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裹着桂花香钻进美院的玻璃穹顶时,林晚正蹲在画室角落,用刮刀一点点刮掉油画布上干结的赭石色颜料。画布边缘卷着毛边,是去年写生课剩下的旧材料,她捡回来时,上面还留着半幅未完成的江南水乡——青灰瓦檐只画了一半,水面的倒影歪歪扭扭,像被雨水泡化的墨痕。
“又在救你的‘废品’啊?”门口传来轻快的脚步声,苏晓背着画夹探进头,白色帆布鞋上沾着几点钴蓝颜料,“下午系里要评毕业创作初稿,你那幅《红裙》改完没?”
林晚直起身,指腹蹭过画布上一道浅红的痕迹——那是上周试色时不小心蹭上的,像一滴凝固的血。“还没,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她望向窗外,楼下的梧桐叶正簌簌往下掉,落在红砖路上,像撒了一地碎金。去年这个时候,她还跟着许曼学姐在这儿写生,学姐总穿一条酒红色的连衣裙,搭配洗得发白的白球鞋,画笔在她手里转得飞快,画布上的向日葵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画框。
苏晓走过来,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窗外:“想许曼学姐了?也是,她要是还在,肯定能给你提提意见。”
林晚没说话,伸手从抽屉里翻出一个铁盒——那是许曼毕业时留给她的,里面装着半支镉红颜料,还有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写着:“红是最烈的色,要画进心里的光。”当时她还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直到今年开始准备毕业创作,她才明白,有些颜色不是靠调和就能画出味道的,得掺着自己的日子。
下午的评图课在阶梯教室,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系里的老教授陈砚之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一支银色钢笔,眉头皱得能夹碎纸。林晚抱着画框站在讲台上时,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画布上的女孩穿着红裙,站在美院的梧桐树下,脚下是一双白球鞋,但裙摆的褶皱处总显得僵硬,像被冻住的火焰。
“你的红裙没有‘呼吸’。”陈教授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砸在林晚心上,“你想表达青春,可青春不是僵在那里的,它是动的,是风吹过裙摆时的弧度,是白球鞋踩过水洼时溅起的水花。”
周围传来细碎的议论声,林晚低着头,手指攥紧了画框的木边。她知道陈教授说得对,可她怎么也画不出那种“动”——自从许曼学姐去年突然退学后,她总觉得心里缺了一块,连带着画笔都变得沉重。
评图课结束后,林晚抱着画框走在校园里,路过展厅时,瞥见里面挂着许曼的毕业作品——《初绽》,画的是一个穿红裙的女孩在画室里调色,阳光落在她的白球鞋上,像撒了一层碎钻。那是四年前的作品,至今还挂在美院的优秀作品展里,下面的标签写着“许曼,2020级油画系”,只是后面没有像其他作品那样,标注“现就读于XX美院研究生”或“任职于XX画廊”。
她站在画前看了很久,直到展厅管理员过来提醒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走出展厅时,手机响了,是妈妈打来的:“晚晚,国庆回家吗?你爸说想看看你的毕业创作。”
林晚望着天边渐渐沉下去的夕阳,轻声说:“可能回不去了,稿子还没改好。”
挂了电话,她抱着画框往画室走,路过操场时,看到一个穿白球鞋的男生正在打篮球,汗水浸湿了他的蓝色球衣,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男生投篮的瞬间,风吹起他的衣角,林晚突然停下脚步——她好像知道自己的画缺什么了,是那种鲜活的、带着汗水和阳光味道的“生命力”。
她转身跑回画室,把画框放在画架上,挤了一大块镉红颜料,用松节油调开,然后拿起画笔,在女孩的裙摆处添了几笔飘逸的线条,又在白球鞋旁边画了几滴水渍。当最后一笔落下时,窗外的月亮已经升了起来,画室里只剩下颜料的味道和她急促的呼吸声。
第二天早上,林晚是被画室的门轴声吵醒的。她昨晚趴在画架旁睡着了,脸上还沾着一点红色颜料。抬头一看,是同系的男生陆屿,他手里提着两个豆浆包子,白球鞋上沾着和昨天一样的钴蓝颜料。
