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的麦浪金辉尚未从北疆军民心头散去,龙城帅府深处,一间终年不见阳光、阴冷彻骨的石砌死牢内,却正酝酿着一场迟到了十余年的终极审判。空气里弥漫着霉腐与绝望的气息,唯一的光源是壁上摇曳的一盏昏黄油灯,将人影拉得扭曲变形。
宁致远,这位昔日的吏部天官、太子太傅,崔家满门冤案的直接构陷者,此刻蜷缩在铺着烂草的角落。曾经一丝不苟的官袍早已破烂不堪,花白的头发纠结散乱,脸上布满污垢与新添的鞭痕,唯有一双深陷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怨毒与不甘的幽光。他曾是文人清流的领袖,如今却沦为阶下之囚,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沉重的铁链撞击声由远及近,牢门被哐当一声打开。刺眼的光线涌入,让宁致远不适地眯起眼。
崔锦书一身素缟,未施粉黛,只在鬓边簪着一朵小小的白花,缓步走入。她身后跟着捧着一个紫檀木匣的云裳,以及两名面无表情的金鳞卫。她的出现,并未带来任何暖意,反而让本就阴寒的牢房,温度骤降。
“宁大人,别来无恙。”崔锦书的声音平静无波,在这死寂的牢房中却清晰得令人心寒。她停在宁致远面前数步远的地方,目光如冰刃,扫过他狼狈的模样。
宁致远挣扎着想要站起,却被铁链所缚,只能发出嗬嗬的冷笑:“崔氏余孽……你来……看老夫的笑话吗?”声音嘶哑,如同破锣。
“笑话?”崔锦书唇角勾起一丝极淡、却冰冷刺骨的弧度,“本宫是来,替家父,替崔家一百三十七口冤魂,问宁大人一句话。”
她示意云裳打开木匣。匣内并非金银珠宝,而是一叠泛黄的信笺,以及几件式样老旧、却保存完好的女子首饰。
“这些,”崔锦书拿起最上面一封信,纸张边缘已磨损,可见时常被翻看,“是当年东宫属官周若兰,写给宁大人您的密信。其中详述她如何依您指示,接近太子,构陷我父‘进献巫蛊,诅咒东宫’。还有这些,”她指尖划过那些首饰,“是周若兰死后,从她妆奁暗格中搜出的,皆是宁夫人当年的心爱之物。宁大人,您用发妻遗物,操控另一女子行此卑劣之事,午夜梦回,可曾心安?”
宁致远的瞳孔骤然收缩,身体剧烈颤抖起来,不是因为恐惧,而是被戳破最隐秘疮疤的暴怒与羞辱!“胡说!伪造!皆是伪造!是你们构陷老夫!”他嘶声力竭,试图扑上来,铁链哗啦作响。
“构陷?”崔锦书放下信笺,又拿起木匣底层一方用明黄绸缎包裹的物事,缓缓展开——那是一道帛书,虽年代久远,但上面的玉玺朱印依旧鲜红刺目!“那这道,由先帝身边秉笔太监冒死留存、证实我父当年所献乃祈福祥瑞、绝非巫蛊的密奏副本,也是伪造吗?!”
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积压了十数年的悲愤与凛然正气,冲击着牢房的四壁:“宁致远!你为攀附东宫,巩固权位,不惜罗织罪名,构陷忠良,致使崔家满门抄斩,血染刑场!我父一生清廉,竟被你污为巫蛊之徒!我崔氏百年清誉,毁于你手!这笔血债,你认是不认!”
“认?”宁致远猛地抬头,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瞪着崔锦书,脸上扭曲出一个疯狂而恶毒的笑容,“成王败寇!有何可认!要杀便杀!老夫只恨当年手段不够狠辣,未能将你这余孽一并铲除!让你今日在此猖狂!你们崔家女,惯会魅惑人心!你姑姑如此,你亦如此!不是靠着攀附秦王,你焉有今日?!”
