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卫惊呆了。
真强!张嘴就来。而且,这首词似乎比曲子更伤感,我好像摸到了绝望的衣角。这就是进士的实力吗?
以往都是王大卫装逼,或者看王厚装,但他其实知道王厚是怎么装的,也就没什么深刻的体会。今天,他总算是结结实实地感受了一把看人装逼的心情。
当即起身,一躬倒地:“曾公大才,在下钦佩之至。我得赶快记下来,还请曾公稍坐。”
这行为有点儿失礼,但,同时又是极大的尊敬。
正要迈步去博古架上取纸笔,站在一旁的承影柔声道:“公子,奴婢来吧!”
哦!也对。这倒是比把客人晾在一边好多了。眼珠一转,又一个念头涌起,王大卫问道:“那首曲子......”
承影:“公子放心,奴婢也学过。”
嚯!你啥都会啊!这么多才多艺,那怎么还这么内向呢?温言道:“有劳了。写完之后,尽快找个人送到樊楼去,让他们今晚就唱。”
这就是看人装逼之后必须要做的工作。约定俗成,看完就得干活儿。难不成你还想白看呐?
承影垂首应诺。
王大卫又转身朝曾布一拱手:“曾公,怠慢了。见谅,见谅。依某看,明日一早,请旨还乡的文书必如雪片般飞来,朝堂为之一空啊!”
曾布面带苦笑,拱手还礼。
他当然明白这是王大卫的恭维之词,而且过于夸张了。或许有人听了他的词会产生几分思乡的念头,但当真能落笔的,却必定没有几个。而今党争之势正如火如荼,此举无异于临阵脱逃,世所难容。
但曾布却不想简简单单回应几句谦词,因为他今天来是带着目的的,正好借着这个话头儿引出来,当下开口道:“若果真如此,曾某罪莫大焉。而阁下,亦是帮凶。却不知阁下肯效周子隐之故事否?”
周子隐,就是周处,除三害的那位。年轻时为祸乡里,后来不知道为啥,突然有一天就开窍了,杀虎斩蛟,入仕为官。
这,我看你分明是想效章子厚之故事啊!王大卫在心里吐槽:去年章惇忽悠我,给了我两个小破官儿,被我当场识破,果断拒绝。今天,诶?什么价码?
嗨!什么价码我都不能答应啊!人家周处做官那叫除三害,我,我怕不是要整出个三害合一来。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洒家乃是堂堂正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岂能屈身事封建?丢人,丢人。连接班都不给接,纯使唤人,有啥意思?
但要像以往那般,用几句尖酸刻薄的话怼回去,却又不妥。曾布刚刚露了一手,对待高人,那咱必须得客气点儿,对不对?
略加思索,王大卫微微一笑:“恕在下斗胆妄言,曾公此行之初,其实便已经预料到结果了吧?”
王大卫猜得不错,曾布的确不看好这次行程。王大卫在西边儿的种种言行,曾布都已知晓,并且做出判断:这厮对做官的抵触情绪大极了。
但他又必须走这一趟,因为这是赵顼的命令,而且他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章惇招揽过一次,失败了。如果这次派一个比章惇地位低的,那更不可能成功;如果比章惇地位高,赵顼又不甘心。
赵顼派人招揽王大卫,并不意味着他有多渴望能一举功成,他都快要被王大卫给气吐血了。这么做,只是他作为官家必须要下的第三步棋,而且这一步还不能跳过,先礼而后兵,次序绝不可颠倒。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做给别人看的。
此外还有一点,这个人选必须隶属于新党。因为万一成功了,举主和被举荐人之间就会存在一条看不见、摸不着、斩不断的纽带,也正因如此,西王庄险些被他一夜清空。
最终,曾布成了唯一合适的人选。曾、章二人地位相当,同科进士,同为王安石的左膀右臂,哼哈二将。
“哼”的不行,而且脾气臭,不肯重蹈覆辙,那就换“哈”的试试呗!
