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场的竹匾里,南楚稻种正被阳光晒得发烫,每粒稻谷都鼓着圆滚滚的肚皮,像藏着金豆子。阿秀蹲在竹匾旁,手里捏着根细针,把混在稻种里的草籽一个个挑出来,指尖被晒得通红,却浑然不觉——农把式说,挑净草籽,明年的稻穗才能长得齐整。
“这稻种真能一年收两季?”前寨主扛着袋新麦路过,麻袋上的“唐家庄”三个字被汗水浸得发深,他放下麻袋时,带起的风卷走了几粒稻种,落在地上,滚到阿秀脚边。
“周先生说能就能!”阿秀把草籽扔进竹篮,篮底已经堆了小半篮,“他还说,南楚的农把式能让一亩地多打两石粮,够咱们学塾的孩子吃半年呢!”
正说着,铁木真举着把歪歪扭扭的镰刀从铁匠铺冲出来,锯齿歪得像条蛇,却看得他满脸得意:“看!我打的!老铁匠说……说再练三天就能用了!”他粗布短打的袖子上沾着铁屑,蹭在脸上,画了道黑印,倒比平时多了几分憨气。
唐小山刚从水坝那边回来,裤脚还沾着泥,闻言接过镰刀掂量了掂:“刃口歪了,但淬火的火候对了。”他往铁匠铺的方向扬下巴,“去把那五十张狼皮取来,让染坊的张婶鞣制了,给学塾的孩子们做褥子,这天气坐冷板凳可不行。”
铁木真的脸瞬间亮起来,像被阳光照透的琥珀:“真……真给孩子们用?我还以为你要拿去换北凉的铁器呢!”
“铁器能自己打,孩子冻坏了可长不高。”唐小山把镰刀递回去,“再打十把就歇着,下午跟农把式学选种,知道哪粒稻种能长出壮苗,比会打铁更要紧。”
铁木真抱着镰刀往铁匠铺跑时,周先生带着个穿青布长衫的人走了过来。那人背着个药箱,箱角贴着张泛黄的药方,见了唐小山,就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唐公子,这是南楚新制的稻瘟药,专治稻子生病的。陛下说,要是种双季稻遇到难处,尽管开口,南楚的药农随时能来。”
油纸包里的药粉泛着浅褐色,凑近了闻,有股淡淡的艾草香。唐小山刚要道谢,就见阿秀忽然指着药箱惊呼:“先生!这箱子上的花纹,和我娘留下的木梳一样!”
药箱侧面果然刻着串缠枝莲,花瓣卷得像小喇叭,和阿秀那把断了齿的木梳上的花纹分毫不差。穿长衫的人脸色微变,下意识地把药箱往身后藏了藏:“这……这是南楚常见的花纹,没什么稀奇的。”
唐小山注意到他袖口绣着半朵海棠,针脚和护卫队夜行衣上的如出一辙,心里忽然一动——淑妃的玉佩上,正是半朵海棠配缠枝莲。他不动声色地接过药粉:“多谢周先生好意。只是这稻瘟药,得让农把式先在试验田试试,万一水土不服,可就糟了。”
周先生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唐公子考虑得周全。那我先带药农去看看梯田的水土,也好调整药方。”他转身时,悄悄拽了拽穿长衫的人,两人的脚步在晒谷场的土路上踩出轻浅的印子,像怕惊动了什么。
等他们走远,唐小山忽然对护卫队长使了个眼色:“跟上,看他们除了梯田,还往哪去。”
护卫队长应声离去,靴底碾过地上的稻种,发出细碎的声响。阿秀忽然指着竹匾里的稻种喊:“少爷!你看这粒!”
那粒稻种比别的小了一圈,表面还带着道浅痕,像被虫蛀过。唐小山捏起稻种对着阳光照了照,忽然发现浅痕里嵌着点银亮的东西,不是泥土,倒像……锡箔?他用指甲轻轻刮了刮,锡箔掉下来,露出里面一行极小的字:“林宇余党在泾河口设伏。”
前寨主正蹲在旁边喝水,闻言“噗”地喷了出来,水溅在稻种上,打湿了好几粒:“他娘的!这稻种里藏着密信?南楚的人想搞鬼?”
“未必是周先生的意思。”唐小山把锡箔纸捏在指尖,阳光下,锡箔上还能看见淡淡的船锚印记——那是南楚水师的记号,“这是水师的密写方式,怕是林宇的余党混在商队里,想借稻种传信。”
阿秀的脸瞬间白了,小手紧紧攥着竹篮的把手:“那……那周先生知道吗?他会不会有危险?”
