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上前一步,指着纱帘的方向,声震屋瓦:“皇后娘娘身怀龙裔,这便是我大明最正统的继承人!”
“陛下宾天长之后,理当由皇后嫡子继位!”
“在此之前,说什么从宗室里挑选,都是乱臣贼子的无稽之谈!”
王佐被他气势所慑,脸色一阵青白,但此事关系太大,又怎能轻易退让,当即反驳道:“梁国公此言差矣!”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是万古不易的道理!”
“虽说大明如今国势强盛,但若朝廷数月无主,必生大乱!”
“届时,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他话锋一转,又道:“更何况,皇后娘娘腹中所怀,是皇子还是公主,尚在未知之数。”
“万一生下的是一位公主,我大明又当如何?”
“难道要效仿前唐,令女帝临朝,行牝鸡司晨之事吗?”
“先帝临终遗诏,明明白白地写着‘从宗室子弟里面,推选出一位德才兼备之人’!”
“这才是圣意所在!我等为人臣子,岂能违背先帝遗诏?”
“你休得拿遗诏说事!”蓝玉勃然大怒,唾沫星子都快喷到了王佐脸上:“陛下留下这道旨意时,尚不知道皇后娘娘有孕,若是知道,断不会下此遗诏!”
“此前皇后娘娘说过,陛下早有旨意,由我等军务、政务大臣集体议政,那好,本公今日便在这里议一议,我大明江山,必须由先帝的亲生骨肉来继承!谁敢说半个不字!”
“无论娘娘生的是皇子还是公主,那都是先帝唯一的血脉!”
“等,有什么不可以?”
“等个几个月,天就塌下来了吗?”
“我就不信,我们这么多政务大臣,军务大臣,真的就撑不起来。”
“你……”王佐气得浑身发抖,“你这是强词夺理!是藐视圣意!”
两人就如两头斗红了眼的公牛,在殿中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臣,附议梁国公。”一道冷静的声音,在此时加入了战局。
杨士奇缓缓起身,对着纱帘一揖,条理清晰地说道:“王大人所虑,虽不无道理。”
“但仓促之间,从宗室中择人入继大统,隐患更大。”
“诸位宗亲贤愚不等,谁贤谁不贤,难有定论。”
“一旦开启此例,为争大位,难免会各自结党,拉拢朝臣。”
“届时,朝堂必将陷入无休无止的党争,甚至兵戈相向,那才是真正动摇国本的大祸!”
“反之,”杨士奇加重了语气,道:“静待皇后娘娘生产,乃是眼下最稳妥之策。”
“一来,可保全先帝嫡传血脉,名正言顺。”
“二来,也可避免朝堂分裂,凝聚人心,共渡国艰。”
“至于国君之位暂时空悬,也并不要紧。”
“正如梁国公所言,有我等大臣集体议政,暂摄国事,足以稳定大局。”
杨士奇的这番话,比蓝玉的咆哮更具说服力。殿内立刻有几位大臣出言附和。
然而,支持王佐的人亦不在少数。
他们大多是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遗诏不可违。
一时间,整个勤政殿内的众臣彻底分裂。
一方主张“等”,拥护皇后腹中胎儿的绝对继承权。
另一方主张“立”,要求立刻遵从遗诏,择贤而立。
双方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很快就从冷静的辩论,演变成了激烈的争吵。
“祖宗家法,岂能因一人而废!”
“放屁!先帝血脉,才是最大的祖宗家法!”
“国无长君,乃取乱之道!”
“仓促立君,才是祸乱之源!”
