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厂长的处分决定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由工业局和市纪委的同志亲自来厂里宣布的。
没有开全员大会,只在厂党委扩大会议上进行了传达。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工业局的领导念完处分决定书后,房间里一片死寂。
“……鉴于杨**同志在堡钢期间,严重违反外事纪律,无组织无原则,未经批准私自接触外方人员,造成不良影响。经研究决定,给予杨**同志撤销其红星轧钢厂厂长职务处分。鉴于其过往贡献及认识错误的态度,依据相关纪律条例,给予留党察看两年处分。”
“留党察看……”有人低声重复了一句,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撤职是意料之中,但党籍能保住,尤其是“留党察看”而非“开除党籍”,这其中的意味就深长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开始四处扫荡,想从别人眼里看到与自己相同的猜测,大家都知道杨厂长在部里那位“大领导”的老首长能量不小。
这恐怕是多方博弈后,能争取到的最好(或者说最不坏)的结果。
杨厂长本人没有到场,他还在那间小会议室里,由厂纪委的人单独向他宣布。
消息像长了翅膀,会议还没结束,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飞遍了全厂各个角落。
正式的公文还没贴出来,但“杨厂长撤职了!”“留党察看!”之类的关键词已经在一夜之间,成了所有职工家属区里窃窃私语的主题。
正式的调令和任命需要时间,但权力的真空却瞬间形成。
周一上班,厂里的气氛明显不一样了。
往常这个点,各个车间科室早已秩序井然,但今天,不少办公室门口都聚着三三两两的人,交头接耳,声音压得低低的,眼神却闪烁着各种复杂的情绪。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负责生产的刘副厂长。
上午九点,生产调度会照常召开。
刘副厂长虽然没有直接坐到最中央的位置上,但是他的座位却往中央靠了不少。
他并没有明说,但这个动作本身就宣告了一种姿态。
会议过程中,他说话的嗓门比平时洪亮了许多,对几个生产环节的指示变得异常具体和强硬,甚至直接越过了车间主任,对下面的工段长下达命令。
“三车间的轧机检修进度为什么慢了?王主任,你亲自去盯!今天下班前必须完成,完不成你给我写检查!”
“炼钢车间这边的铁水质量指标,从今天起,每两小时报一次到我办公室!我不管以前怎么样,现在必须按我的规矩来!”
几个原本紧跟杨厂长的车间主任面面相觑,但没人敢当面反驳。
刘副厂长是杨厂长的老对手了,从进了轧钢厂之后就因为权利问题明争暗斗。
杨厂长以前占据了‘厂长’的大义,虽然刘副厂长小胜几次,但是一直没有可以奠定胜局的机会。
这次,终于等到了。
会议一结束,他就带着自己的生产科长,直接下到最重要的几个车间去“巡视”了,美其名曰“确保生产秩序稳定”,实则是去宣示存在,拉拢人心。
几乎同时,负责后勤等方面的聂副厂长也动了起来。
他的方式更含蓄,但同样有效。
他让秘书以“关心职工生活”为由,到各个科室和家属区转悠,找那些中层干部和老师傅“谈心”,尤其是那些之前或许被杨厂长忽略、或与刘副厂长不那么对付的人。
食堂的伙食标准悄悄提高了半档,家属区几处拖延已久的小修小补工程突然加快了进度。
人事科那边,几个关键岗位的调动申请被暂时压了下来,聂副厂长批示“暂缓,待新领导到位后统筹研究”。
他在用另一种方式提醒大家,手里掌握着除了生产之外,同样重要的资源。
这时候,怎么能缺的了李怀德呢。
其实要算起来,整个轧钢厂,他算是最能钻营的。
但是他也存在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是他的级别只是正处,离正厅过于遥远;二是他对于生产这边并不精通。
他清楚厂长宝座离自己太远,他的目标很明确:趁着这次动荡,在聂副厂长的派系里更进一步,或者至少捞取更多实权。
所以,他这次脱离了刘副厂长的阵营,转而‘全心全意’的‘帮助’聂副厂长。
李怀德跑前跑后,忠实地执行着聂副厂长的每一个意图。
安排“谈心”的场所、督促食堂改善伙食、盯着基建队的施工进度……他做得滴水不漏,同时在各种非正式场合,向其他中层干部传递着“聂副厂长稳得住”、“关心职工实际困难”的信息。
他自己也趁机拉拢后勤系统内的各股小势力,比如运输队、仓库管理科的人,时不时递根烟,说几句体己话,暗示跟着聂副厂长(和他李怀德)才有好日子过。
厂里的中层干部们开始分化。
有的迅速向刘副厂长靠拢,汇报工作比以前勤快得多;有的则悄悄去了聂副厂长办公室,或者通过李怀德递话,一坐就是半天;更多的一部分则在观望,小心翼翼,不敢轻易站队,生怕一步踏错。
厂党委办公室的门槛这几天几乎被踏破了。
杨书记焦头烂额,他既要主持全面工作,稳定大局,又要应对来自上级的询问和来自厂内各种势力的试探。
他反复在会议上强调:“工作不能乱,生产不能停!一切等待上级指示!”
