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隋朝35-《艺之神》

  隋·九州鼎运

  第一幕:洛阳宫议

  时间:隋大业元年,春,辰时

  地点:洛阳紫微城乾阳殿

  人物:

  - 杨广(隋炀帝,身着赭黄龙袍,案上摊着运河舆图)

  - 杨素(尚书令,银须垂胸,手持象牙笏板)

  - 宇文恺(将作大匠,青衣布履,怀揣工造图纸)

  - 宫束班(总领营造诸事,腰系铜符,身后随两名掌账小吏)

  (幕启时,乾阳殿内香烟缭绕,杨广指尖按在舆图上“涿郡”与“余杭”两点,目光沉凝)

  杨广:(声音浑厚,扫过殿内诸臣)自永嘉之乱,五胡扰华,九州裂如碎玉,至今已三百余载。朕登极以来,夜夜梦及中原百姓流离之苦——北方粟米堆积如山,南方丝绸烂于仓廪,此非天亡我民,乃路断、河隔之过!

  杨素:(上前一步,笏板轻叩地面)陛下所言极是。然开凿运河需征调民夫百万、工匠无数,耗银亿万,恐生民怨啊。

  (宇文恺上前,将图纸铺展在案上,图纸上运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脉络清晰,旁注“坝闸、渡槽”等字样)

  宇文恺:启禀陛下,臣已勘定河道:北起涿郡接海河,南至余杭连钱塘,中间穿黄河、淮河、长江,以洛阳为中枢。若依此图施工,三年可通漕运,十年能固河防。只是……(话锋一顿,看向宫束班)诸般物料调度、工钱发放,需得一位能掌大局者总领。

  (宫束班跨步出列,铜符在腰间叮当作响,身后小吏捧着账册躬身)

  宫束班:(声如洪钟,双手抱拳)臣请命!臣掌营造三十载,凡征调民夫、发放工钱,皆有定例:民夫日付粟米二升、钱五文,工匠依技艺分三等,上等日钱十五文,中等十二文,下等八文。且每州设“劝工署”,凡老弱病残者,可转至粮仓、驿站打杂,绝不令一人冻饿。

  杨广:(抚掌大笑,指了指宫束班)好一个“绝不令一人冻饿”!朕便封你为“营漕总管”,持此金印(内侍递上鎏金印玺),凡天下物料、钱粮,皆由你调度。记住,你手下那些“憨货”(指宫束班麾下掌工、掌账之徒),若敢克扣半分工钱,朕定斩不饶!

  宫束班:(接过金印,重重叩首)臣遵旨!臣麾下诸人虽粗鄙如顽石,却知“民为根基”四字——若失了民心,纵有运河千里,亦是危桥一座!

  (杨广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沿运河线路划过)

  杨广:朕要的不只是一条河,是要消弭五胡以来的戾气——让北方牧民能坐船到江南买茶,江南商贾能顺流到幽州贩盐;更要聚九州气运,重铸大禹九州鼎,让天下人知:如今的中国,再不是四分五裂的乱世了!

  (诸臣齐呼“陛下圣明”,阳光透过殿门,洒在舆图上,运河线路如一条金色纽带,将南北大地连在一起)

  第二幕:通济渠工

  时间:隋大业二年,夏,未时

  地点:通济渠工地(今河南开封段),河岸旁搭着简易木棚,棚外插着“隋”字旗

  人物:

  - 宫束班(身着粗布短打,裤脚沾泥,手持竹鞭)

  - 老石(石匠,年近六旬,满手老茧,正凿刻河坝基石)

  - 狗蛋(民夫,十五六岁,赤着脚,扛着铁锹)

  - 王掌账(宫束班麾下,捧着账本,算盘放在木桌上)

  - 数十民工、工匠(或挑土,或锯木,或砌砖,工地上号子声此起彼伏)

  (幕启时,烈日当空,民工们光着膀子,皮肤被晒得黝黑,老石的锤子落在基石上,火星溅起,狗蛋扛着铁锹从远处跑来,脚步踉跄)

  狗蛋:(喘着粗气,擦了把脸上的汗)宫总管!前面河段挖到硬土了,兄弟们用锄头刨不动,要不要叫石匠师傅过去?

  (宫束班正蹲在木棚下,看着王掌账核对账本,闻言起身,竹鞭指向远处的施工点)

  宫束班:(嗓门洪亮)老石!带两个徒弟过去,用錾子凿开硬土,注意别伤着下面的泉眼——要是泉眼堵了,这一段河道就会漏水!

