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暖阁里的火-《大明1436》

  辰时的日头刚爬过宫墙,暖阁的门就被“砰”地撞开——张都督手里攥着本查册,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慌慌张张闯进来,刚要开口,就见朱祁镇猛地把手里的炭笔往案上一拍。

  “你查的就是这些?”少年天子的声音不算高,却带着股压不住的火,指节因为攥紧查册边缘,泛出青白,“山西都司贪了三年粮,牵连三个卫所,你只写‘小吏失察’?前两年拦粮车的事,明明是都指挥使受王侍郎指使,你倒好,写‘误会一场’?”

  查册“哗啦”从张都督手里滑下去,纸页散了一地。他忙蹲下去捡,手忙脚乱间,额头上的汗滴在纸页上,晕开“误会一场”四个字。“陛下息怒……臣是怕……怕牵连太广,扰了五军都督府的军纪……”

  “军纪?”朱祁镇往前走了两步,鞋尖踢到散落在地的查册,声音陡然提了些,“让兵卒饿着肚子守边境,让贪腐的人拿着军粮换银子、买好马,这就是你说的军纪?”

  他弯腰捡起最上面一页查册,指着“宣府粮损耗三成,系运输途中淋雨所致”的字,几乎是咬着牙说:“杨士奇从山西带回的证词,清清楚楚写着,这三成‘损耗粮’,全被都司的人拉去换了布匹!你视而不见,倒替他们编‘淋雨’的谎话——张都督,你是查案,还是替他们遮掩?”

  张都督跪在地上,头磕得“咚咚”响:“臣不敢!臣只是……只是觉得,这些人都是军中老人,从轻处置,也好让他们戴罪立功……”

  “戴罪立功?”朱祁镇忽然笑了,只是这笑里没半分暖意,他把查册往张都督面前一扔,纸页拍在对方背上,“去年冬天,宣府的兵卒冻得揣着硬馒头守哨卡,他们在山西穿着新布做的棉袄;京郊百姓冒雨扶秧苗,就盼着稻子熟了换粮,他们把军粮拉去换银子——这样的人,立什么功?造什么孽!”

  王振在一旁大气不敢出——他跟着陛下这么久,从没见陛下发过这么大的火。往日里护秧苗、查粮款,虽认真,却总带着少年人的软和,可今天,那股软和全没了,只剩憋着的气,像田埂里闷了一夏天的雷,终于炸了。

  朱祁镇走到暖阁中央,看着窗外——远处的稻田绿得发亮,风一吹,稻穗晃得人心安。可他一想起那些被贪走的粮、被拦的车、被糊弄的话,心里的火就压不住:“我八岁去田里插秧,知道秧苗歪了要扶,草多了要拔;九岁查粮款,知道账册上的字,连着兵卒的馒头、百姓的粥——我以为这些道理,你们都懂。”

  他蹲下身,盯着跪在地上的张都督,眼神亮得吓人:“可你呢?拿着查册当幌子,替贪腐的人找借口,怕牵连、怕得罪人——你就不怕宣府的兵卒寒心?不怕京郊的百姓失望?”

  这话像重锤,砸得张都督说不出话,眼泪混着汗往下淌,连声道:“臣错了!臣糊涂!陛下再给臣一次机会,臣这就重新查,把贪粮的人全揪出来,一个都不饶!”

  “机会我给过了。”朱祁镇站起身,声音沉得像雨后的田埂,“从今日起,五军都督府的查案,由杨士奇和兵部李主事一起盯着——你不用管了,就在府里待着,想清楚‘军纪’两个字,到底是护着贪腐的人,还是护着守边境的兵。”

  说完,他转身走到案前,拿起那本皱巴巴的旧账册——是王侍郎当初虚列脚钱的那本,他翻到写着“山西都司”的那一页,用炭笔在旁边画了个大大的“叉”,黑得刺眼。

  “王振,”他头也没抬,声音却稳了些,“去传旨:宣府总兵,把王侍郎和扣下的粮官,亲自押回京;杨士奇,从山西回来后,立刻牵头查五军都督府的卫所、都司,不管牵涉到谁,一查到底。”

  王振刚要应,就见太皇太后身边的嬷嬷轻轻掀帘进来,福了福身:“陛下,太皇太后说,让您消消气,慈宁宫炖了凉汤,让您过去喝一碗。”

  朱祁镇深吸一口气,指腹蹭了蹭炭笔的黑灰,才点头:“知道了,我这就去。”

  往慈宁宫走的路上,风一吹,他心里的火渐渐歇了些,只剩沉下来的笃定。他想起方才发脾气时,手里攥着的查册,想起张都督躲闪的眼神——原来有主见,不是光想着“护秧苗、守粮车”,还要敢对着糊弄事的人说“不对”,敢把藏着的猫腻,全摆到太阳底下。

  到了慈宁宫,太皇太后正拿着蒲扇,扇着桌上的凉汤。见他进来,指了指碗:“喝了吧,败败火。刚在暖阁发的脾气,娘都知道了。”

  朱祁镇端起碗,凉丝丝的汤滑进喉咙,心里的躁意散了大半。“娘,我是不是发太大火了?”他小声问。

  “不大。”太皇太后放下蒲扇,看着他,“该发的火就得发——你不发火,他们就以为你年纪小,好糊弄,往后还敢在粮上、在兵上动手脚。只是发火归发火,你心里得有数,要查谁、怎么查,不能光凭着气。”

  朱祁镇点点头,把方才让杨士奇和李主事查案的事说了。太皇太后听着,眼里露出笑意:“这就对了——火是给他们看的,让他们知道你不好惹;可怎么查、怎么断,得按你自己的主意来,不偏不倚,把根断干净。”

  他放下碗,忽然想起宣府的兵卒、京郊的老农,心里的气全化成了实诚的劲儿:“娘,我就是气他们糟践粮、糊弄人。粮是百姓种的,兵是守着天下的,这些都不能让人随便糟践。”

  “娘知道。”太皇太后摸了摸他的头,“你今天发的火,不是小孩子耍脾气,是你心里有了要护着的东西,有了自己的主意——这比什么都重要。”

  从慈宁宫回去时,暖阁里的查册已经被王振收拾好,案上摆着刚送来的塘报——宣府总兵回话说,三日后就押着王侍郎回京,还带了几个兵卒代表,说是“要亲眼看着陛下处置贪粮的人,才放心回宣府守边境”。

  朱祁镇拿起塘报,指尖划过“兵卒代表”四个字,心里的火彻底散了,只剩稳当的热乎气。他走到窗边,望着京郊稻田的方向——稻穗该灌浆满了,风一吹,定是沉甸甸的。

  “王振,”他笑着说,“把小竹粮仓里的青稻穗倒出来,晒一晒——等宣府的兵卒来了,让他们闻闻京郊的稻子香,再告诉他们,贪粮的人,我一个都不会饶;他们的馒头,我一定护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