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书中人-《七零:毒舌老父杀疯了,白眼狼跪了》

  琉璃厂的清晨,是被鸽哨与槐树的影子一同唤醒的。

  当赵丰年的车拐进这条京城最富盛名的古文化街时,现代都市的喧嚣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的沉闷声响,与两侧店铺里传出的、若有若无的墨香混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时光倒流般的错觉。

  他一夜未眠。

  尼古丁与咖啡因在他血管里冲刷出的亢奋早已退潮,只留下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

  然而他的大脑,却像一团被拧干的海绵,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反而变得异常清醒和敏锐。

  那个神秘的快递,那枚画着古井的竹制书签,此刻就静静地躺在他的上衣口袋里,带着一丝冰凉的、不祥的触感。

  这是一个陷阱。

  赵丰年对此心知肚明。

  对方用一种近乎挑衅的方式,为他指明了方向,这本身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心理战。

  去,意味着你将按照对方写好的剧本起舞;不去,则意味着你将永远失去这条唯一的、通往深渊的线索。

  他别无选择。

  将车停在街口,赵丰年推门而入,晨曦的微光将他的影子拉得极长。

  他走在古旧的街道上,两侧的店铺大多还关着门,只有几家早点铺子升腾起袅袅的白汽。

  他没有理会那些烟火气,目光如鹰隼般,精准地锁定了街角处一家毫不起眼的店铺。

  观复书斋。

  店面很小,一块褪色的木质牌匾斜斜地挂着,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

  没有窗明几净的玻璃,只有两扇斑驳的旧木门,严丝合缝地闭着,像一个不愿开口说话的、固执的老人。

  赵丰年站在门口,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伸出手,叩响了那扇门。

  “咚,咚,咚。”

  门内没有传来任何回应,只有他自己的敲门声,在寂静的街道上显得格外突兀。

  他皱了皱眉,正准备再次敲门时,那扇门却“吱呀”一声,向内打开了一条缝。

  一股浓郁的、混杂着旧纸与尘埃的气味,从门缝里扑面而来。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门后的黑暗中响起:“书,只卖给懂它的人。你,是来买书,还是来问路的?”

  赵丰年没有回答,他侧身挤进门缝,身后的木门随即无声地合拢,将最后一点天光也吞噬殆尽。

  书店里没有开灯。

  唯一的光源,来自天井洒落的、被灰尘切割成万千光束的晨光。

  光线所及之处,可以看到无数直抵屋顶的书架,像一片沉默的森林,密不透风地挤压着这片狭小的空间。

  空气里,那种陈旧纸张特有的、近乎腐朽的香气,浓得化不开。

  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坐在一张高背椅上,背对着门口。

  那是一个老人,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松垮的发髻,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衫。

  “警察先生,”

  老人没有回头,声音平淡得像是在陈述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实,“你身上的味道太重了。烟味,火药味,还有一股……急于找到答案的焦躁味。这些味道,会吓跑那些胆小的老书。”

  赵丰年的心脏猛地一沉。

  他下意识地摸向腰间,那里确实别着他的配枪。

  他缓缓走到老人面前,这才看清他的脸。

  那是一张布满了深刻皱纹的脸,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

  他的眼睛是闭着的,眼皮深深地塌陷下去,仿佛下面空无一物。

  他是个盲人。

  “我不是来买书的。”

  赵丰念压下心中的震惊,从口袋里掏出那枚竹制书签,轻轻放在老人面前的桌上。

  老人没有动。

  他只是微微侧过头,仿佛在用耳朵“看”着那枚书签。

  “一枚有些年头的竹签,”

  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追忆,“用的是徽州的烙画手艺,画的是一口井。这种东西,在几十年前很常见,现在不多了。”

  “是谁把它送到我手上的?”

  赵丰年开门见山。

  “书签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旅程。”

  盲眼的老人答非所问,他伸出一根枯瘦的手指,在空气中虚虚地点了点,“它想去哪儿,自然就会去哪儿。你来找我,是问错了人。你应该问的,是它想告诉你什么。”

  赵丰年沉默了。

  他知道,从这个故弄玄虚的老人嘴里,不可能得到直接的答案。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顺着老人的话重新审视这枚书签。

  【欲知井中事,且问书中人。】

  “书中人……”

  他喃喃自语,“我该问哪本书?”

