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碑”的墨迹未干,宁致远污血填刻的“诬”字尚在龙城死牢的阴暗中散发着腥气,一场远比清算个人罪孽更加汹涌、更加根本的风暴,已悄然席卷至帝国的心脏——太庙。
《山河律》的颁布,尤其是“准女子立户”、“夫伤妻者斩”等条款,如同投入千年死水的巨石,彻底激怒了盘踞在礼法道德制高点上的旧势力。诛杀宁致远,是铲除奸佞;而撼动“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根基,则是刨他们的祖坟。北疆的麦浪金辉与龙城的血案审判,并未让这些以卫道自居的耆老大儒们退缩,反而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关乎道统存续的恐慌。
太庙,供奉李唐历代先帝神位之所,庄严肃穆,乃天下礼法之象征。今日,这里却将成为新旧思潮激烈碰撞、乃至血溅五步的战场。
以三朝元老、太子太傅致仕的孔继儒为首,数十位身着素服、白发苍苍的大儒、御史、及部分宗室元老,跪伏于太庙前的汉白玉广场之上,手持万民伞(实为精心策划的联名书),以“死谏”相胁,要求陛下收回《山河律》中“悖逆人伦、牝鸡司晨”之条款,诛“妖言惑众”之崔锦书,以正朝纲,以安天下。
“陛下!《山河律》女子之款,实乃祸水之源!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妇人干政,国必大乱!此乃千古不易之理啊!”孔继儒须发皆白,涕泪交加,以头抢地,声音悲怆,仿佛帝国明日就要亡于妇人之手。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三纲五常不可废!若允女子自立,夫权何存?父权何存?君权何存?长此以往,伦常崩坏,礼乐征伐自妇人出,国将不国矣!”另一位大儒捶胸顿足,状若疯魔。
广场周围,禁军肃立,气氛凝重得如同铁铸。闻讯而来的官员、士子、百姓远远围观,窃窃私语,人心浮动。
李承民并未现身太庙,而是坐镇于毗邻太庙的观德殿内,殿门洞开,可清晰听见广场上的哭谏之声。他一身玄色常服,坐于御案之后,面色平静,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上一卷摊开的《山河律》竹简,眼神深邃如寒潭,不见底。
崔锦书坐于其侧,一身月白常服,神色沉静,唯有置于膝上的手,微微蜷紧。她知道,这一关,避无可避。这已非针对她个人,而是她所推行的新政、所代表的理念,与延续千年的旧秩序之间的终极对决。
“陛下,孔继儒等人跪谏已逾两个时辰,言辞愈发激烈,围观者愈众,恐生事端。”影七入内禀报。
李承民未语,目光转向崔锦书。
崔锦书深吸一口气,迎上他的目光,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陛下,堵不如疏。彼等既以‘礼法’为矛,臣妾愿以‘事实’为盾,于太庙之前,与诸公公开辩经。”
公开辩经?在太庙之前,与一众大儒辩论妇道伦常?此举可谓惊世骇俗!
李承民凝视她片刻,眼中锐光一闪:“准。”
片刻后,太庙广场。孔继儒等人见陛下未至,来的竟是崔锦书,顿时群情激愤,认为受了莫大侮辱。
“妖女!尔竟敢玷污太庙圣地!”孔继儒颤巍巍站起,指着崔锦书厉声呵斥。
崔锦书立于台阶之上,衣袂随风轻扬,面对下方一片怒目而视的白发老者,毫无惧色。她声音清越,穿透喧嚣:“孔太傅,诸位大人。尔等口口声声礼法纲常,言女子立户便是牝鸡司晨。本宫敢问,何为家?何为国?”
