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盼君眉头一挑,道:“眼下皇室宗亲都在海外,王大人所说立监国之事,又是指何人呢?”
王佐拱手弯腰,道:“虽然大多数皇室宗亲,都在海外,但金陵城中,尚有年岁尚小,故而未出海的皇室宗亲。”
“从他们中间,挑选一人,暂任监国,便可稳定人心。”
“他们年岁虽小,但具体的政务,可由我等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代为署理,倒也无妨。”
顾盼君听他说完,似要发作,但最后还是强按了下来,道:“你们其他人怎么看呢?”
徐辉祖出列问道:“眼下曲阜那边究竟是什么情况?贵妃娘娘能发电报调兵,并传讯于皇后娘娘,这是不是说,贵妃娘娘现在的处境还安全呢?”
他十分担心妹妹的安危。
顾盼君轻轻点头,道:“贵妃娘娘不仅安全,而且已经控制了电报机房以及文庙外围的官兵,斩了外面的逆贼同伙。”
“现在逆贼已经被包围在文庙里面,调大军前去,只是为了以防万一。”
“就算是不调大军,贵妃娘娘亦已控制局势。”
“但陛下尚在里面,这才是最棘手的地方。”
蓝玉一拂袖,怒道:“先派人将王守廉等逆贼的家人全部都抓了。”
“他们要是敢再不放陛下出来,那就一个个的杀。”
“我就不信了,这帮逆贼就真敢硬到底!”
杨士奇轻轻摇头,道:“时间上来不及了。”
“陛下还在文庙里面,每多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王守廉的家人,都在济南城。”
“济南距离曲阜三百余里,即使现在立即去抓他的抓人,再送往曲阜,至少也得几天之后。”
“我们绝不能让陛下在逆贼手中质押几日的。”
蓝玉急得团团转,双手一拍,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说说,该怎么办吧?”
他率兵打仗,素来是直来直往。
虽然说兵不厌诈,也用尽各种阴谋诡计,但从不会受什么制约。
眼下的情况,却是头一次碰到。
不免感到棘手无比。
姚广孝道:“且莫要太着急,自乱了阵脚,我们先合计一下,看看有什么法子,能平安将陛下救出来。”
“皇后娘娘,依臣之见,倒不如先准了逆贼王守廉所请。”王佐再次进言道:“即刻发电全国,废黜新学。”
“如此,便可让那逆贼王守廉放了陛下。”
“保得陛下安然无恙。”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再度鸦雀无声。
唯有呼吸声隐约可闻。
顾盼君面露怒意,道:“朝廷怎么能向逆贼屈服呢?陛下若在,也绝不会同意此请。”
“倘若陛下同意了,早就令人传来圣旨了。”
“陛下不同意,我们更不可能同意。”
“此言差矣!”王佐反驳道:“陛下气节高尚,自不会向逆贼屈服。”
“但我等身为臣子,却必须以陛下的安危为重。”
“陛下没有发圣旨,我政务处可以发。”
“只要能救得陛下平安归来,此事我王佐愿一力承担。”
“将来若是陛下问罪,那就治我王佐一人之罪便是。”
他说得斩钉截铁,极有气魄。
说完之后,又道:“事不宜迟,臣这便去草拟诏书,令人即刻通电全国,废黜新学。”
“再派人进入孔庙之内,告诉逆贼王守廉,他的请求,已经颁行天下,让他即刻释放陛下。”
顾盼君反问道:“若是王守廉依然不放呢?”