……
大殿乱成了一锅沸粥。
大臣们撕下了平日里温文尔雅的面具,一个个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几乎就要当场动手。
那份刚刚因国丧而起的悲戚,早已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权力争夺,冲刷得无影无踪。
就在这片喧嚣与混乱的中心,那道薄薄的纱帘之后,却始终静默无声。
顾盼君,就似是一尊置身事外的神祇,冷冷地聆听着帘外这出因她夫君之死而上演的大争论。
除了她之外,勤政殿内,还有一个人,始终如老僧入定,置身事外。
那便是姚广孝。
自始至终,他就静静地盘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双目微阖,口中念念有词,似在念着经文,仿佛眼前的一切纷扰,皆是虚妄。
那份超然的镇定,与周遭的狂乱形成了诡异而鲜明的对比。
争吵,从午后持续到了黄昏。
殿内众臣个个唇焦舌敝,精疲力尽。
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终,所有的目光,只能再一次无奈地投向了那道沉默的纱帘后。
“臣等愚钝,还请皇后娘娘圣断!”王佐率先躬身。
“请皇后娘娘圣断!”众人齐声附和。
纱帘之后,顾盼君的声音,缓缓响起:“诸位大人,都议完了?”
无人应答。
“本宫,想听听姚师的看法。”顾盼君没有做出任何决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一直闭目念经的大臣。
姚广孝此时才从禅定中醒来。
他睁开双眼,那双眼睛里,没有丝毫波澜,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澄澈。
听到皇后呼唤,便站起身,向着垂帘施了一礼,淡淡地问道:“贫僧敢问诸位大人一句,尔等之智慧,比之陛下,如何?”
他没有称“先帝”,而是以陛下相称。
这个问题问得没头没脑,众臣皆是一愣。
但无论心中作何感想,口头上却无人敢对陛下不敬。
蓝玉道:“我蓝玉一介粗鄙武夫,如何敢与陛下相比!”
王佐也躬身道:“陛下乃千古圣君,臣等萤火之光,如何能与日月争辉。”
“善。”姚广孝微微颔首,道:“陛下之圣明,旷古烁今。”
“若陛下对此事未有布置,我等在此集思广益,商议一二,亦是正理。”
“可如今,陛下既已留下诏书,做了万全布置,诸位大人却在此争论不休。这岂非是说,诸位以为,自己比陛下还要聪慧,还要高明吗?”
一言既出,满堂死寂。
所有争吵的大臣,脸上都瞬间涨得通红,一个个哑口无言。
是啊,他们可以质疑彼此,却无人敢质疑那位刚刚“仙逝”、威望仍如日中天的帝王。
蓝玉依旧不服,梗着脖子争辩道:“可……可陛下立遗诏时,并不知道皇后娘娘有孕啊!”
姚广孝缓缓转过头,用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静静地看着他:“梁国公,陛下素来算无遗策,洞烛幽微。你,又怎知陛下真的不知道呢?”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蓝玉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整个人都僵住了,眼中满是震惊。
“可……可陛下也没有预料到……自己会遭此劫难啊!”蓝玉喃喃自语。
姚广孝轻轻地叹了口气,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汗毛倒竖的话:“你,又怎知陛下……没有预料到呢?”
此言一出,整个勤政殿的气温,似都骤然下降了数度。
一股无形的寒意,从每个人的脊椎骨升起。
所有人都惊骇地望着姚广孝,却见他依旧是那副悲悯而淡然的神情。
没有人敢再追问,也没有人敢再说话。
大殿之内,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
纱帘之后,顾盼君的目光穿透那层薄纱,深深地凝视着姚广孝的背影,若有所思。
许久,杨士奇第一个打破了沉默,他深深一揖,声音沙哑地道:“臣……愚钝。臣,遵从陛下遗诏。”
“臣等,遵从陛下遗诏。”
有了第一个,便有了第二个。
这一次,再无人反对。蓝玉也失魂落魄地垂下了头,默认了这个结果。
顾盼君淡淡道:“既如此,便依陛下遗诏,从宗室之中,推选一位贤能之人,以继大统。诸位大人,可有人选?”
殿内又是一阵沉默。
这无疑是另一个难题。
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宗室子弟,大多已被陛下分封海外,远在万里之外。
就在众人思索之际,王佐却忽然抬起头,道:
“臣,举荐一人。”
“原晋王,朱棡。如今,新大陆的藩国之主!”
