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身后传来狱卒的报数儿声。
“称好了?那我出去啦!你们小心点儿。”王大卫还是很讲究的。尽管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这个倒霉的秤盘,仍先提醒一句,免得秤砣突然滑落,砸伤人。
狱卒们搬来一个木架,将秤砣抬到架子上。秤盘落地,王大卫迈步而出,嘟囔了一句:“还挺准。”
确实准,王大卫的体重正好八十三公斤。他是弓箭手嘛!混身腱子肉。然而,其实根本就不准,大宋这会儿哪有“公斤”啊?
宋代的一斤大约640克,83公斤应该是130宋斤左右。可那些狱卒愣是明目张胆地“克扣”了36%。
原因是称斤这个项目并非针对囚犯,恰恰是为狱卒设计的。
大凡监狱都有一项灰色收入:克扣犯人的口粮。别以为一顿饭没几个钱,跟蚊子腿似的,乘以人数,再乘以天数,结果相当诱人。而且它还有一项特质——稳定。
经常倒闭的朋友都知道,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到底有多重要。
于是就有大聪明发明了称斤之法。囚犯入狱和出狱时都称一下体重,从两者的差值就能大概估算出狱卒们贪墨了多少。
听起来,似乎挺不错。然而,甭管什么妙法,总要由人来执行吧!入狱时少记,出狱时多写,也不知道谁是傻瓜。
可能也没有谁是真正的傻瓜,反正称斤这个项目一直保留着,提醒某些人,悠着点儿,别饿死人,也就行了。
“最后一关是什么?”王大卫再次主动提问,像一只打游戏的小朋友。
“刺印。”张荣回答。
“嗯?不会是......”王大卫猛然一惊,抬手点了点自己的右额角。
张荣微微摇头。
“哦......”王大卫长出一口气。
张荣:“左轻右重。你的案子,用这边。”
“什么?”王大卫的调门陡然拔高:“不成,这绝对不成。我急眼啦!”
点视厅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张孔目,能否借一步说话?”王大卫压低声音。
暖风拂过,带走阵阵冷汗。
角落里,王大卫继续低语。只不过旁人都不敢发出半点声响,所以,王大卫的声音依旧清晰入耳。
“张兄,给个面子吧!我知道你们肯定有替代的办法。就比如,拿笔写。别刺啦!”
“加点儿鱼胶,说不定能坚持好几天。掉了我就让你们再写一遍嘛!再说刺青本来也会掉色的,对不对?”
“张兄够意思。洒家也不是那不通情理之人。你认识曹有福吗?就是曹家七爷最忠心那位奴仆,去年跟我们一起走了一趟河湟的。”
“他现在是我们西王庄的财务大总管,我的钱都在他手上。”
“放心,他就是汴梁人,规矩都懂,比我还明白。你直接找他就行,尽管开口,绝无二话。”
......
甬道。
长达百米,高约十米,头顶仅露一线天光。
照明不足,甬道内非常昏暗,全靠一盏油灯。那油灯也不知用了何处的地沟油,所发的光呈现出幽幽的惨绿色。配合着挑灯引路的狱卒轻轻摇晃,鬼片氛围拉满。
王大卫跟在狱卒身后。他的左额角多了一个“囚”字,隶书。墨迹未干,却不流淌,也不知道墨水中添加了什么神奇的配料。一边走,一边习惯性地默默打起小算盘:
肯定是视觉误差,实际没看起来那么长、那么高。主要是因为这破路太窄了,也就一米多点儿。我都不敢甩胳膊,一甩袖子就得蹭墙上。
真是个鬼才啊!弄这么窄。要是里面的犯人暴动,从这儿一股脑儿冲出来,他们自己就得把自己卡住。那可太欢乐了。
而且这路还有个微微的下坡。别小瞧这点坡度,真打起来,能要命。
脚下的石板还是空的,每落一步都“咚”“咚”响。
此刻,张荣没有继续护送王大卫。他已经完成了石家的嘱托,堂堂都孔目亲自给犯人做导游,已经很够意思了。
剩下的则是前衙大佬们的交代。那就,让手下人去做好了,张荣可不想惹祸上身。即便将来被石家问责,他也能推脱。俺只是个都孔目,哪能全管得住呢?连狱丞都做不到嘛!要不然郑狱丞也不至于罢官,是吧?
