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还没停。
萧灼刚把灶底暗格的砖重新压好,听见门板被拍了三下,不重,但连着两次,像是人撑不住了才抬手敲的。他没动,耳朵听着门外积水滴落的声音——来人没穿靴,脚踩在石阶上发出湿黏的轻响,呼吸断断续续,中间夹着喉头滚动的杂音。
不是差役,也不是江湖人。是病人。
他起身,从柜台底下抽出一把短柄铁钳,走到门后,掀开猫眼铜盖。门外趴着个老头,灰白胡子沾满泥水,一只手抠着门槛,指节泛青,嘴角有白沫顺着下巴往下滴。另一只手死死按着左胸,身子蜷得像只煮熟的虾。
萧灼转身拎起油灯,对里屋喊:“小七,烧热水,两壶。”
“啊?”小七迷迷糊糊探出头,“这大半夜的……”
“开门。”萧灼已经解了门栓,“再磨蹭,人就死在咱们门口了。”
小七吓得一激灵,光脚跳下床,抱着被子冲出来:“掌柜的!万一他是装的呢?前两天才有人栽赃咱们藏兵器!”
“装不了这个。”萧灼一脚踹开半扇歪斜的门板,“心脉快断了还演戏?那得多想住咱这破店?”
老周也披着衣服出来了,站在堂口不敢上前:“要不报巡防司?出了事我们担不起……”
“等他们来,人都凉了。”萧灼弯腰把老人背起来,动作利落,“你守门,盯着巷口。谁靠近就咳嗽一声。”
老人轻得吓人,骨头硌着肩胛,一身粗麻衣湿透,冷得像块冰。萧灼把他放在堂口长凳上,扯开领口一看,脖颈青筋暴起,唇色发紫,指甲盖都泛蓝。
“风痹?中风?”小七端着热水哆嗦着问。
“心络闭塞。”萧灼伸手探他手腕,指尖一搭就觉脉象乱如麻线,“再晚半个时辰,神仙也救不回来。”
他从怀里摸出个小布包,打开是三个蜡封纸角,分别写着“苏合”“冰片”“麝香”。这是当年宫里应急用的方子,他留了一点,没想到真派上了用场。
“研碎,温水化开。”他把药递给小七,“别用手碰,拿筷子搅。”
小七手抖得跟筛糠似的,差点打翻碗。老周在旁边念叨:“这要是毒药怎么办?万一是江湖仇杀……”
萧灼起身脱下湿外衣“不会的。记账上写一笔:药材支出,一百二十文。”
老周小声嘀咕:“可他没钱付宿资啊……”
“那就欠着。”萧灼拧干毛巾盖在老人脸上,“等他醒了自己加一笔。”
一夜没睡。
天蒙蒙亮时,老人睁了眼,看见头顶是斑驳的房梁,鼻子里闻到一股陈年木头混着油烟的味道。他挣扎着要坐起来,却被一只手掌轻轻按回。
“别动。”萧灼坐在边上,手里剥着蒜,“你心脉瘀阻多年,昨夜情绪激动诱发厥症,能醒就算命大。”
老人声音嘶哑:“多谢……恩公相救。”
“别谢我。”萧灼把蒜扔进醋碟,“谢你自己没死在我门口,不然我得花钱雇人抬走你,还得赔街坊精神损失费。”
老人愣了下,随即苦笑:“老朽姓陈,是个游方郎中,半生潦倒,无亲无故……这次出门替人看诊,收了点干粮当诊金,返程遇上大雨,旧病复发,实在无力支撑……”
“所以你就选我家门口晕倒?”萧灼夹起一筷子面条,“挺会挑地方啊。”
“不是……我是……”老人脸涨红,“我本想撑到城南药铺,可实在走不动了……”
“行了。”萧灼递过一碗面,“吃完再说。你这身子,不吃点油水撑不住。”
陈郎中犹豫了一下,接过来慢慢吃。面是手擀的,汤里浮着几点葱花和猪油星,咸淡刚好。他吃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你以前在哪儿行医?”萧灼问。
“太医院下属药典局,管药材审验。”老人低头,“因上书谏言用药不当,得罪权贵,贬出京师,流落民间二十年。”
萧灼点点头:“难怪脉象看得准。那你现在还能治什么?”
