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十三年的夏末,靖帝国的内外政策,在皇帝楚骁的乾纲独断下,清晰地转向了蔚蓝的海洋。一道道政令自中枢发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帝国疆域内外激起层层涟漪。
圣旨抵达福州船厂的当日,整个船厂如同沸腾的鼎镬。
船政提举王徵捧着黄绫圣旨,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环视着周围目光灼灼的工匠、吏员和水师将弁,声音洪亮:“诸位!陛下明旨,‘加速建造新式大战舰’!此乃我船厂莫大之荣光,亦是我等报效国家之时!”
巨大的船坞内,原本正在建造的福船、广船旁,立刻划出了专属区域。匠作监的大匠们捧着早已反复推敲的设计图——那是融合了西式盖伦船结构优点与靖朝水师实战需求的新舰蓝图,长达十余丈,设炮位超过三十门。
“龙骨要用最好的铁力木!肋骨间距加密!”
“炮窗结构再加固,必须能承受重炮后座!”
“帆装按上次试航的‘飞廉号’改进,追求逆风效能!”
命令声、号子声、锯木声、锻打声交织在一起,汗水与桐油的气味弥漫空中。每一个工匠都明白,他们正在打造的,不仅是战舰,更是帝国通向深蓝的权杖。王徵更是吃住都在船厂,日夜督造,他知道,时间紧迫,海上的对手不会等待。
东南沿海,靖朝水师各大营寨,战鼓催征。
接到“加强巡弋,凡遇无令擅闯我海疆者,皆可击之”的严令后,水师都督俞通海立刻调整了部署。原本主要用于沿岸防御的舰船被重新编组,以大型战船为核心,配以灵活的哨船、赶缯船,组成数支强大的巡弋分舰队。
澎湖屿,水师基地。码头上辎重补给堆积如山,水兵们正将一箱箱炮弹、火药搬运上船。新任命的巡弋舰队指挥官,一位年轻气盛的将领,正站在旗舰“伏波号”的甲板上,对着麾下军官训话:
“都打起精神来!陛下看着我们,朝廷看着我们!从今日起,我们的战场,不再是这浅浅的海湾,而是茫茫大洋!遇商船查验,遇海盗剿灭,遇夷船……若其无令擅闯,便叫他们见识见识,何为靖朝水师之威!”
帆缆升起,巨大的船桨划破碧波,一支支舰队驶离母港,如同出鞘的利剑,开始在大员海峡、琼州海域乃至更南方的海面上,展示靖朝日益强大的制海权。平静多年的海面,因这频繁出现的龙旗战舰,而暗流汹涌。
南海,旧港宣慰司。
来自广州、福州的移民船队,在数艘战船的护卫下,缓缓驶入港口。船上载着的不仅是数百名携家带口的移民,更有农具、稻种、工匠以及维系文明传承的书籍。
宣慰使亲自在码头迎接,他将移民与本地华商、归顺土人首领召集在一起,宣布了朝廷的进一步政策:
“陛下隆恩,念旧港乃我华人故土,特旨:凡愿落户旧港者,每人授田三十亩,免三年赋税!朝廷将在此设立官学,子弟皆可入学!我等当同心协力,将此荒僻之地,建成南海乐土,扬我天朝威仪!”
移民们欢呼雀跃,开始划分土地,修建房舍,开辟稻田。随行的工匠则开始指导土人改进制糖、织布技术。水师驻军也开始在港口要害处修建永久性的炮台和了望塔。旧港,这个曾经失落的海外华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焕发生机,并成为靖朝经略南洋最坚实的堡垒。它的存在,如同一颗楔子,深深打入香料群岛与马六甲之间,令葡萄牙人与荷兰人坐立不安。
京师,朝堂之上关于“海陆之辩”的余波并未完全平息。
支持北疆优先的官员们虽然不敢再明面反对皇帝的决策,但私下里,担忧与议论并未停止。
“倾举国之力造巨舰,靡费甚巨啊!北疆罗刹虎视眈眈,若其大举南下,边患复起,该如何是好?”
“还有那移民实边,漂洋过海,凶险难测,与放逐何异?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
这些声音,大多汇集到了以沉稳持重着称的皇长子楚琰身边。楚琰虽未公开表态,但其在处理政务时,明显更倾向于加固边防、安抚内地的传统思路。
而以程青为首,得到皇次子楚琙隐隐支持的“开拓派”,则士气高昂。他们利用旧港重建、新舰下水的利好,不断鼓吹海洋利益,并开始着手制定更详细的海外贸易法规,甚至有人私下提议,应效仿西夷,设立专营海外拓殖的“公司”。
帝国的航向虽已确定,但船舱之内,关于如何划桨、如何张帆的争论,却从未停止。两位皇子身后,悄然聚集起理念各异的力量,为未来的朝局,埋下了微妙的伏笔。
楚骁站在重新绘制、增添了南海诸岛与更详细西洋海岸线的寰宇图前,目光深邃。
北疆的“罗刹鬼影”在他意料之中,他早已命麴义谨慎应对,以侦查防御为主。他真正的目光,始终落在那片广阔的蓝色疆域上。
“舰船是矛,旧港是盾。”他轻声自语,“然欲行远略,仅凭此二者,犹有未足。”
他想到了格物院那些仍在改进的火铳、火炮,想到了王徵等人呈报的关于“借助水力、风力驱动机械”的奇思妙想,甚至想到了那虚无缥缈,却曾在宫中小范围演示过的“蒸汽之力”。
“技术,才是决定未来海权归属的根本。”楚骁知道,下一次召见格物院首席时,该问些什么了。
龙旗已指向海洋,但要让这面旗帜真正插遍寰宇,需要的不只是勇气和决心,更需要超越时代的智慧与力量。帝国的巨舰,正缓缓调整着风帆,驶向那片充满未知、机遇与挑战的深蓝。
圣旨抵达福州船厂的当日,整个船厂如同沸腾的鼎镬。
船政提举王徵捧着黄绫圣旨,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环视着周围目光灼灼的工匠、吏员和水师将弁,声音洪亮:“诸位!陛下明旨,‘加速建造新式大战舰’!此乃我船厂莫大之荣光,亦是我等报效国家之时!”