“不好说。”唐小山把锡箔纸揣进怀里,“去把老秀才请来,他认识南楚的文字,看看这锡箔上还有没别的记号。”
老秀才来得比谁都快,长衫的下摆被风吹得鼓鼓的,他接过锡箔纸,戴上老花镜看了半晌,忽然拍着大腿喊:“这是‘水鬼’的暗号!当年泾河水患,就是这群人假扮难民,劫走了朝廷的赈灾粮!”他指着锡箔边缘的小三角,“这记号代表‘三日后动手’,他们要劫的……怕是咱们的稻种商队!”
铁木真刚打够十把镰刀,闻言扛着镰刀就往马棚跑:“我去通知沙狼骑兵!泾河口我熟,那里有片芦苇荡,最适合设伏!”他的黑马在马棚里刨着蹄子,似乎也听出了主人的焦急。
“等等。”唐小山拉住他,“不能明着去。他们要稻种,咱们就‘送’给他们。”他转身对前寨主说,“去把粮仓里的陈稻种搬十袋出来,掺上三倍的沙土,装成新稻种的样子,让护卫队押着往泾河口走,故意露个破绽。”
前寨主眼睛瞪得像铜铃:“用陈稻种?那不是让他们白抢了?”
“抢了才好。”唐小山往铁匠铺的方向看,老铁匠正往炉子里添煤,火苗窜得老高,“让他们知道,唐家庄的稻种不是那么好吃的。你带黑风寨的弟兄们去芦苇荡西侧埋伏,见信号就动手,记住,抓活的,我要知道他们背后是谁。”
日头偏西时,十辆装着“新稻种”的马车出了唐家庄,护卫队穿着黑衣,领口的海棠花在夕阳下泛着暗红,像淬了血。马车刚过泾河桥,就见芦苇荡里飞出十几支冷箭,箭杆上缠着黑布——正是“水鬼”的记号。
“有埋伏!”护卫队长喊着,故意让马车翻了几辆,“稻种”撒了一地,混着沙土滚得到处都是。黑布蒙面的“水鬼”们从芦苇荡里冲出来,抢起麻袋就往船上跑,没人注意到,撒在地上的“稻种”里,混着几颗圆滚滚的霹雳弹,引线被巧妙地缠在芦苇根上。
等“水鬼”的船划到河中央,前寨主在岸边吹了声口哨,芦苇根上的引线“滋滋”燃起来,接着就是几声闷响——霹雳弹没装多少火药,只够把船底炸出几个小洞,水“哗哗”往里灌,吓得“水鬼”们纷纷跳河,刚游到岸边,就被埋伏的黑风寨弟兄捆了个结实。
带头的“水鬼”被押到唐家庄时,还在挣扎:“你们敢动我?我是南楚水师的人!林大人不会放过你们的!”
唐小山正坐在学塾的油灯下,看着老秀才翻译从“水鬼”身上搜出的密信,闻言抬头笑了:“林宇?他在南楚的势力早就被周先生清剿了,你以为还能指望他?”他把密信往桌上一拍,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写着“劫稻种,断唐家庄根基,逼其投靠大覃”。
“大覃?”前寨主一脚踹在“水鬼”腿弯,让他跪在地上,“你们和大覃的人勾结了?”
“水鬼”的脸瞬间白了,像被油灯照透的纸:“不……不是勾结,是交易!他们说,只要毁了稻种,就给我们五十船粮食,让我们重建水师……”
唐小山没再听下去,转身往外走——他忽然想起今早周先生药箱上的缠枝莲,想起阿秀娘留下的木梳,这两者之间,怕是藏着比稻种更深的秘密。
月光爬上学塾的窗棂时,阿秀还在挑稻种,竹匾里的稻种已经挑了大半,她忽然发现,有几粒稻种的草籽里,也嵌着一些锡箔,只是不像之前那粒有字,倒像是什么图案的碎片。
“少爷,你看这个!”她举着锡箔往唐小山屋里跑,脚下的木屐踩在石板上,发出“嗒嗒”的响,像在敲着什么暗号。
唐小山接过锡箔碎片,借着油灯的光拼了拼,碎片渐渐连成半朵海棠,正好和淑妃玉佩上的那半对上。他忽然明白过来——阿秀的娘,恐怕和淑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稻种里的秘密,不仅关乎粮食,更关乎一段被藏起来的过往。
窗外的风卷着稻种的清香飘进来,混着油灯的味道,像在诉说一个漫长的故事。唐小山把锡箔碎片小心地收进木盒,和那半块青花瓷片放在一起,忽然觉得,这小小的木盒里,正盛着比双季稻更重要的东西——那些被遗忘的人,被掩盖的事,终有一天,会像稻种破土一样,露出真相的嫩芽。
而此刻的晒谷场,竹匾里的稻种还在沉睡,等待着春天的召唤。它们不知道,自己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还藏着足以搅动江湖的秘密,只在月光下,悄悄鼓胀着肚皮,像在积蓄着力量,准备在某个清晨,给世界一个惊喜。
“这稻种真能一年收两季?”前寨主扛着袋新麦路过,麻袋上的“唐家庄”三个字被汗水浸得发深,他放下麻袋时,带起的风卷走了几粒稻种,落在地上,滚到阿秀脚边。
“周先生说能就能!”阿秀把草籽扔进竹篮,篮底已经堆了小半篮,“他还说,南楚的农把式能让一亩地多打两石粮,够咱们学塾的孩子吃半年呢!”