话语恶毒至极,连旁边的金鳞卫都面露怒色。
崔锦书却并未动怒,只是静静地看着他,那目光,带着一种近乎怜悯的冰冷。“冥顽不灵。”她轻轻吐出四个字,不再与他做无谓的口舌之争。她今日来,并非只为质问。
她转身,面向牢房墙壁那相对平整的一面,对金鳞卫吩咐道:“将东西抬进来。”
几名金鳞卫应声而入,抬进一块打磨光滑、高约丈余的黑色玄武岩碑石,以及凿刻工具。石碑沉重,落在牢房地面,发出沉闷的巨响。
宁致远惊疑不定地看着这一切。
“陛下有令,”崔锦书的声音恢复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于旧案昭雪之地,立‘罪己碑’一座,一为警醒后人,二为彻查所有关联积案,彰示律法公正,天子与庶民同罪。”
罪己碑?宁致远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只见崔锦书走到碑前,取出早已备好的、以朱砂混合特制药液书写的碑文稿,亲自监督金鳞卫工匠,开始凿刻。铁锥与岩石碰撞,发出刺耳的声响,火星四溅。
碑文并非简单的认罪书,而是以极其严谨的笔法,罗列了宁致远倚仗职权、结党营私、构陷忠良、贪墨国帑等十余条大罪,条条证据确凿,时间、地点、人证、物证清晰无比。最后,更有一行醒目大字:“朕失察于前,纵容此獠,祸乱朝纲,残害忠良,罪亦深重,特立此碑,以儆效尤,并诏天下,彻查旧案,有冤必申,有罪必罚!”
这哪里是“罪己碑”?这分明是将他宁致远的罪行,以最公开、最耻辱的方式,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他遗臭万年!
“不!你不能这样!李承民!你这昏君!你不得好死!”宁致远彻底崩溃了,疯狂地挣扎嘶吼,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着。他一生汲汲营营,最在意的便是身后清名,如今这碑文,比杀了他更残忍千倍万倍!
然而,这还未结束。
就在碑文即将刻完之际,崔锦书示意工匠暂停。她从云裳手中接过一个以火漆密封的铜管,小心开启,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绢帛。她将绢帛展开,那上面,赫然盖着传国玉玺的朱印!正是李承民登基后,为崔家平反昭雪、追赠谥号的正式诏书!
在宁致远绝望的目光中,崔锦书亲手指挥工匠,在碑文末尾,特意留出的一个凹槽内,将这道平反诏书原样镶嵌了进去!诏书上的文字,透过特制的水晶薄片,清晰可见!
用构陷者的“罪己碑”,来承载受害者的“平反诏”!这是何等的诛心!何等的羞辱!
“啊——!”宁致远发出一声不似人声的凄厉嚎叫,猛地用头撞向冰冷的墙壁!砰!砰!砰!鲜血瞬间从他额头涌出,染红了斑驳的墙面!他状若疯魔,嘶吼道:“崔锦书!你这毒妇!你们崔家女,尽是无耻娼妓!靠着床笫功夫……”
污言秽语尚未说完,崔锦书已冷冷打断:“堵上他的嘴。”
金鳞卫上前,用破布死死塞住了宁致远的嘴,只能发出呜呜的绝望声响。
崔锦书走近几步,居高临下地看着在地上抽搐、额头血肉模糊的宁致远,眼中没有快意,只有一片冰冷的虚无。她缓缓从袖中取出一把锋利的金剪刀。
“你一生钻营,视名声如命。”她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如刀,“今日,我便替你去了这三千烦恼丝,也去了你这虚妄的执念。”
话音未落,她手起刀落,快如闪电!一绺花白肮脏的头发,被她齐根剪下!
宁致远浑身剧震,目眦欲裂,却无法出声,只能用怨毒至极的眼神死死瞪着她。
崔锦书捏着那绺头发,走到刚刚立好的“罪己碑”前。碑顶早已预留了一个小巧的铁环。她将头发穿过铁环,打了一个死结,让那绺污发,如同旌旗般,悬吊在镌刻着他累累罪行的石碑之上!
“你的眼睛看不清这盛世,”她淡淡道,“便让你的头发,代你看着吧。看着这朗朗乾坤,看着这善恶终有报的天理!”
接着,她取过一旁行刑用的匕首,不顾宁致远的挣扎,在他手臂上划开一道口子,用玉碗接住涌出的鲜血。然后,她蘸着这温热的、带着罪孽的血液,走到碑前,在那巨大的“诬”字最后一笔上,重重地、一笔一划地,重新描摹了一遍!
