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庄的雪下得愈发紧了,鹅毛似的雪片打着旋儿从天上落下来,把梯田盖得严严实实,只留下一道道起伏的轮廓,像盖着白棉被的婴儿。学塾的烟囱里冒出的烟,在冷空气中直直地往上飘,与天上的云层连在一起,分不清哪是烟哪是云。
唐小山裹紧了身上的棉袍,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去查看水坝的进度。黑风寨的汉子们正在夯土,他们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脊梁上冒着热气,夯锤落下时发出沉闷的“咚——咚——”声,震得雪沫子从旁边的树枝上簌簌往下掉。
“少爷,这坝基夯得比石头还硬!”前寨主甩了把脸上的汗,热气在他鼻尖凝成白霜,“老水手们说,开春化冻后再浇一层石灰浆,就是百年不塌的铁疙瘩!”他手里的夯锤柄上缠着防滑的麻绳,磨得油光锃亮,显然是用了有些年头。
唐小山走到水边,看着已经打下的两排木桩,桩子深深扎进河床,雪水在桩缝间打着旋儿流过,激起细碎的冰花。“年前能把坝体修到齐腰高吗?”他弯腰捡起块冰,冰面映出他的影子,眉眼间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却已藏着沉稳的底气。
“能!”汉子们齐声应道,声音在山谷里撞出回音。他们怀里揣着唐家庄发的烈酒,冷了就抿一口,辛辣的暖流顺着喉咙往下淌,干活的劲头比炭火还旺——谁都知道,这水坝修好了,明年梯田的收成能再涨两成,家里的娃就能多添件棉衣,婆娘的嫁妆匣子里也能多攒几个铜板。
正说着,护卫队长匆匆跑来,靴底的雪在地上踩出一串深印:“少爷,那伙在采石场鬼祟的人带来了。”他身后跟着两个护卫,押着四个缩着脖子的汉子,汉子们的裤脚都结了冰碴,显然在雪地里待了不少时辰。
唐家庄的祠堂里,香案上摆着祖宗牌位,香炉里的青烟袅袅升起,在冰冷的空气里拉成一条细线。四个穿着短打的汉子站在香案前,眼神躲闪,为首的那人颧骨很高,手里攥着个破皮囊,囊口露出半截锈迹斑斑的匕首,刀刃上还沾着点暗红的痕迹。
“说吧,你们是哪路的?老往河道那边瞅什么?”唐小山坐在供桌旁的长凳上,桌上放着碗热茶,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他故意没让护卫搜他们的身,就是想看看这些人藏着什么猫腻。
高颧骨汉子咽了口唾沫,喉结滚动得格外明显:“俺们……俺们是来买石头的,听说唐家庄的青石好,质地坚硬,想拉几车回去盖房子,垒猪圈也结实。”
“盖房子用得着带匕首?”护卫队长“哐当”一声把从皮囊里搜出的匕首拍在桌上,匕首的护手处刻着个模糊的“覃”字,“这上面的血锈,是刚沾的吧?怕不是在哪个山头劫了道,跑这儿躲风头来了?”
汉子们的脸色“唰”地白了,像被雪糊了一层。为首的高颧骨汉子腿一软,差点跪在地上,被旁边的同伴扶了一把才站稳:“不是的!俺们真是来买石头的!这匕首……是路上防身用的,山里有狼……”
“狼?”唐小山端起茶碗,吹了吹浮沫,茶沫散开,露出底下清亮的茶汤,“唐家庄的山,五年没出过狼患了。倒是上个月,有人看见大覃的探子在这一带出没,说要找机会‘拜访’咱们的梯田。”
高颧骨汉子猛地抬头,眼里满是诧异,像是没料到这少年竟什么都知道。唐小山放下茶碗,声音沉了沉:“我知道你们是大覃派来的。想要梯田图纸,或是想打探水坝的虚实?”