她不等对方回答,继续道:“家国天下,非凭空而来,乃是由万民血汗构筑!战乱之年,多少男子马革裹尸?多少家庭失去顶梁柱?是谁,在后方赡养老人,抚育孤儿,织布耕田,缴纳赋税,支撑起半壁江山?是女子!若无女子持家,何来前线粮草?若无女子延续血脉,何来国家未来?女子于家于国,功劳苦劳,天地可鉴!准其立户,授田置业,乃承认其付出,偿还其功绩,何来悖逆之说?!”
“强词夺理!”孔继儒气得浑身发抖,“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乃其本分!抛头露面,牝鸡司晨,便是僭越!便是祸乱之源!”
“好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崔锦书冷笑,目光扫过众人,“若无才,如何相夫?如何教子?难道要天下男子皆娶愚妇,要天下孩童皆由愚母教导吗?尔等读圣贤书,可知‘周室三母’?可知‘孟母三迁’?可知缇萦救父、班昭着史?莫非这些青史留名的贤德女子,在尔等眼中,也是牝鸡司晨的祸水?!”
她言辞犀利,引经据典,顿时让一些大儒哑口无言。
孔继儒老脸涨红,猛地抓起地上的一卷竹简——那是他准备的、摘录了诸多“女诫”、“妇德”的典籍,奋力掷向台阶,竹简散落一地:“妖女!休要曲解圣贤!祖宗之法,岂容你一女流妄加置喙!此乃礼之根本!你若一意孤行,便是与天下士人为敌!与祖宗礼法为敌!”
李承民在观德殿内,听着外面的争辩,眼神渐冷。他缓缓起身,走到殿门口,目光落在散落一地的竹简上。
就在这时,崔锦书却不再与孔继儒纠缠口舌。她转身,对身后侍立的格物院工匠点了点头。
几名工匠迅速抬上一件造型奇特的器物,似弩非弩,似镜非镜,由精铜与水晶构成,结构复杂,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冷光——这正是由“星轨弩”部分构件改造而成的、大型日光投影仪!
“尔等既执着于故纸堆,”崔锦书声音陡然提高,“本宫便让尔等看看,何为现实!何为真正的‘功绩’!”
工匠调整角度,利用今日格外明亮的阳光,将仪器对准太庙一侧高大宽阔的白粉墙壁!
刹那间,一幅巨大、清晰、栩栩如生的画面,被投射到了墙壁之上!
那不是文字,不是经典,而是图像!是格物院画师根据各地呈报的档案、走访实录,精心绘制的画卷投影!
画面中,有北疆女子在烽火稍熄的田野里挥汗如雨,开垦荒地的场景;有江南女子在织机前日夜不停,供应军需的场景;有战乱后,寡妇带着幼子,修缮房屋、耕种薄田的场景;更有女子开设医馆、学堂,救死扶伤、启蒙孩童的场景……一幅幅,一幕幕,生动展现了女子在战争、生产、教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巨大的贡献!
图像的力量,远胜千言万语!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许多百姓,尤其是女子,看得热泪盈眶。这些画面,就是她们真实的生活!
“这……这是何妖术?!”孔继儒等大儒骇然失色,他们习惯了文字辩论,何曾见过如此直观、如此具有冲击力的“证据”?
“此非妖术,乃格物之明!”崔锦书朗声道,声音传遍广场,“尔等所维护的礼法,可能让荒田变良畴?可能让孤儿有所养?可能让百姓有衣穿、有学上?而她们能!天下女子,用她们的汗水、智慧、甚至生命,在实实在在的守护这个家,这个国!尔等空谈礼法,除了束缚手脚、打压贡献,于国于民,有何益处?!”
“胡说!妖女惑众!礼法乃立国之本!无规矩不成方圆!”孔继儒面色惨白,气血上涌,已是强弩之末。他赖以生存的信仰世界,在那巨大的、真实的图像面前,开始崩塌。
绝望与愤怒交织,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儒,竟做出了惊人之举!他猛地转身,朝着太庙殿前那尊象征着礼法庄严的青铜巨鼎,用尽全身力气,一头撞了过去!
“陛下!老臣以死明志!绝不容妖邪祸乱朝纲!”