鲜血填入刻痕,那“诬”字瞬间变得猩红刺眼,仿佛活了过来,散发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怨毒与警示!
“以你之血,洗我崔家之冤。虽不足万一,亦算是了结。”
做完这一切,崔锦书不再看瘫软如泥、眼神涣散的宁致远一眼,仿佛他已然是个死人。她转身,对金鳞卫吩咐:“陛下仁德,赐他全尸。待碑文昭告天下后,送他上路。”
“是!”
崔锦书走出死牢,重新沐浴在阳光之下。她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那牢中的污浊尽数排出。云裳默默递上湿巾,她仔细擦拭着双手,仿佛要擦去所有沾染的晦气。
她低头,看着手中那绺取自宁致远的污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仇恨已报,但逝去的亲人,再也无法回来。
她没有将其丢弃,而是用一个锦囊装好,收入袖中。
数日后,龙城北苑,那片刚刚收获、翻整过的广袤麦田旁,举行了一场简单却庄重的仪式。并非庆典,而是一场告慰。
崔锦书独自一人,站在田埂上。风中还带着新翻泥土的清新气息。她取出那个锦囊,将里面的污发,尽数倾倒在黝黑的土地之上。
“爹,娘,崔家的列祖列宗,各位亲族,”她望着无垠的田野,轻声低语,如同倾诉,“害我满门的元凶之一,已得报应。他的污秽之发,今日撒入这田地。”
她抓起一把混合着发丝的泥土,任由其从指缝间滑落。
“愿来年春回大地,新麦萌发时,这些污秽,能化作滋养禾苗的养分。结出的麦穗,将成为万千百姓的食粮。”她的声音坚定起来,“我崔家的血,不会白流。这盛世清明,将由活着的人,继续守护。”
风过田野,卷起细微的尘土,将那绺污发彻底掩埋。仇恨似乎也随之深埋地底,等待着被新生的事物转化、消解。
寒窑诛心,罪己碑立。
污发入土,以期新生。
一段延续了十数年的血海深仇,似乎终于画上了一个惨烈而又带着一丝释然的句点。
然而,历史的尘埃之下,真的能彻底埋葬所有的秘密与恩怨吗?宁致远临死前那疯狂的诅咒,关于“崔家女”的恶毒指控,是否真的只是败犬的哀鸣?
宁致远,这位昔日的吏部天官、太子太傅,崔家满门冤案的直接构陷者,此刻蜷缩在铺着烂草的角落。曾经一丝不苟的官袍早已破烂不堪,花白的头发纠结散乱,脸上布满污垢与新添的鞭痕,唯有一双深陷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怨毒与不甘的幽光。他曾是文人清流的领袖,如今却沦为阶下之囚,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沉重的铁链撞击声由远及近,牢门被哐当一声打开。刺眼的光线涌入,让宁致远不适地眯起眼。
崔锦书一身素缟,未施粉黛,只在鬓边簪着一朵小小的白花,缓步走入。她身后跟着捧着一个紫檀木匣的云裳,以及两名面无表情的金鳞卫。她的出现,并未带来任何暖意,反而让本就阴寒的牢房,温度骤降。
“宁大人,别来无恙。”崔锦书的声音平静无波,在这死寂的牢房中却清晰得令人心寒。她停在宁致远面前数步远的地方,目光如冰刃,扫过他狼狈的模样。
宁致远挣扎着想要站起,却被铁链所缚,只能发出嗬嗬的冷笑:“崔氏余孽……你来……看老夫的笑话吗?”声音嘶哑,如同破锣。
“笑话?”崔锦书唇角勾起一丝极淡、却冰冷刺骨的弧度,“本宫是来,替家父,替崔家一百三十七口冤魂,问宁大人一句话。”
她示意云裳打开木匣。匣内并非金银珠宝,而是一叠泛黄的信笺,以及几件式样老旧、却保存完好的女子首饰。
“这些,”崔锦书拿起最上面一封信,纸张边缘已磨损,可见时常被翻看,“是当年东宫属官周若兰,写给宁大人您的密信。其中详述她如何依您指示,接近太子,构陷我父‘进献巫蛊,诅咒东宫’。还有这些,”她指尖划过那些首饰,“是周若兰死后,从她妆奁暗格中搜出的,皆是宁夫人当年的心爱之物。宁大人,您用发妻遗物,操控另一女子行此卑劣之事,午夜梦回,可曾心安?”