曾布不由得长叹一声,确认这一趟算是不出意外地白跑了,但他却还有一个疑问,于是便问了出来。
“阁下可否给出因由?复命之时,曾某也好有所交代。”
你到底为啥这么抵触啊?
王大卫眨巴了两下眼睛:“恰因曾公刚才的一声长叹。”
这就是理由了。连你这种做到三司使的人都身不由己,那做官还有个毛意思?
曾布无奈地摇了摇头。他能感觉到王大卫并未说全,但就这一个理由,已经足够强大,强到他曾布根本无法辩驳。
起身,拱手,道:“既如此,曾某告辞了。”
王大卫赶紧还礼,不等他开口,曾布却继续道:“临别之际,曾某还有一语,阁下当读过《商君列传》吧!”
《商君列传》?说的应该是商鞅的事儿。那可老长了,您在提示我什么呢?
王大卫:“粗粗读过,不知曾公喜欢其中的哪一段?”
曾布:“曾某极爱此传,开篇便读过十遍。告辞。”
靠!王大卫在心里狠狠骂了一句。一边客气地为曾布送行,一边在心里继续骂。
《商君列传》的开篇,说的是商鞅在魏国混日子的事迹。他当时还不叫商鞅,姓公孙,可以叫他公孙鞅,此外他还是卫国人,叫他卫鞅也行。他在魏国找了个工作,给魏国相公叔痤打杂。
公叔痤老病将死之际,魏王来探望。公叔痤极力举荐商鞅,末了,补充了一句——“王既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王走后,公叔痤叫来商鞅,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并且劝他赶紧逃命。
商鞅听了却一点儿不慌,理由是:魏王要是听您的,那他就会任命我为国相;要是不听,那他也不会杀我。没事儿。
果然,屁事儿没有。而商鞅也认定魏王是个庸才,溜溜达达去了秦国。
如今曾布特意提起这一段,分明是个警告:你敢赌赵顼是跟那魏惠王一样的庸才吗?即便是,那他也读过历史,知道放跑了商鞅这样的人会造成什么后果。
真强!张嘴就来。而且,这首词似乎比曲子更伤感,我好像摸到了绝望的衣角。这就是进士的实力吗?
以往都是王大卫装逼,或者看王厚装,但他其实知道王厚是怎么装的,也就没什么深刻的体会。今天,他总算是结结实实地感受了一把看人装逼的心情。
当即起身,一躬倒地:“曾公大才,在下钦佩之至。我得赶快记下来,还请曾公稍坐。”
这行为有点儿失礼,但,同时又是极大的尊敬。
正要迈步去博古架上取纸笔,站在一旁的承影柔声道:“公子,奴婢来吧!”
哦!也对。这倒是比把客人晾在一边好多了。眼珠一转,又一个念头涌起,王大卫问道:“那首曲子......”
承影:“公子放心,奴婢也学过。”
嚯!你啥都会啊!这么多才多艺,那怎么还这么内向呢?温言道:“有劳了。写完之后,尽快找个人送到樊楼去,让他们今晚就唱。”
这就是看人装逼之后必须要做的工作。约定俗成,看完就得干活儿。难不成你还想白看呐?
承影垂首应诺。
王大卫又转身朝曾布一拱手:“曾公,怠慢了。见谅,见谅。依某看,明日一早,请旨还乡的文书必如雪片般飞来,朝堂为之一空啊!”
曾布面带苦笑,拱手还礼。
他当然明白这是王大卫的恭维之词,而且过于夸张了。或许有人听了他的词会产生几分思乡的念头,但当真能落笔的,却必定没有几个。而今党争之势正如火如荼,此举无异于临阵脱逃,世所难容。
但曾布却不想简简单单回应几句谦词,因为他今天来是带着目的的,正好借着这个话头儿引出来,当下开口道:“若果真如此,曾某罪莫大焉。而阁下,亦是帮凶。却不知阁下肯效周子隐之故事否?”