“醒了?”陆屿把早餐放在桌子上,目光落在画架上的《红裙》上,“改完了?比昨天生动多了。”
林晚揉了揉眼睛,走到画前仔细看了看——果然,添了那几笔后,红裙像是被风吹起来了,白球鞋旁边的水渍也让画面多了几分生活气息。“昨天看你打篮球,突然有灵感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伸手擦掉脸上的颜料。
陆屿挑了挑眉:“原来我的篮球还能当艺术素材?早知道多投几个漂亮的球了。”
两人坐在画室的地板上吃早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纸上,暖融融的。林晚想起第一次见陆屿的场景,是大一的素描课,他坐在她旁边,手里的炭笔飞快地在纸上移动,画的是窗外的梧桐树,枝桠的线条凌厉又舒展。当时她不小心把橡皮擦掉在了地上,陆屿帮她捡起来时,她看到他白球鞋上沾着炭粉,像撒了一层黑雪。
“你毕业创作准备画什么?”林晚咬了一口包子,含糊地问。
“还没定,想画一组关于老画室的系列。”陆屿指了指画室的墙壁,“你看这些划痕,还有墙上的颜料渍,都是美院的故事。”他顿了顿,又说,“我听说你在找许曼学姐的消息?”
林晚手里的包子顿了一下,点点头:“去年她突然退学,连联系方式都换了,我想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陆屿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好像见过她一次,就在上个月,在市中心的美术馆。她穿了一条黑色的裙子,还是穿白球鞋,在看一个油画展。我想跟她打招呼,可她好像没看见我,很快就走了。”
林晚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她有没有说什么?或者提到要去哪里?”
“没来得及问,她走得挺急的。”陆屿看着她急切的样子,补充道,“不过我记得那个美术馆当时在办‘新锐艺术家邀请展’,或许她和参展的艺术家认识?”
吃完早餐,林晚立刻收拾东西,想去市中心的美术馆看看。陆屿拦住她:“别急,那个展览上周就结束了。不过我可以帮你查一下参展艺术家的名单,说不定能找到线索。”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一边改毕业创作,一边等陆屿的消息。她把《红裙》又修改了几遍,在女孩的手里加了一支画笔,画纸上还留着一点未干的红色颜料,像是刚画完的样子。苏晓看到后,忍不住感叹:“现在这幅画,终于有‘许曼学姐的味道’了。”
周五下午,陆屿拿着一张打印好的名单来找林晚:“参展艺术家里面,有一个叫周棠的,她是许曼学姐的研究生导师,以前在咱们学校教过书。”
“周棠老师?”林晚记得这个名字,大一的时候,周老师还来系里开过讲座,讲的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当时许曼学姐就坐在第一排,听得特别认真。
“我查了周老师的工作室地址,就在美术馆旁边的创意园里。”陆屿把地址递给林晚,“要不要一起去?正好我也想向周老师请教一下毕业创作的问题。”
周六早上,林晚特意穿了一条浅红色的连衣裙,搭配一双白色的帆布鞋——这是她模仿许曼学姐的穿搭,希望能让周老师更容易想起许曼。陆屿则穿了一件白色的衬衫,牛仔裤,还是那双沾着颜料的白球鞋。
创意园里种满了爬山虎,周棠的工作室在三楼,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棠工作室”。林晚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一个穿着灰色毛衣的女人,头发挽成一个低髻,手里还拿着一支画笔。“你们是?”
“周老师您好,我是美院油画系的林晚,这是我的同学陆屿。”林晚赶紧介绍自己,“我们想向您请教一些关于毕业创作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想问问您,您认识许曼学姐吗?”
周老师听到“许曼”的名字,眼神暗了一下,侧身让他们进来:“进来吧,我知道你们找她。”
工作室里摆满了画架,墙上挂着很多风景油画,色彩明亮,笔触细腻。周老师给他们倒了两杯茶,坐在沙发上,慢慢说:“许曼是我最得意的学生,去年她退学,是因为家里出了点事——她妈妈得了重病,需要人照顾。”
林晚的心沉了一下:“那她现在还好吗?还在画画吗?”