祠堂里静得能听见雪粒打在窗纸上的声音,噼里啪啦,像有人在外面数着时辰。高颧骨汉子忽然“噗通”跪下,膝盖砸在青砖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身后的三个同伴也跟着跪下,磕了个响头:“唐少爷饶命!俺们也是被逼的!大覃将军说,办不成事,俺们全家都得掉脑袋!”
原来,大覃不仅想要梯田图纸,还听说唐家庄在修水坝,怕这水坝将来能改道淹了他们的良田——大覃的粮仓就建在下游的平原上,一旦水坝溃堤,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特意派这伙人来打探虚实,最好能偷偷毁了坝基,哪怕只是在木桩上凿个小洞,开春化冻后也能让水坝自然坍塌。
“你们倒是敢想。”唐小山看着他们哆嗦的样子,忽然想起黑风寨的汉子们夯土时的模样,脊梁上的汗珠砸在冻土上,瞬间就冻成了冰珠,却没人喊一声累,“这水坝是一百多号人一锤一锤夯出来的,别说凿个洞,就是用炸药炸,也得费些力气。”
高颧骨汉子哭得老泪纵横:“俺们也是没办法啊!家里的娃还等着米下锅,将军说只要把这事办了,就给俺们每人十石米,够吃三年的……”
唐小山沉默了片刻,站起身走到祠堂门口,推开大门。外面的雪还在下,学塾的方向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一声声,像雪粒落在心上。他忽然回头:“想活命不难。回去告诉大覃使者,图纸可以给,但得用五十个铁匠来换——要会打犁铧、会淬火的好手。至于水坝,”他望向窗外白茫茫的梯田,“这是用来浇地的,不是用来打仗的。他要是不信,开春可以派个人来看看,看看唐家庄的人是怎么把石头变成粮食的。”
汉子们愣住了,像是没料到会是这个结果。他们原以为至少要挨顿打,甚至可能被沉塘,却没想到这少年不仅放他们走,还愿意换图纸——要知道,大覃的铁匠早就不够用了,去年冬天,光是因为农具不够,就有三个村子没能及时翻地。
唐小山挥挥手:“护卫队,给他们备些干粮,再装两壶烧酒,让他们走。”
等汉子们消失在风雪里,护卫队长不解:“少爷,就这么放他们走?万一他们再来捣乱怎么办?而且那梯田图纸,是您和老秀才熬了多少个通宵才画出来的,就这么换给大覃?”
“他们不会来了。”唐小山望着香案上的牌位,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牌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大覃缺粮,更缺能让粮食增产的法子。用图纸换铁匠,对他们来说不亏。”他顿了顿,补充道,“让人盯紧他们,看他们往哪去,是不是真回了大覃军营。”
三日后,北凉传来消息:大覃使者果然答应了用铁匠换图纸,还额外加了二十车铁器,说是“见面礼”——有锄头、镰刀,还有些战马的马蹄铁,显然是下了血本。袁天淳在信里加了句:“沙狼部落的马蹄铁已能凿穿北凉的铁甲,铁木真的儿子正在月牙泉附近操练骑兵,需当心。他们最近和大覃走得很近,怕是在谋划什么。”
唐小山把信揣进怀里,去学塾找周先生。学塾的窗台上冻着冰花,像一幅幅小小的画,孩子们正在描红,阿秀的小脸红扑扑的,手里的毛笔握得紧紧的,纸上的“人”字写得歪歪扭扭,却每一划都很用力。
周先生正背着手在屋里踱步,见唐小山进来,连忙拱手:“唐公子有事?”他的山羊胡上还沾着点墨渍,显然是刚才教孩子写字时蹭的,袖口也磨破了个洞,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棉絮。