但效果有限。
刘、聂二人的明争暗斗已经摆上了台面。
斗争很快体现在具体事务上。
刘副厂长要求抽调后勤部门的部分人手支援一项紧急生产任务,报告打到聂副厂长这里。
聂副厂长还没说话,李怀德就先跳出来,拿着本子诉苦:“聂厂长,不是我们不支持生产,实在是我们后勤也捉襟见肘啊。运输队车辆老化严重,维修人手本来就不够;仓库那边要搞清点盘点,也缺人;家属区好几处水管破了,维修班天天连轴转……这实在抽不出人了啊。”
李怀德这个梯子给的太舒服了。
聂副厂长顺势就以“后勤保障同样重要,人手紧张”为由直接驳回。
聂副厂长报上来的一笔基建款项,刘副厂长批示“生产资金优先,此项暂缓”。
两边的人在车间里、办公楼里遇到,常常连表面的客气都难以维持。
短短几天,厂里就隐隐分成了“生产系”和“后勤系”,中间还夹杂着大量无所适从的普通干部和工人。
生产效率受到了一些影响,流言蜚语越来越多。
张霖的保卫处则是稳坐钓鱼台。
厂里的风在怎么刮,也刮不到他们这,这是一次次的失败给他们的教训。
不过,张霖也没想到,杨厂长这么快就下线了,根本没等到被李怀德斗倒的那一天。
看来,自己这只小蝴蝶的翅膀,扑棱扑棱的改变了太多剧情了。
一周后,工业局派来了一个临时工作组进驻轧钢厂,由一位副局长带队。
名义上是“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确保平稳过渡”,实际上就是对厂里目前的混乱局面进行干预和评估。
工作组的到来暂时压制了明面上的争斗。
刘副厂长和聂副厂长都变得收敛了许多,在工作组面前表现得积极肯干、顾全大局。
李怀德也收起了上蹿下跳的姿态,变得沉稳起来,精心准备后勤方面的汇报材料,力求给工作组留下“管理精细、保障有力”的印象。
工作组分别找厂领导、中层干部和工人代表谈了话。
谈话内容无人知晓,但每个人出来时脸色都各不相同。
又过了一周,工业局召开了会议。
会后,副局长和杨书记一起回到了轧钢厂,再次召开了党委扩大会。
副局长没有绕圈子:“红星轧钢厂近期的情况,部里和局里都清楚了。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暂时不任命新的厂长。由杨书记继续全面主持党委和厂务工作。刘副厂长主要负责生产,聂副厂长主要负责后勤和基建。其他厂领导各司其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消除之前事件的不良影响,稳定人心,恢复正常的科研生产秩序。各级干部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不得搞小圈子,不得散布流言蜚语……”
这个决定像一盆冷水,暂时浇熄了刘、聂二人急于上位的热火。
厂长位置空悬,意味着竞争从急性发作变成了慢性长期斗争,也意味着上级对目前厂里的情况并不满意,对刘、聂二人可能都有所保留。
会议结束后,刘副厂长铁青着脸,第一个离开会议室,直接回了生产车间。
聂副厂长脸色也不太好看,但还是和副局长、杨书记客气地打了招呼才离开。
李怀德跟在聂副厂长身后,心里暗自盘算。
局面稳定下来,他短期内上位副厂长的机会变小了,但长期来看,聂副厂长更需要倚重他来打理后勤这一摊子,抗衡刘副厂长。
他的实权,似乎比以前更稳固了一些。
至于张霖,这时候大家都把他当成了透明人,但是又不敢不给他甜头,因为害怕他倒向另一边。
一般情况下,这种人会被斗争的两边合力清除局。
但是,谁让人张霖,没人惹得起呢。
没有开全员大会,只在厂党委扩大会议上进行了传达。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工业局的领导念完处分决定书后,房间里一片死寂。
“……鉴于杨**同志在堡钢期间,严重违反外事纪律,无组织无原则,未经批准私自接触外方人员,造成不良影响。经研究决定,给予杨**同志撤销其红星轧钢厂厂长职务处分。鉴于其过往贡献及认识错误的态度,依据相关纪律条例,给予留党察看两年处分。”