正说着,铁木真举着把歪歪扭扭的镰刀从铁匠铺冲出来,锯齿歪得像条蛇,却看得他满脸得意:“看!我打的!老铁匠说……说再练三天就能用了!”他粗布短打的袖子上沾着铁屑,蹭在脸上,画了道黑印,倒比平时多了几分憨气。
唐小山刚从水坝那边回来,裤脚还沾着泥,闻言接过镰刀掂量了掂:“刃口歪了,但淬火的火候对了。”他往铁匠铺的方向扬下巴,“去把那五十张狼皮取来,让染坊的张婶鞣制了,给学塾的孩子们做褥子,这天气坐冷板凳可不行。”
铁木真的脸瞬间亮起来,像被阳光照透的琥珀:“真……真给孩子们用?我还以为你要拿去换北凉的铁器呢!”
“铁器能自己打,孩子冻坏了可长不高。”唐小山把镰刀递回去,“再打十把就歇着,下午跟农把式学选种,知道哪粒稻种能长出壮苗,比会打铁更要紧。”
铁木真抱着镰刀往铁匠铺跑时,周先生带着个穿青布长衫的人走了过来。那人背着个药箱,箱角贴着张泛黄的药方,见了唐小山,就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唐公子,这是南楚新制的稻瘟药,专治稻子生病的。陛下说,要是种双季稻遇到难处,尽管开口,南楚的药农随时能来。”
油纸包里的药粉泛着浅褐色,凑近了闻,有股淡淡的艾草香。唐小山刚要道谢,就见阿秀忽然指着药箱惊呼:“先生!这箱子上的花纹,和我娘留下的木梳一样!”
药箱侧面果然刻着串缠枝莲,花瓣卷得像小喇叭,和阿秀那把断了齿的木梳上的花纹分毫不差。穿长衫的人脸色微变,下意识地把药箱往身后藏了藏:“这……这是南楚常见的花纹,没什么稀奇的。”
唐小山注意到他袖口绣着半朵海棠,针脚和护卫队夜行衣上的如出一辙,心里忽然一动——淑妃的玉佩上,正是半朵海棠配缠枝莲。他不动声色地接过药粉:“多谢周先生好意。只是这稻瘟药,得让农把式先在试验田试试,万一水土不服,可就糟了。”
周先生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唐公子考虑得周全。那我先带药农去看看梯田的水土,也好调整药方。”他转身时,悄悄拽了拽穿长衫的人,两人的脚步在晒谷场的土路上踩出轻浅的印子,像怕惊动了什么。
等他们走远,唐小山忽然对护卫队长使了个眼色:“跟上,看他们除了梯田,还往哪去。”
护卫队长应声离去,靴底碾过地上的稻种,发出细碎的声响。阿秀忽然指着竹匾里的稻种喊:“少爷!你看这粒!”
那粒稻种比别的小了一圈,表面还带着道浅痕,像被虫蛀过。唐小山捏起稻种对着阳光照了照,忽然发现浅痕里嵌着点银亮的东西,不是泥土,倒像……锡箔?他用指甲轻轻刮了刮,锡箔掉下来,露出里面一行极小的字:“林宇余党在泾河口设伏。”
前寨主正蹲在旁边喝水,闻言“噗”地喷了出来,水溅在稻种上,打湿了好几粒:“他娘的!这稻种里藏着密信?南楚的人想搞鬼?”
“未必是周先生的意思。”唐小山把锡箔纸捏在指尖,阳光下,锡箔上还能看见淡淡的船锚印记——那是南楚水师的记号,“这是水师的密写方式,怕是林宇的余党混在商队里,想借稻种传信。”
阿秀的脸瞬间白了,小手紧紧攥着竹篮的把手:“那……那周先生知道吗?他会不会有危险?”
“不好说。”唐小山把锡箔纸揣进怀里,“去把老秀才请来,他认识南楚的文字,看看这锡箔上还有没别的记号。”
老秀才来得比谁都快,长衫的下摆被风吹得鼓鼓的,他接过锡箔纸,戴上老花镜看了半晌,忽然拍着大腿喊:“这是‘水鬼’的暗号!当年泾河水患,就是这群人假扮难民,劫走了朝廷的赈灾粮!”他指着锡箔边缘的小三角,“这记号代表‘三日后动手’,他们要劫的……怕是咱们的稻种商队!”
