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昭烈帝重临故都 李伯纪城头明志-《玄德至水浒》

  第325章

  李纲从宫中出来,方到门口时候,却有一个老太监拦住,道:

  “大人,且听老身一言。”

  说着,从身后拉出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这老太监眉毛已然白了,满脸的皱纹,便是下颌也是松松垮垮的肉耷拉着。

  李纲认识这个老太监,他本是大理宫中的总管,当年击破大理时候,段正兴投降,这位老总管便也成了俘虏。

  因他善于管理宦官宫娥,又勤勤恳恳,便也在这成都府宫中当差。

  老太监拜倒道:

  “大人今日出去,且带这孩子走。他本是前大理国主段正兴之子,段智兴,现为质子在宫中。如今情形危急,这孩子也什么用处,

  宫中用度缺少,陛下不管宫中之事,这孩子全靠老身几个周济,可现在宫中紧着陛下供应,这孩子饿了几顿了,请大人发发善心,带这孩子出去,寻个活路。”

  说完,涕泣而拜。

  这大理与宋有着灭国之仇,这老太监为了保段氏血脉,竟然求到仇人头上来了。

  李纲见了,心中百感交集,道:“你且以为这普天之下便有这孩子的安身之处么?”

  老太监道:

  “老身久闻大人乃是忠孝仁义之人,且惜这性命,便是以后将这孩子送入庙里剃度,也好活下来,不负老身此生为臣一场。

  他父亲去刺汉帝,如今想是已被汉军所殁,只留这一骨血,万望大人怜之!”

  李纲眼圈泛红,道:

  “为臣一场...老夫亦是如此,也罢,便教这孩子暂留我家中藏住,城破之后,便看其造化了。”

  说完,便领着段智兴出门。

  李纲出门感叹,

  “我大宋便是多些如这宦官一般的忠义之士,也不至于此,至于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兄弟,实在是无节之人。”

  说着又对段智兴道:“汝乃大理国王子,如今眼见宋灭,你去迎汉军,可活命,或可有荣华富贵。”

  段智兴摇摇头,道:

  “大理早亡,我父亲曾言,朝代更迭亦是自然之理,况且大理之地久慕王化,我从不恨大宋。”

  李纲道:“已然无甚紧要,我观你幼而聪慧,不忍你死于战事。”

  段智兴道:“我听说父亲死于汉军之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愿与大人这样忠贞有节之士共死。”

  李纲叹息,将段智兴送入府中。

  又过一日,刘备率汉军兵临成都城下。

  但见汉军十数万,旌旗蔽空,盔甲耀眼,真个“黑云压城城欲摧。”

  汉军将士多是旧宋之人,少时多受宋官吏欺压,如今知道,破了这个城,便再无大宋存在,破了这个城,大汉便更是名正言顺。

  林冲、秦明等将,看着成都城头偌大的宋字旗帜,皆嗔目而视。

  这旗帜曾经在他们头上,在这大宋的旗帜下,奴颜婢膝之辈逞权,阿谀奉承之徒食禄,

  好汉埋没,英雄无用武之地。

  就是在这旗帜下,闲人浪子凭着蹴鞠之道成了太尉,就是在这旗帜下,佳人贤妻被人调戏。

  刘备此时却是静静的看着成都城墙,数百年过去,这成都变化之大,令刘备咂舌。

  城墙,城门皆无当年之影子。

  大军整队立在成都城下,肃杀之气从城外穿透城墙,直逼得整个成都府安静异常。

  城上的宋军,早已没了胆魄,在城墙之上战战兢兢,有个炮手竟然手脚发软,连炮子也抬不起来了。

  李纲朝服,立于城墙之上,其面如故,庄严似水,若不是他在,只怕此刻城墙之上的宋军早做鸟兽散了。

  毕竟到了如今,士卒之间纷纷离心离德,如此情形,不见陛下出来,也不见陛下逃走,许多猜测谣言,早就布满军中。

  若不是李纲凭着威望弹压,只怕宋军只会先是大闹成都府,乱抢一通,而后作鸟兽散了。

  刘备纵马上前,身后林冲持丈八蛇矛,朱仝持青龙偃月刀相随,上前道:

  “且叫赵桓小儿出城答话!”

  刘备此刻心中百感交集,方才镇定下来故地重游的感慨,却目光一瞥,见到神似关羽的朱仝,陡然间,前世二弟之仇直冲脑海。

  刘备此时料定,便是这孙权此刻开门请降,自己也饶不得他,定要亲手为二弟复仇。

  城上无人回答,李纲方欲回答时候,忽然身后有人报,

  “不好了!宫中大火!陛下已然驾崩了!”