“留党察看……”有人低声重复了一句,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撤职是意料之中,但党籍能保住,尤其是“留党察看”而非“开除党籍”,这其中的意味就深长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开始四处扫荡,想从别人眼里看到与自己相同的猜测,大家都知道杨厂长在部里那位“大领导”的老首长能量不小。
这恐怕是多方博弈后,能争取到的最好(或者说最不坏)的结果。
杨厂长本人没有到场,他还在那间小会议室里,由厂纪委的人单独向他宣布。
消息像长了翅膀,会议还没结束,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飞遍了全厂各个角落。
正式的公文还没贴出来,但“杨厂长撤职了!”“留党察看!”之类的关键词已经在一夜之间,成了所有职工家属区里窃窃私语的主题。
正式的调令和任命需要时间,但权力的真空却瞬间形成。
周一上班,厂里的气氛明显不一样了。
往常这个点,各个车间科室早已秩序井然,但今天,不少办公室门口都聚着三三两两的人,交头接耳,声音压得低低的,眼神却闪烁着各种复杂的情绪。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负责生产的刘副厂长。
上午九点,生产调度会照常召开。
刘副厂长虽然没有直接坐到最中央的位置上,但是他的座位却往中央靠了不少。
他并没有明说,但这个动作本身就宣告了一种姿态。
会议过程中,他说话的嗓门比平时洪亮了许多,对几个生产环节的指示变得异常具体和强硬,甚至直接越过了车间主任,对下面的工段长下达命令。
“三车间的轧机检修进度为什么慢了?王主任,你亲自去盯!今天下班前必须完成,完不成你给我写检查!”
“炼钢车间这边的铁水质量指标,从今天起,每两小时报一次到我办公室!我不管以前怎么样,现在必须按我的规矩来!”
几个原本紧跟杨厂长的车间主任面面相觑,但没人敢当面反驳。
刘副厂长是杨厂长的老对手了,从进了轧钢厂之后就因为权利问题明争暗斗。
杨厂长以前占据了‘厂长’的大义,虽然刘副厂长小胜几次,但是一直没有可以奠定胜局的机会。
这次,终于等到了。
会议一结束,他就带着自己的生产科长,直接下到最重要的几个车间去“巡视”了,美其名曰“确保生产秩序稳定”,实则是去宣示存在,拉拢人心。
几乎同时,负责后勤等方面的聂副厂长也动了起来。
他的方式更含蓄,但同样有效。
他让秘书以“关心职工生活”为由,到各个科室和家属区转悠,找那些中层干部和老师傅“谈心”,尤其是那些之前或许被杨厂长忽略、或与刘副厂长不那么对付的人。
食堂的伙食标准悄悄提高了半档,家属区几处拖延已久的小修小补工程突然加快了进度。
人事科那边,几个关键岗位的调动申请被暂时压了下来,聂副厂长批示“暂缓,待新领导到位后统筹研究”。
他在用另一种方式提醒大家,手里掌握着除了生产之外,同样重要的资源。
这时候,怎么能缺的了李怀德呢。
其实要算起来,整个轧钢厂,他算是最能钻营的。
但是他也存在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是他的级别只是正处,离正厅过于遥远;二是他对于生产这边并不精通。
他清楚厂长宝座离自己太远,他的目标很明确:趁着这次动荡,在聂副厂长的派系里更进一步,或者至少捞取更多实权。
所以,他这次脱离了刘副厂长的阵营,转而‘全心全意’的‘帮助’聂副厂长。
李怀德跑前跑后,忠实地执行着聂副厂长的每一个意图。
安排“谈心”的场所、督促食堂改善伙食、盯着基建队的施工进度……他做得滴水不漏,同时在各种非正式场合,向其他中层干部传递着“聂副厂长稳得住”、“关心职工实际困难”的信息。
他自己也趁机拉拢后勤系统内的各股小势力,比如运输队、仓库管理科的人,时不时递根烟,说几句体己话,暗示跟着聂副厂长(和他李怀德)才有好日子过。
厂里的中层干部们开始分化。
有的迅速向刘副厂长靠拢,汇报工作比以前勤快得多;有的则悄悄去了聂副厂长办公室,或者通过李怀德递话,一坐就是半天;更多的一部分则在观望,小心翼翼,不敢轻易站队,生怕一步踏错。
厂党委办公室的门槛这几天几乎被踏破了。
杨书记焦头烂额,他既要主持全面工作,稳定大局,又要应对来自上级的询问和来自厂内各种势力的试探。
他反复在会议上强调:“工作不能乱,生产不能停!一切等待上级指示!”
