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内,窗帘密不透风,将午后北京的喧嚣与浮躁,连同那明晃晃的日光,一并隔绝在外。
世界被简化成一盏台灯的光圈,以及光圈中央那片致命的、承载着历史鬼影的牛皮纸袋。
赵丰年就坐在这片孤光里,静默如一尊雕像。
他没有动,甚至连呼吸都刻意放缓,仿佛任何一丝轻微的扰动,都会惊醒纸袋里沉睡的魔鬼。
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他只是坐着,任由周万青那鬼魅般的话语在脑海中反复回响,任由那张烈火灼烧过的底片,将他过去二十年坚信不疑的世界,烧成一片焦黑的废墟。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悬崖的边缘。
向前一步,是粉身碎骨的真相。
退后一步,是苟且偷生的谎言。
而他赵丰年,从来不是一个会后退的人。
终于,他动了。
他伸出手,将那张底片从档案袋中再次抽出,平铺在桌面上。
反转的光影,扭曲的轮廓,江建国与苏文山那两张隔着六十年光阴依旧能辨认出的年轻脸庞,像两口深不见底的旋涡,要将他的灵魂彻底吸进去。
他需要一双眼睛。
一双能够穿透这层光影迷雾,能够从这具烧焦的骨架上读出脉络的眼睛。
那双眼睛不能属于体制,不能被任何规则所束缚,它必须纯粹、锋利,甚至要带着几分偏执的疯狂。
一个名字,如同从记忆的尘埃深处打捞出的、早已锈蚀的刻刀,缓缓浮现在他的脑海。
方尺。
这个名字让赵丰年的嘴角,牵起一抹苦涩的弧度。
那是一段他并不愿意回忆的往事。
五年前,市局技术科来了一个怪才,名叫方尺。
那是个戴着厚厚啤酒瓶底眼镜的年轻人,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唯一的爱好就是把自己关在暗房和分析室里,与那些冰冷的仪器和化学药剂为伍。
他的技术是现象级的。
任何模糊的监控录像、破损的图像文件,到了他手里,总能被修复、锐化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清晰度。
他仿佛不是在分析像素,而是在与光影本身对话。
然而,也正是这份极致的纯粹,最终毁了他。
在一起涉及多名重要人物的绑架案中,全队人马都在等待一张关键照片的分析结果,那是从绑匪匆忙发来的视频中截取的一帧,背景里有一闪而过的车牌号。
时间就是生命。
整个支队都希望方尺能尽快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哪怕牺牲一些准确度。
可方尺拒绝了。
赵丰年至今仍记得那个年轻人固执到近乎神经质的表情。
他涨红着脸,扶着眼镜,对着当时已经是副支队长的赵丰年,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赵队,图像增强不是变魔术。每一个像素的插值算法都需要精确计算,任何急于求成的操作,都是对真相的亵渎。给我十二个小时,我会给你一个绝对准确的结果。少一分钟,都不行。”
十二个小时后,人质早已被转移,最佳的营救时机彻底错失。
尽管案件最终因为其他线索而告破,但方尺的“渎职”,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那不合时宜的“工匠精神”,在分秒必争的刑侦工作中,被视为一种致命的缺陷。
最终的处分决定,是赵丰年亲手签的字。
他亲手折断了那把最锋利的刻刀,将那个除了技术一无所有的天才,从他唯一热爱的世界里,驱逐了出去。
此刻,赵丰年闭上眼睛,那份签过字的解聘书,仿佛又出现在眼前,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化作了今日求助的沉重代价。
他知道,自己当年虽然是按规定办事,却也亲手埋下了一根刺。
如今,他需要拔出这根刺,用它来撬开眼前的死局。
他站起身,将底片小心翼翼地用一块绒布包好,揣入内兜。
他换下警服,穿上了一件最不起眼的灰色夹克,走出家门,汇入了茫茫人海。
他没有去查任何官方记录。
他知道,像方尺那样的弃子,绝不会在任何系统中留下踪迹。
他能依靠的,只有记忆。
他记得方尺有一次闲聊时提过,他所有的技术,都源于他那个在旧货市场里修了一辈子相机和光学仪器的爷爷。
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天才,最有可能的去处,就是回到他来时的那个、同样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半小时后,赵丰年出现在了京城西边,一个名叫“骡马市”的旧货市场。
这里与京城光鲜亮丽的CBD恍若两个世界。
空气中混杂着铁锈、机油和陈年木料的气味,狭窄的巷道两旁,堆满了各式各样不知从哪个年代淘汰下来的老物件。
这里没有游客,只有一群眼神刁钻的淘宝人和沉默寡言的摊主,他们用一种外人听不懂的行话低声交流,整个市场都笼罩在一种慵懒而又警惕的氛围里。
赵丰年穿行其中,像一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
他耐心地一家家问询,在得到无数次摇头与漠然的眼神后,终于,一个正在用放大镜观察手表机芯的老头,抬了抬眼皮。
“找小方?修镜头的那个?”