王佐此言,无异于在即将熄灭的灰烬中,又投下了一颗火星。
整个大殿,瞬间再度被点燃。
他迎着众人惊愕的目光,不慌不忙地列出了自己的理由:“晋王朱棡,乃无上皇的第三子,亦是当今皇室宗亲之中,辈分最长、顺位最前之人。”
“论嫡论长,由他继承大统,都合乎天理人伦,名正言顺!”
“荒唐!”杨士奇立刻出言反驳:“晋王早已被撤去亲王之位,分封于新大陆!”
“其藩国与我大明,相隔汪洋万里。”
“即便如今海运昌隆,快舟传讯,再等他新大陆赶回大明,没有一年半载,绝无可能!”
“我大明的皇帝宝座,岂能空悬如此之久?”
他向前一步,逼视着王佐:“更何况,真等到他回来,皇后娘娘腹中的孩儿,早已呱呱坠地!”
“届时,我们为何要舍近求远,不立先帝嫡嗣,反而要去拥立一个早已出海就藩的‘前亲王’呢?”
王佐似早就料到他有此一问,立刻朝着纱帘方向一拱手,朗声道:“杨大人此人,多虑了!”
“臣此前已通过私人渠道获悉,晋王殿下为呈奏海外开疆拓土之功,已于数月前启程返回,如今,其船队恐怕早已抵达福建沿海!”
“朝廷只需发一封加急电报过去,旬月之内,晋王殿下便可抵达金陵,主持大局!”
此言一出,杨士奇脸色骤变:“晋王擅自归国?如此军国大事,为何政务处、军务处皆毫不知情,反倒是王大人你先获悉?”
一旁的夏原吉亦是眉头紧锁,冷声道:“王大人!依朝廷定制,海外藩王无特旨召见,不得私自返回中土!”
“晋王此举,已是公然违背大明律法,形同谋逆!”
“夏大人此言差矣!”王佐振振有词地反驳:“今时不同往日!晋王离乡日久,思乡心切,乃人之常情。”
“况且,陛下在世时曾有言,海外藩王若能开疆拓土,取得大功,可回京奏报!”
“晋王殿下在南方新大陆,拓土万里,降服当地土著无数,更发现了巨量金银矿藏与无尽良田,可为我大明国库带来数之不尽的财富!”
“有此不世之功,回京面呈圣上,何罪之有?”
他环视众人,声调陡然拔高:“难道朝廷将诸位藩王分封海外,便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了吗?”
“陛下在世之时,可不是这么说的!”
“‘环宇之内,皆奉大明正朔’,这才是陛下的宏愿!”
“晋王归来,正是践行此等宏愿的应有之义!”
“如今恰逢国朝大难,陛下不幸宾天,由功勋卓著、顺位最长的晋王殿下回朝继承大统,岂非天意?”
“天意?我看是人谋吧!”一个冰冷的笑声,打断了王佐的慷慨陈词。
蓝玉双手抱胸,满脸讥讽地看着他:“王大人,这晋王回来的时机,未免也太巧了些吧?”
“前脚陛下在山东蒙难,后脚他就出现在了福建。该不会……他早就与山东的逆贼有所勾结,此次谋害陛下,他亦是幕后主使之一吧?”
这番诛心之言,让王佐瞬间暴跳如雷:“蓝玉!你休要血口喷人!无凭无据,你这样说,是构陷皇亲国戚!”
“晋王远在福建,陛下遇难于山东,相隔千里,他如何参与?”
蓝玉冷哼一声,驳斥道:“王大人是忘了,如今这世上,已有电报机这等神器!”
“万里之外,顷刻传讯,坐镇福建,遥控山东,又有何难?”
王佐气得浑身发抖:“你……你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污蔑一位亲王图谋不轨,你可知是何等大罪?!”
蓝玉猛地一甩衣袖,蛮横地说道:“我不管什么罪不罪!反正,他朱棡想坐这个皇位,得先问过我蓝玉,同不同意!”
“我绝不同意!”
