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三年十一月初,皇极殿大朝会。
天启皇帝朱啸高踞御座,目光扫过丹陛下的文武百官,声音沉稳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众卿,东虏已平,乐浪归流,此乃社稷之幸。然,北疆之外,远未靖宁。林丹汗虽败走西窜,其心未死,仍控漠南部分;朵颜三卫,首鼠两端,时降时叛;漠北鞑靼诸部、土默特残部,皆于草原深处虎视眈眈,犹如群狼环伺。于大明而言,此乃心腹之患,不可不察。今日朝会,便议一议,这北疆之患,当如何应对?众卿可有良策?”
皇帝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立刻如同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兵部尚书王在晋率先出列,语气铿锵:“陛下!漠北诸部,畏威而不怀德!东虏覆灭之殷鉴不远,然其未必真心臣服。臣以为,当效汉武帝旧事,遣精锐骑兵,出塞千里,寻其主力而击之!以雷霆之势,犁庭扫穴,方可保北疆十年太平!”
首辅袁可立却缓缓摇头,出言更为持重:“李尚书之言,虽显国威,然需慎之。漠北地域辽阔,气候恶劣,敌踪难寻。大军远征,粮草辎重转运艰难,若敌避而不战,或以游骑袭扰,我师必疲于奔命,恐重蹈前朝覆辙。况国内方经大战,乐浪初定,辽东开发需时,实不宜再启大规模战端,空耗国力。”
户部尚书毕自严立刻附和袁可立:“首辅老成谋国!陛下,东征之役,虽胜,然耗饷甚巨。辽东开发,移民实边,更需海量钱粮。国库虽因新政渐丰,然同时支撑大规模北伐与辽东建设,力有未逮。当以休养生息,巩固已得之地为先。”
五军都督府的一位老都督则道:“然则,岂能坐视虏寇壮大?不如加强边墙,增筑堡垒,广设烽燧,以精兵强将镇守九边,使其不敢南下牧马。待国力充盈,再图后举。”
新任的平海侯李定国此时出列,声音清朗:“陛下,诸位大人!末将以为,攻守须得兼备,刚柔并济。可一方面,精选骑卒,组成数支快速反应的‘游骑军’,配备精良骑具、强弓劲弩,乃至部分轻型火炮,不时出塞巡弋,主动打击靠近边墙的部落,彰显武力,使其不敢轻易寇边。此乃‘以攻代守’。另一方面,可重启或扩大与蒙古各部的‘互市’,但需严加管控!以其所需之茶、布、铁器(限农具)、粮食,交换其马匹、牛羊、皮货。使其依赖于我,则战意自消。同时,可效仿辽东故事,招抚部分愿意归顺的小部落,赐予草场,令其为大明守边,以夷制夷!”
武英殿大学士张国纪(皇家商会)补充道:“李侯爷所言互市,大有可为。不仅可安边,亦可使我皇家商会获取优质战马与畜力,利国利民。然需严防铁器、兵器等流入。”
各方意见激烈交锋,各有道理。
天启帝朱啸静静聆听,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扶手。待众人议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一锤定音:
“众卿所言,皆有其理。北疆之事,确不可一味用强,亦不可坐视不理。朕意已决:”
“一,采纳李爱卿之策。于九边精锐及京营骑卒中,遴选健儿,组建三支‘龙骑营’,每营五千人,配双马乃至三马,精甲利刃,由李定国统一调度训练,轮番出塞巡狩,主动邀击,扬我国威!”
“二,扩大边市,严加管理。于宣府、大同、蓟镇等地,增设或扩大官办互市场所,由朝廷、内帑及皇家商会共同掌控交易,以茶帛粮盐,易其马匹牛羊。严禁火药、兵器、甲胄流出。派专员记录各部交易情况,以此察其动向。”
“三,招抚分化。遣能言善辩之士,携厚礼,秘密联络漠北与林丹汗、土默特有隙之部落,许以厚利,诱其来归,或使其内乱。”
“四,巩固边防。命工部、兵部,勘察边墙险要之处,酌情用新式‘明礁水泥’加固或增筑堡垒、炮台,尤其是通往辽东之走廊地带,需确保畅通无阻。”
“如此,刚柔并济,步步为营。待辽东粮仓丰盈,国库充实,再观漠北之变。众卿以为如何?”
皇帝的策略综合了各派优点,且显得务实而富有远见,群臣纷纷躬身:“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
与此同时,一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届的科举考试——第二次新式科举,正在北京贡院隆重举行。
有了第一次南京科举的经验以及天工院数年来的大力推广和系统科技的暗中助推,新学思想、格物之理早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此次科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英才,他们不仅熟读经史,更对数学、格物、地理、乃至新兴的“化学”、“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
贡院之外,人山人海。送考的、看热闹的、乃至各大工坊商会前来提前物色人才的眼线,络绎不绝。
“听说这次考题,又有新花样了!不止要写文章,还要演算那叫什么…微积分的?”
