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深宵絮语见真章-《红楼双姝记》

  望舒看着那血肉模糊的伤口,只觉得自己的腿也跟着隐隐作痛。

  实在难以想象,安平郡主是如何凭着这般年岁与身体,咬牙坚持了这十余日的颠簸疾驰。

  然而郡主只是微微蹙着眉头,连一声痛呼都未曾出口,那份隐忍与刚强,令望舒心下惊讶,又不由得生出几分敬佩。

  她连忙让人去小厨房端来一直温着的、极为清淡的鸡丝粳米粥并几样清爽小菜。

  又吩咐郡主带来的、同样面带疲色的侍女仆妇们先下去安顿洗漱,稍事休息。

  眼下最要紧的,是处理伤口。

  抚剑动作熟练而轻柔地开始清理。

  郡主似乎完全信赖她的手法,轻轻闭上了眼睛,任由她处置。

  尽管看不到眼神,但望舒从郡主那逐渐松弛下来的面部线条,以及微微向后靠倚的姿态感觉得到:

  她此刻是全然放松的,甚至可能思绪早已飘远,神游天外。

  望舒仍记得在北地时,郡主曾借着酒意,在她面前流露出对往事的追忆与遗憾。

  望舒未曾经历过长达四十年的隔阂与分离,不知那究竟是会让记忆模糊,还是将其打磨得愈发深刻清晰。

  但看郡主此刻的神情,那份遗憾分明是刻骨铭心。

  如今终于有望弥补,心愿即将得偿,身体上的痛楚,又怎能与心底深处涌起的愉悦相比?

  当抚剑用烈酒为伤口消毒时,那刺骨的疼痛终于让郡主控制不住地轻轻倒吸了一口凉气。

  声音极微,却还是被凝神关注的望舒捕捉到了。

  随即,便听抚剑低声道:

  “娘娘恕罪,这是属下父亲前两日特意备下的金疮药粉,止血生肌有奇效。

  用了此药,娘娘的伤口约莫三日便能收口,行动无碍。

  若要肌肤恢复如初,不留疤痕,则需连续用药十余日。”

  郡主闻言,竟轻轻笑了一声,带着看透世情的豁达:

  “我这把年纪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还讲究什么去疤不去疤的,能走路便好。”

  待伤口仔细敷上药粉,用洁净的细白棉布妥善包扎好。

  后又换上了一身柔软宽松的月白色细棉布襦裙,郡主这才仿佛真正松懈下来。

  她示意望舒在床边的绣墩上坐下。

  此时,清粥小菜也已端上。

  望舒从仆妇手中接过一只定窑白瓷小碗,里面盛着熬得烂烂的粳米粥。

  她用银匙搅了搅,散散热气,便欲亲自喂食。

  郡主却抬手,从她手中稳稳接过了碗筷,先慢慢喝了两口温热的粥,喉间滑动,像是终于缓过了一口气。

  脸上也渐渐有了些血色,不再是疲惫的青白色。

  她语气温和却带着强硬:

  “我这是腿上不便,手又没伤着。

  你也忙累了大半夜,坐着歇歇吧。

  等我用完,还有话同你说。”

  郡主用饭的速度很快,却依旧保持着世家贵女良好的教养,举止不见粗鲁。

  很快,一碗粥并几筷子小菜便用了下去。

  待人将碗筷撤下,屋内重新恢复安静,只余烛火偶尔噼啪作响。

  郡主这才拉过望舒的手,轻轻拍了拍,目光复杂地端详着她,良久,才长叹一声:

  “好孩子,辛苦你了。”

  她语气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慨:

  “枉我安平自负一世威风,临到老了才看清,原来骨子里竟是自己懦弱,困守北地,不敢去触碰旧日疤痕……

  还好,老天爷将你送到了我身边,送到了王家。

  若非有你从中周旋,我这辈子怕是真要带着这遗憾和怨恨,死不瞑目了。”

  望舒忙倾身,帮她将背后靠着的软枕又垫高了些,让她靠得更舒服,口中谦道:

  “堂祖母言重了。您在望舒艰难的时候多次援手,而望舒做的这些,不过是机缘巧合,顺便之事,实在当不起您如此夸赞。”

  “顺便?”

  郡主嗤笑一声,带着几分自嘲,又带着几分看透世事的讥诮。

  “若真是这般容易‘顺便’,我们兄妹三人,又何至于被小人蒙蔽,彼此误会、生生分离了这数十载光阴?”

  她摇了摇头,不再纠缠于此,转而道:

  “本不该这么晚还留你,只是有件事,需得现在与你分说。

  我想让你帮我在扬州城里,留意一处宽敞些的宅院。”

  望舒闻言,略显犹疑地看向郡主:“堂祖母这是打算在扬州长住?还是单纯想置办些产业?”