“她现在在一家画廊做策展助理,利用业余时间画画。”周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照片,递给林晚,“这是上个月我们一起吃饭时拍的,你看,她还是喜欢穿白球鞋。”
照片里的许曼留着短发,穿了一件黑色的外套,搭配一条牛仔裤,脚下果然是一双白色的帆布鞋,鞋边沾着一点颜料渍。她手里拿着一杯咖啡,笑得很温柔,和林晚记忆里那个穿着红裙、意气风发的学姐相比,多了几分沉稳。
“我可以联系到她吗?”林晚急切地问。
周老师点点头,给了林晚一个微信号:“她现在很忙,但看到你的消息,应该会回复的。”
从工作室出来,林晚立刻加了许曼的微信,验证消息写着:“学姐,我是林晚,想跟你聊聊毕业创作。”没过多久,微信就通过了验证,许曼发来一条消息:“晚晚,好久不见,下周我有空,咱们可以在美院附近的咖啡馆见一面。”
林晚看着手机屏幕,忍不住笑了起来,阳光落在她的白球鞋上,像撒了一层金色的粉末。陆屿站在旁边,看着她开心的样子,也笑了:“这下可以放心了吧?你的毕业创作,说不定还能得到学姐的指导。”
约定见面的那天,林晚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了咖啡馆。咖啡馆就在美院对面,门口种着几盆向日葵,和许曼学姐以前最喜欢画的花一样。她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一杯拿铁,手里拿着一本素描本,无意识地画着窗外的梧桐叶。
“晚晚?”
熟悉的声音传来,林晚抬头一看,许曼正站在门口,穿了一条米白色的连衣裙,搭配一双白色的帆布鞋,头发比照片里长了一点,扎成一个低马尾。虽然没穿红裙,但林晚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那双眼睛还是那么亮,像盛着星光。
“学姐!”林晚赶紧站起来,差点碰倒桌上的咖啡杯。
许曼走过来坐下,笑着说:“好久不见,你都长这么高了。”她的目光落在林晚的素描本上,“还在画速写?以前你总说速写是最难的,现在看起来进步很大。”
林晚不好意思地把素描本收起来:“还是会经常练,不过比起学姐你,还差得远呢。”她顿了顿,又说,“学姐,我听说阿姨的事了,你现在还好吗?”
许曼端起桌上的柠檬水喝了一口,轻声说:“好多了,上个月刚做完手术,恢复得不错。去年突然退学,没来得及跟你们告别,让你担心了。”
“我就是想知道你好不好,还在不在画画。”林晚看着许曼,“周老师说你现在在画廊做策展助理,还在坚持画画吗?”
“当然,再忙也会抽时间画。”许曼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林晚,“这是我最近画的速写,都是一些生活场景,你看看。”
本子里的速写线条流畅,有菜市场的老人、路边的流浪猫、地铁里的上班族,每一幅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其中有一幅画的是一个穿红裙的女孩,站在画室里,手里拿着画笔,脚下是一双白球鞋——和林晚的《红裙》有着惊人的相似。
“学姐,你也画了红裙和白球鞋?”林晚惊讶地问。
许曼笑了笑:“这是我去年在医院陪我妈时画的,当时看到一个护士穿了一条红裙,搭配白球鞋,觉得特别有生命力。红裙代表热情,白球鞋代表踏实,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学艺术的人最需要的东西吗?”
林晚突然明白了陈教授说的“呼吸”——她之前画的红裙,只是一个符号,而许曼画的红裙,里面藏着生活的温度。“学姐,我这次找你,是想让你看看我的毕业创作。”她拿出手机,打开存好的《红裙》照片,“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你能帮我提提意见吗?”
许曼仔细看着照片,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你看这里,裙摆的褶皱可以再柔和一点,风吹过的时候,不是整齐的弧度,而是不规则的、带着随意的感觉。还有白球鞋,你可以在鞋边加一点磨损的痕迹,这样更真实——我们的白球鞋,哪有不沾颜料、不被磨坏的呢?”
