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黄道吉日之玄1-《玄之又玄》

  江南的春雨,总是没完没了。它不像北方的雨那样干脆利落,劈头盖脸地砸下来,然后戛然而止。它更像一个絮叨的老妇人,从清晨一直嘀咕到深夜,淅淅沥沥,缠绵不绝。

  曹集镇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每一块石头都泛着幽深的光泽,仿佛沉睡了千年的古镜。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石板上敲出清脆的节奏,叮、咚、叮、咚,像某种古老的咒语。

  李二男站在自家门槛上,一手撑着油纸伞,一手捏着那本翻得卷了边的《玉匣记》。伞是祖上传下来的,桐油浸透,伞骨是老竹,伞面已经泛黄,但依旧结实。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靛蓝长衫,脚上是一双千层底布鞋,鞋尖已经被雨水打湿,洇出一圈深色。

  他的眉头紧锁,目光在书页和天空之间来回游移。

  “癸卯年,三月初六,宜出行、交易、开市……黄道吉日,大利财运。”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沙哑,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来的。他又抬头看了看天,乌云压得很低,几乎要贴到屋顶的瓦片上。“可这雨……”

  雨点噼里啪啦砸在伞面上,像是老天爷在嘲笑他的固执。街坊邻居都缩在屋里,连平日最爱串门的张大娘也只敢隔着窗缝喊:“二男啊,别出门了!这鬼天气,谁还听你说书?”

  但李二男不信邪。

  他这辈子,靠的就是“算”。算日子,算方位,算吉凶。从他二十岁开始说书,就没错过一个黄道吉日。哪天去哪个集市,往哪个方向走,甚至在哪棵树下摆摊,都要掐指一算。三十年来,他靠着这套“玄学生意经”,养活了一家老小,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福气人”。

  “老天爷不会错,”他对自己说,“是我心不诚。”

  他咬咬牙,把《玉匣记》塞进怀里,用油纸包好,再用红绳系紧。然后,他扛起那副沉甸甸的说书行头——一张小桌、两把椅子、一面铜锣、一柄折扇——顶着大雨出了门。

  雨越下越大,路上空无一人。

  曹集中心的街市,平日里人声鼎沸,此刻却死寂得可怕。只有雨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单调而重复。商家们躲在雨棚下刷着手机,连狗都懒得叫一声,蜷缩在门槛下,昏昏欲睡。

  李二男的心一点点沉下去。他在老地方支好摊子,铜锣都没敢敲。雨水顺着他的脖颈流进衣领,冰凉刺骨。他看着自己精心擦拭过的铜锣,上面映出他憔悴的脸。他想起昨天晚上,为了确认这个日子,他焚香沐浴,净手之后,才翻开《玉匣记》,一页一页地推演。他算了时辰,算了方位,算了当天的星宿,甚至还卜了一卦,卦象大吉。

  可现在,街上连个鬼影都没有。

  “难道……我真的算错了?”他第一次对自己的“道”产生了怀疑。这个念头像一根毒刺,扎进他的心里,让他感到一阵恐慌。

  就在这时,雨停了。

  乌云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开,阳光刺破云层,洒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蒸腾起一层薄薄的雾气。那雾气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远处,一辆旅游大巴轰鸣着驶来,溅起一路水花。车门打开,一群游客蜂拥而出,叽叽喳喳地涌入街市。

  “听说这里有非遗说书?快去看看!”

  “就是那个李二男吧?网上可火了!”

  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他的摊位。李二男愣住了,随即手忙脚乱地敲响铜锣。

  “话说那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他的声音洪亮,故事精彩,游客们听得如痴如醉。打赏的钱币像雨点一样落在他的铜盘里,叮当作响。

  这一天,他赚的钱,够全家吃一个月。

  回家的路上,李二男笑得合不拢嘴。他摸着怀里的《玉匣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黄道吉日,果然灵验!

  那天晚上,李二男没有立刻睡觉。他坐在油灯下,小心翼翼地翻开《玉匣记》,用一块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着书页上的水汽。这本书,是他父亲留给他的唯一遗产。父亲是个走方郎中,也懂些阴阳五行,临终前,将这本书交给他,说:“二男,命由天定,运由己造。这本书,能帮你趋吉避凶。”

  从那以后,李二男就把这本书,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他相信,只要按照书上的指引去做,就能得到老天爷的眷顾。

  他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不信这些。那时候,他跟着一个老说书先生学艺,觉得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都是骗人的。直到有一次,他因为贪玩,错过了一个重要的演出,结果那天下起了暴雨,其他同行都亏了本,只有他因为没去,躲过一劫。

  从那以后,他就信了。

  他开始研究黄历,学习择日,甚至自学了奇门遁甲。他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有规律可循。每一天,都有它的吉凶祸福;每一刻,都有它的气场流转。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在命运的河流中,找到最安全的航道。

  他靠着这套“玄学生意经”,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小,还攒下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在镇上买了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给女儿办了体面的嫁妆。街坊邻居都说他是“福气人”,但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福气,是老天爷给的,是黄道吉日安排的。

  李二男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式。

  每天早上,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而是翻开黄历,看今天的“宜忌”。如果今天“宜出行”,他就会早早地收拾好行头,准备去说书。如果今天“忌动土”,他就会叮嘱妻子,不要打扫屋子,不要挪动家具。

  家里修个水管,要选“成日”;换块玻璃,要挑“满日”;就连买菜,也要看当天的财神方位,往东走还是往西走。他有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天的计划,精确到时辰。

  他的妻子早就习惯了。她知道,跟李二男讲道理是没用的,只能顺着他。她甚至学会了看黄历,会在他忘记的时候,提醒他:“今天‘忌嫁娶’,隔壁老王家的儿子结婚,咱们别去凑热闹。”

  儿子李三男小时候,对此嗤之以鼻。他觉得父亲太迷信了,像个老古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发现,父亲的“迷信”,似乎真的有点用。每次考试前,父亲都会帮他选一个“文昌日”,让他在那个时辰复习。结果,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女儿李小花则完全相反。她从小就是个叛逆的孩子,对父亲的那一套深恶痛绝。她觉得,人生应该由自己做主,而不是被一本破书束缚。高中毕业后,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执意要去深圳打工。

  李二男为此愁白了头发。但他没有强行阻拦,而是默默地为她算了一个最好的出发日子,写在一张红纸上,让她随身携带。

  “服务区要选带‘木’字旁的,比如‘林海’、‘森源’,能补你命里缺的木气。”他再三强调。

  李小花虽然不情愿,但拗不过父亲,只好收下了那张红纸。她没想到,这张纸,后来真的救了她一命。

  神奇的是,李三男真的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还被保送了博士。

  李小花在深圳一家公司做文员,不久后,竟被老板看中,两人结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街坊邻居都说:“李二男真是有福气啊!”

  李二男只是笑笑,从不居功。

  他说:“这不是我的福气,是老天爷给的,是黄道吉日安排的。”

  他越发沉迷于“算”。

  他的生活,被一张巨大的、由黄历编织的网牢牢罩住。

  他以为,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永远顺风顺水。

  但,人生无常,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且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