砰——!
一声闷响,血光迸溅!
孔继儒苍老的身躯软软地倒在鼎下,额骨碎裂,鲜血汩汩涌出,染红了鼎足和汉白玉地面。他双目圆睁,死不瞑目。
全场死寂!所有人都被这惨烈的一幕惊呆了!
血谏!真正的血溅太庙!
旧势力,用最极端、最惨烈的方式,发出了最后的哀鸣。
观德殿内,李承民瞳孔微缩,周身瞬间散发出凛冽的寒气。
崔锦书看着那滩刺目的鲜血,脸色亦是一白,但随即,她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决绝。她快步走下台阶,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走到鼎前,俯身,竟用指尖蘸取了那尚且温热的鲜血!
然后,她转身,面对那面投影着万民耕作图的墙壁,以血为墨,以指为笔,在巨画的留白处,飞快地勾勒起来!
她画的,不是符咒,不是诅咒,而是一幅更加简练、却寓意深远的《万民耕作图》补笔——在原有的画面旁,添上了丰收的麦穗,安居的屋舍,嬉戏的孩童!她用仇视变革者的鲜血,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
“孔太傅,”她直起身,声音冰冷,响彻广场,“汝血,不当为腐朽礼法殉葬,而当沃养这万里江山,这万千黎民!这,才是真正的‘志’!”
话音落下,她将沾满鲜血的手指,在洁白的墙壁上,重重按下了一个血手印!
触目惊心!却又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时,李承民终于从观德殿中迈步而出。他玄衣墨氅,一步步走下台阶,越过跪地哭泣的其他大儒,越过孔继儒的尸体,走到那面染血的墙壁前。
他目光扫过墙上巨大的投影、崔锦书以血补绘的图案,以及那个鲜红的掌印。最后,他的视线落在瘫软在地、面无人色的众儒生身上。
“锵——!”
一声龙吟,他猛地拔出腰间佩剑!剑光如雪,寒意逼人!
在所有人的惊呼声中,他挥剑,不是砍向任何人,而是狠狠劈向太庙前那张用于摆放祭品的紫檀木祭案!
咔嚓!
厚重的案几被一剑削去一角!
李承民持剑而立,目光如电,扫视全场,声音如同寒冰撞击,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压,一字一句,宣告天下:
“从今日起!”
“尔等所食俸禄,不再是朕之恩赐,而是天下万民缴纳之赋税!”
“尔等所着华服,不再是身份之象征,而是织女农妇日夜辛劳之成果!”
“尔等所诵经典,若不能使百姓饱暖,不能使国家强盛,便是无用空谈!”
“记住——”
他的剑尖指向地上孔继儒的血迹,又指向墙上那幅血绘的《万民耕作图》: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太庙,供奉的不是僵死的礼法,而是开创江山、福泽万民的列祖列宗之英灵!”
“若再有倚老卖老、以古非今、阻挠新政、祸乱民生者——”
他手腕一翻,剑锋直指苍穹,杀气冲天:
“犹如此案!”
死寂!绝对的死寂!
