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7章 合作未来-《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陈朝阳走到一位女工旁,看着她那双在热水中快速动作、明显变形的手指。

  沈老太一旁介绍,语气里是无奈和诉苦:“领导同志,这是咱们工序里的抽丝,您也看到了,这活计,就是辛苦。

  现在年轻人,谁还愿意吃这个苦?

  又累,工钱也薄,都想着进国营的大纱厂,哪怕当个学徒,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听着也体面些。”

  她指了指这些女工,

  “现在坊里,全靠这些知根知底的老姐妹,还有家里实在困难、指望这点工钱贴补的撑着场面。

  我是真担心,再过些年,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怕是要断送在我手里喽……”

  这番话,不再是生硬的诉苦,而是在陈朝阳观察到实际情况、并表达了基本关切后,沈老太顺理成章地吐露出、困扰她许久的真实焦虑。

  对话的转折变得自然流畅,也将私营手工业面临的人才断档危机清晰地呈现出来。

  而陈朝阳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1. 分散、原始的手工劳动,无法与初步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国营工厂竞争,致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矛盾。

  2. 私人作坊缺乏稳定的原料渠道、统一的品质标准、有效的销售网络和资金支持,在市场波动和强势买方,包括国营单位面前毫无议价能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脱节。

  3. 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升级,艰苦的劳动条件无法吸引新生代,导致技术停滞与人才断档。

  如果仅仅将这里作为一个需要帮扶的孤例,那确实意义有限。

  但陈朝阳的思维却不在于此,他要的是如何将这部分分散、潜在的生产力,有序地纳入他构想的“汉东工业体系”和“工农循环”之中。

  他的脑海中思路变的清晰,这思路直接指向了未来必然的趋势:引导走向合作化,并实现产业升级。

  或是日后公私合营的大趋势,或是成了合作社振兴乡村。

  ………………

  连日马不停蹄地走访,那些狭窄作坊里老师傅专注的神情、简陋却仍在运转的机器、以及谈及销路与原料时眉宇间流露的愁容,都一帧帧的在陈朝阳脑海中回放。

  “力量太分散了……”他站在工业厅办公室那张巨大的汉东省地图前,手指有意识地划过刚刚走访过的几个县镇,

  “质量参差,标准不一,成本高昂,如何能与规模化生产的进口货、乃至国内已形成雏形的大厂竞争?”

  他看到的问题,远比报表上的数字更具体,也更严峻。

  但危机之中,也孕育着机遇。

  “看到问题,便要解决问题。

  整合市场,攥指成拳,才能做大做强,这才是汉东工业兴旺的根基所在。”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

  他没有丝毫耽搁,一返回工业厅办公室,便伏案疾书。

  摊开的白纸上,墨迹淋漓,他正结合调研所见,将脑海中的构想细化、深化,着手完善一份更符合汉东本地产业基础与风土人情的工坊合作社试点规划。

  合作社的设想并非凭空而来,早在解放前的解放区实践中就已证明是组织分散力量的有效形式。

  但陈朝阳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筛优逐劣”,取其精髓,去其僵化。

  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绣品合作社”—— 集中设计、统一采购丝线布料、建立共用晾晒消毒工坊、以“汉东绣品”统一品牌开拓销路……

  “铁器农具合作社”——整合零散铁匠铺,统一钢材来源,标准化常用农具规格,设立技术交流组改良犁头、镰刀……

  “竹木加工合作社”……

  他不仅规划组织形态,更在思考如何引入初步的质量标准、成本核算和利润返还机制,既要发挥集体优势,也要避免“大锅饭”挫伤能工巧匠的积极性。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完全沉浸在这场关乎汉东工业未来的“纸上布局”之中。

  办公室内,只有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喧嚣。

  就在他全神贯注,继续在初步筛选出的优势行业与亟待改进的落后环节间“筛优逐劣”、权衡取舍之时,

  “咚咚咚——”

  一阵清晰却又克制的敲门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室内的静谧。

  “进来。”陈朝阳开口,头也未抬。

  王小川推门而入,脸上带着混合着悲痛与责任的神情,他手里拿着一张薄薄的电报稿纸。

  “首长,”王小川的声音有些发紧,他将电报纸放在桌上,“刚刚接到凤阳地方同志和护送人员的联合报告……李春来同志的家人找到了,并已经被接到金陵。”

  陈朝阳猛地抬起头,目光蒙射向王小川:“到了?在哪里?什么时候到的?为什么不提前报告安排接待?”

  一连串的问题显示出他内心的震动和一丝不悦,他不愿让烈士的家人感到丝毫冷落。

  王小川低下头:“报告首长,是……是我们工作疏忽。

  春来同志家人,还有他们村的支书,是今天凌晨坐火车到的。

  他们……他们……他们说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只说想接了春来的骨灰,就……就回去。”

  “胡闹!”陈朝阳“啪”地一声将铅笔拍在桌上,霍然起身。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

  他的兵,为他挡了子弹,血染荒坡,而他的家人,竟只想默默地接走孩子的魂魄回乡。

  “备车,立刻去招待所!”

  陈朝阳的声音不容置疑,他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通知办公厅,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做好接待和后续安排。

  还有,春来同志的抚恤、表彰文件,立刻准备好,我要亲自交给他的家人!”

  “是!”王小川肃然立正,转身快步离去。

  陈朝阳站在原地,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翻涌的情绪。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刚刚吐露新芽的梧桐树,眼前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年轻、腼腆却目光坚定的面孔,看到春来同志毫不犹豫扑向枪口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