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像融化的黄金,将整条老胡同浸泡在一片浓稠而温暖的光晕里。
赵丰年一步步走着,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倒映着两侧斑驳的红墙与头顶那一片被切割得狭长的天空。
空气里,孩童的追逐嬉闹声、自行车清脆的铃铛声,以及各家厨房里飘出的、混合着酱油与热油香气的饭菜味,交织成一曲最生动质朴的人间交响。
这里是京城最富生命力的毛细血管,充满了真实而滚烫的烟火气息。
然而,赵丰年却感觉自己正行走在一片冰冷的海底。
每一种声音,每一种气味,都像无形的水压,从四面八方挤压着他的神经,让他胸口发闷,呼吸艰难。
他的理智与他几十年来建立的刑侦逻辑,都在告诉他,他心中的那个猜测是何等的荒谬与疯狂。
可他的直觉,那头在他体内蛰伏了半生、靠着无数案件的血腥味喂养长大的野兽,却在发出低沉的、确信无疑的嘶吼。
他终于在那座不起眼的院门前停下了脚步。
门虚掩着,能看见院中那棵老槐树繁茂的枝叶。
一阵悠扬婉转的京剧唱腔从门缝里飘出,是收音机里传来的,咿咿呀呀,唱的是一出《空城计》。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赵丰年站在门口,竟有了一丝迟疑。
他一生抓捕过形形色色的罪犯,面对过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也曾与手握重权的巨贪当面对峙,却从未像此刻这般,感觉到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
渺小。
他深吸了一口气,那混杂着饭菜香与尘土味的气息灌入肺中,他终于抬手,轻轻推开了那扇木门。
院子里,江建国正坐在那张石桌旁,手里拿着一把小小的刻刀,正在一块巴掌大的梨木上,专注地雕刻着什么。
他的孙子苏明,则乖巧地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看着。
夕阳的光线穿过槐树的枝叶,在老人和孩子身上投下细碎而温暖的光斑,岁月静好,仿佛一幅能让人内心瞬间宁静下来的风俗画。
听到门响,老人手上的动作没有停,只是抬了抬眼皮,浑浊的目光望了过来。
当他看清是赵丰年时,脸上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符合他这个年纪的慈祥笑容。
“赵警官?”
他放下刻刀,语气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快,进屋坐。”
赵丰年没有动。
他的目光,掠过老人布满皱纹和老年斑的手,掠过那把锋利的刻刀,最终落在那块初具雏形的木雕上。
那似乎是一个人像,一个端坐于城楼之上,抚琴远眺的古人。
“不打扰了,江老先生。”
赵丰年的声音有些干涩,他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像一次寻常的拜访,“我只是路过,顺道过来看看您。”
“路过?”
江建国笑了笑,拿起桌上的毛巾,仔细地擦拭着手上的木屑,“这胡同可不顺路。赵警官是个大忙人,能‘路过’我这儿,是稀客。”
他的话语平淡无奇,却像一根无形的探针,精准地刺破了赵丰年那层脆弱的伪装。
赵丰年沉默了。
他看着眼前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看着他脸上每一条真诚的皱纹,听着他那温和亲切的京腔,大脑中那个疯狂的猜测,在这一刻,竟显得如此的滑稽可笑。
或许,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被那个诡异的案子逼得走火入魔了?
就在他内心开始动摇的瞬间,江建国忽然开口,像是在闲聊家常:“赵警官最近,是不是总看些老故事?”
赵丰年的心脏,猛地一跳。
“什么故事?”
他不动声色地反问。
江建国拿起那块木雕,用指腹轻轻摩挲着上面的人物轮廓,目光悠远,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就比如,一个人,他想藏起来。他可以躲进深山,也可以隐于闹市。可这都不是最好的法子。”
老人慢悠悠地说着,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赵丰年耳中,“最好的法子,是凭空造出一个鬼。他让所有人都提着灯笼,浩浩荡荡地去抓那个鬼。人人都以为自己在追寻真相,却没人发现,那个真正要找的人,其实就混在他们中间,甚至,就是那个举着灯笼,喊得最大声的人。”
轰!