  李纲听了大惊失色,站在最高点,向着宫中看去,果然见到整个皇宫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李纲跌足大呼,“快去救陛下!”

  正在慌乱之时,一声“陛下有令,李纲接旨。”

  使得李纲重新清醒,心中道:“莫非陛下假意烧皇宫而走?陛下还有谋乎?”

  忙跪下,道:“臣李纲请旨。”

  昨日的老太监,颤巍巍的登上城门,打开圣旨道:

  “朕承鸿祚,绍统丕基,倏忽已近十载,

  自践祚龙庭,宇内震荡,群贼环伺,万物逆旅,虽有敬天法贤之举,无奈群贼凶暴,大宋积贫积弱至此,非朕一力可转。

  命乖时蹇,时运多舛,朕虽宵衣旰食难再造社稷,亲征在前,难挽倾覆,盖因城外之敌,非当世之人。

  奸徒虽顽,却有虚伪近仁之心,卿可屈身侍其,以全性命,朕与其仇,非一世可解,无关卿事。

  卿忠直耿介,德馨才高。

  自随朕来,分忧国事,如良医之治疾,似巧匠之营室,然沉疴难除,地基不稳,宋廷毁于朕手,却似命运弄人。

  昔者,卿于朝堂之上,直言敢谏,匡正过失,如明镜照物,纤毫毕现,今日,卿于城头之前,披坚执锐,似泰山矗立,岿然不动。

  卿之忠义,如长虹贯日,卿之才气,似幽兰吐芳,当为千古美谈。

  若来世,朕实愿再逢卿,必将言听计从。

  乃当世忠良,朕实不愿视当世忠臣殁于战火,卿慎之,慎之!”

  原来孙权知晓此刻已然无路,又不愿面见城外之人,担心自己若死,遗体会被其蹂躏,便下定决心,以火消散自己这一世所有痕迹。

  这一世,自己接手了一个这样的烂摊子,其实若不遇曹刘二人,自己倒也能做中兴之主。

  可命运弄人,孙权咬牙切齿,原来这一世的坎坷与结局,便是成神的关云长的报复么。

  孙权虽不如曹刘,但亦是英雄,到了此刻,他内心也终于承认,这天下,刘备坐得,却比曹操坐得要好。

  因此他令秦桧去魏,恶心曹操,劝李纲投汉以自保,毕竟李纲之人,忠贞之臣,孰能不敬。

  此世大意,若再有来生,必然一生做那个少年英主,做那个江东大皇帝。

  此刻,孙权无比清醒,他知道,若是自己永远处于赤壁之战时刻的自己,没有后来年老多疑,今日天下,不知是谁的。

  熊熊火光中,他似乎看见了父亲孙坚,戎装在身,笑道:

  “仲谋不易,吾只是欲霸一方,成个大族,仲谋使我孙氏称帝,甚慰我心。”

  又仿佛看见大哥孙策,披坚执锐,眉宇间尽是豪情,大笑道:

  “仲谋吾弟!你能外御强敌,内平诸患,吾实不如贤弟!”

  身边又有一人,纶巾白袍,面如冠玉,雄姿英发,乃是周公瑾,拜道:

  “主公,这一世暂且作罢,若有来世,我相助主公,管叫天下英雄俯首!”

  孙权哈哈大笑,在这一刻,他终于不是那个深宫之中,思虑过甚,疑神疑鬼的大皇帝,而是那个少年英主,相拒曹公的孙仲谋了,笑罢,走入其中...

  圣旨念完,那老太监将圣旨塞到李纲手里,又从衣襟中拿出个药丸吞入口中,只是一阵,便倒地七窍流血而死。

  李纲恍惚晕厥,随之而来的便是身边将校士卒大乱,人听此言,有的胡乱逃离,有的惊慌无措,有的盘算开门投汉。

  只李纲,在稍做调整之后清醒过来。

  王渊扶助李纲道:

  “丞相,不若遵照陛下旨意...”

  李纲一把推开王渊,指着倒地而死的太监,粗重的喘息着。

  王渊等皆惭愧而退。

  李纲立于城头,城下刘备兀自叫赵桓来答话。

  李纲于城头大骂道:

  “逆贼逞凶!乱我社稷,坏我朝纲,大逆不道,罔顾人伦,汝等不顾百姓太平,以万民性命为戏,用将士鲜血为基,只你一人为帝,便叫天下缟素,今大宋虽亡,公义天理不亡!”

  说完,李纲正衣冠,抖袍袖,向着皇宫方向拜了九拜,随后坠城而死。

  刘备见了,道:“此乃忠正之士,且收敛厚葬。”

  又见城头混乱,刘备再也按耐不住,下令道:

  “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