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的欢呼声,更加热烈了。
王明等人,早已在县衙门口等候。
看到林凡,这几个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竟都红了眼眶。
“大人!”王明上前一步,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您……清减了。”
林凡哈哈一笑,重重地拍了拍王明的肩膀:“王大哥,把马头县治理得不错嘛!比我走的时候,看着可气派多了。”
眼前的马头县,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破败凋敝的穷乡僻壤。
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取代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街道两旁,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红砖青瓦的新式商铺;远处,酒厂、铁厂、玻璃厂那高耸的烟囱,正冒着滚滚的白烟,那是工业的脉搏,是繁荣的象征。
整个县城,都充满了种欣欣向荣的、朝气蓬勃的活力。
……
接下来的几天,林凡在王明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马头县的各大产业。
酒厂的规模,比他走的时候扩大了三倍不止,新研发的“火龙烧”和果酒,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抢手货,订单都排到了明年开春。
玻璃厂的技术,在赵武这个“技术狂人”的带领下,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能烧制出更加纯净透明的平板玻璃,甚至还摸索出了给玻璃上色的法子,烧制出的彩色玻璃器皿,精美得如同艺术品。
而最让林凡惊喜的,还是小六子的铁厂。
在充足的资金和优质煤炭的支持下,赵六不仅将炼钢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甚至还按照林凡留下的图纸,捣鼓出了一台小型的蒸汽机雏形!
虽然那台蒸汽机还很粗糙,运转起来惊天动地,跟得了哮喘病似的,但当林凡看到那活塞在蒸汽的推动下,真的开始“哐当哐当”地往复运动时,他还是忍不住激动地抱住了满脸油污的张铁山。
“小六子!你真是个天才!”
这,可是工业革命的火种啊!
视察完各大工厂,林凡对马头县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但同时,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技术宅,他又发现了一个可以“升级”的地方。
这日,他正坐在县衙门口,看着街上川流不息的、由铁厂生产的“二八大杠”和三轮货运车,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
“大人,您可是觉得这三轮车,有何不妥?”王明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道。
“妥倒是妥,就是……还不够完美。”林凡摸着下巴,指着一辆正在转弯的三轮车说道,“你看,这车子转弯的时候,是不是有点不稳当?骑车的人,也得费好大的劲儿。”
王明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那骑车的小伙子在转弯时,整个身子都得往弯道内侧倾斜,车子也晃晃悠悠的,看着有些别扭。
“大人明察,确实如此。”王明点头道,“尤其是拉重货的时候,转弯最是费力,还容易翻车。”
“那是因为,”林凡站起身,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车子转弯时,内侧的轮子和外侧的轮子,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外侧要走得更远。可咱们这车,两个后轮是连在一根轴上的,转速一样,这不就跟自己较上劲儿了吗?能不费劲吗?”
他一边画,一边解释,王明和凑过来的赵武、小六子听得是云里雾里。
林凡也不多说,他直接在地上画出了一个更复杂的结构图。
“要解决这个问题,简单。咱们给它加两个东西。”
他用树枝在图纸上点了点。
“第一,叫‘滚珠轴承’。《天工开物》里有记载一种‘圆轴’,说是能‘以滚代滑,省力逾倍’。咱们把它升级一下,在车轴和车轮的连接处,塞进一圈打磨光滑的钢珠。这样一来,车轮转动起来,就不再是硬邦邦的摩擦,而是靠着这些小钢珠滚动,你说,能不省力吗?”
“以滚代滑?”赵武眼睛一亮,一拍大腿,“妙啊!大人,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这还只是开胃小菜。”林凡笑了笑,又指向图纸上另一个由几个齿轮组成的、看起来像个小盒子的结构,“这个,叫‘差速器’。”
“它的作用,就是让两个后轮在转弯的时候,可以自己调整转速。外侧的轮子想跑快点?行,你快。内侧的轮子想慢点?没问题,你慢。这样一来,车子转弯,不就又平稳,又省力了吗?”
这番理论,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对于赵武和小六子这两个已经被林凡“开过光”的技术狂人来说,却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围着那张简陋的地面草图,眼睛里放着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滚珠”、“齿轮”、“差速”,仿佛已经看到了那辆划时代的、崭新的三轮车,在自己手中诞生。
“大人!”赵武激动得满脸通红,“您就说吧,这玩意儿,怎么造?!我这就带人回炉房,不把它弄出来,我赵字倒着写!”
