,既明法度,亦顺俗情”。

  第十名,张重熙(江西抚州府),被问及“如何鼓励工商”,建议降低边关商税、提供官贷扶持特色作坊,并保护专利。

  朱啸与重臣们就每个人的回答都进行了简短讨论或追问,现场仿佛一场最高级别的人才答辩会。皇帝对这批学子展现出的务实精神、专业知识和开阔思路极为满意。

  最终,朱啸金口玉言,钦定名次不变,陈子龙为本科状元。并勉励众人:“尔等皆乃国之栋梁,望尔等不负所学,不负朕望,将来于各自之位,为国效力,为民请命!”

  “臣等谨遵圣谕!必竭尽所能,报效皇恩!” 十人齐声应诺,声震殿宇。

  ------

  英才北赴·建功立业

  数日后,任命下达。六百六十六名新科进士中,整整三百三十三人被授予辽东四府及乐浪省之职!

  陈子龙授乐浪省汉城府通判(正六品),掌粮运、农田、水利等,皇帝期望他将所言策略付诸实践。

  薄珏授工部辽东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派驻辽阳府,专司器械改良与工业督导。

  孙和鼎授户部北疆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派驻开原府,统筹垦荒物资。

  宋应星授开原府推官(正七品),兼劝农事。

  李信授安东市舶司副提举(从七品),监管边市。

  方以智授天工院格物所研习(特设职位),留京但需定期赴辽东考察。

  张家玉授登莱水师参军(正七品),负责海防文书策划。

  杨廷麟授辽阳府教授(正七品),掌一府教育。

  文安之授锦州府推官(正七品),掌刑名。

  揭重熙授皇家商会辽东分会理事(特设职位),促进工商。

  旨意明确,要求他们即刻赴任,不得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