林晚认真地听着,把许曼的建议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学姐,你当时的毕业作品《初绽》,我每次去展厅都会看,那幅画里的红裙和白球鞋,是你自己的写照吗?”
“算是吧。”许曼的目光飘向窗外,像是在回忆过去,“当时我刚上研究生,对未来充满期待,觉得自己就像那朵初绽的花,想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画画里。现在虽然经历了一些事,但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从来没变过。”
两人聊了很久,从毕业创作聊到美院的变化,从以前的专业课聊到现在的生活。许曼告诉林晚,她打算明年辞职,专心准备个人画展,主题就叫“红裙与白球鞋”,想把这些年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都画进去。
“晚晚,你的《红裙》很有潜力,”许曼看着林晚,认真地说,“别害怕把自己的故事画进去,艺术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你的红裙里,藏着你的青春,你的迷茫,你的热爱,这些都是最珍贵的东西。”
离开咖啡馆的时候,夕阳正好落在美院的穹顶上,镀上了一层金色。许曼要去医院看妈妈,林晚送她到路口。分别的时候,许曼拍了拍林晚的肩膀:“加油,我等着看你的毕业展,也等着和你在我的画展上见面。”
林晚点点头,看着许曼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她穿着米白色的连衣裙,白色的帆布鞋踩在石板路上,步伐坚定又从容。林晚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白球鞋,突然觉得充满了力量。
回到画室,林晚立刻拿出画框,按照许曼的建议修改《红裙》。她用细画笔在裙摆处添了几笔不规则的线条,又在白球鞋的鞋边加了一点灰色的磨损痕迹,还在画纸上多画了几滴未干的颜料——就像她自己每次画画时,不小心滴在纸上的那样。
改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林晚站在画前,看着画布上的女孩——她穿着红裙,手里拿着画笔,脚下是一双带着磨损痕迹的白球鞋,站在洒满阳光的画室里,眼里闪着光。这一刻,林晚终于觉得,这幅画“活”了。
距离毕业展还有一个月的时候,美院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林晚把《红裙》送到展厅时,苏晓正在挂她的作品——一幅名为《色彩狂欢》的抽象画,画面上满是鲜艳的色块,像打翻了的颜料盘。
“晚晚,你的《红裙》终于定稿了!”苏晓看到画,忍不住感叹,“现在这幅画,比之前有灵气多了,尤其是这双白球鞋,看着就像咱们平时穿的那样,特别真实。”
林晚笑了笑,帮苏晓调整画的位置:“多亏了许曼学姐的指导,还有陆屿帮我找线索。”
提到陆屿,苏晓挤了挤眼睛:“说起来,你和陆屿最近走得挺近的嘛,他帮你查许曼学姐的消息,还陪你去见周老师,是不是对你有意思啊?”
林晚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转移话题:“别瞎说,我们就是同学。对了,你的《色彩狂欢》改得怎么样了?陈教授有没有提意见?”
苏晓撇了撇嘴:“陈教授说我太追求色彩的浓烈,忽略了情感的表达。不过我觉得,抽象画就是要张扬一点,不然怎么叫‘狂欢’呢?”