林凡看着他们那股子狂热的劲头,满意地笑了。
他知道,自己当初在马头县播下的那颗名为“科学”的种子,如今,已经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了。
就在林凡回到马头县,醉心于他的“工业革命2.0”版本升级时,数百里之外的清河县,却笼罩在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之中。
与此同时。
清河县的县衙书房内,萧荣一袭青色长衫,正临窗而立。
他手中没有拿书,也没有批阅公文,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与马头县那热火朝天的工业景象不同,清河县,呈现出的是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
当初那片因战乱而荒芜的土地,如今已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饱满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掀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人那一张张淳朴而又满足的笑脸。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萧荣。
他来到清河县后,没有像林凡那样,一上来就大搞工业建设,而是选择了最稳妥、也最得民心的路,土地改革。
王明等人,早已在县衙门口等候。
看到林凡,这几个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竟都红了眼眶。
“大人!”王明上前一步,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您……清减了。”
林凡哈哈一笑,重重地拍了拍王明的肩膀:“王大哥,把马头县治理得不错嘛!比我走的时候,看着可气派多了。”
眼前的马头县,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破败凋敝的穷乡僻壤。
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取代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街道两旁,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红砖青瓦的新式商铺;远处,酒厂、铁厂、玻璃厂那高耸的烟囱,正冒着滚滚的白烟,那是工业的脉搏,是繁荣的象征。
整个县城,都充满了种欣欣向荣的、朝气蓬勃的活力。
……
接下来的几天,林凡在王明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马头县的各大产业。
酒厂的规模,比他走的时候扩大了三倍不止,新研发的“火龙烧”和果酒,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抢手货,订单都排到了明年开春。
玻璃厂的技术,在赵武这个“技术狂人”的带领下,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能烧制出更加纯净透明的平板玻璃,甚至还摸索出了给玻璃上色的法子,烧制出的彩色玻璃器皿,精美得如同艺术品。
而最让林凡惊喜的,还是小六子的铁厂。
在充足的资金和优质煤炭的支持下,赵六不仅将炼钢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甚至还按照林凡留下的图纸,捣鼓出了一台小型的蒸汽机雏形!
虽然那台蒸汽机还很粗糙,运转起来惊天动地,跟得了哮喘病似的,但当林凡看到那活塞在蒸汽的推动下,真的开始“哐当哐当”地往复运动时,他还是忍不住激动地抱住了满脸油污的张铁山。
“小六子!你真是个天才!”
这,可是工业革命的火种啊!
视察完各大工厂,林凡对马头县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但同时,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技术宅,他又发现了一个可以“升级”的地方。
这日,他正坐在县衙门口,看着街上川流不息的、由铁厂生产的“二八大杠”和三轮货运车,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
“大人,您可是觉得这三轮车,有何不妥?”王明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道。
“妥倒是妥,就是……还不够完美。”林凡摸着下巴,指着一辆正在转弯的三轮车说道,“你看,这车子转弯的时候,是不是有点不稳当?骑车的人,也得费好大的劲儿。”
王明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那骑车的小伙子在转弯时,整个身子都得往弯道内侧倾斜,车子也晃晃悠悠的,看着有些别扭。
“大人明察,确实如此。”王明点头道,“尤其是拉重货的时候,转弯最是费力,还容易翻车。”
“那是因为,”林凡站起身,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车子转弯时,内侧的轮子和外侧的轮子,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外侧要走得更远。可咱们这车,两个后轮是连在一根轴上的,转速一样,这不就跟自己较上劲儿了吗?能不费劲吗?”
他一边画,一边解释,王明和凑过来的赵武、小六子听得是云里雾里。
林凡也不多说,他直接在地上画出了一个更复杂的结构图。
“要解决这个问题,简单。咱们给它加两个东西。”
他用树枝在图纸上点了点。
“第一,叫‘滚珠轴承’。《天工开物》里有记载一种‘圆轴’,说是能‘以滚代滑,省力逾倍’。咱们把它升级一下,在车轴和车轮的连接处,塞进一圈打磨光滑的钢珠。这样一来,车轮转动起来,就不再是硬邦邦的摩擦,而是靠着这些小钢珠滚动,你说,能不省力吗?”
“以滚代滑?”赵武眼睛一亮,一拍大腿,“妙啊!大人,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这还只是开胃小菜。”林凡笑了笑,又指向图纸上另一个由几个齿轮组成的、看起来像个小盒子的结构,“这个,叫‘差速器’。”
“它的作用,就是让两个后轮在转弯的时候,可以自己调整转速。外侧的轮子想跑快点?行,你快。内侧的轮子想慢点?没问题,你慢。这样一来,车子转弯,不就又平稳,又省力了吗?”
这番理论,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对于赵武和小六子这两个已经被林凡“开过光”的技术狂人来说,却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围着那张简陋的地面草图,眼睛里放着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滚珠”、“齿轮”、“差速”,仿佛已经看到了那辆划时代的、崭新的三轮车,在自己手中诞生。
“大人!”赵武激动得满脸通红,“您就说吧,这玩意儿,怎么造?!我这就带人回炉房,不把它弄出来,我赵字倒着写!”
林凡看着他们那股子狂热的劲头,满意地笑了。
他知道,自己当初在马头县播下的那颗名为“科学”的种子,如今,已经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了。
就在林凡回到马头县,醉心于他的“工业革命2.0”版本升级时,数百里之外的清河县,却笼罩在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之中。
与此同时。
清河县的县衙书房内,萧荣一袭青色长衫,正临窗而立。
他手中没有拿书,也没有批阅公文,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与马头县那热火朝天的工业景象不同,清河县,呈现出的是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
当初那片因战乱而荒芜的土地,如今已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饱满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掀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人那一张张淳朴而又满足的笑脸。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萧荣。
他来到清河县后,没有像林凡那样,一上来就大搞工业建设,而是选择了最稳妥、也最得民心的路,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