甬道的尽头是一扇铁门,锁头在外面。
狱卒将灯杆插在墙上,翻出钥匙,开锁,推门。回头示意王大卫跟他进去。
门后是台阶,三级,向下的。
站着四个人,看穿着也是狱卒,不过脸上谄媚的表情却表明,他们比领路这位的级别要低一些。
“孙头儿,您怎么亲自来了?”
孙头儿没搭理他们,鼻子抽动两下,抬手指向旁边的桌子,责备道:“又喝了?上着差呢!”
四人中稍微年长的一个快步上前,握住孙头儿的手,讪笑道:“没有,没有。哪儿能呢?这不等您呢嘛!梨花白。一起?”
孙头儿抽出手臂,稍作迟疑,道:“不急,先办差。把他送进去。”
“他”,指的自然就是王大卫喽!
那年长的狱卒抬手向后一挥,让两个年轻的过来接手,自己则拉着孙头儿朝桌子走去。
又是一扇铁门,门锁朝外,门后的台阶也是三级,向下。
两名狱卒一前一后,带着王大卫来到一间牢房前。
这间牢房估计有三十几平米,胳膊粗的木栅栏将牢房和过道儿分开,里面,杂乱的草堆上,或站、或坐、或蹲着十几名囚犯。
狱卒喝令他们退后,远离牢门。然后,掏出钥匙,打开门锁,解下铁链。开门,让王大卫进去。
门有点儿矮,王大卫低头,走进牢房。
身后,牢门关闭,接着是铁链的哗啦声、门锁的咔哒声、远去的脚步声、铁门的碰撞声......
眼前,十几张凶恶的面孔缓缓靠近过来,龇牙的、咧嘴的、狞笑的、恶毒的......
紧接着,是拳头捶打脸颊的声音、皮鞋踹中腿骨的声音、惨叫、哀嚎、暴怒、狂呼、哀求......
三分钟后,一切又都归于平静。
十五名囚犯,双手抱头,面冲墙,蹲成整齐的一排。
王大卫独自站在牢房中央,手中,多了一根木棍。这不是他从另一个时空中拿来的,而是刚才缴获的。木棍长约一米二,粗细均匀,适于持握。而且,特别特别直。这种极品的宝物,拿擎天柱都不换。
“称好了?那我出去啦!你们小心点儿。”王大卫还是很讲究的。尽管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这个倒霉的秤盘,仍先提醒一句,免得秤砣突然滑落,砸伤人。
狱卒们搬来一个木架,将秤砣抬到架子上。秤盘落地,王大卫迈步而出,嘟囔了一句:“还挺准。”
确实准,王大卫的体重正好八十三公斤。他是弓箭手嘛!混身腱子肉。然而,其实根本就不准,大宋这会儿哪有“公斤”啊?
宋代的一斤大约640克,83公斤应该是130宋斤左右。可那些狱卒愣是明目张胆地“克扣”了36%。
原因是称斤这个项目并非针对囚犯,恰恰是为狱卒设计的。
大凡监狱都有一项灰色收入:克扣犯人的口粮。别以为一顿饭没几个钱,跟蚊子腿似的,乘以人数,再乘以天数,结果相当诱人。而且它还有一项特质——稳定。
经常倒闭的朋友都知道,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到底有多重要。
于是就有大聪明发明了称斤之法。囚犯入狱和出狱时都称一下体重,从两者的差值就能大概估算出狱卒们贪墨了多少。
听起来,似乎挺不错。然而,甭管什么妙法,总要由人来执行吧!入狱时少记,出狱时多写,也不知道谁是傻瓜。
可能也没有谁是真正的傻瓜,反正称斤这个项目一直保留着,提醒某些人,悠着点儿,别饿死人,也就行了。
“最后一关是什么?”王大卫再次主动提问,像一只打游戏的小朋友。
“刺印。”张荣回答。
“嗯?不会是......”王大卫猛然一惊,抬手点了点自己的右额角。
张荣微微摇头。
“哦......”王大卫长出一口气。
张荣:“左轻右重。你的案子,用这边。”
“什么?”王大卫的调门陡然拔高:“不成,这绝对不成。我急眼啦!”
点视厅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张孔目,能否借一步说话?”王大卫压低声音。
暖风拂过,带走阵阵冷汗。
角落里,王大卫继续低语。只不过旁人都不敢发出半点声响,所以,王大卫的声音依旧清晰入耳。
“张兄,给个面子吧!我知道你们肯定有替代的办法。就比如,拿笔写。别刺啦!”