两人正说着,陆屿推着一个画架走了进来,上面是他的毕业作品——《老画室的记忆》,画的是美院老画室的场景:斑驳的墙壁上沾着颜料渍,老旧的画架并排放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道长长的光带。画的角落里,还画了一双白色的帆布鞋,鞋边沾着炭粉,像极了大一那年林晚第一次见他时的样子。
“陆屿,你的画也太有感觉了吧!”苏晓忍不住赞叹,“这老画室我都快忘了是什么样子了,看了你的画,突然想起大一的素描课。”
陆屿笑了笑,目光落在林晚的《红裙》上:“你的画也很好,现在看起来,就像能听到红裙飘动的声音。”
林晚的心跳漏了一拍,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画框的挂钩。苏晓看在眼里,偷偷笑了笑,识趣地走开了。
展厅里只剩下林晚和陆屿,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下周就是毕业展预展了,紧张吗?”陆屿轻声问。
“有点。”林晚点点头,“不知道评委会不会喜欢我的画。”
“肯定会的。”陆屿看着她,眼神很认真,“你的画里有真情实感,这是最难得的。就像许曼学姐说的,艺术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你的《红裙》里,有你的青春,有你的故事,这些都是能打动人的。”
林晚抬起头,正好对上陆屿的目光,他的眼睛很亮,像盛满了星光。她突然想起上次在咖啡馆,许曼学姐说的话:“红裙代表热情,白球鞋代表踏实,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学艺术的人最需要的东西吗?”或许,她的热情不仅在画里,也在眼前这个人的眼里。
毕业展预展那天,许曼也来了。她穿着一条酒红色的连衣裙,搭配一双白色的帆布鞋,和林晚记忆里那个意气风发的学姐一模一样。看到林晚的《红裙》时,许曼忍不住停下脚步,眼里满是欣慰:“晚晚,你做到了,这幅画里有光。”
林晚激动地抱住许曼:“学姐,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可能到现在都找不到方向。”
“是你自己有天赋,也够努力。”许曼拍了拍她的背,“你看,很多人都在看你的画。”
林晚顺着许曼的目光看去,展厅里的人都围在《红裙》前,小声议论着。陈教授也在其中,他手里拿着一支钢笔,眉头舒展着,点了点头:“这幅画终于有了‘呼吸’,红裙是活的,白球鞋也是活的,很好。”
陆屿走到林晚身边,递给她一杯柠檬水:“恭喜你,你的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林晚接过水杯,看着陆屿的白球鞋——今天他特意擦干净了鞋上的颜料,看起来很干净,但鞋边还是有一点磨损的痕迹,是常年画画留下的印记。“你的《老画室的记忆》也很好,刚才我看到周老师在你画前站了很久。”
“是吗?那太好了。”陆屿笑了起来,阳光落在他的脸上,很温柔。
预展结束后,许曼拉着林晚和陆屿去了咖啡馆。她拿出手机,给他们看自己正在准备的画展草图:“我打算把‘红裙与白球鞋’分成三个系列,分别是‘青春’‘成长’‘绽放’,你们的毕业作品,如果不介意的话,我想放在‘青春’系列里,作为特邀作品展出。”
林晚和陆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当然愿意!”林晚赶紧说,“能和学姐的作品一起展出,是我们的荣幸。”
许曼笑了笑:“其实应该是我谢谢你们,你们的作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青春,也让这个画展更有意义。”
那天晚上,林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大一刚入学时,第一次看到许曼学姐的《初绽》,心里满是羡慕;想起准备毕业创作时的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起和陆屿一起找许曼学姐的线索,一起修改毕业作品的日子。
她拿起手机,给陆屿发了一条消息:“谢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
没过多久,陆屿回复了:“我也是,能和你一起为了梦想努力,很开心。毕业展结束后,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那里有很美的星空,适合画画。”
林晚看着手机屏幕,忍不住笑了起来,窗外的月光落在她的白球鞋上,像撒了一层银粉。她知道,她的青春不仅有红裙和白球鞋,还有画笔、梦想,以及身边那个穿着白球鞋的男生。
毕业展正式开展那天,林晚的《红裙》和陆屿的《老画室的记忆》被挂在了一起,旁边就是许曼的《初绽》。很多人在三幅画前驻足,轻声讨论着红裙与白球鞋的故事。林晚站在画前,牵着陆屿的手,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幸福。
许曼走过来,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以后的路还很长,不管是画画,还是生活,都要像红裙一样热情,像白球鞋一样踏实。”
林晚和陆屿点点头,望向窗外——阳光正好,梧桐叶在风中轻轻摇晃,远处的天空很蓝,像一幅未完成的油画。他们知道,属于他们的红裙与白球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又在救你的‘废品’啊?”门口传来轻快的脚步声,苏晓背着画夹探进头,白色帆布鞋上沾着几点钴蓝颜料,“下午系里要评毕业创作初稿,你那幅《红裙》改完没?”