唯有风声呼啸,以及那墙上血画,在日光下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光芒。
太庙辩经,以一位大儒的血谏开始,以帝王斩断旧案、宣告“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的惊天宣言告终。
旧时代的丧钟,在这一刻,被重重敲响。
孔继儒的尸体被抬走,血迹被清洗,但墙上的血画与那个掌印,却被李承民下旨保留,成为太庙一景,名曰“血鉴壁”,以警后世。
崔锦书看着李承民的背影,看着他手中那柄犹带寒光的剑,心中波澜起伏。她知道,今日之后,通往新世界的道路,虽仍布满荆棘,但最大的思想壁垒,已被他用最霸道的方式,劈开了一道裂口。
然而,孔继儒临死前那怨毒的眼神,以及其他大儒眼中隐藏的恐惧与不甘,都预示着,这场意识形态的战争,远未结束。流血的斗争结束了,不流血的斗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新的时代,在太庙的血与剑中,艰难地娩出。
《山河律》的颁布,尤其是“准女子立户”、“夫伤妻者斩”等条款,如同投入千年死水的巨石,彻底激怒了盘踞在礼法道德制高点上的旧势力。诛杀宁致远,是铲除奸佞;而撼动“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根基,则是刨他们的祖坟。北疆的麦浪金辉与龙城的血案审判,并未让这些以卫道自居的耆老大儒们退缩,反而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关乎道统存续的恐慌。
太庙,供奉李唐历代先帝神位之所,庄严肃穆,乃天下礼法之象征。今日,这里却将成为新旧思潮激烈碰撞、乃至血溅五步的战场。
以三朝元老、太子太傅致仕的孔继儒为首,数十位身着素服、白发苍苍的大儒、御史、及部分宗室元老,跪伏于太庙前的汉白玉广场之上,手持万民伞(实为精心策划的联名书),以“死谏”相胁,要求陛下收回《山河律》中“悖逆人伦、牝鸡司晨”之条款,诛“妖言惑众”之崔锦书,以正朝纲,以安天下。
“陛下!《山河律》女子之款,实乃祸水之源!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妇人干政,国必大乱!此乃千古不易之理啊!”孔继儒须发皆白,涕泪交加,以头抢地,声音悲怆,仿佛帝国明日就要亡于妇人之手。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三纲五常不可废!若允女子自立,夫权何存?父权何存?君权何存?长此以往,伦常崩坏,礼乐征伐自妇人出,国将不国矣!”另一位大儒捶胸顿足,状若疯魔。
广场周围,禁军肃立,气氛凝重得如同铁铸。闻讯而来的官员、士子、百姓远远围观,窃窃私语,人心浮动。
李承民并未现身太庙,而是坐镇于毗邻太庙的观德殿内,殿门洞开,可清晰听见广场上的哭谏之声。他一身玄色常服,坐于御案之后,面色平静,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上一卷摊开的《山河律》竹简,眼神深邃如寒潭,不见底。
崔锦书坐于其侧,一身月白常服,神色沉静,唯有置于膝上的手,微微蜷紧。她知道,这一关,避无可避。这已非针对她个人,而是她所推行的新政、所代表的理念,与延续千年的旧秩序之间的终极对决。
“陛下,孔继儒等人跪谏已逾两个时辰,言辞愈发激烈,围观者愈众,恐生事端。”影七入内禀报。
李承民未语,目光转向崔锦书。
崔锦书深吸一口气,迎上他的目光,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陛下,堵不如疏。彼等既以‘礼法’为矛,臣妾愿以‘事实’为盾,于太庙之前,与诸公公开辩经。”
公开辩经?在太庙之前,与一众大儒辩论妇道伦常?此举可谓惊世骇俗!
李承民凝视她片刻,眼中锐光一闪:“准。”
片刻后,太庙广场。孔继儒等人见陛下未至,来的竟是崔锦书,顿时群情激愤,认为受了莫大侮辱。
“妖女!尔竟敢玷污太庙圣地!”孔继儒颤巍巍站起,指着崔锦书厉声呵斥。
崔锦书立于台阶之上,衣袂随风轻扬,面对下方一片怒目而视的白发老者,毫无惧色。她声音清越,穿透喧嚣:“孔太傅,诸位大人。尔等口口声声礼法纲常,言女子立户便是牝鸡司晨。本宫敢问,何为家?何为国?”
她不等对方回答,继续道:“家国天下,非凭空而来,乃是由万民血汗构筑!战乱之年,多少男子马革裹尸?多少家庭失去顶梁柱?是谁,在后方赡养老人,抚育孤儿,织布耕田,缴纳赋税,支撑起半壁江山?是女子!若无女子持家,何来前线粮草?若无女子延续血脉,何来国家未来?女子于家于国,功劳苦劳,天地可鉴!准其立户,授田置业,乃承认其付出,偿还其功绩,何来悖逆之说?!”