“加点儿鱼胶,说不定能坚持好几天。掉了我就让你们再写一遍嘛!再说刺青本来也会掉色的,对不对?”
“张兄够意思。洒家也不是那不通情理之人。你认识曹有福吗?就是曹家七爷最忠心那位奴仆,去年跟我们一起走了一趟河湟的。”
“他现在是我们西王庄的财务大总管,我的钱都在他手上。”
“放心,他就是汴梁人,规矩都懂,比我还明白。你直接找他就行,尽管开口,绝无二话。”
......
甬道。
长达百米,高约十米,头顶仅露一线天光。
照明不足,甬道内非常昏暗,全靠一盏油灯。那油灯也不知用了何处的地沟油,所发的光呈现出幽幽的惨绿色。配合着挑灯引路的狱卒轻轻摇晃,鬼片氛围拉满。
王大卫跟在狱卒身后。他的左额角多了一个“囚”字,隶书。墨迹未干,却不流淌,也不知道墨水中添加了什么神奇的配料。一边走,一边习惯性地默默打起小算盘:
肯定是视觉误差,实际没看起来那么长、那么高。主要是因为这破路太窄了,也就一米多点儿。我都不敢甩胳膊,一甩袖子就得蹭墙上。
真是个鬼才啊!弄这么窄。要是里面的犯人暴动,从这儿一股脑儿冲出来,他们自己就得把自己卡住。那可太欢乐了。
而且这路还有个微微的下坡。别小瞧这点坡度,真打起来,能要命。
脚下的石板还是空的,每落一步都“咚”“咚”响。
此刻,张荣没有继续护送王大卫。他已经完成了石家的嘱托,堂堂都孔目亲自给犯人做导游,已经很够意思了。
剩下的则是前衙大佬们的交代。那就,让手下人去做好了,张荣可不想惹祸上身。即便将来被石家问责,他也能推脱。俺只是个都孔目,哪能全管得住呢?连狱丞都做不到嘛!要不然郑狱丞也不至于罢官,是吧?
甬道的尽头是一扇铁门,锁头在外面。
狱卒将灯杆插在墙上,翻出钥匙,开锁,推门。回头示意王大卫跟他进去。
门后是台阶,三级,向下的。
站着四个人,看穿着也是狱卒,不过脸上谄媚的表情却表明,他们比领路这位的级别要低一些。
“孙头儿,您怎么亲自来了?”
孙头儿没搭理他们,鼻子抽动两下,抬手指向旁边的桌子,责备道:“又喝了?上着差呢!”
四人中稍微年长的一个快步上前,握住孙头儿的手,讪笑道:“没有,没有。哪儿能呢?这不等您呢嘛!梨花白。一起?”
孙头儿抽出手臂,稍作迟疑,道:“不急,先办差。把他送进去。”
“他”,指的自然就是王大卫喽!
那年长的狱卒抬手向后一挥,让两个年轻的过来接手,自己则拉着孙头儿朝桌子走去。
又是一扇铁门,门锁朝外,门后的台阶也是三级,向下。
两名狱卒一前一后,带着王大卫来到一间牢房前。
这间牢房估计有三十几平米,胳膊粗的木栅栏将牢房和过道儿分开,里面,杂乱的草堆上,或站、或坐、或蹲着十几名囚犯。
狱卒喝令他们退后,远离牢门。然后,掏出钥匙,打开门锁,解下铁链。开门,让王大卫进去。
门有点儿矮,王大卫低头,走进牢房。
身后,牢门关闭,接着是铁链的哗啦声、门锁的咔哒声、远去的脚步声、铁门的碰撞声......
眼前,十几张凶恶的面孔缓缓靠近过来,龇牙的、咧嘴的、狞笑的、恶毒的......
紧接着,是拳头捶打脸颊的声音、皮鞋踹中腿骨的声音、惨叫、哀嚎、暴怒、狂呼、哀求......
三分钟后,一切又都归于平静。
十五名囚犯,双手抱头,面冲墙,蹲成整齐的一排。
王大卫独自站在牢房中央,手中,多了一根木棍。这不是他从另一个时空中拿来的,而是刚才缴获的。木棍长约一米二,粗细均匀,适于持握。而且,特别特别直。这种极品的宝物,拿擎天柱都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