林晚直起身,指腹蹭过画布上一道浅红的痕迹——那是上周试色时不小心蹭上的,像一滴凝固的血。“还没,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她望向窗外,楼下的梧桐叶正簌簌往下掉,落在红砖路上,像撒了一地碎金。去年这个时候,她还跟着许曼学姐在这儿写生,学姐总穿一条酒红色的连衣裙,搭配洗得发白的白球鞋,画笔在她手里转得飞快,画布上的向日葵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画框。
苏晓走过来,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窗外:“想许曼学姐了?也是,她要是还在,肯定能给你提提意见。”
林晚没说话,伸手从抽屉里翻出一个铁盒——那是许曼毕业时留给她的,里面装着半支镉红颜料,还有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写着:“红是最烈的色,要画进心里的光。”当时她还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直到今年开始准备毕业创作,她才明白,有些颜色不是靠调和就能画出味道的,得掺着自己的日子。
下午的评图课在阶梯教室,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系里的老教授陈砚之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一支银色钢笔,眉头皱得能夹碎纸。林晚抱着画框站在讲台上时,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画布上的女孩穿着红裙,站在美院的梧桐树下,脚下是一双白球鞋,但裙摆的褶皱处总显得僵硬,像被冻住的火焰。
“你的红裙没有‘呼吸’。”陈教授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砸在林晚心上,“你想表达青春,可青春不是僵在那里的,它是动的,是风吹过裙摆时的弧度,是白球鞋踩过水洼时溅起的水花。”
周围传来细碎的议论声,林晚低着头,手指攥紧了画框的木边。她知道陈教授说得对,可她怎么也画不出那种“动”——自从许曼学姐去年突然退学后,她总觉得心里缺了一块,连带着画笔都变得沉重。
评图课结束后,林晚抱着画框走在校园里,路过展厅时,瞥见里面挂着许曼的毕业作品——《初绽》,画的是一个穿红裙的女孩在画室里调色,阳光落在她的白球鞋上,像撒了一层碎钻。那是四年前的作品,至今还挂在美院的优秀作品展里,下面的标签写着“许曼,2020级油画系”,只是后面没有像其他作品那样,标注“现就读于XX美院研究生”或“任职于XX画廊”。
她站在画前看了很久,直到展厅管理员过来提醒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走出展厅时,手机响了,是妈妈打来的:“晚晚,国庆回家吗?你爸说想看看你的毕业创作。”
林晚望着天边渐渐沉下去的夕阳,轻声说:“可能回不去了,稿子还没改好。”
挂了电话,她抱着画框往画室走,路过操场时,看到一个穿白球鞋的男生正在打篮球,汗水浸湿了他的蓝色球衣,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男生投篮的瞬间,风吹起他的衣角,林晚突然停下脚步——她好像知道自己的画缺什么了,是那种鲜活的、带着汗水和阳光味道的“生命力”。
她转身跑回画室,把画框放在画架上,挤了一大块镉红颜料,用松节油调开,然后拿起画笔,在女孩的裙摆处添了几笔飘逸的线条,又在白球鞋旁边画了几滴水渍。当最后一笔落下时,窗外的月亮已经升了起来,画室里只剩下颜料的味道和她急促的呼吸声。
第二天早上,林晚是被画室的门轴声吵醒的。她昨晚趴在画架旁睡着了,脸上还沾着一点红色颜料。抬头一看,是同系的男生陆屿,他手里提着两个豆浆包子,白球鞋上沾着和昨天一样的钴蓝颜料。
“醒了?”陆屿把早餐放在桌子上,目光落在画架上的《红裙》上,“改完了?比昨天生动多了。”
林晚揉了揉眼睛,走到画前仔细看了看——果然,添了那几笔后,红裙像是被风吹起来了,白球鞋旁边的水渍也让画面多了几分生活气息。“昨天看你打篮球,突然有灵感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伸手擦掉脸上的颜料。
陆屿挑了挑眉:“原来我的篮球还能当艺术素材?早知道多投几个漂亮的球了。”
两人坐在画室的地板上吃早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纸上,暖融融的。林晚想起第一次见陆屿的场景,是大一的素描课,他坐在她旁边,手里的炭笔飞快地在纸上移动,画的是窗外的梧桐树,枝桠的线条凌厉又舒展。当时她不小心把橡皮擦掉在了地上,陆屿帮她捡起来时,她看到他白球鞋上沾着炭粉,像撒了一层黑雪。
“你毕业创作准备画什么?”林晚咬了一口包子,含糊地问。
“还没定,想画一组关于老画室的系列。”陆屿指了指画室的墙壁,“你看这些划痕,还有墙上的颜料渍,都是美院的故事。”他顿了顿,又说,“我听说你在找许曼学姐的消息?”