“何止!据说还有画图题,要设计一种省力的机械呢!”
“天工院出的那些书,这下可派上大用场了!幸好俺苦读了大半年!”
考场之内,气氛更是紧张而热烈。与以往科举的沉闷不同,此次考试过程中,不时可以听到考生因为遇到巧妙题型而发出的轻声惊叹,或是因为思路豁然开朗而压抑的兴奋低呼。
阅卷过程更是让来自翰林院和天工院的考官们大开眼界,惊喜连连:
? 一名来自广东的考生,其答卷中不仅精准地计算了水流速度与水车功率的关系,更设计出了一套利用齿轮组提升效率的联动装置图,思路之精巧,令几位精通机械的考官拍案叫绝。
? 一名来自南直隶的学子,在“策论”中并未空谈治国方略,而是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北方煤矿与南方铁矿,通过优化水路和新建铁路进行调配,以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的宏伟构想,其视野之前瞻,仿佛亲眼见过帝国未来的工业蓝图。
? 一名出身陕西工匠家庭的青年,其数学答卷几乎满分,更在附加题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光学原理改良望远镜镜片研磨精度的方法。
? 还有考生尝试用初步的化学知识解释金属锈蚀原理并提出防护方法;有人绘制了精细的沿海地图并标注了理想港口位置及防御要点;甚至有人根据农书和格物知识,设计了一种可调节行距和深度的新式耧车!
这些试卷所展现出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章句,而是蓬勃的创造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经史子集功底不如传统士子深厚,但在新学的领域,他们无疑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头脑。
阅卷结束后,主考官徐光启捧着几份最优秀的试卷,激动地向朱啸汇报:“陛下!人才!这些都是经世致用的真正人才啊!其心思之巧,见解之深,远超臣之预料!新学之兴,国之大幸!”
朱啸翻阅着那些充满了图形、公式和奇思妙想的答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通过这些科举选拔出来的,将是未来推动帝国走向更强盛的中坚力量。系统的科技传播与帝国的政策引导,正在结出累累硕果。一个科技与人才并重的盛世,已然拉开了序幕。
天启皇帝朱啸高踞御座,目光扫过丹陛下的文武百官,声音沉稳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众卿,东虏已平,乐浪归流,此乃社稷之幸。然,北疆之外,远未靖宁。林丹汗虽败走西窜,其心未死,仍控漠南部分;朵颜三卫,首鼠两端,时降时叛;漠北鞑靼诸部、土默特残部,皆于草原深处虎视眈眈,犹如群狼环伺。于大明而言,此乃心腹之患,不可不察。今日朝会,便议一议,这北疆之患,当如何应对?众卿可有良策?”
皇帝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立刻如同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兵部尚书王在晋率先出列,语气铿锵:“陛下!漠北诸部,畏威而不怀德!东虏覆灭之殷鉴不远,然其未必真心臣服。臣以为,当效汉武帝旧事,遣精锐骑兵,出塞千里,寻其主力而击之!以雷霆之势,犁庭扫穴,方可保北疆十年太平!”
首辅袁可立却缓缓摇头,出言更为持重:“李尚书之言,虽显国威,然需慎之。漠北地域辽阔,气候恶劣,敌踪难寻。大军远征,粮草辎重转运艰难,若敌避而不战,或以游骑袭扰,我师必疲于奔命,恐重蹈前朝覆辙。况国内方经大战,乐浪初定,辽东开发需时,实不宜再启大规模战端,空耗国力。”
户部尚书毕自严立刻附和袁可立:“首辅老成谋国!陛下,东征之役,虽胜,然耗饷甚巨。辽东开发,移民实边,更需海量钱粮。国库虽因新政渐丰,然同时支撑大规模北伐与辽东建设,力有未逮。当以休养生息,巩固已得之地为先。”
五军都督府的一位老都督则道:“然则,岂能坐视虏寇壮大?不如加强边墙,增筑堡垒,广设烽燧,以精兵强将镇守九边,使其不敢南下牧马。待国力充盈,再图后举。”
新任的平海侯李定国此时出列,声音清朗:“陛下,诸位大人!末将以为,攻守须得兼备,刚柔并济。可一方面,精选骑卒,组成数支快速反应的‘游骑军’,配备精良骑具、强弓劲弩,乃至部分轻型火炮,不时出塞巡弋,主动打击靠近边墙的部落,彰显武力,使其不敢轻易寇边。此乃‘以攻代守’。另一方面,可重启或扩大与蒙古各部的‘互市’,但需严加管控!以其所需之茶、布、铁器(限农具)、粮食,交换其马匹、牛羊、皮货。使其依赖于我,则战意自消。同时,可效仿辽东故事,招抚部分愿意归顺的小部落,赐予草场,令其为大明守边,以夷制夷!”