  “书,是不会说话的。”

  老人的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但它们会留下痕迹。有些故事,写在纸上;有些故事,藏在字里行间;还有些故事,被遗忘在角落里,等着一个足够有耐心的人,去把它们翻出来。”

  他那枯瘦的手指,终于动了。

  它没有指向任何一本书,而是指向了书斋最深处,那个被阴影完全笼罩的角落。

  “京城的历史,都在那里了。”

  老人说完,便重新闭上了嘴,仿佛已经耗尽了今天所有说话的兴致,整个人再次化作一尊沉默的雕塑。

  赵丰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转身走向那个角落。

  那里堆放的全是地方志、旧档案和各种府志县志。

  纸张大多已经泛黄发脆,稍一触碰,便会簌簌地掉下历史的碎屑。

  他没有目标,只能像一个最笨拙的寻宝人,一本一本地翻找。

  时间,在一片死寂中缓缓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的指尖触碰到一本落满了灰尘的《京城市政档案汇编(1955—1958)》时,一种异样的感觉传来。

  这本书的纸页间,似乎夹着什么东西,比其他书页要厚实一些。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张被裁剪下来的、折叠得方方正正的旧报纸,从书页中滑落。

  赵丰年将其展开,那是一则来自1957年《京城日报》社会版的小新闻,标题是《西郊八里庄仓库深夜失火,幸无人员伤亡》。

  一则再普通不过的新闻。

  但当赵丰年的目光,落到报道末尾那个负责勘察现场的负责人姓名时,他的瞳孔,骤然缩成了针尖!

  公安局三处,叶问天。

  丽思卡尔顿酒店,顶层套房。

  建筑师面前的虚拟屏幕上,正以一种上帝视角,清晰地播放着观复书斋内发生的一切。

  一个伪装成烟雾报警器的微型探头,忠实地记录下了赵丰年的一举一动。

  “鱼,咬钩了。”

  建筑师的声音平淡无波,像是在陈述一个既定的数据模型。

  马丁端着一杯咖啡,站在落地窗前,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

  那个盲眼的老人,是他们通过一个本地掮客,花了十万美金雇来的演员,一个在琉璃厂浸淫了一辈子的、真正的古籍专家。

  他所说的一切,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旨在让赵丰年这样多疑的猎物,一步步相信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只是第一口饵。”

  马丁呷了一口咖啡,“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不断地咬下去,直到他把整条鱼线,都从我们手里扯进深井里。”

  就在这时,建筑师的眉头微微一蹙。

  “马丁,”

  他忽然开口,“我们的网络外围,出现了一个‘访客’。”

  “官方的?”

  “不。”

  建筑师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困惑,“对方的手法很奇怪。他没有试图突破我们的防火墙,更像是在……试探。像一个国画大师,在宣纸上用淡墨,轻轻地‘晕染’了一下我们的防御边界,测试它的渗透性。手法非常古典,带着一种……艺术感。”

  马丁脸上的笑容,缓缓收敛。

  他知道,这是“先生”唤醒的那些“老朋友”,开始活动了。

  他们就像一群幽灵,用着截然不同的规则,也闯入了这片棋局。

  江家小院。

  晨光正好,江建国正戴着老花镜,坐在院中的石桌前,教苏明用毛笔描红。

  孩子的小手握着大大的毛笔,一笔一画,写得歪歪扭扭,却异常认真。

  王大力从外面走进来,无声地站在一旁,直到苏明写完一个“静”字,江建国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让他去屋里玩,他才上前一步。

  “先生,”

  王大力低声道,“警察进了琉璃厂的书店。另外,南边来的那条锦鲤,也开始吐泡了。”

  江建国拿起桌上一张废弃的宣纸,慢条斯理地擦拭着孙子刚才用过的砚台,头也未抬。

  “一池春水,若是不起点涟漪,岂不太过沉闷?”

  他将洗好的砚台放在阳光下,看着上面残留的水渍慢慢蒸发,目光深邃而平和。

  “告诉鱼贩,让他把八里庄那个旧仓库,收拾干净。”

  老人淡淡地吩咐道,“总得给客人,备好一处像样的……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