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领导视察赞楷模-《重生1950神秘桃园空间》

  年关刚过,冰雪尚未消融,天地间依旧是一片肃杀的灰白。

  一辆半旧的吉普车,覆盖着厚厚的泥泞与尘土,颠簸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上,悄无声息地驶入了百家镇的地界。

  车上坐着一位穿着普通蓝色中山装、面容清癯、目光锐利的老者,正是省里主管农业的副省长韩为民。

  他没有通知地区,更没有惊动县里,只带了一名秘书和一名司机,轻车简从,开始了这次不打招呼的暗访。

  困难时期,各地报上来的情况真假难辨,他需要亲眼看看,最基层的真实景象到底是什么样子。

  吉普车沿着冰冻的河道缓缓行驶,韩省长透过车窗,沉默地观察着。

  沿途经过的几个村庄,大多死气沉沉,几乎看不到人影,偶尔有衣衫褴褛、面色蜡黄的村民蜷缩在墙角晒太阳,眼神麻木,看不到一丝光亮。

  倒塌的房屋,荒芜的田地,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正在经历的苦难。

  韩省长的眉头越皱越紧,心情也愈发沉重。

  然而,当吉普车拐过一个山坳,正式进入百家镇公社的范围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和秘书都不由得坐直了身体,眼中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虽然同样是寒冬,但这里的田地沟渠分明,田埂整齐,显然经过了精心的冬季维护。

  村落里,虽然也显得清贫,但至少屋顶的烟囱里,还零星地飘着炊烟。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他们竟然看到几个半大的孩子,穿着虽然打满补丁但还算厚实的棉袄。

  在村口的空地上追逐着一个破旧的皮球,虽然跑动得不算激烈,但那红扑扑的小脸上,竟然还带着一丝属于孩童的活力!

  甚至在一个向阳的墙根下,还有几个老人坐在小马扎上,一边眯着眼晒太阳,一边慢悠悠地编着柳条筐,手指虽然粗糙,动作却稳健有力。

  这……这怎么可能?

  韩省长示意司机停车。

  他推开车门,踩在坚实的冻土上,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空气中似乎隐约还残留着一丝粮食加工后特有的、淡淡的香气。

  他信步走向那几个编筐的老人。

  “老哥,忙着呢?”韩省长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

  一个抬头纹深如沟壑的老汉抬起头,打量了一下韩省长和他身后气质不凡的秘书,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惕,但还是点了点头:“闲着也是闲着,编几个筐,开春好用。”

  “今年……日子不好过吧?”韩省长试探着问。

  老汉手上的动作没停,叹了口气:“紧巴,哪年不紧巴?不过,比外头强点,至少还能动弹,没躺下。”

  “哦?”韩省长心中一动,“我看你们这的气色,确实比别处好些。是公社有什么特别的法子?”

  老汉看了看左右,压低了些声音:“有啥法子?还不是多亏了诛社长……早些年是修水渠,保灌溉;

  后来是顶着风搞社办厂,有点积累;最难的时候,又是他……”老汉说到这里,猛地刹住了话头,似乎意识到失言,含糊道,“……反正,有诛社长在,咱心里踏实。”

  诛社长?

  韩省长记下了这个名字。

  他没有再追问,谢过老汉,重新上了车。

  “去他们公社大院看看。”韩省长对司机吩咐道。

  吉普车开到公社大院门口时,正赶上公社干部们在一个简易的棚子下开碰头会,似乎是在安排开春的生产计划。

  主持会议的是一个看起来异常年轻的干部,身姿挺拔,面容沉静,正在条理清晰地分配任务,下面的人听得认真,不时点头记录。

  韩省长没有惊动他们,就站在院门口静静地看着。

  他看到那个年轻干部对农田水利了如指掌,对作物茬口安排精准到位,甚至对社办工厂的原材料替代方案都有独到的见解。

  其思路之清晰,安排之周密,完全不像一个基层干部,倒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

  “他就是诛皎,百家镇公社的副社长,主管生产。”秘书在一旁低声确认道。

  韩省长眼中精光一闪,微微颔首。

  会议结束,干部们散去各忙各的。

  诛皎这才注意到院门口停着的吉普车和那几位气度不凡的陌生人。他心中微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快步迎了上来。

  “几位领导,我是百家镇公社副社长诛皎,请问你们是……”

  韩省长的秘书上前一步,低声道:“诛皎同志,这是省里的韩省长,下来看看情况。”

  诛皎心中一震,立刻挺直腰板,敬了一个标准的礼:“韩省长好!欢迎领导莅临指导!”

  韩省长打量着眼前这个不卑不亢、眼神清亮的年轻人,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温和笑容:“诛皎同志,不必多礼。我们就是路过,随便看看。刚才听你们开会,安排得很有条理嘛。”

  “谢谢首长肯定,我们只是在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诛皎态度谦逊,侧身引路,“请领导到办公室休息,我向您汇报一下公社的基本情况。”

  在公社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诛皎没有准备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摊开了公社的账本、生产记录和水利工程图。

  用最朴实的数据和事实,向韩省长汇报了百家镇公社近几年在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社办企业发展以及应对当前困难方面所做的工作。

  他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保证基本口粮供应,如何组织社员生产自救,如何利用加工厂利润反哺农业和救助最困难群体。

  关于那些秘密发放的粮食,他依旧沿用“上级特批救济粮”和“加工厂合理储备”的说法,既解释了来源,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深究。

  韩省长听得极其认真,不时插话询问细节。

  越是深入了解,他心中的惊讶和赞赏就越发浓烈。

  这个年轻的公社干部,不仅有远见(提前修水利、办企业),有担当(拒绝浮夸风、秘密济贫),更有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务实作风!

  在遍地哀鸿的困难时期,能将一个公社维持到如此程度,无人饿死,人心稳定,甚至还能保持一定的生产活力,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诛皎同志,”听完汇报,韩省长站起身,用力地握住诛皎的手,神情激动,“你们的工作,做得太好了!太扎实了!你们百家镇公社,不是在被动挨饿,而是在主动进行‘生产自救’!你们摸索出的这条路子,保住了生产,保住了人心,意义重大啊!”

  他转向秘书,郑重指示:“立刻通知地区和县里,将百家镇公社树为全省‘生产自救’的典型!要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尤其是诛皎同志的领导经验,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宣传和推广!”

  “韩省长,这……”诛皎想要谦辞。

  “你不要推辞!”韩省长打断他,目光灼灼,“这不是你个人的荣誉,这是对整个百家镇公社全体社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肯定!你们在最困难的时期,展现了我们中国人压不垮的脊梁!这个典型,当之无愧!”

  消息很快传开。

  省领导视察,并将百家镇公社树为“生产自救”典型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炸响在依旧被严寒笼罩的平原上。

  原本因为秘密发粮而更加凝聚的人心,此刻被这巨大的荣耀激荡得沸腾起来!

  “听见没?咱们成了省里的典型!”

  “是诛社长带着咱们干出来的!”

  “生产自救!说得多好!咱们就是靠自己的手,救了自己!”

  王建国、刘福贵等公社干部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而诛皎,站在人群之中,看着那一张张与外界截然不同的、带着希望和自豪的面庞,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知道,这份荣誉,属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在苦难中依旧没有放弃努力的人。

  省领导的赞誉和典型的确立,如同一道强劲的春风,不仅吹散了百家镇上空的最后一丝阴霾,更为他们接下来更加艰难的前行之路,注入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楷模之名,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