“周先生,南楚想要的水战秘籍,我给你找到了。”唐小山从怀里掏出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泾河治水记》,纸页已经泛黄,边角卷起,显然是本老书。
周先生眼睛一亮,伸手就要接,手指因为常年握笔,指腹上结着厚厚的茧子。唐小山却往后一缩:“这书里记的都是怎么疏河道、筑堤坝,没有半点打仗的法子。但你要是能看懂,就知道怎么让船在浅滩走得快,怎么在激流里稳住舵——这些,比水战秘籍有用多了。南楚不是总闹水患吗?学会了这个,至少能让百姓少受点罪。”
周先生捧着书,手指抚过泛黄的纸页,忽然红了眼眶:“唐公子大仁大义!周某回去后,定奏请陛下,派最好的织工来唐家庄,教大家织云锦!南楚的云锦织法,要是能传到这里,姑娘们就能多门营生了!”他说着,竟对着唐小山深深鞠了一躬,花白的胡子都快碰到地面。
雪停的时候,周先生带着《泾河治水记》离开了唐家庄。阿秀追在马车后面,举着张描红的“人”字:“周先生,等你回来,我教你写这个字!”马车走远了,她还站在雪地里,举着那张纸,像举着个宝贝。
唐小山站在学塾门口,看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老镖师不知何时站在他身边,手里转着个铁球,铁球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少爷,您就这么信他?南楚和咱们非亲非故,万一他们学了治水的法子,反过来用在战场上怎么办?”
“信不信不重要。”唐小山望着远处的水坝,坝基上的雪被夯土的热气融化了,露出黑黝黝的泥土,像大地裸露的胸膛,“重要的是,他知道了唐家庄有比打仗更重要的东西。”
数日后,大覃的铁匠们到了。五十个汉子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他们的工具箱,锤头、砧子在雪光下闪着冷光,还有个老铁匠带着个铜制的风箱,说是祖传的宝贝。为首的老铁匠胡子雪白,据说曾给大覃将军打过长枪,手臂上还有道狰狞的疤痕,是当年打铁时被火星烫的。
“唐少爷,俺们可不是来换图纸的。”老铁匠把工具箱往地上一放,“哐当”一声,震得地上的雪都跳了跳,“俺们是听说唐家庄的梯田能多打粮,想来学学——俺们那疙瘩,十年九旱,要是能有这法子,乡亲们就不用饿肚子了。”他身后的年轻铁匠们也跟着点头,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唐小山看着他们冻裂的手掌,掌心的老茧比石头还硬,忽然想起袁天淳信里的话:“乱世如棋,棋子亦能成棋手。”他笑着挥手:“王师傅,带老哥们去烧窑坊暖暖身子,今晚杀两头猪,给大家接风!”
黑风寨的汉子们还在夯土,号子声混着学塾的读书声,在雪后的晴空里传得很远。唐小山走到梯田边,抓起一把雪,雪在掌心慢慢化成水,凉丝丝的,却带着股子暖意——那是土地的温度。
他知道,江湖的风还会吹,说不定哪天又会卷起漫天风雪。但只要这水坝能挡住洪水,这梯田能长出粮食,这学塾里能传出读书声,唐家庄的人就敢跟这乱世硬碰硬。
远处的山坳里,新修的栈道上有个小小的身影在挪动,是阿秀背着筐,给修路的人送热汤去了。筐沿的红布条在白雪里格外显眼,像一抹跳动的火苗,映得人心头发亮。她走得不快,雪深路滑,每一步都要踩稳了才敢迈下一步,却没停下过。
雪又开始下了,轻轻巧巧的,落在唐小山的发间、肩头。他忽然觉得,这雪不是来冻僵土地的,是来给种子盖被子的。等明年开春,雪一化,那些藏在土里的新芽,定会挣出更绿的颜色来。就像唐家庄的人,不管经历多少风雪,总能在春天里,把日子过出点盼头来。