周子隐,就是周处,除三害的那位。年轻时为祸乡里,后来不知道为啥,突然有一天就开窍了,杀虎斩蛟,入仕为官。
这,我看你分明是想效章子厚之故事啊!王大卫在心里吐槽:去年章惇忽悠我,给了我两个小破官儿,被我当场识破,果断拒绝。今天,诶?什么价码?
嗨!什么价码我都不能答应啊!人家周处做官那叫除三害,我,我怕不是要整出个三害合一来。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洒家乃是堂堂正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岂能屈身事封建?丢人,丢人。连接班都不给接,纯使唤人,有啥意思?
但要像以往那般,用几句尖酸刻薄的话怼回去,却又不妥。曾布刚刚露了一手,对待高人,那咱必须得客气点儿,对不对?
略加思索,王大卫微微一笑:“恕在下斗胆妄言,曾公此行之初,其实便已经预料到结果了吧?”
王大卫猜得不错,曾布的确不看好这次行程。王大卫在西边儿的种种言行,曾布都已知晓,并且做出判断:这厮对做官的抵触情绪大极了。
但他又必须走这一趟,因为这是赵顼的命令,而且他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章惇招揽过一次,失败了。如果这次派一个比章惇地位低的,那更不可能成功;如果比章惇地位高,赵顼又不甘心。
赵顼派人招揽王大卫,并不意味着他有多渴望能一举功成,他都快要被王大卫给气吐血了。这么做,只是他作为官家必须要下的第三步棋,而且这一步还不能跳过,先礼而后兵,次序绝不可颠倒。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做给别人看的。
此外还有一点,这个人选必须隶属于新党。因为万一成功了,举主和被举荐人之间就会存在一条看不见、摸不着、斩不断的纽带,也正因如此,西王庄险些被他一夜清空。
最终,曾布成了唯一合适的人选。曾、章二人地位相当,同科进士,同为王安石的左膀右臂,哼哈二将。
“哼”的不行,而且脾气臭,不肯重蹈覆辙,那就换“哈”的试试呗!
曾布不由得长叹一声,确认这一趟算是不出意外地白跑了,但他却还有一个疑问,于是便问了出来。
“阁下可否给出因由?复命之时,曾某也好有所交代。”
你到底为啥这么抵触啊?
王大卫眨巴了两下眼睛:“恰因曾公刚才的一声长叹。”
这就是理由了。连你这种做到三司使的人都身不由己,那做官还有个毛意思?
曾布无奈地摇了摇头。他能感觉到王大卫并未说全,但就这一个理由,已经足够强大,强到他曾布根本无法辩驳。
起身,拱手,道:“既如此,曾某告辞了。”
王大卫赶紧还礼,不等他开口,曾布却继续道:“临别之际,曾某还有一语,阁下当读过《商君列传》吧!”
《商君列传》?说的应该是商鞅的事儿。那可老长了,您在提示我什么呢?
王大卫:“粗粗读过,不知曾公喜欢其中的哪一段?”
曾布:“曾某极爱此传,开篇便读过十遍。告辞。”
靠!王大卫在心里狠狠骂了一句。一边客气地为曾布送行,一边在心里继续骂。
《商君列传》的开篇,说的是商鞅在魏国混日子的事迹。他当时还不叫商鞅,姓公孙,可以叫他公孙鞅,此外他还是卫国人,叫他卫鞅也行。他在魏国找了个工作,给魏国相公叔痤打杂。
公叔痤老病将死之际,魏王来探望。公叔痤极力举荐商鞅,末了,补充了一句——“王既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王走后,公叔痤叫来商鞅,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并且劝他赶紧逃命。
商鞅听了却一点儿不慌,理由是:魏王要是听您的,那他就会任命我为国相;要是不听,那他也不会杀我。没事儿。
果然,屁事儿没有。而商鞅也认定魏王是个庸才,溜溜达达去了秦国。
如今曾布特意提起这一段,分明是个警告:你敢赌赵顼是跟那魏惠王一样的庸才吗?即便是,那他也读过历史,知道放跑了商鞅这样的人会造成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