  郡主拍了拍她的手背,目光深远:

  “其一,我既来了,便要将当年未能了结的旧事,在此处做个彻底的了断。

  其二,”她顿了顿,看着望舒的眼睛,“这处宅子,我会落在自己名下,但待我百年之后,我想将它留给你。”

  望舒心头一惊,立刻便要推辞:“堂祖母,这如何使得?太贵重了……”

  郡主却抬手止住了她的话头,语气肯定:

  “你听我说完。这一,是感激你此番促成我们兄妹重逢,此恩此情,非一座宅院足以报答。

  再则,也算是我对你那外祖母陆姐姐,略作弥补,当年终究是我外祖家有亏于她娘家。这三嘛,”

  她眼中闪过一丝狠意。

  “有我这郡主名头的宅子落在你名下,意味着你是我安平郡主明明白白罩着的人。

  日后在这扬州,乃至将来若去京城,多少也能让人多几分忌惮。

  我大哥那里,我已同他打过招呼,他亦是赞同的。”

  话已至此,若再推辞,反倒显得矫情虚伪。

  望舒心潮起伏,起身郑重行了一礼:

  “堂祖母如此厚爱,处处为望舒考量,若再推辞,便是望舒不识抬举了。望舒拜谢堂祖母厚赐。”

  郡主满意地点点头,示意她坐下,又继续道:

  “此番我来扬州,并非短期盘桓。

  不将当年那桩公案查个水落石出,我绝不会离开。

  我二哥已在来此的路上了。”

  她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空,仿佛能穿过黑暗,看到遥远的过往。

  “谁能想到,当年显赫一时的东平王府嫡系三兄妹,如今竟天各一方,散落至此……

  虽然事隔多年,但那笔糊涂账,我们三个,谁也不甘心就此揭过。”

  她的声音平静无波,没有悲凉,只有一种行至生命后半程、洞悉天命后的坦然:

  “大哥私下对我说,他心中已有几个怀疑的人选。

  甚至怀疑当年那位挑拨离间的二嫂,也不过是被人利用的一把刀。

  待二哥到了,我们三兄妹会齐聚一堂,共同商议,务必查清真相,清理门户。”

  她收回目光,看向望舒:

  “所以,新宅子你寻到合意的,便来告诉我,我自会安排人手装修布置。

  若能寻到我外祖家当年的旧宅,买下来是最好,可惜他们家早已没了后人。

  二哥此番前来,想必也会带不少随从,若在他抵达前便能备好宅子,我便想先将二哥安置过去。”

  说到这里,她语气一转,带上了几分打趣的意味,看着望舒:

  “我大哥住在这边,是不是给你添了许多不便?”

  望舒正听着王府八卦,忽闻此问,顿觉诉苦的机会来了,立刻顺着话头,带着几分委屈道:

  “堂祖母,您是最明白我的。

  您说,我一个年轻守寡的妇人,独自支撑门户。

  王爷身份尊贵,留宿在此,虽说仆从众多,护卫森严,可终究人言可畏,难免会有些不好听的闲话传出去……

  我这心里,实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郡主听着,只含笑看着她,却不接话。

  望舒见状,故作嗔怪:“堂祖母,您这不疼我了。还好我婆母周氏是明理之人,知晓我的难处,不曾怪罪。”

  郡主这才噗嗤一笑,伸手指了指她:

  “别在我面前耍这小聪明。你以为我不知道?

  你把煜哥儿提前打发回北地,不就是掐准了我抵达前的日子。

  生怕我来了,借着喜爱孩子的名头,再给你添些‘麻烦’?”

  小心思被当面戳穿,望舒脸上微热,却坚决不肯承认,只辩解道:

  “堂祖母这可冤枉死我了。

  您就说,我婆母在北地,是不是日日夜夜思念孙儿?

  我身为人媳,该不该成全她老人家这片慈爱之心?”

  “罢了罢了,说不过你这张利嘴。”

  郡主笑着摆了摆手,不再深究:

  “送走便送走吧。听说我大哥还挺喜欢煜哥儿,竟认了半师之谊?

  这倒是意想不到的缘分,也算是煜哥儿以后的造化了。”

  “那都是托了堂祖母您的洪福!”