“我们已经行旨天下,他没有理由不放。”王佐振声道:“再说,外面都是我们的人,也由不得王守廉不放。”
顾盼君冷声道:“若是我们可以逼迫王守廉放人的话,那也不必向他们屈服了。”
王佐仍不放弃,道:“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救陛下的法子。只要有一线希望,我等就不应放弃。”
他又继续道:“此外,臣刚才所言的立一名宗室为监国的事,也请皇后娘娘慎重考虑。”
他又向周围众人拱了拱手:“也请诸位政务大臣,军务大臣都慎重考虑。”
“不必了!”顾盼君断然拒绝道:“陛下正春秋鼎盛,只是暂且受困于文庙之内而已,很快就会平安出来,朝廷不必在这时候再劳神费力的立什么监国。”
“皇后娘娘,陛下尚无子嗣,万一有什么不测,朝中无人做主,后果将不堪设想。”王佐又进言道。
顾盼君盯着他,问道:“你的意思,是要从皇室宗亲里面,选一人来继承皇位了?”
王佐连忙跪了下去,道:“皇后娘娘,臣也是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若不得已……”
不待他说完,顾盼君平静打断了他的话:“本宫已有身孕。”
声音不大。
落在殿中众臣耳中却如惊雷般震响。
“当真?”詹徽脱口而出。
顾盼君淡淡道:“怎么?难道本宫还能在此事上撒谎不成?”
她伸手一指,道:“今日给本宫诊治的两名太医,就在殿下候着,你们召他们进来,一问便知。”
说话间,两名太医上殿,道:“微臣等已为皇后娘娘诊过,皇后娘娘已有身孕两月有余。”
随后退了下去。
蓝玉长长吁了口气,道:“太好了,太好了,陛下有后了,陛下有后了。”
其他人也皆面露喜色。
唯独王佐眸中惊讶之色一闪而色,旋即又道:“可毕竟皇后娘娘只是有身孕,是男是女,犹未可知。”
“况且从怀胎到生产,还有八个月的时间,这其中的变数太多。”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么长的时间,只怕是等不起。”
“陛下还好好的,你吵着立新君是何用意?”蓝玉不满道:“陛下吉人自有天相,肯定会平安归来。”
他语气一转,又道:“就算陛下真有什么不测,也应该是皇后娘娘肚子里的孩子继承大位,轮不到外人。”
“除非……”蓝玉顿了顿,道:“除非皇后娘娘生的是女婴,但这也得等生下来了再说。”
其他人皆纷纷附和。
哪怕怀的是男是女,都不知晓。
且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生下来。
但皇后有孕,就至少让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意味着皇权依然会在皇帝这一脉的手中,不会落入外人之手。
这一点,至关重要。
历史上,大明的瓦剌留学生,叫门天子朱祁镇能成功发动夺门之变,夺回皇位,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景泰皇帝没有儿子。
景泰皇帝没有儿子,大臣们就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就会生出各种异样心思。
但凡景泰皇帝有一个儿子,朱祁镇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可能复辟成功。
眼下,顾盼君仅仅说自己怀有身孕,就让许多人安心了不少。
即便皇帝真有什么不测,皇后腹中的儿子,也能成为他们的希望。
见大臣们风向有所转变,顾盼君当即站了起来,道:“陛下口谕。”
众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一愣,随即皆跪了下去。
“朕北巡之后,若出现联络不畅,或是其他变故,朝廷里不必立储君,更不得有监国。”
“凡一应政务,由政务大臣处理。”
“军务,则由军务大臣处理。”
“凡有要事,一律由政务处、军务处召集所有政务大臣、军务大臣开会商定。”
“要做决断之时,由所有政务大臣、军务大臣,一人一票、投票表决。”
“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凡国政军务,皆需获得多数人的同意,即为通过,反之,则是不行。”
“不得以排名高低,资历深浅而定。”
“凡获得多数政务大臣、军务大臣同意之事,即可以朕的名义,颁旨全国,统领朝廷各部,各省,及所有官府衙门,军队。”
“有违抗不遵者,以抗旨论处。”
“普通事务,由政务处、军务处分别单独开会商定,各自表决。”
“涉及国政方针的根本大事,则联合一起开会而定。”
“没有多数人投票同意,形成集体决议之前,任何政务大臣、军务大臣,皆不得以个人名义,假圣旨之名,发布诏令。”
“若遇上支持和反对者人数相同,不同决断的事,则恭请皇后做最后的投票决断。”
“凡有多数人同意,或多数人反对者,即为集体决议,除非经集体表决再推翻,否则,任何人皆不得再干涉。”
“一旦集体投票通过,即便是反对之人,也必须坚决服从,否则,亦是抗旨。”
“待能联络到朕了,由朕下发圣旨,政务处和军务处就不必再开会投票了。”
“这个法子是朕想来的,朕不在的时候,朝廷如何运作的法子。”
“若是大明未来的天子年幼,不能理政,由大臣辅佐,也可以用这个法子。”
顾盼君念完圣旨,道:“都听明白了吗?”