  老石:(放下锤子,抹了把汗)哎!宫总管放心,俺们石匠行有规矩,见了泉眼先留导流槽,绝不让水坏了河道。

  (王掌账拿着账本上前,算盘珠子噼啪作响)

  王掌账:总管,这月的工钱该发了。咱们这一段有民夫三千、工匠五百,按定例该发粟米六千六百石、钱两万三千五百文。刚才库吏来报,粟米已经运到了,钱还缺五百文——说是洛阳府库暂时周转不开。

  (宫束班眉头一皱,走到木棚旁的粮堆前,抓起一把粟米,米粒饱满,他又转身看向工地上的民工)

  宫束班:(声音沉了下来)周转不开?不行!民夫们顶着日头干活,工匠们熬夜凿石头,少一文钱都不行。你现在就去洛阳,告诉府库令:要么把钱凑齐,要么把他的俸禄先挪过来——朕说了,绝不许克扣半分工钱!

  王掌账:(面露难色)这……府库令是宇文大人的亲戚,咱们这么逼他,会不会……

  宫束班:(竹鞭往地上一抽,震起尘土)管他是谁的亲戚!咱们是在给天下人修运河,不是在给权贵当奴才!你就说,这钱是宫束班要的,出了事儿,我担着!

  (狗蛋站在一旁,听得眼睛发亮,转头对身边的民工喊)

  狗蛋:大伙听见没?宫总管为了咱们的工钱,敢跟府库令叫板!咱们再加吧劲,早点把运河修通,让家里人也能坐船来看看!

  (民工们齐声应和,号子声更响了。老石带着徒弟走到硬土处,錾子落下,“砰砰”声与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宫束班走到河岸边缘,望着远处连绵的工地,喃喃自语)

  宫束班:五胡乱华时,俺爷爷就是在这黄河边被胡人杀的……如今修了运河,南北连起来了,那些戾气,也该散了。

  (一阵风吹过,带来远处粮船的号角声,王掌账揣着账本匆匆离去,宫束班拿起铁锹,加入了挑土的民工队伍)

  第三幕:洛口仓储

  时间:隋大业三年,秋,申时

  地点:洛口仓(今河南巩义),仓城周长二十余里,三千座粮窖排列如棋盘,仓外运河上停泊着数十艘粮船

  人物:

  - 宫束班(身着褐色总管袍,手持仓钥匙,身后跟着粮官)

  - 李老汉(山东民夫,推着粮车,车上装满粟米)

  - 张工匠(负责粮窖建造,手持木尺,检查窖壁)

  - 杨广(微服,身着青色长衫,身旁跟着宇文恺)

  (幕启时,洛口仓内人来人往,粮船靠岸,民工们将粮食卸下来,倒入粮窖。张工匠正用木尺量粮窖的深度,窖壁上涂着一层防潮的青泥)

  张工匠:(对粮官喊道)这窖深度够一丈五,青泥涂了三层,通风孔也留好了,能存粮八千担,放三年都不会坏!

  (李老汉推着粮车过来,看到宫束班,放下车辕,擦了把汗)

  李老汉:宫总管!俺们山东今年收成好,官府征了粮,用运河船运过来,比以前走陆路快多了——以前走陆路,粮车要走一个月,还得防着山贼,现在走运河,十天就到了!

  宫束班:(笑着点头)可不是嘛!这运河通了,不仅运粮快,以后你们山东的棉花、布匹,也能运到江南,换江南的茶叶、丝绸,多好!

  (这时,杨广和宇文恺走过来,杨广看着粮窖里堆积如山的粮食,眼中满是欣慰)

  杨广:(对宫束班说,声音温和)宫总管,朕听说这洛口仓有三千窖,能存粮两千四百万担,够天下人吃半年?

  宫束班:(见是杨广,连忙躬身)陛下!正是。这洛口仓建在洛河入黄河的地方,运河运来的粮食,从这里转黄河,再运到关中,以后关中就不会缺粮了。而且,每座粮窖都有编号,哪座窖存的什么粮、存了多少,都记在账上,绝错不了。

  宇文恺:(指着粮窖)陛下,这粮窖的设计是张工匠他们琢磨出来的:先在地下挖窖,窖底铺一层木炭,再铺一层木板,木板上涂青泥,防潮;窖壁也涂青泥,顶部留通风孔,这样粮食就不会发霉、发芽。

  杨广:(走到粮窖边,弯腰摸了摸窖壁的青泥)好!好一个“错不了”!朕记得大禹治水后,铸了九州鼎,聚九州气运;如今朕修运河、建粮仓,就是要第二次聚九州气运——让北方的粟米、南方的丝绸、东方的盐铁、西方的皮毛,都通过这运河聚到一起,让天下人知道,咱们大隋是一个整体,再不是以前的南北分裂了!