  望舒立刻顺势奉承了一句,随即又道:

  “我娘家侄子承璋,如今也住在我这里。等明日您精神好些,我让他来给您磕个头,请个安。”

  她不忘趁机为林承璋铺路。

  “行,大哥同我提过那孩子,说是皮实得很,还玩笑说那跳脱劲儿,颇有我小时候的风范。”

  郡主显然精神不错,对见这孩子也颇有兴趣,随即挥挥手道。

  “好了,天色太晚,你且回去歇着吧。

  明儿早上不必过来请安,让我好生睡个懒觉,咱们午膳时再一同用饭说话。”

  事情交代完毕,郡主便催望舒离开。

  然而,就在望舒起身告退时,郡主的眼角余光瞥见了静立在望舒身后、一直低眉顺眼的抚剑,竟在偷偷抿嘴轻笑。

  郡主不由讶异,眨了眨眼,怀疑自己是否看错:

  “望舒,我还没到老眼昏花的地步吧?这抚剑没被人掉包吧?她方才是在笑?”

  望舒闻声迅速回头,果然看见抚剑耳根后泛起一片可疑的红晕,她连忙开口,试图阻止郡主的打趣:

  “堂祖母,您都是有几重孙辈的人了,怎么还打趣起小姑娘来了?

  抚剑也是要大婚的人了,怎能没有点女儿家的情态呢?”

  “大婚?”郡主这次是真的愣住了,目光在抚剑和望舒之间逡巡。

  “许给谁了?这等大事,你们怎么都瞒着我,没一个人跟我透过口风?”

  她看向望舒,带着询问,“是扬州这边的人家?”

  “是赵猛赵队长啊,这事儿早前便有苗头了,我还以为早有人禀报给您知道了呢。”

  望舒这下也有些心虚了,她一直以为郡主理应知晓此事。

  郡主闻言,故意板起脸,哼了一声:

  “一个个都当我老了,不中用了,这等喜事竟都瞒得死死的。

  罢了,既然你们自有主张,我也不多问了。

  到时候定了日子,提前告诉我一声,我也算是她半个娘家人,这嫁妆,必得备一份厚厚的。”

  望舒听着,心里不由暗暗替赵猛捏了把汗,抚剑这“娘家人”的来头,可真是不小啊。

  再看抚剑,此刻连脖颈都染上了绯色,头垂得更低了。

  望舒不敢再多留,连忙告退,领着抚剑出了房门。

  到了门外,她低声对抚剑道:

  “今夜辛苦了,快回去好好歇息。

  明日若无郡主传唤,你便不必过来,自在屋里待着便是。”

  回到自己房中,卸下一身疲惫,望舒只觉得骨头都快散架了。

  她不敢大意,先让汀荷端来一碗浓浓的驱寒姜汤,趁热喝下,方才躺下。

  今日在城外吹了半夜冷风,若不小心染上风寒,这乱糟糟的一摊子事可就无人主持了。

  如今宅子里,王煜已走,只剩下林承璋这一个皮猴儿,想来他定会觉得孤单冷清。

  望舒此刻才恍然明白,为何当初在林家时,年纪稍长的林承璋会那般喜欢黏着王煜这个表哥追到这边来住了。

  “等忙过这阵,还得让璋哥儿多与云家行简来往才是。”

  她迷迷糊糊地想着,“至于子熙那丫头,虽性子投缘,但毕竟男女有别,还是需稍稍避些嫌……”

  思绪飘到这里,望舒脑中忽然变得清明,似是悟到了为何贾宝玉会长成那般性子。

  想来在荣国府里,除了贾政那个严父,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众多姐妹丫鬟,恐怕无人真正要求宝玉去遵循“男女大防”之礼。

  那一大群的姐姐妹妹环绕着他,王夫人或许觉得,这些女孩子与宝玉关系亲近了,将来出嫁后,便是宝玉在各方势力中的人脉与助益;

  史老太君大约也是存了类似的心思。

  至于外姓姑娘们的名声是否会因此受损,那又干贾府嫡孙何事?

  她们岂会不知此举对闺阁女儿家的名声有碍?

  她们分明知道,只是不在意罢了。

  而那些环绕在侧的丫鬟们,在主子眼中,恐怕更是如同可以随意取舍的物件,多一个通房又何妨?

  不满意了,打发了便是……

  想到这里,望舒只觉得一股悲凉之意从心底升起。

  那些如花似玉的姑娘们,天真地以为她们围绕着的,是一位怜香惜玉、深情重义的多情公子。

  却不知,越是看似多情,往往越是无情。

  情分若摊得太薄,分到每个人身上,便只剩下了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到了关键时刻,他谁也无法真正庇护,谁也无法切实保全。

  “黛玉啊黛玉,我的玉儿……

  你究竟要如何才能明白,你那颗七窍玲珑心,万万不能系在那块看似莹润、实则无用的顽石之上……”

  身心俱疲的望舒,在如何能提前防范、避免黛玉将芳心错付的深深忧虑与反复思量中,意识渐渐模糊,沉入了不安的睡梦里。

  ? ?好象原来看电视和看小说的时候就没想过男女大防,但别说那个年代了,我小时候我母亲都要避免我跟男孩子过多接触,怕早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