赵丰年的大脑一片空白。
老人说的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精准制导的炸弹,在他思维的核心地带轰然引爆。
他没有提照片,没有提影子,甚至没有提案件。
他只是用一个古老的、关于捉鬼的故事,便将赵丰年内心最深处、那个刚刚成型、还未对任何人言说的惊天猜测,剖析得淋漓尽致。
这不是试探,不是警告。
这是一种宣告。
一种来自棋手的、近乎神明般的宣告。
他不仅知道你走到了哪一步,他甚至知道你下一步所有的想法与可能。
你在棋盘上的一切挣扎与顿悟,于他而言,不过是剧本上早已写好的一行注脚。
一股冰冷到极致的寒意,从赵丰年的尾椎骨,沿着脊柱,疯狂地向上窜升,直冲天灵盖。
他感觉自己浑身的血液,都在这一刻被冻结了。
他看着江建国,老人依旧在笑着,那笑容温和而慈祥。
可在这笑容背后,赵丰年分明看到了另一张脸,那张在黑白照片里,戴着金丝眼镜,挂着解剖者微笑的脸。
它们,终于在现实中,完美地重合了。
与此同时,距离胡同两公里外的一处民居楼顶。
一个穿着城市迷彩、脸上涂着油彩的男人,如同一只壁虎般悄无声息地趴在天台边缘。
他调整着手中那支高精度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十字准星稳稳地套住了胡同口那辆黑色的桑塔纳。
他就是“秃鹫”。
马丁手下最锋利的刀。
他的任务很简单,跟踪目标,确认目标接触的关键人物,然后在必要的时候,清理掉所有“不确定因素”。
他的耳机里,传来建筑师那毫无感情的声音:“目标已进入院落五分钟,保持观察,不要暴露。”
“明白。”
秃鹫的声音像他的人一样,冰冷而简练。
然而,他没有发现,在他身后三百米处,另一栋楼的楼顶水塔阴影里,一个同样的身影,正用一个热成像仪,冷冷地锁定着他。
一部加密手机,发出了一条无声的讯息。
【目标已就位。反恐总队预计七分钟后抵达。】
……
江家小院里,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恰好唱到最关键的一句。
“我只有琴童人俩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
江建国放下手中的木雕,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茶水,喝了一口。
他看着僵立在原地、脸色煞白的赵丰年,缓缓地开口,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赵警官,”
他说,“天色不早了,早点回去吧。”
“路上,车开慢点。”
“不安全。”
赵丰年一步步走着,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倒映着两侧斑驳的红墙与头顶那一片被切割得狭长的天空。
空气里,孩童的追逐嬉闹声、自行车清脆的铃铛声,以及各家厨房里飘出的、混合着酱油与热油香气的饭菜味,交织成一曲最生动质朴的人间交响。
这里是京城最富生命力的毛细血管,充满了真实而滚烫的烟火气息。
然而,赵丰年却感觉自己正行走在一片冰冷的海底。
每一种声音,每一种气味,都像无形的水压,从四面八方挤压着他的神经,让他胸口发闷,呼吸艰难。
他的理智与他几十年来建立的刑侦逻辑,都在告诉他,他心中的那个猜测是何等的荒谬与疯狂。
可他的直觉,那头在他体内蛰伏了半生、靠着无数案件的血腥味喂养长大的野兽,却在发出低沉的、确信无疑的嘶吼。
他终于在那座不起眼的院门前停下了脚步。
门虚掩着,能看见院中那棵老槐树繁茂的枝叶。
一阵悠扬婉转的京剧唱腔从门缝里飘出,是收音机里传来的,咿咿呀呀,唱的是一出《空城计》。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赵丰年站在门口,竟有了一丝迟疑。
他一生抓捕过形形色色的罪犯,面对过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也曾与手握重权的巨贪当面对峙,却从未像此刻这般,感觉到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
渺小。
他深吸了一口气,那混杂着饭菜香与尘土味的气息灌入肺中,他终于抬手,轻轻推开了那扇木门。
院子里,江建国正坐在那张石桌旁,手里拿着一把小小的刻刀,正在一块巴掌大的梨木上,专注地雕刻着什么。
他的孙子苏明,则乖巧地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看着。
夕阳的光线穿过槐树的枝叶,在老人和孩子身上投下细碎而温暖的光斑,岁月静好,仿佛一幅能让人内心瞬间宁静下来的风俗画。
听到门响,老人手上的动作没有停,只是抬了抬眼皮,浑浊的目光望了过来。
当他看清是赵丰年时,脸上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符合他这个年纪的慈祥笑容。
“赵警官?”