  (宫束班抬头,望着远处的运河,运河上的船帆连成一片,像一条白色的带子。风从运河上吹来,带着水汽,也带着远处民工的号子声)

  宫束班:(喃喃道)陛下说得对……五胡那时候,天下人互相杀,现在运河通了,粮食够了,大家能好好过日子了,那些戾气,自然就消了。

  (李老汉推着粮车,加入了卸粮的队伍,张工匠继续检查粮窖,杨广站在仓城高处,望着洛口仓和远处的运河,眼中闪烁着光芒。宇文恺走到杨广身边,轻声说)

  宇文恺:陛下,这运河和粮仓,都是宫总管带着百万民工、无数工匠建起来的——他们虽然都是些“憨货”,不懂什么大道理,却凭着一股劲,把这天下的大事办好了。

  杨广:(点头,声音坚定)是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九州气运,不是靠鼎铸出来的,是靠这些民工、工匠一锹一锤、一砖一石筑起来的。等运河全通了,朕要亲自坐船,从涿郡到余杭,看看这天下的大好河山!

  (夕阳西下,洛口仓的粮窖在余晖中泛着金光,运河上的船帆被染成红色,民工们的号子声在仓城上空回荡,久久不散)

  第四幕:运河通航

  时间:隋大业六年,冬,巳时

  地点:江南河(今江苏扬州段),运河上停泊着数十艘大船,岸边挤满了百姓,插着“隋”字旗的官船在最前面

  人物:

  - 宫束班(身着总管袍,站在官船船头,手持令旗)

  - 杨广(身着龙袍,站在官船甲板上,身旁跟着杨素、宇文恺)

  - 江南百姓(男女老少,站在岸边,手里拿着鲜花、水果)

  - 老石(石匠,站在岸边,看着官船,脸上带着笑容)

  - 狗蛋(已长成青年,穿着工匠的衣服,负责船闸调度)

  (幕启时,江南河上锣鼓喧天,官船船头挂着红色的绸带,狗蛋站在船闸旁,手持红旗,指挥官船通过船闸)

  狗蛋:(挥舞红旗,大声喊道)船闸开了!官船准备通过!

  (官船缓缓驶入船闸,岸边的百姓们欢呼起来,有的百姓把水果扔到船上,有的挥舞着鲜花)

  江南百姓甲:(大声喊)陛下!运河通了,咱们江南的丝绸能运到北方了,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江南百姓乙:是啊!以前北方的粮食运不过来,江南有时候会闹饥荒,现在运河通了,北方的粮食能运过来,咱们再也不用怕饥荒了!

  (宫束班站在船头,看着岸边的百姓,眼中满是感慨。杨广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杨广:宫总管,从大业元年开工,到如今运河全通,整整五年,你带着百万民工、无数工匠,辛苦了。

  宫束班:(躬身,声音有些哽咽)陛下,不辛苦。这五年,民工们虽然累,但看到运河通了,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就觉得值了。老石他们那些工匠,为了建桥、修船闸,熬了多少夜,手上的茧子厚了一层又一层,现在看到船能顺利通过,他们比谁都高兴。

  (这时,老石从岸边跑过来,对着官船喊道)

  老石:宫总管!陛下!俺们建的那座石桥,就在前面,船通过的时候,能看到!

  (官船继续前行,不一会儿,一座石桥出现在眼前,桥身是石砌的,拱券流畅,桥上站满了百姓)

  宇文恺:(对杨广说)陛下,这座桥是老石他们建的,叫“通济桥”,跨度三丈,能过五丈宽的大船,是江南河上最大的桥。

  杨广:(看着石桥,点头称赞)好!好一座通济桥!这桥不仅能通船,还能过人,以后江南百姓往来,就更方便了。

  (官船驶过石桥,岸边的百姓们跟着船跑,欢呼着“陛下圣明”。宫束班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的天空,仿佛看到了九州鼎的影子)

  宫束班:(喃喃道)五胡的戾气,该散了;九州的气运,该聚了。咱们大隋,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杨广走到船尾,望着运河两岸的田野和村庄,田野里的庄稼绿油油的,村庄里炊烟袅袅。他转身对身边的杨素说)

  杨广:杨素,你看这运河,像一条巨龙,把南北连在一起。以后,朕要让这条巨龙,带着天下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让大隋的江山,传千秋万代!

  (杨素躬身应和,官船继续沿着运河前行,船帆在风中展开,像一双巨大的翅膀,载着大隋的希望,驶向远方。岸边的百姓们还在欢呼,欢呼声与运河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