“强词夺理!”孔继儒气得浑身发抖,“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乃其本分!抛头露面,牝鸡司晨,便是僭越!便是祸乱之源!”
“好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崔锦书冷笑,目光扫过众人,“若无才,如何相夫?如何教子?难道要天下男子皆娶愚妇,要天下孩童皆由愚母教导吗?尔等读圣贤书,可知‘周室三母’?可知‘孟母三迁’?可知缇萦救父、班昭着史?莫非这些青史留名的贤德女子,在尔等眼中,也是牝鸡司晨的祸水?!”
她言辞犀利,引经据典,顿时让一些大儒哑口无言。
孔继儒老脸涨红,猛地抓起地上的一卷竹简——那是他准备的、摘录了诸多“女诫”、“妇德”的典籍,奋力掷向台阶,竹简散落一地:“妖女!休要曲解圣贤!祖宗之法,岂容你一女流妄加置喙!此乃礼之根本!你若一意孤行,便是与天下士人为敌!与祖宗礼法为敌!”
李承民在观德殿内,听着外面的争辩,眼神渐冷。他缓缓起身,走到殿门口,目光落在散落一地的竹简上。
就在这时,崔锦书却不再与孔继儒纠缠口舌。她转身,对身后侍立的格物院工匠点了点头。
几名工匠迅速抬上一件造型奇特的器物,似弩非弩,似镜非镜,由精铜与水晶构成,结构复杂,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冷光——这正是由“星轨弩”部分构件改造而成的、大型日光投影仪!
“尔等既执着于故纸堆,”崔锦书声音陡然提高,“本宫便让尔等看看,何为现实!何为真正的‘功绩’!”
工匠调整角度,利用今日格外明亮的阳光,将仪器对准太庙一侧高大宽阔的白粉墙壁!
刹那间,一幅巨大、清晰、栩栩如生的画面,被投射到了墙壁之上!
那不是文字,不是经典,而是图像!是格物院画师根据各地呈报的档案、走访实录,精心绘制的画卷投影!
画面中,有北疆女子在烽火稍熄的田野里挥汗如雨,开垦荒地的场景;有江南女子在织机前日夜不停,供应军需的场景;有战乱后,寡妇带着幼子,修缮房屋、耕种薄田的场景;更有女子开设医馆、学堂,救死扶伤、启蒙孩童的场景……一幅幅,一幕幕,生动展现了女子在战争、生产、教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巨大的贡献!
图像的力量,远胜千言万语!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许多百姓,尤其是女子,看得热泪盈眶。这些画面,就是她们真实的生活!
“这……这是何妖术?!”孔继儒等大儒骇然失色,他们习惯了文字辩论,何曾见过如此直观、如此具有冲击力的“证据”?
“此非妖术,乃格物之明!”崔锦书朗声道,声音传遍广场,“尔等所维护的礼法,可能让荒田变良畴?可能让孤儿有所养?可能让百姓有衣穿、有学上?而她们能!天下女子,用她们的汗水、智慧、甚至生命,在实实在在的守护这个家,这个国!尔等空谈礼法,除了束缚手脚、打压贡献,于国于民,有何益处?!”
“胡说!妖女惑众!礼法乃立国之本!无规矩不成方圆!”孔继儒面色惨白,气血上涌,已是强弩之末。他赖以生存的信仰世界,在那巨大的、真实的图像面前,开始崩塌。
绝望与愤怒交织,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儒,竟做出了惊人之举!他猛地转身,朝着太庙殿前那尊象征着礼法庄严的青铜巨鼎,用尽全身力气,一头撞了过去!
“陛下!老臣以死明志!绝不容妖邪祸乱朝纲!”
砰——!
一声闷响,血光迸溅!