王佐恨恨地回敬道:“这大明的江山,也不是你蓝玉一人说了算的!依礼法,依长幼,就该由晋王继位!”
……
“陛下宾天长之后,理当由皇后嫡子继位!”
“在此之前,说什么从宗室里挑选,都是乱臣贼子的无稽之谈!”
王佐被他气势所慑,脸色一阵青白,但此事关系太大,又怎能轻易退让,当即反驳道:“梁国公此言差矣!”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是万古不易的道理!”
“虽说大明如今国势强盛,但若朝廷数月无主,必生大乱!”
“届时,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他话锋一转,又道:“更何况,皇后娘娘腹中所怀,是皇子还是公主,尚在未知之数。”
“万一生下的是一位公主,我大明又当如何?”
“难道要效仿前唐,令女帝临朝,行牝鸡司晨之事吗?”
“先帝临终遗诏,明明白白地写着‘从宗室子弟里面,推选出一位德才兼备之人’!”
“这才是圣意所在!我等为人臣子,岂能违背先帝遗诏?”
“你休得拿遗诏说事!”蓝玉勃然大怒,唾沫星子都快喷到了王佐脸上:“陛下留下这道旨意时,尚不知道皇后娘娘有孕,若是知道,断不会下此遗诏!”
“此前皇后娘娘说过,陛下早有旨意,由我等军务、政务大臣集体议政,那好,本公今日便在这里议一议,我大明江山,必须由先帝的亲生骨肉来继承!谁敢说半个不字!”
“无论娘娘生的是皇子还是公主,那都是先帝唯一的血脉!”
“等,有什么不可以?”
“等个几个月,天就塌下来了吗?”
“我就不信,我们这么多政务大臣,军务大臣,真的就撑不起来。”
“你……”王佐气得浑身发抖,“你这是强词夺理!是藐视圣意!”
两人就如两头斗红了眼的公牛,在殿中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臣,附议梁国公。”一道冷静的声音,在此时加入了战局。
杨士奇缓缓起身,对着纱帘一揖,条理清晰地说道:“王大人所虑,虽不无道理。”
“但仓促之间,从宗室中择人入继大统,隐患更大。”
“诸位宗亲贤愚不等,谁贤谁不贤,难有定论。”
“一旦开启此例,为争大位,难免会各自结党,拉拢朝臣。”
“届时,朝堂必将陷入无休无止的党争,甚至兵戈相向,那才是真正动摇国本的大祸!”
“反之,”杨士奇加重了语气,道:“静待皇后娘娘生产,乃是眼下最稳妥之策。”
“一来,可保全先帝嫡传血脉,名正言顺。”
“二来,也可避免朝堂分裂,凝聚人心,共渡国艰。”
“至于国君之位暂时空悬,也并不要紧。”
“正如梁国公所言,有我等大臣集体议政,暂摄国事,足以稳定大局。”
杨士奇的这番话,比蓝玉的咆哮更具说服力。殿内立刻有几位大臣出言附和。
然而,支持王佐的人亦不在少数。
他们大多是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遗诏不可违。
一时间,整个勤政殿内的众臣彻底分裂。
一方主张“等”,拥护皇后腹中胎儿的绝对继承权。
另一方主张“立”,要求立刻遵从遗诏,择贤而立。
双方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很快就从冷静的辩论,演变成了激烈的争吵。
“祖宗家法,岂能因一人而废!”
“放屁!先帝血脉,才是最大的祖宗家法!”
“国无长君,乃取乱之道!”
“仓促立君,才是祸乱之源!”
