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夺权!-《退位让贤》

  贴身宫女当即领命。

  不一会儿,所有人都集合完毕。

  顾盼君目光缓缓扫过,脸上的威严之色愈浓,开口道:“朝廷出了一点事情,本宫要出去处理,你们都要好好待在坤宁宫中。”

  “没有本宫的懿旨,任何人不得外出,也不得向外传递任何消息,更不能将本宫这段时间,禁闭于坤宁宫,都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向外面透露一分半毫。”

  “包括皇帝此前何时来坤宁宫,何时离开,乃至本宫在宫里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都不得向外透露。”

  “电报机只接收电报并记录,没有本宫的懿旨,不得向外发送任何一封电报。”

  “有违旨者,立即乱棍打死,绝不轻饶。”

  “若因此而造成重大不良影响,不仅人要打死,你们在外面的家属,亦将受到牵连,治以重罪。”

  “都听明白了吗?”

  宫女太监们顿时一个个心中一凛。

  皇后是后宫里面有名的“老好人”,以心地仁慈善良而著称,对待下人素来极好。

  即使是他们犯了错,也通常会尽量从轻处罚。

  有时候,其他妃嫔要处罚宫女太监,皇后娘娘还会帮着求情。

  她们在坤宁宫中侍候皇后,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觉得皇后从来就没有任何架子,十分和蔼可亲。

  有时候,与皇后相处,都会浑然忘了她的身份,只觉得是好朋友一般。

  骤然听到皇后说出这般严厉的话,再看她那一脸威严万分的神色,所有人都知道,绝对是出了天大的事。

  皇后不发威,自是亲善近人。

  但无论如何,她始终都是皇后,是大明除皇帝之外的第一人。

  真要拿出皇后的威严,打死一名宫女太监,也就和掐死一只蚂蚁般简单。

  皇后说得这般严厉,宫女太监们也知道这次非比往常。

  “明白!”

  众人齐声回答道。

  顾盼君回头瞥了眼自己身边左右的两名贴身婢女,又吩咐道:“本宫外出期间,如令人来传本宫懿旨,须得是由她们两个亲自来传达,并手持本宫亲笔所写,且加盖有皇后宝印的书信为凭。”

  “人,证物,皆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任何人以口头或其他形式传达的懿旨,皆为假旨,尔等要一概置之不理。”

  “如有违反,一并重惩,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宫女太监再度齐声回答。

  顾盼君不再多言,缓缓走下带台阶,带着两名婢女,走出坤宁宫的大门。

  外面。

  有几名侍卫在门前站岗。

  见到皇后亲至,连忙跪下请安。

  顾盼君没有说话,继续往前走。

  侍卫首领忙道:“皇后娘娘,您现在还在禁闭之中,依陛下的旨意,您不得出坤宁宫半步。”

  闻听此言,身着凤服,姿容端庄的顾盼君,神色瞬间冷了一下来。

  “本宫今日有事,要前去见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事涉大明江山社稷,天下安危,有敢阻拦者,立斩不赦!”

  跪在地上的侍卫首领惊得浑身一颤。

  他来坤宁宫门前站岗执勤许久了,也曾多次见过皇后。

  因为每次皇帝来坤宁宫,回去的时候,皇后总会送到宫门口。

  在他的印象中,皇后不仅有倾国倾城的容貌,更有着极好的脾气秉性。

  从来没有谁见皇后发过脾气,也根本看不到皇后板起脸来训人的样子。

  但今日……侍卫首领不敢再说什么,仍跪在地上,只是将头低了下去。

  皇后若真是被贬入冷宫,皇帝不想理皇后了,那他真敢拦。

  但侍卫首领十分清楚,皇帝与皇后的感情仍然极好。

  他若是在此时强拦皇后,那就是自寻死路。

  思索间,顾盼君再度吩咐道:“前面开路,去勤政殿!”

