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君臣道别-《我在古代当县令,开局改造贫困县》

  “开物?”

  这个闻所未闻的年号,让殿内不少老臣都愣住了,一个个面面相觑,交头接耳。

  而那些思想活络的年轻官员,和以工部尚书李岩松为首的技术派,眼中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他们知道,这个年号,不仅仅是一个名号,它代表着新君的意志,代表着那位林大人的理念,将彻底成为大周朝未来数十年的国策!

  紧接着,龙景然,或者说,开物皇帝,颁布了他的第一道圣旨。

  郭伴伴展开明黄色的圣旨,用他那略带沙哑却依旧洪亮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护国公林凡,国之栋梁,才比天高。于国有开疆拓土之功,于民有再造重生之恩。今朕初登大宝,特册封林凡为‘帝师’,兼任皇家科学院院长,护国公之位不变,食邑万户,世袭罔替。帝师之位,超然于百官之上,可见君不拜,可入朝不趋!钦此!”

  “嗡——!”

  这道圣旨,如同一颗真正的炸雷,在寂静的太和殿内轰然炸响!

  满朝文武,无论是之前支持林凡的,还是对他心怀嫉妒的,此刻全都惊得目瞪口呆,大脑一片空白!

  帝师?!

  这可是帝王之师啊!是文臣的最高荣耀!自大周开国以来,还从未有人,在如此年纪,便获此殊荣!

  更何况,还兼着院长和护国公,地位超然,见君不拜?!

  这……这简直是把林凡捧到了与君同坐的高度啊!

  所有人的目光,刷地一下,全都聚焦在了那个站在百官最前列,依旧是一脸云淡风轻的年轻人身上。

  就在众人以为林凡会激动万分地叩谢皇恩之时,他却缓缓地走了出来,对着龙椅上的新君,深深一揖。

  “陛下隆恩,臣感激涕零。”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真诚,“帝师之名,臣愧不敢当。然陛下信重,臣必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为开物盛世,尽一份绵薄之力。”

  他顿了顿,话锋却陡然一转。

  “然,臣天性疏懒,不喜朝堂之上的繁文缛节,更不善于处理那盘根错节的人情世故。臣之所长,唯在格物致知,兴办实业。故,臣恳请陛下,准许臣辞去朝中一切具体官职,只保留帝师虚衔。”

  “臣,愿返回马头县,继续督造皇家科学院,为我大周,研发出更多利国利民的神器。臣在此立誓,十年之内,必让大周的钢铁产量翻上十倍,粮食产量翻上三倍!必让那不用牛马、日行千里的火车,奔驰在大周的每一寸土地之上!”

  这番话,再次让满朝文武震惊得无以复加。

  拒绝了?

  他竟然拒绝了这泼天的富贵和权势?

  只为了……回那个穷乡僻壤,继续捣鼓他那些“奇技淫巧”?

  龙椅之上,龙景然也是一愣。

  他没想到,自己登基后送出的第一份大礼,竟被老师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

  他心中有不舍,有失落,他多么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留在他身边,时时刻刻为他指点迷津。

  可当他看到林凡那双清澈而又坚定的眼睛时,他忽然明白了。

  老师,终究是老师。

  他想要的,从来不是这朝堂之上的权势,而是那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般的天地。

  一个合格的君主,不仅要懂得用人,更要懂得……尊重人。

  龙景然缓缓地站起身,他看着林凡,那张还带着几分稚气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个真正属于帝王的、充满了包容与信任的笑容。

  “好!”他朗声道,“朕,准了!帝师之言,便是朕之言。自今日起,帝师无需上朝,可自由往返于京州与马-头县之间。皇家科学院及马头县一应事务,皆由帝师全权做主,直接对朕负责!”

  “朕在京州,等着老师你的火车!”

  君臣二人,隔着数十步的距离,遥遥相望,相视一笑。

  一个全新的时代,就在这心照不宣的默契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太和殿上的那场登基大典,以及新君龙景然那番石破天惊的册封,所带来的余波,远比想象中还要猛烈。

  “开物”这个年号,如同一阵清新的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吹遍了整个京州城,乃至大周朝的各个角落。

  百姓们或许还不懂这“开启万物”的深意,但他们能从街头巷尾那些日益增多的新奇事物,和朝廷颁布的一道道利民政令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确实不一样了。

  而林凡,这位新鲜出炉的“帝师”,更是成了京州城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都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拒绝了朝中实权,只愿回马头县“搞发明”?

  这在官场中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清高。但在普通百姓和那些思想活络的年轻学子眼中,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至高境界。

  一时间,林府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有想来拜师学艺的工部匠人,有想来探讨“经济学”的商贾巨富,甚至还有几个自视甚高的翰林院学士,也想来会一会这位连太子都心悦诚服的“帝师”,到底有何等惊天纬地之才。

  对此,林凡一概不见。

  他整日里就待在马头县那个被他改造成“皇家科学院”的院子里,要么就是陪着妻儿,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活像个真正的甩手掌柜。

  龙景然倒是忙得不亦乐乎。

  他谨记着林凡“接地气”的教诲,隔三差五就微服私访,带着几个侍卫,在京州城里到处溜达。

  今天去盐田司看看精盐的产量,明天又跑到皇家图书馆的工地上,跟工匠们一起吃大锅饭,听他们讲讲家长里短。

  他发现,当他真正沉下心来,去听去看时,这个由他统治的帝国,远比奏折上那些冰冷的文字要鲜活、复杂得多。

  整个大周朝,都沉浸在一种欣欣向榮、百废待兴的热烈氛围之中。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开物”新朝将会在一片祥和中平稳起航时,一匹快马,带着东南沿海的咸湿水汽和刺鼻的血腥味,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撕裂了京州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