孔继儒苍老的身躯软软地倒在鼎下,额骨碎裂,鲜血汩汩涌出,染红了鼎足和汉白玉地面。他双目圆睁,死不瞑目。
全场死寂!所有人都被这惨烈的一幕惊呆了!
血谏!真正的血溅太庙!
旧势力,用最极端、最惨烈的方式,发出了最后的哀鸣。
观德殿内,李承民瞳孔微缩,周身瞬间散发出凛冽的寒气。
崔锦书看着那滩刺目的鲜血,脸色亦是一白,但随即,她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决绝。她快步走下台阶,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走到鼎前,俯身,竟用指尖蘸取了那尚且温热的鲜血!
然后,她转身,面对那面投影着万民耕作图的墙壁,以血为墨,以指为笔,在巨画的留白处,飞快地勾勒起来!
她画的,不是符咒,不是诅咒,而是一幅更加简练、却寓意深远的《万民耕作图》补笔——在原有的画面旁,添上了丰收的麦穗,安居的屋舍,嬉戏的孩童!她用仇视变革者的鲜血,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
“孔太傅,”她直起身,声音冰冷,响彻广场,“汝血,不当为腐朽礼法殉葬,而当沃养这万里江山,这万千黎民!这,才是真正的‘志’!”
话音落下,她将沾满鲜血的手指,在洁白的墙壁上,重重按下了一个血手印!
触目惊心!却又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时,李承民终于从观德殿中迈步而出。他玄衣墨氅,一步步走下台阶,越过跪地哭泣的其他大儒,越过孔继儒的尸体,走到那面染血的墙壁前。
他目光扫过墙上巨大的投影、崔锦书以血补绘的图案,以及那个鲜红的掌印。最后,他的视线落在瘫软在地、面无人色的众儒生身上。
“锵——!”
一声龙吟,他猛地拔出腰间佩剑!剑光如雪,寒意逼人!
在所有人的惊呼声中,他挥剑,不是砍向任何人,而是狠狠劈向太庙前那张用于摆放祭品的紫檀木祭案!
咔嚓!
厚重的案几被一剑削去一角!
李承民持剑而立,目光如电,扫视全场,声音如同寒冰撞击,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压,一字一句,宣告天下:
“从今日起!”
“尔等所食俸禄,不再是朕之恩赐,而是天下万民缴纳之赋税!”
“尔等所着华服,不再是身份之象征,而是织女农妇日夜辛劳之成果!”
“尔等所诵经典,若不能使百姓饱暖,不能使国家强盛,便是无用空谈!”
“记住——”
他的剑尖指向地上孔继儒的血迹,又指向墙上那幅血绘的《万民耕作图》: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太庙,供奉的不是僵死的礼法,而是开创江山、福泽万民的列祖列宗之英灵!”
“若再有倚老卖老、以古非今、阻挠新政、祸乱民生者——”
他手腕一翻,剑锋直指苍穹,杀气冲天:
“犹如此案!”
死寂!绝对的死寂!
唯有风声呼啸,以及那墙上血画,在日光下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光芒。
太庙辩经,以一位大儒的血谏开始,以帝王斩断旧案、宣告“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的惊天宣言告终。
旧时代的丧钟,在这一刻,被重重敲响。
孔继儒的尸体被抬走,血迹被清洗,但墙上的血画与那个掌印,却被李承民下旨保留,成为太庙一景,名曰“血鉴壁”,以警后世。
崔锦书看着李承民的背影,看着他手中那柄犹带寒光的剑,心中波澜起伏。她知道,今日之后,通往新世界的道路,虽仍布满荆棘,但最大的思想壁垒,已被他用最霸道的方式,劈开了一道裂口。
然而,孔继儒临死前那怨毒的眼神,以及其他大儒眼中隐藏的恐惧与不甘,都预示着,这场意识形态的战争,远未结束。流血的斗争结束了,不流血的斗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新的时代,在太庙的血与剑中,艰难地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