他转身往回走,祠堂的方向传来了打铁的声音,“叮叮当当”,是大覃来的铁匠们开始干活了,他们在给唐家庄打新的犁铧,准备开春用。这声音混着学塾的读书声、水坝的夯土声,在雪地里织成一张网,把唐家庄的日子,牢牢网在里面,暖烘烘的,冻不着,也散不了。
唐小山裹紧了身上的棉袍,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去查看水坝的进度。黑风寨的汉子们正在夯土,他们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脊梁上冒着热气,夯锤落下时发出沉闷的“咚——咚——”声,震得雪沫子从旁边的树枝上簌簌往下掉。
“少爷,这坝基夯得比石头还硬!”前寨主甩了把脸上的汗,热气在他鼻尖凝成白霜,“老水手们说,开春化冻后再浇一层石灰浆,就是百年不塌的铁疙瘩!”他手里的夯锤柄上缠着防滑的麻绳,磨得油光锃亮,显然是用了有些年头。
唐小山走到水边,看着已经打下的两排木桩,桩子深深扎进河床,雪水在桩缝间打着旋儿流过,激起细碎的冰花。“年前能把坝体修到齐腰高吗?”他弯腰捡起块冰,冰面映出他的影子,眉眼间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却已藏着沉稳的底气。
“能!”汉子们齐声应道,声音在山谷里撞出回音。他们怀里揣着唐家庄发的烈酒,冷了就抿一口,辛辣的暖流顺着喉咙往下淌,干活的劲头比炭火还旺——谁都知道,这水坝修好了,明年梯田的收成能再涨两成,家里的娃就能多添件棉衣,婆娘的嫁妆匣子里也能多攒几个铜板。
正说着,护卫队长匆匆跑来,靴底的雪在地上踩出一串深印:“少爷,那伙在采石场鬼祟的人带来了。”他身后跟着两个护卫,押着四个缩着脖子的汉子,汉子们的裤脚都结了冰碴,显然在雪地里待了不少时辰。
唐家庄的祠堂里,香案上摆着祖宗牌位,香炉里的青烟袅袅升起,在冰冷的空气里拉成一条细线。四个穿着短打的汉子站在香案前,眼神躲闪,为首的那人颧骨很高,手里攥着个破皮囊,囊口露出半截锈迹斑斑的匕首,刀刃上还沾着点暗红的痕迹。
“说吧,你们是哪路的?老往河道那边瞅什么?”唐小山坐在供桌旁的长凳上,桌上放着碗热茶,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他故意没让护卫搜他们的身,就是想看看这些人藏着什么猫腻。
高颧骨汉子咽了口唾沫,喉结滚动得格外明显:“俺们……俺们是来买石头的,听说唐家庄的青石好,质地坚硬,想拉几车回去盖房子,垒猪圈也结实。”
“盖房子用得着带匕首?”护卫队长“哐当”一声把从皮囊里搜出的匕首拍在桌上,匕首的护手处刻着个模糊的“覃”字,“这上面的血锈,是刚沾的吧?怕不是在哪个山头劫了道,跑这儿躲风头来了?”
汉子们的脸色“唰”地白了,像被雪糊了一层。为首的高颧骨汉子腿一软,差点跪在地上,被旁边的同伴扶了一把才站稳:“不是的!俺们真是来买石头的!这匕首……是路上防身用的,山里有狼……”
“狼?”唐小山端起茶碗,吹了吹浮沫,茶沫散开,露出底下清亮的茶汤,“唐家庄的山,五年没出过狼患了。倒是上个月,有人看见大覃的探子在这一带出没,说要找机会‘拜访’咱们的梯田。”
高颧骨汉子猛地抬头,眼里满是诧异,像是没料到这少年竟什么都知道。唐小山放下茶碗,声音沉了沉:“我知道你们是大覃派来的。想要梯田图纸,或是想打探水坝的虚实?”
祠堂里静得能听见雪粒打在窗纸上的声音,噼里啪啦,像有人在外面数着时辰。高颧骨汉子忽然“噗通”跪下,膝盖砸在青砖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身后的三个同伴也跟着跪下,磕了个响头:“唐少爷饶命!俺们也是被逼的!大覃将军说,办不成事,俺们全家都得掉脑袋!”