宁致远的瞳孔骤然收缩,身体剧烈颤抖起来,不是因为恐惧,而是被戳破最隐秘疮疤的暴怒与羞辱!“胡说!伪造!皆是伪造!是你们构陷老夫!”他嘶声力竭,试图扑上来,铁链哗啦作响。
“构陷?”崔锦书放下信笺,又拿起木匣底层一方用明黄绸缎包裹的物事,缓缓展开——那是一道帛书,虽年代久远,但上面的玉玺朱印依旧鲜红刺目!“那这道,由先帝身边秉笔太监冒死留存、证实我父当年所献乃祈福祥瑞、绝非巫蛊的密奏副本,也是伪造吗?!”
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积压了十数年的悲愤与凛然正气,冲击着牢房的四壁:“宁致远!你为攀附东宫,巩固权位,不惜罗织罪名,构陷忠良,致使崔家满门抄斩,血染刑场!我父一生清廉,竟被你污为巫蛊之徒!我崔氏百年清誉,毁于你手!这笔血债,你认是不认!”
“认?”宁致远猛地抬头,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瞪着崔锦书,脸上扭曲出一个疯狂而恶毒的笑容,“成王败寇!有何可认!要杀便杀!老夫只恨当年手段不够狠辣,未能将你这余孽一并铲除!让你今日在此猖狂!你们崔家女,惯会魅惑人心!你姑姑如此,你亦如此!不是靠着攀附秦王,你焉有今日?!”
话语恶毒至极,连旁边的金鳞卫都面露怒色。
崔锦书却并未动怒,只是静静地看着他,那目光,带着一种近乎怜悯的冰冷。“冥顽不灵。”她轻轻吐出四个字,不再与他做无谓的口舌之争。她今日来,并非只为质问。
她转身,面向牢房墙壁那相对平整的一面,对金鳞卫吩咐道:“将东西抬进来。”
几名金鳞卫应声而入,抬进一块打磨光滑、高约丈余的黑色玄武岩碑石,以及凿刻工具。石碑沉重,落在牢房地面,发出沉闷的巨响。
宁致远惊疑不定地看着这一切。
“陛下有令,”崔锦书的声音恢复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于旧案昭雪之地,立‘罪己碑’一座,一为警醒后人,二为彻查所有关联积案,彰示律法公正,天子与庶民同罪。”
罪己碑?宁致远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只见崔锦书走到碑前,取出早已备好的、以朱砂混合特制药液书写的碑文稿,亲自监督金鳞卫工匠,开始凿刻。铁锥与岩石碰撞,发出刺耳的声响,火星四溅。
碑文并非简单的认罪书,而是以极其严谨的笔法,罗列了宁致远倚仗职权、结党营私、构陷忠良、贪墨国帑等十余条大罪,条条证据确凿,时间、地点、人证、物证清晰无比。最后,更有一行醒目大字:“朕失察于前,纵容此獠,祸乱朝纲,残害忠良,罪亦深重,特立此碑,以儆效尤,并诏天下,彻查旧案,有冤必申,有罪必罚!”
这哪里是“罪己碑”?这分明是将他宁致远的罪行,以最公开、最耻辱的方式,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他遗臭万年!
“不!你不能这样!李承民!你这昏君!你不得好死!”宁致远彻底崩溃了,疯狂地挣扎嘶吼,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着。他一生汲汲营营,最在意的便是身后清名,如今这碑文,比杀了他更残忍千倍万倍!
然而,这还未结束。
就在碑文即将刻完之际,崔锦书示意工匠暂停。她从云裳手中接过一个以火漆密封的铜管,小心开启,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绢帛。她将绢帛展开,那上面,赫然盖着传国玉玺的朱印!正是李承民登基后,为崔家平反昭雪、追赠谥号的正式诏书!
在宁致远绝望的目光中,崔锦书亲手指挥工匠,在碑文末尾,特意留出的一个凹槽内,将这道平反诏书原样镶嵌了进去!诏书上的文字,透过特制的水晶薄片,清晰可见!