“陛下不在,联络不上,无法请示,那你们的集体会议决策,便是大明的最高决定。”
“军国政务,都由你们集体商定,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
“这便陛下的旨意。”
众大臣相视而顾,随即齐声道:“臣等遵旨。”
宣完旨之后,王佐却又再度问道:“这么大的事,陛下就没有留下什么手谕吗?”
“没有!”顾盼君摇了摇头,道:“这道旨意,也是本宫与陛下闲聊时,陛下说起的。”
“故而,本宫才一直没有将其向尔等传达。”
“如今陛下被逆贼王守廉等人所困。”
“本宫方来此宣读旨意。”
“尔等政务大臣,军务大臣,可按旨意行事。”
王佐皱眉道:“这么大的事,仅有一道口谕,怕是不妥。”
“有何不妥?”蓝玉质问道:“朝廷设置政务处和军务处,本就是为了协助陛下处处军政要务。”
“我等身为政务大臣、军务大臣,陛下不在,就该担负起重任。”
“况且,陛下这个法子,极好。”
“我蓝玉虽在政务大臣中,名列第一。”
“但也愿与其他人一起商议而定。”
“少数服从多数,这个法子挺好的。”
“况且,陛下早就说过,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排名虽有先后,职权却无大小。”
“由此以观之,一人一票,决定朝廷军政大务,甚为合理。”
“不要说皇后娘娘还传达了陛下的旨意。”
“就算没有这道旨意,这也是眼下最好的法子。”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王佐见众意难违,只得接受。
顾盼君点了点头,道:“现在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都在,就立即议事吧。”
“适才本宫说将陛下祭祀圣人祷文,诏告天下。”
“王佐王大人则说,要向逆贼王守廉屈服,颁布废黜新学的旨意。”
“眼下时间紧迫,这件事不必再多讨论了。”
“就直接表决吧。”
“同意王佐建议的人,请举手;同意本宫的,就不必动了。”
听到她的话,没有人有任何反应,王佐左右环顾了一下,却发现竟然没有一人举手。
他拼命地向詹徽使眼色,但詹徽却轻轻摇了摇头。
王佐恨恨地轻轻跺了跺脚。
“好,既然都同意本宫的,那就让政务处和军务处去传旨吧。”
顾盼君威严的声音响起:“记着,这是集体通过的决议,按照陛下的旨意,陛下不在,全体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形成的集体决议,等同于圣旨。”
“即使是政务大臣或军务大臣,若有任何人在形成集体决议后,仍抗旨不遵,甚或暗中使绊子,致使集体决议难以贯彻执行的,以抗旨论处。”
吩咐完之后,顾盼君方道:“现在大家来议一议,该如何救陛下。”
“都说说自己的意见,看能不能想出一个好点法子,将陛下从逆贼手里救出来。”
她目光望向姚广孝,道:“姚广孝,你可有想出什么主意?”