他放下刻刀,语气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快,进屋坐。”
赵丰年没有动。
他的目光,掠过老人布满皱纹和老年斑的手,掠过那把锋利的刻刀,最终落在那块初具雏形的木雕上。
那似乎是一个人像,一个端坐于城楼之上,抚琴远眺的古人。
“不打扰了,江老先生。”
赵丰年的声音有些干涩,他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像一次寻常的拜访,“我只是路过,顺道过来看看您。”
“路过?”
江建国笑了笑,拿起桌上的毛巾,仔细地擦拭着手上的木屑,“这胡同可不顺路。赵警官是个大忙人,能‘路过’我这儿,是稀客。”
他的话语平淡无奇,却像一根无形的探针,精准地刺破了赵丰年那层脆弱的伪装。
赵丰年沉默了。
他看着眼前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看着他脸上每一条真诚的皱纹,听着他那温和亲切的京腔,大脑中那个疯狂的猜测,在这一刻,竟显得如此的滑稽可笑。
或许,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被那个诡异的案子逼得走火入魔了?
就在他内心开始动摇的瞬间,江建国忽然开口,像是在闲聊家常:“赵警官最近,是不是总看些老故事?”
赵丰年的心脏,猛地一跳。
“什么故事?”
他不动声色地反问。
江建国拿起那块木雕,用指腹轻轻摩挲着上面的人物轮廓,目光悠远,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就比如,一个人,他想藏起来。他可以躲进深山,也可以隐于闹市。可这都不是最好的法子。”
老人慢悠悠地说着,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赵丰年耳中,“最好的法子,是凭空造出一个鬼。他让所有人都提着灯笼,浩浩荡荡地去抓那个鬼。人人都以为自己在追寻真相,却没人发现,那个真正要找的人,其实就混在他们中间,甚至,就是那个举着灯笼,喊得最大声的人。”
轰!
赵丰年的大脑一片空白。
老人说的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精准制导的炸弹,在他思维的核心地带轰然引爆。
他没有提照片,没有提影子,甚至没有提案件。
他只是用一个古老的、关于捉鬼的故事,便将赵丰年内心最深处、那个刚刚成型、还未对任何人言说的惊天猜测,剖析得淋漓尽致。
这不是试探,不是警告。
这是一种宣告。
一种来自棋手的、近乎神明般的宣告。
他不仅知道你走到了哪一步,他甚至知道你下一步所有的想法与可能。
你在棋盘上的一切挣扎与顿悟,于他而言,不过是剧本上早已写好的一行注脚。
一股冰冷到极致的寒意,从赵丰年的尾椎骨,沿着脊柱,疯狂地向上窜升,直冲天灵盖。
他感觉自己浑身的血液,都在这一刻被冻结了。
他看着江建国,老人依旧在笑着,那笑容温和而慈祥。
可在这笑容背后,赵丰年分明看到了另一张脸,那张在黑白照片里,戴着金丝眼镜,挂着解剖者微笑的脸。
它们,终于在现实中,完美地重合了。
与此同时,距离胡同两公里外的一处民居楼顶。
一个穿着城市迷彩、脸上涂着油彩的男人,如同一只壁虎般悄无声息地趴在天台边缘。
他调整着手中那支高精度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十字准星稳稳地套住了胡同口那辆黑色的桑塔纳。
他就是“秃鹫”。
马丁手下最锋利的刀。
他的任务很简单,跟踪目标,确认目标接触的关键人物,然后在必要的时候,清理掉所有“不确定因素”。
他的耳机里,传来建筑师那毫无感情的声音:“目标已进入院落五分钟,保持观察,不要暴露。”
“明白。”
秃鹫的声音像他的人一样,冰冷而简练。
然而,他没有发现,在他身后三百米处,另一栋楼的楼顶水塔阴影里,一个同样的身影,正用一个热成像仪,冷冷地锁定着他。
一部加密手机,发出了一条无声的讯息。
【目标已就位。反恐总队预计七分钟后抵达。】
……
江家小院里,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恰好唱到最关键的一句。
“我只有琴童人俩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
江建国放下手中的木雕,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茶水,喝了一口。
他看着僵立在原地、脸色煞白的赵丰年,缓缓地开口,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赵警官,”
他说,“天色不早了,早点回去吧。”
“路上,车开慢点。”
“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