“瘫痪、风瘫、久咳不愈,都能试一试。”老人苦笑,“可惜没人信我这把老骨头了。”
“信不信不重要。”萧灼站起身,“重要的是你会不会治。”
三天后,街尾王婆家的老母亲突然能扶墙走路了。
那老太太瘫在床上八年,尿褯子都没人愿意换。结果陈郎中去了两趟,扎了几针,又开了副药,第三天就能拄拐挪步。街坊围了一圈看热闹,都说“活神仙来了”。
消息传得飞快。
第四天,有人抱着孩子上门,说是高烧不退;第五天,瘸腿的货郎送来一筐鸡蛋,求他看看腿;第六天,连隔壁县的人都打听到了,赶着驴车来问诊。
陈郎中忙得脚不沾地,就在客栈院里支了张桌子,摆上银针和草药包,分文不取。
萧灼照常算账、切菜、修门轴,偶尔路过看他一眼,也不说话。两人之间没太多交流,但一个递茶,一个点头,默契得很。
这天早上,陈郎中晒完药材,收拾包袱准备走。
“走了?”萧灼正在擦柜台。
“病好了,总不能白吃白住。”老人笑了笑,“我也该继续漂泊了。”
“你走了”萧灼放下抹布,“昨天那个抽风的小孩再来找你,我是不是还得背着他满城跑?”
“我……我不是……”
“你要是觉得欠钱,”萧灼从账本里撕下一页,“写个欠条,写清楚欠徐容一百八十文饭钱,外加三顿面条,利息按三分算,十年还清。”
陈郎中怔住。
“或者”萧灼把纸揉了扔进炉膛,“你就在这儿待着,每天免费给人看病,权当抵债。”
老人看着火苗吞掉那张纸,忽然笑了:“你这掌柜,比衙门还难讲理。”
“市井之地,不讲理怎么活?”萧灼转身去厨房,“中午炖了猪蹄,记得来吃。”
陈郎中没走。
他在院子里搭了个小棚,挂起一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陈氏医案,不收诊金。”
百姓口口相传,称他“云来神医”。
萧灼依旧每天擦算盘、记账、吆喝客人吃饭。只是有时候,他会站在柜台后,看着院中那个佝偻的身影,给小孩扎针,教妇人熬药,语气耐心得不像个流浪郎中。
清晨的阳光斜照进来,扫帚划过青石板的声音响起。
小七开始扫地。
陈郎中揭开药罐,一股苦香弥漫开来。
萧灼拿起茶壶,往杯里倒水,热气模糊了他的眼睛。
他吹了吹茶面,一片叶子打着旋儿沉下去。
萧灼刚把灶底暗格的砖重新压好,听见门板被拍了三下,不重,但连着两次,像是人撑不住了才抬手敲的。他没动,耳朵听着门外积水滴落的声音——来人没穿靴,脚踩在石阶上发出湿黏的轻响,呼吸断断续续,中间夹着喉头滚动的杂音。
不是差役,也不是江湖人。是病人。
他起身,从柜台底下抽出一把短柄铁钳,走到门后,掀开猫眼铜盖。门外趴着个老头,灰白胡子沾满泥水,一只手抠着门槛,指节泛青,嘴角有白沫顺着下巴往下滴。另一只手死死按着左胸,身子蜷得像只煮熟的虾。
萧灼转身拎起油灯,对里屋喊:“小七,烧热水,两壶。”
“啊?”小七迷迷糊糊探出头,“这大半夜的……”
“开门。”萧灼已经解了门栓,“再磨蹭,人就死在咱们门口了。”
小七吓得一激灵,光脚跳下床,抱着被子冲出来:“掌柜的!万一他是装的呢?前两天才有人栽赃咱们藏兵器!”
“装不了这个。”萧灼一脚踹开半扇歪斜的门板,“心脉快断了还演戏?那得多想住咱这破店?”