朱允熥曾在她面前多次提及姚广孝此人擅长阴谋诡计,阴阳之术,此时要救朱允熥,要的便是这种智慧,故而,顾盼君首先想到了他。
姚广孝出列,拱手道:“皇后娘娘,臣以为,要救陛下,关键还在于“临机应变”。”
……
王佐拱手弯腰,道:“虽然大多数皇室宗亲,都在海外,但金陵城中,尚有年岁尚小,故而未出海的皇室宗亲。”
“从他们中间,挑选一人,暂任监国,便可稳定人心。”
“他们年岁虽小,但具体的政务,可由我等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代为署理,倒也无妨。”
顾盼君听他说完,似要发作,但最后还是强按了下来,道:“你们其他人怎么看呢?”
徐辉祖出列问道:“眼下曲阜那边究竟是什么情况?贵妃娘娘能发电报调兵,并传讯于皇后娘娘,这是不是说,贵妃娘娘现在的处境还安全呢?”
他十分担心妹妹的安危。
顾盼君轻轻点头,道:“贵妃娘娘不仅安全,而且已经控制了电报机房以及文庙外围的官兵,斩了外面的逆贼同伙。”
“现在逆贼已经被包围在文庙里面,调大军前去,只是为了以防万一。”
“就算是不调大军,贵妃娘娘亦已控制局势。”
“但陛下尚在里面,这才是最棘手的地方。”
蓝玉一拂袖,怒道:“先派人将王守廉等逆贼的家人全部都抓了。”
“他们要是敢再不放陛下出来,那就一个个的杀。”
“我就不信了,这帮逆贼就真敢硬到底!”
杨士奇轻轻摇头,道:“时间上来不及了。”
“陛下还在文庙里面,每多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王守廉的家人,都在济南城。”
“济南距离曲阜三百余里,即使现在立即去抓他的抓人,再送往曲阜,至少也得几天之后。”
“我们绝不能让陛下在逆贼手中质押几日的。”
蓝玉急得团团转,双手一拍,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说说,该怎么办吧?”
他率兵打仗,素来是直来直往。
虽然说兵不厌诈,也用尽各种阴谋诡计,但从不会受什么制约。
眼下的情况,却是头一次碰到。
不免感到棘手无比。
姚广孝道:“且莫要太着急,自乱了阵脚,我们先合计一下,看看有什么法子,能平安将陛下救出来。”
“皇后娘娘,依臣之见,倒不如先准了逆贼王守廉所请。”王佐再次进言道:“即刻发电全国,废黜新学。”
“如此,便可让那逆贼王守廉放了陛下。”
“保得陛下安然无恙。”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再度鸦雀无声。
唯有呼吸声隐约可闻。
顾盼君面露怒意,道:“朝廷怎么能向逆贼屈服呢?陛下若在,也绝不会同意此请。”
“倘若陛下同意了,早就令人传来圣旨了。”
“陛下不同意,我们更不可能同意。”
“此言差矣!”王佐反驳道:“陛下气节高尚,自不会向逆贼屈服。”
“但我等身为臣子,却必须以陛下的安危为重。”
“陛下没有发圣旨,我政务处可以发。”
“只要能救得陛下平安归来,此事我王佐愿一力承担。”
“将来若是陛下问罪,那就治我王佐一人之罪便是。”
他说得斩钉截铁,极有气魄。
说完之后,又道:“事不宜迟,臣这便去草拟诏书,令人即刻通电全国,废黜新学。”
“再派人进入孔庙之内,告诉逆贼王守廉,他的请求,已经颁行天下,让他即刻释放陛下。”
顾盼君反问道:“若是王守廉依然不放呢?”