原来,大覃不仅想要梯田图纸,还听说唐家庄在修水坝,怕这水坝将来能改道淹了他们的良田——大覃的粮仓就建在下游的平原上,一旦水坝溃堤,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特意派这伙人来打探虚实,最好能偷偷毁了坝基,哪怕只是在木桩上凿个小洞,开春化冻后也能让水坝自然坍塌。
“你们倒是敢想。”唐小山看着他们哆嗦的样子,忽然想起黑风寨的汉子们夯土时的模样,脊梁上的汗珠砸在冻土上,瞬间就冻成了冰珠,却没人喊一声累,“这水坝是一百多号人一锤一锤夯出来的,别说凿个洞,就是用炸药炸,也得费些力气。”
高颧骨汉子哭得老泪纵横:“俺们也是没办法啊!家里的娃还等着米下锅,将军说只要把这事办了,就给俺们每人十石米,够吃三年的……”
唐小山沉默了片刻,站起身走到祠堂门口,推开大门。外面的雪还在下,学塾的方向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一声声,像雪粒落在心上。他忽然回头:“想活命不难。回去告诉大覃使者,图纸可以给,但得用五十个铁匠来换——要会打犁铧、会淬火的好手。至于水坝,”他望向窗外白茫茫的梯田,“这是用来浇地的,不是用来打仗的。他要是不信,开春可以派个人来看看,看看唐家庄的人是怎么把石头变成粮食的。”
汉子们愣住了,像是没料到会是这个结果。他们原以为至少要挨顿打,甚至可能被沉塘,却没想到这少年不仅放他们走,还愿意换图纸——要知道,大覃的铁匠早就不够用了,去年冬天,光是因为农具不够,就有三个村子没能及时翻地。
唐小山挥挥手:“护卫队,给他们备些干粮,再装两壶烧酒,让他们走。”
等汉子们消失在风雪里,护卫队长不解:“少爷,就这么放他们走?万一他们再来捣乱怎么办?而且那梯田图纸,是您和老秀才熬了多少个通宵才画出来的,就这么换给大覃?”
“他们不会来了。”唐小山望着香案上的牌位,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牌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大覃缺粮,更缺能让粮食增产的法子。用图纸换铁匠,对他们来说不亏。”他顿了顿,补充道,“让人盯紧他们,看他们往哪去,是不是真回了大覃军营。”
三日后,北凉传来消息:大覃使者果然答应了用铁匠换图纸,还额外加了二十车铁器,说是“见面礼”——有锄头、镰刀,还有些战马的马蹄铁,显然是下了血本。袁天淳在信里加了句:“沙狼部落的马蹄铁已能凿穿北凉的铁甲,铁木真的儿子正在月牙泉附近操练骑兵,需当心。他们最近和大覃走得很近,怕是在谋划什么。”
唐小山把信揣进怀里,去学塾找周先生。学塾的窗台上冻着冰花,像一幅幅小小的画,孩子们正在描红,阿秀的小脸红扑扑的,手里的毛笔握得紧紧的,纸上的“人”字写得歪歪扭扭,却每一划都很用力。
周先生正背着手在屋里踱步,见唐小山进来,连忙拱手:“唐公子有事?”他的山羊胡上还沾着点墨渍,显然是刚才教孩子写字时蹭的,袖口也磨破了个洞,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棉絮。
“周先生,南楚想要的水战秘籍,我给你找到了。”唐小山从怀里掏出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泾河治水记》,纸页已经泛黄,边角卷起,显然是本老书。
周先生眼睛一亮,伸手就要接,手指因为常年握笔,指腹上结着厚厚的茧子。唐小山却往后一缩:“这书里记的都是怎么疏河道、筑堤坝,没有半点打仗的法子。但你要是能看懂,就知道怎么让船在浅滩走得快,怎么在激流里稳住舵——这些,比水战秘籍有用多了。南楚不是总闹水患吗?学会了这个,至少能让百姓少受点罪。”
周先生捧着书,手指抚过泛黄的纸页,忽然红了眼眶:“唐公子大仁大义!周某回去后,定奏请陛下,派最好的织工来唐家庄,教大家织云锦!南楚的云锦织法,要是能传到这里,姑娘们就能多门营生了!”他说着,竟对着唐小山深深鞠了一躬,花白的胡子都快碰到地面。
雪停的时候,周先生带着《泾河治水记》离开了唐家庄。阿秀追在马车后面,举着张描红的“人”字:“周先生,等你回来,我教你写这个字!”马车走远了,她还站在雪地里,举着那张纸,像举着个宝贝。
唐小山站在学塾门口,看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老镖师不知何时站在他身边,手里转着个铁球,铁球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少爷,您就这么信他?南楚和咱们非亲非故,万一他们学了治水的法子,反过来用在战场上怎么办?”