老头吐掉嘴里的瓜子皮,朝巷子最深处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努了努嘴,“那儿,没挂牌子。那小子脾气怪,看不顺眼的活儿,给多少钱都不接。”
赵丰年道了声谢,向着那个角落走去。
那是一家连铺面都算不上的小店,只有一个黑洞洞的门脸,门口挂着一块破旧的木板,上面用白色油漆写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字:“磨镜。”
他站在门口,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能闻到,从那片黑暗中,飘出了一股熟悉的、属于暗房的化学药剂味道。
他迈步走了进去。
店内,比他想象的还要拥挤和昏暗。
无数镜头、零件、工具和不知名的机械,如同怪物般盘踞在每一个角落,只留下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过道。
唯一的亮光,来自最深处的一张工作台,一盏老旧的台灯下,一个瘦削的身影正佝偻着背,戴着一副夸张的护目镜,手中拿着精密的工具,专注地打磨着一片镜片。
他仿佛与世隔绝,对赵丰年的到来毫无察觉。
赵丰年就那样静静地站着,看着他。
五年不见,方尺比记忆中更加消瘦,头发乱糟糟的,下巴上满是胡茬,但那份专注,那份将整个世界都排斥在外的沉浸感,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直到方尺完成手中最后一道工序,小心翼翼地放下工具,摘下护目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时,他才仿佛突然感知到了什么,猛地抬起头。
四目相对。
当看清来人是赵丰年时,方尺那张因为疲惫而显得有些呆滞的脸上,瞬间涌上了无比复杂的情绪。
震惊、错愕、怨恨、讥讽……
最终,一切都凝固成一层冰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漠然。
他没有起身,甚至没有开口,只是靠在椅背上,用一种审视的目光,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个将他亲手逐出天堂,此刻却又闯入他地狱的不速之客。
沉默在狭小的空间里发酵,压抑得令人窒息。
最终,还是赵丰年先开了口。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沉重。
“方尺,”
他说,“我手里有一张照片。”
“一张……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照片。”
世界被简化成一盏台灯的光圈,以及光圈中央那片致命的、承载着历史鬼影的牛皮纸袋。
赵丰年就坐在这片孤光里,静默如一尊雕像。
他没有动,甚至连呼吸都刻意放缓,仿佛任何一丝轻微的扰动,都会惊醒纸袋里沉睡的魔鬼。
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他只是坐着,任由周万青那鬼魅般的话语在脑海中反复回响,任由那张烈火灼烧过的底片,将他过去二十年坚信不疑的世界,烧成一片焦黑的废墟。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悬崖的边缘。
向前一步,是粉身碎骨的真相。
退后一步,是苟且偷生的谎言。
而他赵丰年,从来不是一个会后退的人。
终于,他动了。
他伸出手,将那张底片从档案袋中再次抽出,平铺在桌面上。
反转的光影,扭曲的轮廓,江建国与苏文山那两张隔着六十年光阴依旧能辨认出的年轻脸庞,像两口深不见底的旋涡,要将他的灵魂彻底吸进去。
他需要一双眼睛。
一双能够穿透这层光影迷雾,能够从这具烧焦的骨架上读出脉络的眼睛。
那双眼睛不能属于体制,不能被任何规则所束缚,它必须纯粹、锋利,甚至要带着几分偏执的疯狂。
一个名字,如同从记忆的尘埃深处打捞出的、早已锈蚀的刻刀,缓缓浮现在他的脑海。
方尺。
这个名字让赵丰年的嘴角,牵起一抹苦涩的弧度。
那是一段他并不愿意回忆的往事。
五年前,市局技术科来了一个怪才,名叫方尺。
那是个戴着厚厚啤酒瓶底眼镜的年轻人,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唯一的爱好就是把自己关在暗房和分析室里,与那些冰冷的仪器和化学药剂为伍。
他的技术是现象级的。
任何模糊的监控录像、破损的图像文件,到了他手里,总能被修复、锐化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清晰度。
他仿佛不是在分析像素,而是在与光影本身对话。
然而,也正是这份极致的纯粹,最终毁了他。
在一起涉及多名重要人物的绑架案中,全队人马都在等待一张关键照片的分析结果,那是从绑匪匆忙发来的视频中截取的一帧,背景里有一闪而过的车牌号。
时间就是生命。
整个支队都希望方尺能尽快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哪怕牺牲一些准确度。
可方尺拒绝了。
赵丰年至今仍记得那个年轻人固执到近乎神经质的表情。