“我们已经行旨天下,他没有理由不放。”王佐振声道:“再说,外面都是我们的人,也由不得王守廉不放。”
顾盼君冷声道:“若是我们可以逼迫王守廉放人的话,那也不必向他们屈服了。”
王佐仍不放弃,道:“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救陛下的法子。只要有一线希望,我等就不应放弃。”
他又继续道:“此外,臣刚才所言的立一名宗室为监国的事,也请皇后娘娘慎重考虑。”
他又向周围众人拱了拱手:“也请诸位政务大臣,军务大臣都慎重考虑。”
“不必了!”顾盼君断然拒绝道:“陛下正春秋鼎盛,只是暂且受困于文庙之内而已,很快就会平安出来,朝廷不必在这时候再劳神费力的立什么监国。”
“皇后娘娘,陛下尚无子嗣,万一有什么不测,朝中无人做主,后果将不堪设想。”王佐又进言道。
顾盼君盯着他,问道:“你的意思,是要从皇室宗亲里面,选一人来继承皇位了?”
王佐连忙跪了下去,道:“皇后娘娘,臣也是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若不得已……”
不待他说完,顾盼君平静打断了他的话:“本宫已有身孕。”
声音不大。
落在殿中众臣耳中却如惊雷般震响。
“当真?”詹徽脱口而出。
顾盼君淡淡道:“怎么?难道本宫还能在此事上撒谎不成?”
她伸手一指,道:“今日给本宫诊治的两名太医,就在殿下候着,你们召他们进来,一问便知。”
说话间,两名太医上殿,道:“微臣等已为皇后娘娘诊过,皇后娘娘已有身孕两月有余。”
随后退了下去。
蓝玉长长吁了口气,道:“太好了,太好了,陛下有后了,陛下有后了。”
其他人也皆面露喜色。
唯独王佐眸中惊讶之色一闪而色,旋即又道:“可毕竟皇后娘娘只是有身孕,是男是女,犹未可知。”
“况且从怀胎到生产,还有八个月的时间,这其中的变数太多。”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么长的时间,只怕是等不起。”
“陛下还好好的,你吵着立新君是何用意?”蓝玉不满道:“陛下吉人自有天相,肯定会平安归来。”
他语气一转,又道:“就算陛下真有什么不测,也应该是皇后娘娘肚子里的孩子继承大位,轮不到外人。”
“除非……”蓝玉顿了顿,道:“除非皇后娘娘生的是女婴,但这也得等生下来了再说。”
其他人皆纷纷附和。
哪怕怀的是男是女,都不知晓。
且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生下来。
但皇后有孕,就至少让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意味着皇权依然会在皇帝这一脉的手中,不会落入外人之手。
这一点,至关重要。
历史上,大明的瓦剌留学生,叫门天子朱祁镇能成功发动夺门之变,夺回皇位,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景泰皇帝没有儿子。
景泰皇帝没有儿子,大臣们就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就会生出各种异样心思。
但凡景泰皇帝有一个儿子,朱祁镇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可能复辟成功。
眼下,顾盼君仅仅说自己怀有身孕,就让许多人安心了不少。
即便皇帝真有什么不测,皇后腹中的儿子,也能成为他们的希望。
见大臣们风向有所转变,顾盼君当即站了起来,道:“陛下口谕。”
众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一愣,随即皆跪了下去。
“朕北巡之后,若出现联络不畅,或是其他变故,朝廷里不必立储君,更不得有监国。”
“凡一应政务,由政务大臣处理。”
“军务,则由军务大臣处理。”
“凡有要事,一律由政务处、军务处召集所有政务大臣、军务大臣开会商定。”
“要做决断之时,由所有政务大臣、军务大臣,一人一票、投票表决。”
“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凡国政军务,皆需获得多数人的同意,即为通过,反之,则是不行。”
“不得以排名高低,资历深浅而定。”
“凡获得多数政务大臣、军务大臣同意之事,即可以朕的名义,颁旨全国,统领朝廷各部,各省,及所有官府衙门,军队。”
“有违抗不遵者,以抗旨论处。”
“普通事务,由政务处、军务处分别单独开会商定,各自表决。”
“涉及国政方针的根本大事,则联合一起开会而定。”
“没有多数人投票同意,形成集体决议之前,任何政务大臣、军务大臣,皆不得以个人名义,假圣旨之名,发布诏令。”
“若遇上支持和反对者人数相同,不同决断的事,则恭请皇后做最后的投票决断。”
“凡有多数人同意,或多数人反对者,即为集体决议,除非经集体表决再推翻,否则,任何人皆不得再干涉。”
“一旦集体投票通过,即便是反对之人,也必须坚决服从,否则,亦是抗旨。”
“待能联络到朕了,由朕下发圣旨,政务处和军务处就不必再开会投票了。”
“这个法子是朕想来的,朕不在的时候,朝廷如何运作的法子。”
“若是大明未来的天子年幼,不能理政,由大臣辅佐,也可以用这个法子。”
顾盼君念完圣旨,道:“都听明白了吗?”
