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七年的春风,似乎比往年都更加温暖和煦,吹拂在百家镇的土地上,也吹拂在人们的心头。
持续十年的阴霾散去,整个国家都仿佛从一场漫长的冬眠中苏醒,处处透露着一种蓄势待发的蓬勃生机。
百家镇公社“农工联合总厂”的院子里,此刻却弥漫着一股与这春日暖阳不甚协调的紧张气氛。
几个车间的主任和班组长围在一起,眉头紧锁,低声议论着,目光不时瞟向厂长办公室的方向。
办公室里,刚刚被正式任命为总厂副厂长,全面主持日常生产工作的诛华,正坐在那张略显陈旧的办公桌后。
他面前摊开着厚厚一摞生产报表和物料清单,手指在一行行数据上缓缓划过,神情专注而沉静。
窗外传来的隐约议论声,似乎并未影响到他。
他今年二十二岁,面容继承了父母的优点,愈发显得英挺沉稳,眉宇间褪去了少年时的青涩,多了几分经事的从容和决断力。
“砰!”
办公室的门被有些粗暴地推开,机修车间的王主任,一个四十多岁、脾气火爆的八级老师傅,气冲冲地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几个面露难色的班组长。
“诛厂长!这活儿没法干了!”王主任把手里一个有些变形的齿轮零件“哐当”一声放在办公桌上,声音洪亮,带着明显的不满,“你看看!
这批从县农机厂采购的毛坯件,次品率快三成了!让咱们怎么加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这么下去,三队那边定制的脱粒机交付肯定要延误!”
他话音刚落,包装车间的李主任也忍不住开口:
“是啊,诛厂长,我们车间也难。包装材料供应跟不上,时断时续,工人们经常干半天歇半天,效率怎么提得上去?”
“还有工艺流程,几个工序衔接还是老问题……”
“人员调配也有点乱……”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将总厂目前存在的管理混乱、供应链不稳、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一股脑地抛了出来。
空气仿佛都变得粘稠起来。
这些老资格,有的是看着诛华长大的叔伯,有的是技术过硬、在厂里颇有威望的老师傅。
他们并非刻意刁难,而是确实被现实问题困扰已久,对这位过于年轻、又是“书记儿子”的空降副厂长,本能地带着几分审视和怀疑。
他能行吗?能镇得住场子,能解决这些盘根错节的麻烦吗?
诛华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脸上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悦或慌乱。
直到大家都说完了,办公室里重新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他才缓缓抬起头。
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那个变形的齿轮毛坯上,伸手拿起来,仔细看了看断口和磨损痕迹。
“王师傅,”他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您说的这个问题,我记下了。
这批毛坯件的质量问题,我会亲自去县农机厂沟通,如果他们无法保证质量,我们就换供应商。
三队的脱粒机,不能耽误农时,可以从库存的合格件里优先调配,如果不够,我协调其他订单暂缓,务必保证农机的按时交付。”
他的回答干脆利落,没有推诿,没有空话,直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优先级。
王主任愣了一下,火气似乎消下去一些,但还是嘟囔了一句:“县农机厂那帮人,可不好说话……”
“不好说话,也要说。”诛华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质量是底线,没得商量。”
他转向李主任:“包装材料的问题,我已经联系了地区供销社和邻县的一家纸箱厂,初步达成了供货意向,样品这两天就会送到,您负责验收一下质量。
另外,我建议包装车间试行‘定额管理’,根据每天的任务量,核定材料消耗,超出部分要说明原因,节约部分给予适当奖励,您看怎么样?”
李主任眼睛一亮,“定额管理”?这法子听起来新鲜,但似乎能解决材料浪费和供应不稳的大问题!
他连忙点头:“可以试试!可以试试!”