铁木真刚打够十把镰刀,闻言扛着镰刀就往马棚跑:“我去通知沙狼骑兵!泾河口我熟,那里有片芦苇荡,最适合设伏!”他的黑马在马棚里刨着蹄子,似乎也听出了主人的焦急。
“等等。”唐小山拉住他,“不能明着去。他们要稻种,咱们就‘送’给他们。”他转身对前寨主说,“去把粮仓里的陈稻种搬十袋出来,掺上三倍的沙土,装成新稻种的样子,让护卫队押着往泾河口走,故意露个破绽。”
前寨主眼睛瞪得像铜铃:“用陈稻种?那不是让他们白抢了?”
“抢了才好。”唐小山往铁匠铺的方向看,老铁匠正往炉子里添煤,火苗窜得老高,“让他们知道,唐家庄的稻种不是那么好吃的。你带黑风寨的弟兄们去芦苇荡西侧埋伏,见信号就动手,记住,抓活的,我要知道他们背后是谁。”
日头偏西时,十辆装着“新稻种”的马车出了唐家庄,护卫队穿着黑衣,领口的海棠花在夕阳下泛着暗红,像淬了血。马车刚过泾河桥,就见芦苇荡里飞出十几支冷箭,箭杆上缠着黑布——正是“水鬼”的记号。
“有埋伏!”护卫队长喊着,故意让马车翻了几辆,“稻种”撒了一地,混着沙土滚得到处都是。黑布蒙面的“水鬼”们从芦苇荡里冲出来,抢起麻袋就往船上跑,没人注意到,撒在地上的“稻种”里,混着几颗圆滚滚的霹雳弹,引线被巧妙地缠在芦苇根上。
等“水鬼”的船划到河中央,前寨主在岸边吹了声口哨,芦苇根上的引线“滋滋”燃起来,接着就是几声闷响——霹雳弹没装多少火药,只够把船底炸出几个小洞,水“哗哗”往里灌,吓得“水鬼”们纷纷跳河,刚游到岸边,就被埋伏的黑风寨弟兄捆了个结实。
带头的“水鬼”被押到唐家庄时,还在挣扎:“你们敢动我?我是南楚水师的人!林大人不会放过你们的!”
唐小山正坐在学塾的油灯下,看着老秀才翻译从“水鬼”身上搜出的密信,闻言抬头笑了:“林宇?他在南楚的势力早就被周先生清剿了,你以为还能指望他?”他把密信往桌上一拍,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写着“劫稻种,断唐家庄根基,逼其投靠大覃”。
“大覃?”前寨主一脚踹在“水鬼”腿弯,让他跪在地上,“你们和大覃的人勾结了?”
“水鬼”的脸瞬间白了,像被油灯照透的纸:“不……不是勾结,是交易!他们说,只要毁了稻种,就给我们五十船粮食,让我们重建水师……”
唐小山没再听下去,转身往外走——他忽然想起今早周先生药箱上的缠枝莲,想起阿秀娘留下的木梳,这两者之间,怕是藏着比稻种更深的秘密。
月光爬上学塾的窗棂时,阿秀还在挑稻种,竹匾里的稻种已经挑了大半,她忽然发现,有几粒稻种的草籽里,也嵌着一些锡箔,只是不像之前那粒有字,倒像是什么图案的碎片。
“少爷,你看这个!”她举着锡箔往唐小山屋里跑,脚下的木屐踩在石板上,发出“嗒嗒”的响,像在敲着什么暗号。
唐小山接过锡箔碎片,借着油灯的光拼了拼,碎片渐渐连成半朵海棠,正好和淑妃玉佩上的那半对上。他忽然明白过来——阿秀的娘,恐怕和淑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稻种里的秘密,不仅关乎粮食,更关乎一段被藏起来的过往。
窗外的风卷着稻种的清香飘进来,混着油灯的味道,像在诉说一个漫长的故事。唐小山把锡箔碎片小心地收进木盒,和那半块青花瓷片放在一起,忽然觉得,这小小的木盒里,正盛着比双季稻更重要的东西——那些被遗忘的人,被掩盖的事,终有一天,会像稻种破土一样,露出真相的嫩芽。
而此刻的晒谷场,竹匾里的稻种还在沉睡,等待着春天的召唤。它们不知道,自己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还藏着足以搅动江湖的秘密,只在月光下,悄悄鼓胀着肚皮,像在积蓄着力量,准备在某个清晨,给世界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