用构陷者的“罪己碑”,来承载受害者的“平反诏”!这是何等的诛心!何等的羞辱!
“啊——!”宁致远发出一声不似人声的凄厉嚎叫,猛地用头撞向冰冷的墙壁!砰!砰!砰!鲜血瞬间从他额头涌出,染红了斑驳的墙面!他状若疯魔,嘶吼道:“崔锦书!你这毒妇!你们崔家女,尽是无耻娼妓!靠着床笫功夫……”
污言秽语尚未说完,崔锦书已冷冷打断:“堵上他的嘴。”
金鳞卫上前,用破布死死塞住了宁致远的嘴,只能发出呜呜的绝望声响。
崔锦书走近几步,居高临下地看着在地上抽搐、额头血肉模糊的宁致远,眼中没有快意,只有一片冰冷的虚无。她缓缓从袖中取出一把锋利的金剪刀。
“你一生钻营,视名声如命。”她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如刀,“今日,我便替你去了这三千烦恼丝,也去了你这虚妄的执念。”
话音未落,她手起刀落,快如闪电!一绺花白肮脏的头发,被她齐根剪下!
宁致远浑身剧震,目眦欲裂,却无法出声,只能用怨毒至极的眼神死死瞪着她。
崔锦书捏着那绺头发,走到刚刚立好的“罪己碑”前。碑顶早已预留了一个小巧的铁环。她将头发穿过铁环,打了一个死结,让那绺污发,如同旌旗般,悬吊在镌刻着他累累罪行的石碑之上!
“你的眼睛看不清这盛世,”她淡淡道,“便让你的头发,代你看着吧。看着这朗朗乾坤,看着这善恶终有报的天理!”
接着,她取过一旁行刑用的匕首,不顾宁致远的挣扎,在他手臂上划开一道口子,用玉碗接住涌出的鲜血。然后,她蘸着这温热的、带着罪孽的血液,走到碑前,在那巨大的“诬”字最后一笔上,重重地、一笔一划地,重新描摹了一遍!
鲜血填入刻痕,那“诬”字瞬间变得猩红刺眼,仿佛活了过来,散发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怨毒与警示!
“以你之血,洗我崔家之冤。虽不足万一,亦算是了结。”
做完这一切,崔锦书不再看瘫软如泥、眼神涣散的宁致远一眼,仿佛他已然是个死人。她转身,对金鳞卫吩咐:“陛下仁德,赐他全尸。待碑文昭告天下后,送他上路。”
“是!”
崔锦书走出死牢,重新沐浴在阳光之下。她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那牢中的污浊尽数排出。云裳默默递上湿巾,她仔细擦拭着双手,仿佛要擦去所有沾染的晦气。
她低头,看着手中那绺取自宁致远的污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仇恨已报,但逝去的亲人,再也无法回来。
她没有将其丢弃,而是用一个锦囊装好,收入袖中。
数日后,龙城北苑,那片刚刚收获、翻整过的广袤麦田旁,举行了一场简单却庄重的仪式。并非庆典,而是一场告慰。
崔锦书独自一人,站在田埂上。风中还带着新翻泥土的清新气息。她取出那个锦囊,将里面的污发,尽数倾倒在黝黑的土地之上。
“爹,娘,崔家的列祖列宗,各位亲族,”她望着无垠的田野,轻声低语,如同倾诉,“害我满门的元凶之一,已得报应。他的污秽之发,今日撒入这田地。”
她抓起一把混合着发丝的泥土,任由其从指缝间滑落。
“愿来年春回大地,新麦萌发时,这些污秽,能化作滋养禾苗的养分。结出的麦穗,将成为万千百姓的食粮。”她的声音坚定起来,“我崔家的血,不会白流。这盛世清明,将由活着的人,继续守护。”
风过田野,卷起细微的尘土,将那绺污发彻底掩埋。仇恨似乎也随之深埋地底,等待着被新生的事物转化、消解。
寒窑诛心,罪己碑立。
污发入土,以期新生。
一段延续了十数年的血海深仇,似乎终于画上了一个惨烈而又带着一丝释然的句点。
然而,历史的尘埃之下,真的能彻底埋葬所有的秘密与恩怨吗?宁致远临死前那疯狂的诅咒,关于“崔家女”的恶毒指控,是否真的只是败犬的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