他涨红着脸,扶着眼镜,对着当时已经是副支队长的赵丰年,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赵队,图像增强不是变魔术。每一个像素的插值算法都需要精确计算,任何急于求成的操作,都是对真相的亵渎。给我十二个小时,我会给你一个绝对准确的结果。少一分钟,都不行。”
十二个小时后,人质早已被转移,最佳的营救时机彻底错失。
尽管案件最终因为其他线索而告破,但方尺的“渎职”,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那不合时宜的“工匠精神”,在分秒必争的刑侦工作中,被视为一种致命的缺陷。
最终的处分决定,是赵丰年亲手签的字。
他亲手折断了那把最锋利的刻刀,将那个除了技术一无所有的天才,从他唯一热爱的世界里,驱逐了出去。
此刻,赵丰年闭上眼睛,那份签过字的解聘书,仿佛又出现在眼前,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化作了今日求助的沉重代价。
他知道,自己当年虽然是按规定办事,却也亲手埋下了一根刺。
如今,他需要拔出这根刺,用它来撬开眼前的死局。
他站起身,将底片小心翼翼地用一块绒布包好,揣入内兜。
他换下警服,穿上了一件最不起眼的灰色夹克,走出家门,汇入了茫茫人海。
他没有去查任何官方记录。
他知道,像方尺那样的弃子,绝不会在任何系统中留下踪迹。
他能依靠的,只有记忆。
他记得方尺有一次闲聊时提过,他所有的技术,都源于他那个在旧货市场里修了一辈子相机和光学仪器的爷爷。
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天才,最有可能的去处,就是回到他来时的那个、同样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半小时后,赵丰年出现在了京城西边,一个名叫“骡马市”的旧货市场。
这里与京城光鲜亮丽的CBD恍若两个世界。
空气中混杂着铁锈、机油和陈年木料的气味,狭窄的巷道两旁,堆满了各式各样不知从哪个年代淘汰下来的老物件。
这里没有游客,只有一群眼神刁钻的淘宝人和沉默寡言的摊主,他们用一种外人听不懂的行话低声交流,整个市场都笼罩在一种慵懒而又警惕的氛围里。
赵丰年穿行其中,像一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
他耐心地一家家问询,在得到无数次摇头与漠然的眼神后,终于,一个正在用放大镜观察手表机芯的老头,抬了抬眼皮。
“找小方?修镜头的那个?”
老头吐掉嘴里的瓜子皮,朝巷子最深处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努了努嘴,“那儿,没挂牌子。那小子脾气怪,看不顺眼的活儿,给多少钱都不接。”
赵丰年道了声谢,向着那个角落走去。
那是一家连铺面都算不上的小店,只有一个黑洞洞的门脸,门口挂着一块破旧的木板,上面用白色油漆写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字:“磨镜。”
他站在门口,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能闻到,从那片黑暗中,飘出了一股熟悉的、属于暗房的化学药剂味道。
他迈步走了进去。
店内,比他想象的还要拥挤和昏暗。
无数镜头、零件、工具和不知名的机械,如同怪物般盘踞在每一个角落,只留下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过道。
唯一的亮光,来自最深处的一张工作台,一盏老旧的台灯下,一个瘦削的身影正佝偻着背,戴着一副夸张的护目镜,手中拿着精密的工具,专注地打磨着一片镜片。
他仿佛与世隔绝,对赵丰年的到来毫无察觉。
赵丰年就那样静静地站着,看着他。
五年不见,方尺比记忆中更加消瘦,头发乱糟糟的,下巴上满是胡茬,但那份专注,那份将整个世界都排斥在外的沉浸感,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直到方尺完成手中最后一道工序,小心翼翼地放下工具,摘下护目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时,他才仿佛突然感知到了什么,猛地抬起头。
四目相对。
当看清来人是赵丰年时,方尺那张因为疲惫而显得有些呆滞的脸上,瞬间涌上了无比复杂的情绪。
震惊、错愕、怨恨、讥讽……
最终,一切都凝固成一层冰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漠然。
他没有起身,甚至没有开口,只是靠在椅背上,用一种审视的目光,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个将他亲手逐出天堂,此刻却又闯入他地狱的不速之客。
沉默在狭小的空间里发酵,压抑得令人窒息。
最终,还是赵丰年先开了口。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沉重。
“方尺,”
他说,“我手里有一张照片。”
“一张……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