接着,诛华又针对工艺流程和人员调配,提出了几条具体的改进建议。
他显然对总厂的运作情况了如指掌,每个问题都能直指要害,提出的方案也并非异想天开,而是结合了总厂的实际,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他甚至还提到了准备建立“生产调度例会”制度,每周固定时间,各车间负责人集中汇报情况,协调问题,确保信息畅通,决策高效。
一番安排下来,原本带着质疑和焦躁而来的车间主任和班组长们,脸上的表情渐渐变了。
从最初的怀疑,到惊讶,再到信服。
他们发现,这位年轻的副厂长,并非依靠父辈荫庇的绣花枕头。
他沉稳,冷静,思路清晰,做事有条不紊,而且敢于担当,敢于碰硬。
更难得的是,他尊重这些老技术、老管理的意见,提出的方案也充分考虑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各位叔伯,老师傅,”诛华站起身,目光诚恳地看着大家。
“我知道,我年轻,经验不足,以后厂里的工作,还需要大家多多支持,一起使劲。
我父亲常跟我说,管理一个厂子,就像打理一片庄稼,要了解土地的脾性,要遵循节令,要精耕细作,急不得,也乱不得。”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现在,国家迎来了春天,我们百家镇,我们总厂,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生产搞好,把质量抓上去,我相信,咱们总厂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咱们百家镇的产品,一定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番话,既表明了谦逊的态度,又指明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极大地鼓舞了在场众人的士气。
“诛厂长,你就放心吧!我们一定支持你工作!”
“对!有啥事你尽管吩咐!”
“咱们一起把厂子办好!”
众人纷纷表态,之前那种紧张和对立的气氛,一扫而空。
看着众人离去时充满干劲的背影,诛华轻轻舒了一口气,重新坐回椅子上,继续审阅那些报表。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管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厂,千头万绪,挑战才刚刚开始。
但他有信心,也有决心,将父亲一手创办的这份基业,打理得更好。
办公室窗外,春日阳光正好,将他的身影勾勒得坚定而挺拔。
在公社书记办公室,听着陈大壮汇报总厂那边风波平息、诛华初步树立威信的消息,诛皎的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儿子已经展露锋芒,开始真正独当一面了。
后方稳定,他才能更无后顾之忧地,去谋划前方更宏大的棋局。
持续十年的阴霾散去,整个国家都仿佛从一场漫长的冬眠中苏醒,处处透露着一种蓄势待发的蓬勃生机。
百家镇公社“农工联合总厂”的院子里,此刻却弥漫着一股与这春日暖阳不甚协调的紧张气氛。
几个车间的主任和班组长围在一起,眉头紧锁,低声议论着,目光不时瞟向厂长办公室的方向。
办公室里,刚刚被正式任命为总厂副厂长,全面主持日常生产工作的诛华,正坐在那张略显陈旧的办公桌后。
他面前摊开着厚厚一摞生产报表和物料清单,手指在一行行数据上缓缓划过,神情专注而沉静。
窗外传来的隐约议论声,似乎并未影响到他。
他今年二十二岁,面容继承了父母的优点,愈发显得英挺沉稳,眉宇间褪去了少年时的青涩,多了几分经事的从容和决断力。
“砰!”
办公室的门被有些粗暴地推开,机修车间的王主任,一个四十多岁、脾气火爆的八级老师傅,气冲冲地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几个面露难色的班组长。
“诛厂长!这活儿没法干了!”王主任把手里一个有些变形的齿轮零件“哐当”一声放在办公桌上,声音洪亮,带着明显的不满,“你看看!
这批从县农机厂采购的毛坯件,次品率快三成了!让咱们怎么加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这么下去,三队那边定制的脱粒机交付肯定要延误!”
他话音刚落,包装车间的李主任也忍不住开口:
“是啊,诛厂长,我们车间也难。包装材料供应跟不上,时断时续,工人们经常干半天歇半天,效率怎么提得上去?”