“陛下不在,联络不上,无法请示,那你们的集体会议决策,便是大明的最高决定。”
“军国政务,都由你们集体商定,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
“这便陛下的旨意。”
众大臣相视而顾,随即齐声道:“臣等遵旨。”
宣完旨之后,王佐却又再度问道:“这么大的事,陛下就没有留下什么手谕吗?”
“没有!”顾盼君摇了摇头,道:“这道旨意,也是本宫与陛下闲聊时,陛下说起的。”
“故而,本宫才一直没有将其向尔等传达。”
“如今陛下被逆贼王守廉等人所困。”
“本宫方来此宣读旨意。”
“尔等政务大臣,军务大臣,可按旨意行事。”
王佐皱眉道:“这么大的事,仅有一道口谕,怕是不妥。”
“有何不妥?”蓝玉质问道:“朝廷设置政务处和军务处,本就是为了协助陛下处处军政要务。”
“我等身为政务大臣、军务大臣,陛下不在,就该担负起重任。”
“况且,陛下这个法子,极好。”
“我蓝玉虽在政务大臣中,名列第一。”
“但也愿与其他人一起商议而定。”
“少数服从多数,这个法子挺好的。”
“况且,陛下早就说过,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排名虽有先后,职权却无大小。”
“由此以观之,一人一票,决定朝廷军政大务,甚为合理。”
“不要说皇后娘娘还传达了陛下的旨意。”
“就算没有这道旨意,这也是眼下最好的法子。”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王佐见众意难违,只得接受。
顾盼君点了点头,道:“现在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都在,就立即议事吧。”
“适才本宫说将陛下祭祀圣人祷文,诏告天下。”
“王佐王大人则说,要向逆贼王守廉屈服,颁布废黜新学的旨意。”
“眼下时间紧迫,这件事不必再多讨论了。”
“就直接表决吧。”
“同意王佐建议的人,请举手;同意本宫的,就不必动了。”
听到她的话,没有人有任何反应,王佐左右环顾了一下,却发现竟然没有一人举手。
他拼命地向詹徽使眼色,但詹徽却轻轻摇了摇头。
王佐恨恨地轻轻跺了跺脚。
“好,既然都同意本宫的,那就让政务处和军务处去传旨吧。”
顾盼君威严的声音响起:“记着,这是集体通过的决议,按照陛下的旨意,陛下不在,全体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形成的集体决议,等同于圣旨。”
“即使是政务大臣或军务大臣,若有任何人在形成集体决议后,仍抗旨不遵,甚或暗中使绊子,致使集体决议难以贯彻执行的,以抗旨论处。”
吩咐完之后,顾盼君方道:“现在大家来议一议,该如何救陛下。”
“都说说自己的意见,看能不能想出一个好点法子,将陛下从逆贼手里救出来。”
她目光望向姚广孝,道:“姚广孝,你可有想出什么主意?”
朱允熥曾在她面前多次提及姚广孝此人擅长阴谋诡计,阴阳之术,此时要救朱允熥,要的便是这种智慧,故而,顾盼君首先想到了他。
姚广孝出列,拱手道:“皇后娘娘,臣以为,要救陛下,关键还在于“临机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