巨大的船坞内,原本正在建造的福船、广船旁,立刻划出了专属区域。匠作监的大匠们捧着早已反复推敲的设计图——那是融合了西式盖伦船结构优点与靖朝水师实战需求的新舰蓝图,长达十余丈,设炮位超过三十门。
“龙骨要用最好的铁力木!肋骨间距加密!”
“炮窗结构再加固,必须能承受重炮后座!”
“帆装按上次试航的‘飞廉号’改进,追求逆风效能!”
命令声、号子声、锯木声、锻打声交织在一起,汗水与桐油的气味弥漫空中。每一个工匠都明白,他们正在打造的,不仅是战舰,更是帝国通向深蓝的权杖。王徵更是吃住都在船厂,日夜督造,他知道,时间紧迫,海上的对手不会等待。
东南沿海,靖朝水师各大营寨,战鼓催征。
接到“加强巡弋,凡遇无令擅闯我海疆者,皆可击之”的严令后,水师都督俞通海立刻调整了部署。原本主要用于沿岸防御的舰船被重新编组,以大型战船为核心,配以灵活的哨船、赶缯船,组成数支强大的巡弋分舰队。
澎湖屿,水师基地。码头上辎重补给堆积如山,水兵们正将一箱箱炮弹、火药搬运上船。新任命的巡弋舰队指挥官,一位年轻气盛的将领,正站在旗舰“伏波号”的甲板上,对着麾下军官训话:
“都打起精神来!陛下看着我们,朝廷看着我们!从今日起,我们的战场,不再是这浅浅的海湾,而是茫茫大洋!遇商船查验,遇海盗剿灭,遇夷船……若其无令擅闯,便叫他们见识见识,何为靖朝水师之威!”
帆缆升起,巨大的船桨划破碧波,一支支舰队驶离母港,如同出鞘的利剑,开始在大员海峡、琼州海域乃至更南方的海面上,展示靖朝日益强大的制海权。平静多年的海面,因这频繁出现的龙旗战舰,而暗流汹涌。
南海,旧港宣慰司。
来自广州、福州的移民船队,在数艘战船的护卫下,缓缓驶入港口。船上载着的不仅是数百名携家带口的移民,更有农具、稻种、工匠以及维系文明传承的书籍。
宣慰使亲自在码头迎接,他将移民与本地华商、归顺土人首领召集在一起,宣布了朝廷的进一步政策:
“陛下隆恩,念旧港乃我华人故土,特旨:凡愿落户旧港者,每人授田三十亩,免三年赋税!朝廷将在此设立官学,子弟皆可入学!我等当同心协力,将此荒僻之地,建成南海乐土,扬我天朝威仪!”
移民们欢呼雀跃,开始划分土地,修建房舍,开辟稻田。随行的工匠则开始指导土人改进制糖、织布技术。水师驻军也开始在港口要害处修建永久性的炮台和了望塔。旧港,这个曾经失落的海外华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焕发生机,并成为靖朝经略南洋最坚实的堡垒。它的存在,如同一颗楔子,深深打入香料群岛与马六甲之间,令葡萄牙人与荷兰人坐立不安。
京师,朝堂之上关于“海陆之辩”的余波并未完全平息。
支持北疆优先的官员们虽然不敢再明面反对皇帝的决策,但私下里,担忧与议论并未停止。
“倾举国之力造巨舰,靡费甚巨啊!北疆罗刹虎视眈眈,若其大举南下,边患复起,该如何是好?”
“还有那移民实边,漂洋过海,凶险难测,与放逐何异?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
这些声音,大多汇集到了以沉稳持重着称的皇长子楚琰身边。楚琰虽未公开表态,但其在处理政务时,明显更倾向于加固边防、安抚内地的传统思路。
而以程青为首,得到皇次子楚琙隐隐支持的“开拓派”,则士气高昂。他们利用旧港重建、新舰下水的利好,不断鼓吹海洋利益,并开始着手制定更详细的海外贸易法规,甚至有人私下提议,应效仿西夷,设立专营海外拓殖的“公司”。
帝国的航向虽已确定,但船舱之内,关于如何划桨、如何张帆的争论,却从未停止。两位皇子身后,悄然聚集起理念各异的力量,为未来的朝局,埋下了微妙的伏笔。
楚骁站在重新绘制、增添了南海诸岛与更详细西洋海岸线的寰宇图前,目光深邃。
北疆的“罗刹鬼影”在他意料之中,他早已命麴义谨慎应对,以侦查防御为主。他真正的目光,始终落在那片广阔的蓝色疆域上。
“舰船是矛,旧港是盾。”他轻声自语,“然欲行远略,仅凭此二者,犹有未足。”
他想到了格物院那些仍在改进的火铳、火炮,想到了王徵等人呈报的关于“借助水力、风力驱动机械”的奇思妙想,甚至想到了那虚无缥缈,却曾在宫中小范围演示过的“蒸汽之力”。
“技术,才是决定未来海权归属的根本。”楚骁知道,下一次召见格物院首席时,该问些什么了。
龙旗已指向海洋,但要让这面旗帜真正插遍寰宇,需要的不只是勇气和决心,更需要超越时代的智慧与力量。帝国的巨舰,正缓缓调整着风帆,驶向那片充满未知、机遇与挑战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