……
大殿乱成了一锅沸粥。
大臣们撕下了平日里温文尔雅的面具,一个个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几乎就要当场动手。
那份刚刚因国丧而起的悲戚,早已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权力争夺,冲刷得无影无踪。
就在这片喧嚣与混乱的中心,那道薄薄的纱帘之后,却始终静默无声。
顾盼君,就似是一尊置身事外的神祇,冷冷地聆听着帘外这出因她夫君之死而上演的大争论。
除了她之外,勤政殿内,还有一个人,始终如老僧入定,置身事外。
那便是姚广孝。
自始至终,他就静静地盘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双目微阖,口中念念有词,似在念着经文,仿佛眼前的一切纷扰,皆是虚妄。
那份超然的镇定,与周遭的狂乱形成了诡异而鲜明的对比。
争吵,从午后持续到了黄昏。
殿内众臣个个唇焦舌敝,精疲力尽。
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终,所有的目光,只能再一次无奈地投向了那道沉默的纱帘后。
“臣等愚钝,还请皇后娘娘圣断!”王佐率先躬身。
“请皇后娘娘圣断!”众人齐声附和。
纱帘之后,顾盼君的声音,缓缓响起:“诸位大人,都议完了?”
无人应答。
“本宫,想听听姚师的看法。”顾盼君没有做出任何决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一直闭目念经的大臣。
姚广孝此时才从禅定中醒来。
他睁开双眼,那双眼睛里,没有丝毫波澜,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澄澈。
听到皇后呼唤,便站起身,向着垂帘施了一礼,淡淡地问道:“贫僧敢问诸位大人一句,尔等之智慧,比之陛下,如何?”
他没有称“先帝”,而是以陛下相称。
这个问题问得没头没脑,众臣皆是一愣。
但无论心中作何感想,口头上却无人敢对陛下不敬。
蓝玉道:“我蓝玉一介粗鄙武夫,如何敢与陛下相比!”
王佐也躬身道:“陛下乃千古圣君,臣等萤火之光,如何能与日月争辉。”
“善。”姚广孝微微颔首,道:“陛下之圣明,旷古烁今。”
“若陛下对此事未有布置,我等在此集思广益,商议一二,亦是正理。”
“可如今,陛下既已留下诏书,做了万全布置,诸位大人却在此争论不休。这岂非是说,诸位以为,自己比陛下还要聪慧,还要高明吗?”
一言既出,满堂死寂。
所有争吵的大臣,脸上都瞬间涨得通红,一个个哑口无言。
是啊,他们可以质疑彼此,却无人敢质疑那位刚刚“仙逝”、威望仍如日中天的帝王。
蓝玉依旧不服,梗着脖子争辩道:“可……可陛下立遗诏时,并不知道皇后娘娘有孕啊!”
姚广孝缓缓转过头,用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静静地看着他:“梁国公,陛下素来算无遗策,洞烛幽微。你,又怎知陛下真的不知道呢?”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蓝玉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整个人都僵住了,眼中满是震惊。
“可……可陛下也没有预料到……自己会遭此劫难啊!”蓝玉喃喃自语。
姚广孝轻轻地叹了口气,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汗毛倒竖的话:“你,又怎知陛下……没有预料到呢?”
此言一出,整个勤政殿的气温,似都骤然下降了数度。
一股无形的寒意,从每个人的脊椎骨升起。
所有人都惊骇地望着姚广孝,却见他依旧是那副悲悯而淡然的神情。
没有人敢再追问,也没有人敢再说话。
大殿之内,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
纱帘之后,顾盼君的目光穿透那层薄纱,深深地凝视着姚广孝的背影,若有所思。
许久,杨士奇第一个打破了沉默,他深深一揖,声音沙哑地道:“臣……愚钝。臣,遵从陛下遗诏。”
“臣等,遵从陛下遗诏。”
有了第一个,便有了第二个。
这一次,再无人反对。蓝玉也失魂落魄地垂下了头,默认了这个结果。
顾盼君淡淡道:“既如此,便依陛下遗诏,从宗室之中,推选一位贤能之人,以继大统。诸位大人,可有人选?”
殿内又是一阵沉默。
这无疑是另一个难题。
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宗室子弟,大多已被陛下分封海外,远在万里之外。
就在众人思索之际,王佐却忽然抬起头,道:
“臣,举荐一人。”
“原晋王,朱棡。如今,新大陆的藩国之主!”