武英殿大学士张国纪(皇家商会)补充道:“李侯爷所言互市,大有可为。不仅可安边,亦可使我皇家商会获取优质战马与畜力,利国利民。然需严防铁器、兵器等流入。”
各方意见激烈交锋,各有道理。
天启帝朱啸静静聆听,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扶手。待众人议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一锤定音:
“众卿所言,皆有其理。北疆之事,确不可一味用强,亦不可坐视不理。朕意已决:”
“一,采纳李爱卿之策。于九边精锐及京营骑卒中,遴选健儿,组建三支‘龙骑营’,每营五千人,配双马乃至三马,精甲利刃,由李定国统一调度训练,轮番出塞巡狩,主动邀击,扬我国威!”
“二,扩大边市,严加管理。于宣府、大同、蓟镇等地,增设或扩大官办互市场所,由朝廷、内帑及皇家商会共同掌控交易,以茶帛粮盐,易其马匹牛羊。严禁火药、兵器、甲胄流出。派专员记录各部交易情况,以此察其动向。”
“三,招抚分化。遣能言善辩之士,携厚礼,秘密联络漠北与林丹汗、土默特有隙之部落,许以厚利,诱其来归,或使其内乱。”
“四,巩固边防。命工部、兵部,勘察边墙险要之处,酌情用新式‘明礁水泥’加固或增筑堡垒、炮台,尤其是通往辽东之走廊地带,需确保畅通无阻。”
“如此,刚柔并济,步步为营。待辽东粮仓丰盈,国库充实,再观漠北之变。众卿以为如何?”
皇帝的策略综合了各派优点,且显得务实而富有远见,群臣纷纷躬身:“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
与此同时,一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届的科举考试——第二次新式科举,正在北京贡院隆重举行。
有了第一次南京科举的经验以及天工院数年来的大力推广和系统科技的暗中助推,新学思想、格物之理早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此次科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英才,他们不仅熟读经史,更对数学、格物、地理、乃至新兴的“化学”、“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
贡院之外,人山人海。送考的、看热闹的、乃至各大工坊商会前来提前物色人才的眼线,络绎不绝。
“听说这次考题,又有新花样了!不止要写文章,还要演算那叫什么…微积分的?”
“何止!据说还有画图题,要设计一种省力的机械呢!”
“天工院出的那些书,这下可派上大用场了!幸好俺苦读了大半年!”
考场之内,气氛更是紧张而热烈。与以往科举的沉闷不同,此次考试过程中,不时可以听到考生因为遇到巧妙题型而发出的轻声惊叹,或是因为思路豁然开朗而压抑的兴奋低呼。
阅卷过程更是让来自翰林院和天工院的考官们大开眼界,惊喜连连:
? 一名来自广东的考生,其答卷中不仅精准地计算了水流速度与水车功率的关系,更设计出了一套利用齿轮组提升效率的联动装置图,思路之精巧,令几位精通机械的考官拍案叫绝。
? 一名来自南直隶的学子,在“策论”中并未空谈治国方略,而是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北方煤矿与南方铁矿,通过优化水路和新建铁路进行调配,以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的宏伟构想,其视野之前瞻,仿佛亲眼见过帝国未来的工业蓝图。
? 一名出身陕西工匠家庭的青年,其数学答卷几乎满分,更在附加题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光学原理改良望远镜镜片研磨精度的方法。
? 还有考生尝试用初步的化学知识解释金属锈蚀原理并提出防护方法;有人绘制了精细的沿海地图并标注了理想港口位置及防御要点;甚至有人根据农书和格物知识,设计了一种可调节行距和深度的新式耧车!
这些试卷所展现出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章句,而是蓬勃的创造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经史子集功底不如传统士子深厚,但在新学的领域,他们无疑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头脑。
阅卷结束后,主考官徐光启捧着几份最优秀的试卷,激动地向朱啸汇报:“陛下!人才!这些都是经世致用的真正人才啊!其心思之巧,见解之深,远超臣之预料!新学之兴,国之大幸!”
朱啸翻阅着那些充满了图形、公式和奇思妙想的答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通过这些科举选拔出来的,将是未来推动帝国走向更强盛的中坚力量。系统的科技传播与帝国的政策引导,正在结出累累硕果。一个科技与人才并重的盛世,已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