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科学种田初提议-《重生1950神秘桃园空间》

  孙富贵伏法的余波渐渐平息,百家镇迎来了久违的安宁与清朗。

  诛皎的声望,在这片土地上已然如日中天,不仅是在诛家村,在周边几个村落,提起他的名字,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好后生”、“有本事”。

  然而,诛皎并未沉溺于这份荣誉。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个人的恩怨得失,投向了更关乎根本的问题——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温饱。

  秋收过后,田地暂时休憩,但农人的思绪却从未停歇,开始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

  这天,乡里一位姓王的干事下来走访,了解各村秋收情况和明年的生产计划,在村长诛德贵的陪同下,来到了诛皎家。

  王干事年纪不大,约莫二十七八,戴着眼镜,显得文质彬彬,对诛皎这个在乡里已经小有名气的年轻人颇为好奇和客气。

  闲聊几句后,话题自然转到了农业生产上。

  王干事感慨道:“今年收成还算可以,但咱们这地方,地力薄,技术也老套,产量总也上不去。要是都能像小皎同志家自留地那样的长势,咱们乡里乡亲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这话像是无意,却给了诛皎一个绝佳的开口机会。

  他沉吟片刻,脸上露出符合年龄的、略带腼腆却又认真的神色,说道:“王同志,德贵叔,我最近看了些农业方面的书,又结合咱们本地的实际情况,瞎琢磨了几个提高产量的法子,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村长诛德贵现在对诛皎是百分百的信赖,立刻道:“小皎,你有啥想法就说!咱们一起参详参详!”

  王干事也推了推眼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哦?小皎同志有什么好建议?快说说看!咱们现在就是要集思广益,科学种田嘛!”

  得到鼓励,诛皎便不再犹豫,将他思考已久、既符合当前时代条件,又略微超前于普通农民认知的几点建议,条理清晰地说了出来。

  “第一,是关于密植。”诛皎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简单画着示意图,“咱们现在种玉米、小麦,行距和株距都太宽了,地力浪费严重。书上说,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习性,适当缩小行株距,增加单位面积的株数,这叫‘合理密植’。比如玉米,行距可以缩到两尺二三,株距一尺五六,这样一亩地能多种不少棵,只要肥料跟得上,产量肯定能增加。”

  王干事边听边点头,拿出小本子记录:“合理密植……这个提法好!有科学依据!继续!”

  “第二,是肥料。”诛皎继续说道,“光靠家里那点粪肥不够,也未必科学。咱们可以发动村民,把平时的草木灰、烂菜叶、杂草、河塘泥都收集起来,加上人畜粪便,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堆在一起,盖上土让它自己发酵腐熟,这叫‘堆肥’或者‘沤肥’。这样弄出来的肥料,养分全,劲儿长,还不容易烧苗,能大大改善地力。”

  “好!变废为宝,就地取材!这个法子实用!”王干事眼睛发亮。

  “第三,就是种子。”诛皎看向自家那片已经收获、但秧秆依旧粗壮的自留地,“好种出好苗。咱们不能年年都用普通的粮食做种,得有意地‘选育良种’。比如秋收的时候,专门挑选那些穗头最大、颗粒最饱满、植株最健壮的单独留种,年复一年,咱们自己就能培育出更适合本地水土的‘好种子’。”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还可以尝试‘轮作’,比如今年种了红薯的地,明年就种点豆子或者玉米,换换茬口,能减少病虫害,也能让地力得到恢复。”

  诛皎一口气说完,语气平和,引用的都是书本上的常见知识,但又紧密结合了本地实际,听起来既有理论高度,又极具可操作性。

  村长诛德贵听得连连点头,他虽然不懂太多大道理,但“合理密植”、“堆肥”、“选种”这些词,听着就让人觉得靠谱,尤其是结合诛皎家那实实在在的丰收景象。

  王干事更是激动地合上本子,握住诛皎的手:“小皎同志!你不简单啊!这些建议,非常宝贵!完全符合上级提倡的‘科学种田’精神!尤其是‘合理密植’和‘堆肥沤肥’,思路清晰,方法具体,完全可以试点推广!”

  他转向村长:“诛村长,我看,明年开春,可以在你们村先划出一块地,作为‘科学种田实验田’,就由小皎同志负责技术指导,把这些方法用起来,看看效果!如果效果好,咱们就在全乡推广!”

  村长诛德贵自然是满口答应:“没问题!王同志,我们一定配合!小皎,这事就交给你了!”

  诛皎心中一定,知道第一步已经成功迈出。

  他谦逊地回应道:“王同志,德贵叔,我一定尽力。不过我也是从书上看来的,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也希望乡里能多提供一些技术资料和支持。”

  “这个你放心!”王干事拍着胸脯,“我回去就向领导汇报,争取给你们村拨发一些相关的农业技术手册!小皎同志,好好干!你是咱们乡里青年人的榜样!”

  送走了意气风发的王干事,村长看着诛皎,感慨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皎啊,咱们村,以后可真要看你的了。”

  诛皎笑了笑,目光投向远方广袤的田野。

  科学种田的提议被采纳,仅仅是一个开始。

  他深知,没有灵泉黑土那般逆天的功效,仅靠这些“科学方法”,增产效果有限。

  但这是一个完美的“壳”,一个能合理掩饰他未来利用空间优势,大幅提高产量的“保护色”。

  他不需要一下子创造神话般的产量,只需要比普通田地好上两三成,就足以证明“科学”的力量,足以让他在农业领域站稳脚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资源。

  而这,将是他未来利用空间,惠及更多乡邻,甚至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坚实基础。

  1950年的深秋,一颗名为“科学”的种子,已然在百家镇的土地上,悄然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