王佐此言,无异于在即将熄灭的灰烬中,又投下了一颗火星。
整个大殿,瞬间再度被点燃。
他迎着众人惊愕的目光,不慌不忙地列出了自己的理由:“晋王朱棡,乃无上皇的第三子,亦是当今皇室宗亲之中,辈分最长、顺位最前之人。”
“论嫡论长,由他继承大统,都合乎天理人伦,名正言顺!”
“荒唐!”杨士奇立刻出言反驳:“晋王早已被撤去亲王之位,分封于新大陆!”
“其藩国与我大明,相隔汪洋万里。”
“即便如今海运昌隆,快舟传讯,再等他新大陆赶回大明,没有一年半载,绝无可能!”
“我大明的皇帝宝座,岂能空悬如此之久?”
他向前一步,逼视着王佐:“更何况,真等到他回来,皇后娘娘腹中的孩儿,早已呱呱坠地!”
“届时,我们为何要舍近求远,不立先帝嫡嗣,反而要去拥立一个早已出海就藩的‘前亲王’呢?”
王佐似早就料到他有此一问,立刻朝着纱帘方向一拱手,朗声道:“杨大人此人,多虑了!”
“臣此前已通过私人渠道获悉,晋王殿下为呈奏海外开疆拓土之功,已于数月前启程返回,如今,其船队恐怕早已抵达福建沿海!”
“朝廷只需发一封加急电报过去,旬月之内,晋王殿下便可抵达金陵,主持大局!”
此言一出,杨士奇脸色骤变:“晋王擅自归国?如此军国大事,为何政务处、军务处皆毫不知情,反倒是王大人你先获悉?”
一旁的夏原吉亦是眉头紧锁,冷声道:“王大人!依朝廷定制,海外藩王无特旨召见,不得私自返回中土!”
“晋王此举,已是公然违背大明律法,形同谋逆!”
“夏大人此言差矣!”王佐振振有词地反驳:“今时不同往日!晋王离乡日久,思乡心切,乃人之常情。”
“况且,陛下在世时曾有言,海外藩王若能开疆拓土,取得大功,可回京奏报!”
“晋王殿下在南方新大陆,拓土万里,降服当地土著无数,更发现了巨量金银矿藏与无尽良田,可为我大明国库带来数之不尽的财富!”
“有此不世之功,回京面呈圣上,何罪之有?”
他环视众人,声调陡然拔高:“难道朝廷将诸位藩王分封海外,便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了吗?”
“陛下在世之时,可不是这么说的!”
“‘环宇之内,皆奉大明正朔’,这才是陛下的宏愿!”
“晋王归来,正是践行此等宏愿的应有之义!”
“如今恰逢国朝大难,陛下不幸宾天,由功勋卓著、顺位最长的晋王殿下回朝继承大统,岂非天意?”
“天意?我看是人谋吧!”一个冰冷的笑声,打断了王佐的慷慨陈词。
蓝玉双手抱胸,满脸讥讽地看着他:“王大人,这晋王回来的时机,未免也太巧了些吧?”
“前脚陛下在山东蒙难,后脚他就出现在了福建。该不会……他早就与山东的逆贼有所勾结,此次谋害陛下,他亦是幕后主使之一吧?”
这番诛心之言,让王佐瞬间暴跳如雷:“蓝玉!你休要血口喷人!无凭无据,你这样说,是构陷皇亲国戚!”
“晋王远在福建,陛下遇难于山东,相隔千里,他如何参与?”
蓝玉冷哼一声,驳斥道:“王大人是忘了,如今这世上,已有电报机这等神器!”
“万里之外,顷刻传讯,坐镇福建,遥控山东,又有何难?”
王佐气得浑身发抖:“你……你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污蔑一位亲王图谋不轨,你可知是何等大罪?!”
蓝玉猛地一甩衣袖,蛮横地说道:“我不管什么罪不罪!反正,他朱棡想坐这个皇位,得先问过我蓝玉,同不同意!”
“我绝不同意!”
王佐恨恨地回敬道:“这大明的江山,也不是你蓝玉一人说了算的!依礼法,依长幼,就该由晋王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