“还有工艺流程,几个工序衔接还是老问题……”
“人员调配也有点乱……”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将总厂目前存在的管理混乱、供应链不稳、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一股脑地抛了出来。
空气仿佛都变得粘稠起来。
这些老资格,有的是看着诛华长大的叔伯,有的是技术过硬、在厂里颇有威望的老师傅。
他们并非刻意刁难,而是确实被现实问题困扰已久,对这位过于年轻、又是“书记儿子”的空降副厂长,本能地带着几分审视和怀疑。
他能行吗?能镇得住场子,能解决这些盘根错节的麻烦吗?
诛华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脸上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悦或慌乱。
直到大家都说完了,办公室里重新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他才缓缓抬起头。
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那个变形的齿轮毛坯上,伸手拿起来,仔细看了看断口和磨损痕迹。
“王师傅,”他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您说的这个问题,我记下了。
这批毛坯件的质量问题,我会亲自去县农机厂沟通,如果他们无法保证质量,我们就换供应商。
三队的脱粒机,不能耽误农时,可以从库存的合格件里优先调配,如果不够,我协调其他订单暂缓,务必保证农机的按时交付。”
他的回答干脆利落,没有推诿,没有空话,直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优先级。
王主任愣了一下,火气似乎消下去一些,但还是嘟囔了一句:“县农机厂那帮人,可不好说话……”
“不好说话,也要说。”诛华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质量是底线,没得商量。”
他转向李主任:“包装材料的问题,我已经联系了地区供销社和邻县的一家纸箱厂,初步达成了供货意向,样品这两天就会送到,您负责验收一下质量。
另外,我建议包装车间试行‘定额管理’,根据每天的任务量,核定材料消耗,超出部分要说明原因,节约部分给予适当奖励,您看怎么样?”
李主任眼睛一亮,“定额管理”?这法子听起来新鲜,但似乎能解决材料浪费和供应不稳的大问题!
他连忙点头:“可以试试!可以试试!”
接着,诛华又针对工艺流程和人员调配,提出了几条具体的改进建议。
他显然对总厂的运作情况了如指掌,每个问题都能直指要害,提出的方案也并非异想天开,而是结合了总厂的实际,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他甚至还提到了准备建立“生产调度例会”制度,每周固定时间,各车间负责人集中汇报情况,协调问题,确保信息畅通,决策高效。
一番安排下来,原本带着质疑和焦躁而来的车间主任和班组长们,脸上的表情渐渐变了。
从最初的怀疑,到惊讶,再到信服。
他们发现,这位年轻的副厂长,并非依靠父辈荫庇的绣花枕头。
他沉稳,冷静,思路清晰,做事有条不紊,而且敢于担当,敢于碰硬。
更难得的是,他尊重这些老技术、老管理的意见,提出的方案也充分考虑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各位叔伯,老师傅,”诛华站起身,目光诚恳地看着大家。
“我知道,我年轻,经验不足,以后厂里的工作,还需要大家多多支持,一起使劲。
我父亲常跟我说,管理一个厂子,就像打理一片庄稼,要了解土地的脾性,要遵循节令,要精耕细作,急不得,也乱不得。”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现在,国家迎来了春天,我们百家镇,我们总厂,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生产搞好,把质量抓上去,我相信,咱们总厂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咱们百家镇的产品,一定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番话,既表明了谦逊的态度,又指明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极大地鼓舞了在场众人的士气。
“诛厂长,你就放心吧!我们一定支持你工作!”
“对!有啥事你尽管吩咐!”
“咱们一起把厂子办好!”
众人纷纷表态,之前那种紧张和对立的气氛,一扫而空。
看着众人离去时充满干劲的背影,诛华轻轻舒了一口气,重新坐回椅子上,继续审阅那些报表。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管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厂,千头万绪,挑战才刚刚开始。
但他有信心,也有决心,将父亲一手创办的这份基业,打理得更好。
办公室窗外,春日阳光正好,将他的身影勾勒得坚定而挺拔。
在公社书记办公室,听着陈大壮汇报总厂那边风波平息、诛华初步树立威信的消息,诛皎的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儿子已经展露锋芒,开始真正独当一面了。
后方稳定,他才能更无后顾之忧地,去谋划前方更宏大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