但效果有限。
刘、聂二人的明争暗斗已经摆上了台面。
斗争很快体现在具体事务上。
刘副厂长要求抽调后勤部门的部分人手支援一项紧急生产任务,报告打到聂副厂长这里。
聂副厂长还没说话,李怀德就先跳出来,拿着本子诉苦:“聂厂长,不是我们不支持生产,实在是我们后勤也捉襟见肘啊。运输队车辆老化严重,维修人手本来就不够;仓库那边要搞清点盘点,也缺人;家属区好几处水管破了,维修班天天连轴转……这实在抽不出人了啊。”
李怀德这个梯子给的太舒服了。
聂副厂长顺势就以“后勤保障同样重要,人手紧张”为由直接驳回。
聂副厂长报上来的一笔基建款项,刘副厂长批示“生产资金优先,此项暂缓”。
两边的人在车间里、办公楼里遇到,常常连表面的客气都难以维持。
短短几天,厂里就隐隐分成了“生产系”和“后勤系”,中间还夹杂着大量无所适从的普通干部和工人。
生产效率受到了一些影响,流言蜚语越来越多。
张霖的保卫处则是稳坐钓鱼台。
厂里的风在怎么刮,也刮不到他们这,这是一次次的失败给他们的教训。
不过,张霖也没想到,杨厂长这么快就下线了,根本没等到被李怀德斗倒的那一天。
看来,自己这只小蝴蝶的翅膀,扑棱扑棱的改变了太多剧情了。
一周后,工业局派来了一个临时工作组进驻轧钢厂,由一位副局长带队。
名义上是“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确保平稳过渡”,实际上就是对厂里目前的混乱局面进行干预和评估。
工作组的到来暂时压制了明面上的争斗。
刘副厂长和聂副厂长都变得收敛了许多,在工作组面前表现得积极肯干、顾全大局。
李怀德也收起了上蹿下跳的姿态,变得沉稳起来,精心准备后勤方面的汇报材料,力求给工作组留下“管理精细、保障有力”的印象。
工作组分别找厂领导、中层干部和工人代表谈了话。
谈话内容无人知晓,但每个人出来时脸色都各不相同。
又过了一周,工业局召开了会议。
会后,副局长和杨书记一起回到了轧钢厂,再次召开了党委扩大会。
副局长没有绕圈子:“红星轧钢厂近期的情况,部里和局里都清楚了。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暂时不任命新的厂长。由杨书记继续全面主持党委和厂务工作。刘副厂长主要负责生产,聂副厂长主要负责后勤和基建。其他厂领导各司其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消除之前事件的不良影响,稳定人心,恢复正常的科研生产秩序。各级干部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不得搞小圈子,不得散布流言蜚语……”
这个决定像一盆冷水,暂时浇熄了刘、聂二人急于上位的热火。
厂长位置空悬,意味着竞争从急性发作变成了慢性长期斗争,也意味着上级对目前厂里的情况并不满意,对刘、聂二人可能都有所保留。
会议结束后,刘副厂长铁青着脸,第一个离开会议室,直接回了生产车间。
聂副厂长脸色也不太好看,但还是和副局长、杨书记客气地打了招呼才离开。
李怀德跟在聂副厂长身后,心里暗自盘算。
局面稳定下来,他短期内上位副厂长的机会变小了,但长期来看,聂副厂长更需要倚重他来打理后勤这一摊子,抗衡刘副厂长。
他的实权,似乎比以前更稳固了一些。
至于张霖,这时候大家都把他当成了透明人,但是又不敢不给他甜头,因为害怕他倒向另一边。
一般情况下,这种人会被斗争的两边合力清除局。
但是,谁让人张霖,没人惹得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