“信不信不重要。”唐小山望着远处的水坝,坝基上的雪被夯土的热气融化了,露出黑黝黝的泥土,像大地裸露的胸膛,“重要的是,他知道了唐家庄有比打仗更重要的东西。”
数日后,大覃的铁匠们到了。五十个汉子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他们的工具箱,锤头、砧子在雪光下闪着冷光,还有个老铁匠带着个铜制的风箱,说是祖传的宝贝。为首的老铁匠胡子雪白,据说曾给大覃将军打过长枪,手臂上还有道狰狞的疤痕,是当年打铁时被火星烫的。
“唐少爷,俺们可不是来换图纸的。”老铁匠把工具箱往地上一放,“哐当”一声,震得地上的雪都跳了跳,“俺们是听说唐家庄的梯田能多打粮,想来学学——俺们那疙瘩,十年九旱,要是能有这法子,乡亲们就不用饿肚子了。”他身后的年轻铁匠们也跟着点头,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唐小山看着他们冻裂的手掌,掌心的老茧比石头还硬,忽然想起袁天淳信里的话:“乱世如棋,棋子亦能成棋手。”他笑着挥手:“王师傅,带老哥们去烧窑坊暖暖身子,今晚杀两头猪,给大家接风!”
黑风寨的汉子们还在夯土,号子声混着学塾的读书声,在雪后的晴空里传得很远。唐小山走到梯田边,抓起一把雪,雪在掌心慢慢化成水,凉丝丝的,却带着股子暖意——那是土地的温度。
他知道,江湖的风还会吹,说不定哪天又会卷起漫天风雪。但只要这水坝能挡住洪水,这梯田能长出粮食,这学塾里能传出读书声,唐家庄的人就敢跟这乱世硬碰硬。
远处的山坳里,新修的栈道上有个小小的身影在挪动,是阿秀背着筐,给修路的人送热汤去了。筐沿的红布条在白雪里格外显眼,像一抹跳动的火苗,映得人心头发亮。她走得不快,雪深路滑,每一步都要踩稳了才敢迈下一步,却没停下过。
雪又开始下了,轻轻巧巧的,落在唐小山的发间、肩头。他忽然觉得,这雪不是来冻僵土地的,是来给种子盖被子的。等明年开春,雪一化,那些藏在土里的新芽,定会挣出更绿的颜色来。就像唐家庄的人,不管经历多少风雪,总能在春天里,把日子过出点盼头来。
他转身往回走,祠堂的方向传来了打铁的声音,“叮叮当当”,是大覃来的铁匠们开始干活了,他们在给唐家庄打新的犁铧,准备开春用。这声音混着学塾的读书声、水坝的夯土声,在雪地里织成一张网,把唐家庄的日子,牢牢网在里面,暖烘烘的,冻不着,也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