老周也披着衣服出来了,站在堂口不敢上前:“要不报巡防司?出了事我们担不起……”
“等他们来,人都凉了。”萧灼弯腰把老人背起来,动作利落,“你守门,盯着巷口。谁靠近就咳嗽一声。”
老人轻得吓人,骨头硌着肩胛,一身粗麻衣湿透,冷得像块冰。萧灼把他放在堂口长凳上,扯开领口一看,脖颈青筋暴起,唇色发紫,指甲盖都泛蓝。
“风痹?中风?”小七端着热水哆嗦着问。
“心络闭塞。”萧灼伸手探他手腕,指尖一搭就觉脉象乱如麻线,“再晚半个时辰,神仙也救不回来。”
他从怀里摸出个小布包,打开是三个蜡封纸角,分别写着“苏合”“冰片”“麝香”。这是当年宫里应急用的方子,他留了一点,没想到真派上了用场。
“研碎,温水化开。”他把药递给小七,“别用手碰,拿筷子搅。”
小七手抖得跟筛糠似的,差点打翻碗。老周在旁边念叨:“这要是毒药怎么办?万一是江湖仇杀……”
萧灼起身脱下湿外衣“不会的。记账上写一笔:药材支出,一百二十文。”
老周小声嘀咕:“可他没钱付宿资啊……”
“那就欠着。”萧灼拧干毛巾盖在老人脸上,“等他醒了自己加一笔。”
一夜没睡。
天蒙蒙亮时,老人睁了眼,看见头顶是斑驳的房梁,鼻子里闻到一股陈年木头混着油烟的味道。他挣扎着要坐起来,却被一只手掌轻轻按回。
“别动。”萧灼坐在边上,手里剥着蒜,“你心脉瘀阻多年,昨夜情绪激动诱发厥症,能醒就算命大。”
老人声音嘶哑:“多谢……恩公相救。”
“别谢我。”萧灼把蒜扔进醋碟,“谢你自己没死在我门口,不然我得花钱雇人抬走你,还得赔街坊精神损失费。”
老人愣了下,随即苦笑:“老朽姓陈,是个游方郎中,半生潦倒,无亲无故……这次出门替人看诊,收了点干粮当诊金,返程遇上大雨,旧病复发,实在无力支撑……”
“所以你就选我家门口晕倒?”萧灼夹起一筷子面条,“挺会挑地方啊。”
“不是……我是……”老人脸涨红,“我本想撑到城南药铺,可实在走不动了……”
“行了。”萧灼递过一碗面,“吃完再说。你这身子,不吃点油水撑不住。”
陈郎中犹豫了一下,接过来慢慢吃。面是手擀的,汤里浮着几点葱花和猪油星,咸淡刚好。他吃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你以前在哪儿行医?”萧灼问。
“太医院下属药典局,管药材审验。”老人低头,“因上书谏言用药不当,得罪权贵,贬出京师,流落民间二十年。”
萧灼点点头:“难怪脉象看得准。那你现在还能治什么?”
“瘫痪、风瘫、久咳不愈,都能试一试。”老人苦笑,“可惜没人信我这把老骨头了。”
“信不信不重要。”萧灼站起身,“重要的是你会不会治。”
三天后,街尾王婆家的老母亲突然能扶墙走路了。
那老太太瘫在床上八年,尿褯子都没人愿意换。结果陈郎中去了两趟,扎了几针,又开了副药,第三天就能拄拐挪步。街坊围了一圈看热闹,都说“活神仙来了”。
消息传得飞快。
第四天,有人抱着孩子上门,说是高烧不退;第五天,瘸腿的货郎送来一筐鸡蛋,求他看看腿;第六天,连隔壁县的人都打听到了,赶着驴车来问诊。
陈郎中忙得脚不沾地,就在客栈院里支了张桌子,摆上银针和草药包,分文不取。
萧灼照常算账、切菜、修门轴,偶尔路过看他一眼,也不说话。两人之间没太多交流,但一个递茶,一个点头,默契得很。
这天早上,陈郎中晒完药材,收拾包袱准备走。
“走了?”萧灼正在擦柜台。
“病好了,总不能白吃白住。”老人笑了笑,“我也该继续漂泊了。”
“你走了”萧灼放下抹布,“昨天那个抽风的小孩再来找你,我是不是还得背着他满城跑?”
“我……我不是……”
“你要是觉得欠钱,”萧灼从账本里撕下一页,“写个欠条,写清楚欠徐容一百八十文饭钱,外加三顿面条,利息按三分算,十年还清。”
陈郎中怔住。
“或者”萧灼把纸揉了扔进炉膛,“你就在这儿待着,每天免费给人看病,权当抵债。”
老人看着火苗吞掉那张纸,忽然笑了:“你这掌柜,比衙门还难讲理。”
“市井之地,不讲理怎么活?”萧灼转身去厨房,“中午炖了猪蹄,记得来吃。”
陈郎中没走。
他在院子里搭了个小棚,挂起一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陈氏医案,不收诊金。”
百姓口口相传,称他“云来神医”。
萧灼依旧每天擦算盘、记账、吆喝客人吃饭。只是有时候,他会站在柜台后,看着院中那个佝偻的身影,给小孩扎针,教妇人熬药,语气耐心得不像个流浪郎中。
清晨的阳光斜照进来,扫帚划过青石板的声音响起。
小七开始扫地。
陈郎中揭开药罐,一股苦香弥漫开来。
萧灼拿起茶壶,往杯里倒水,热气模糊了他的眼睛。
他吹了吹茶面,一片叶子打着旋儿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