  “是!”侍卫首领下意识的应声回道。

  他只觉得今日的皇后,与从前完全不一样。

  从前的皇后,便仿佛只是一个十分漂亮的邻家小妹,让人感觉十分亲切友善,甚至有忍不住会想要呵护这般美丽的小女孩的冲动。

  尽管明知她是皇后,却从她的身上,感受不到任何权力人物的无形威压。

  今日的皇后,却是多了那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感觉。

  一言既出,莫敢不从。

  侍卫首领连忙按照吩咐,走在前面开路。

  后方,皇后的步伐明显加快,侍卫首领也下意识的加速。

  ……

  从坤宁宫到勤政殿,距离并不远。

  毕竟,朱允熥的想法,一直是做一个有为的“昏君”,既要带领大明走上世界之巅,让天下百姓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也要能自己享受人生,享受当一名帝王的快乐。

  而不是整天当牛作马。

  基于此,理政上朝的地方,自然不能离后宫太远。

  尽管皇帝不在,但勤政殿内,仍有许多人正在办公。

  原因无他,按照朝廷的体制,政务处和军务处通过的许多事项,其中有一些可以直接以政务处、军务处的名义发出去,还有一些,则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

  但所谓皇帝的批准,并不等于皇帝本人认真审阅,再御笔亲批。

  很多时候,批准流程只是走一个形式。

  政务处、军务处将章程递上来,皇帝看一眼,或许只看了一个标题,接着便让身边的近侍加盖印玺,再发回去,就算是皇帝亲自批准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内阁的“票拟”还会由皇帝身边的太监,也就是司礼监来进行批红。

  但朱允熥并没有这样做。

  相反,他严格规定,除了他这个皇帝本人以外,任何人皆都不得以皇帝的名义进行“批红”。

  凡是皇帝的“批红”,一定也只能是他亲笔所批。

  不过,作为变通处理,原来许多必须批红的事情,现在改为在军务处的处理意见上,加盖皇帝的印玺。

  也等于明确告诉下面,哪些是政务处、军务处的意见。

  哪些上呈了皇帝,得到皇帝的点头同意。

  哪些是皇帝的亲笔批示。

  由于亲笔批示极少,故而能够大大提高皇帝圣谕在官员心中的地位。

  道理也很简单。

  皇帝一天批阅几百本奏章,每本上面都做批示,那很多官员对皇帝的批示自然是毫无感觉,甚至完全不以为然。

  但如果十天半个月才有一次亲笔批示,一个朝廷的部门,地方省衙,一年半载,甚或两三年时间,才收到一次皇帝的亲笔批示,那就一定会慎之又慎的对待了。

  这在无形中,等于也提高了皇帝在大臣们心中的地位。

  同时,由于有政务处、军务处来处理朝政,也丝毫都不会影响朝廷中枢的正常运转。

  相反,还会大大提高了处理各项事务的效率。

  比如说,朱允熥明确规定,任何递呈到政务处、军务处的奏章,都必须做到当日处理,当日完结,不得拖延到第二日。

  在以前,哪怕是老朱这种超级工作狂,也无法保证将每天的奏章都全部处理完毕,不留任何一本奏章到第二天。

  毕竟,老朱再强,再努力,也只是一个人。

  而且,他总有被其他事情打断,无法处理政务的时候。

  可现在的政务处、军务处,都有一大堆的人,自然能保证每天将所有的奏章都处理完毕。

  大部分时候,即使朱允熥认真看过某份奏章,也不会在上面做亲笔批示,而是口头指示政务处、军务处该怎么处理。

  毕竟,许多军国大政都涉及到资源分配,利益纠纷,有人受益,就有人吃亏。

  没有必要的情况下,皇帝置身事外是最好的。

  让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去承受那些“吃亏”的人的诅咒和谩骂,才是最明智的事情。

  天子永远英明神武,若有什么不对,那必然也只能是“奸臣”所误!

  眼下皇帝不在京城,但必须加盖皇帝宝玺才能处理的事情,流程上还是要加盖宝玺的。

  勤政殿有专门的“秘书”来加盖印玺。

  按朱允熥制定的规则,一枚印玺由三人联合保管,存放在柜子里,必须用三把钥匙才能打开柜子。

  加盖印玺的时候,也必须是三人同时在场。

  加盖完印玺之后,还要登记在册,注明是给政务处、军务处的哪一份文件加盖了印玺,并分别签上三人的名字,以备事后查阅。

  凡是递到勤政殿来的文件,皆是一式三份。

  其中一份将存放在勤政殿里专门存放文件的档案库,一份存放到政务处的档案库,只有一份是需要发放下去的。

  这也是为了保证每一份文件都有据可查。

  不至于事后再相互推诿,扯皮。

  值得一提的,皇帝的宝印,并不只有一枚。

  天子二十四御宝,每枚皆不一样。

  如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等等。

  至于到底用哪一枚,有一定的章法。

  比如说,祭祀天地时的祭文,肯定会加盖皇帝奉天之宝。

  但大多数时候,还是看皇帝的心情,想盖哪枚就盖哪枚!

  盖任何一枚,都是有法律效力的。

  朱允熥出巡北方之时,随身带走了几枚御宝,剩下的,便都留在勤政殿了。

  这里有一大帮人,负责掌管御宝,在政务处、军务处递呈上来的奏章上面的盖玺印。

  若是以前,皇帝出京,那必然是要指定一个人监国的。

  可如今有了电报,却是不一样了。

  必须要请示皇帝的事情,政务处和军务处会发电报询问。

  等到皇帝回电之后,再连同皇帝的回电内容和奏章一起交到勤政殿。

  这样,负责加盖印玺的“秘书”们就能放心大胆的盖印了。

  今日的勤政殿,亦如往常,大家都在忙碌着。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道声音:“皇后娘娘驾到!”

  满场惊愕。

  勤政殿不管怎么说,都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哪怕皇帝如今不在京城,也依然是帝国的权力心脏。

  依大明律,后宫不得干涉政务。

  皇后虽然身份尊贵,却也不应来此。

  更别说,皇后禁闭宫中,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怎么突然就出来了,还到这勤政殿来了呢?

  惊愕归惊愕,众人还是连忙跪地迎接。

  不管怎么说,皇后始终都是皇后,不是他们能挑衅。

  何况,皇后来到前朝也并不为奇。

  比如,每逢朝廷的重大典礼,皇后是会到前朝来,和皇帝一起,接受群臣朝贺的。

  后宫干政的规矩是老朱定下来的。

  可还是老朱当皇帝的时候,马皇后其实也没少过问朝堂上的事。

  大明朝的臣子,谁不知道,遇到老朱雷霆震怒的时候,可以悄悄去找马皇后来劝呢。

  顾盼君一步一步走来,长长的凤袍在地上拖过,跪在地上迎接的众人,立即察觉到气氛不对,顿时一个个都屏住了呼吸。

  顾盼君在上方桌案后坐下,这里是皇帝日常办公,处理各类奏章文案的地方,虽然不是正式的龙椅,但平时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坐那里。

  但顾盼君是大明皇后,所谓帝后一体,皇后本就可与皇帝并立而坐。

  坐下之后,她方开口道:“即刻召所有政务大臣,军务大臣,来此觐见本宫。”

  下方的太监不敢慢怠,匆匆赶去传懿旨。

  政务处和军务处就在勤政殿两旁,不一会儿,众大臣便鱼贯而入。

  “参见皇后娘娘!”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一齐行礼。

  他们的脸上,皆是满是困惑,惊讶之色。

  不明白为何皇后会突然违反陛下的禁闭令,走出坤宁宫,还来到了这勤政殿。

  顾盼君并没有立即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而是问道:“今日陛下可有什么旨意传来吗?”

  杨士奇出列道:“陛下已经令人将今日在曲阜文庙祭祀圣人的祷文发了过来,着政务处和军务处将其晓谕全国。”

  他早就做了准备,说话间,呈上了祷文的全文。

  一名小太监连忙接过去,送到顾盼君的手中。

  顾盼君接过去,飞快的扫了一遍,抬头问道:“那你们可传下去了?”

  杨士奇拱手道:“目前还没有。陛下的祷文中,提及了几件大事,还须得好好规划,制订详细的章程,一并下发才好。”

  “免得下面的各级官府拿着旨意,胡乱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