林晚手里的包子顿了一下,点点头:“去年她突然退学,连联系方式都换了,我想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陆屿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好像见过她一次,就在上个月,在市中心的美术馆。她穿了一条黑色的裙子,还是穿白球鞋,在看一个油画展。我想跟她打招呼,可她好像没看见我,很快就走了。”
林晚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她有没有说什么?或者提到要去哪里?”
“没来得及问,她走得挺急的。”陆屿看着她急切的样子,补充道,“不过我记得那个美术馆当时在办‘新锐艺术家邀请展’,或许她和参展的艺术家认识?”
吃完早餐,林晚立刻收拾东西,想去市中心的美术馆看看。陆屿拦住她:“别急,那个展览上周就结束了。不过我可以帮你查一下参展艺术家的名单,说不定能找到线索。”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一边改毕业创作,一边等陆屿的消息。她把《红裙》又修改了几遍,在女孩的手里加了一支画笔,画纸上还留着一点未干的红色颜料,像是刚画完的样子。苏晓看到后,忍不住感叹:“现在这幅画,终于有‘许曼学姐的味道’了。”
周五下午,陆屿拿着一张打印好的名单来找林晚:“参展艺术家里面,有一个叫周棠的,她是许曼学姐的研究生导师,以前在咱们学校教过书。”
“周棠老师?”林晚记得这个名字,大一的时候,周老师还来系里开过讲座,讲的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当时许曼学姐就坐在第一排,听得特别认真。
“我查了周老师的工作室地址,就在美术馆旁边的创意园里。”陆屿把地址递给林晚,“要不要一起去?正好我也想向周老师请教一下毕业创作的问题。”
周六早上,林晚特意穿了一条浅红色的连衣裙,搭配一双白色的帆布鞋——这是她模仿许曼学姐的穿搭,希望能让周老师更容易想起许曼。陆屿则穿了一件白色的衬衫,牛仔裤,还是那双沾着颜料的白球鞋。
创意园里种满了爬山虎,周棠的工作室在三楼,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棠工作室”。林晚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一个穿着灰色毛衣的女人,头发挽成一个低髻,手里还拿着一支画笔。“你们是?”
“周老师您好,我是美院油画系的林晚,这是我的同学陆屿。”林晚赶紧介绍自己,“我们想向您请教一些关于毕业创作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想问问您,您认识许曼学姐吗?”
周老师听到“许曼”的名字,眼神暗了一下,侧身让他们进来:“进来吧,我知道你们找她。”
工作室里摆满了画架,墙上挂着很多风景油画,色彩明亮,笔触细腻。周老师给他们倒了两杯茶,坐在沙发上,慢慢说:“许曼是我最得意的学生,去年她退学,是因为家里出了点事——她妈妈得了重病,需要人照顾。”
林晚的心沉了一下:“那她现在还好吗?还在画画吗?”
“她现在在一家画廊做策展助理,利用业余时间画画。”周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照片,递给林晚,“这是上个月我们一起吃饭时拍的,你看,她还是喜欢穿白球鞋。”
照片里的许曼留着短发,穿了一件黑色的外套,搭配一条牛仔裤,脚下果然是一双白色的帆布鞋,鞋边沾着一点颜料渍。她手里拿着一杯咖啡,笑得很温柔,和林晚记忆里那个穿着红裙、意气风发的学姐相比,多了几分沉稳。
“我可以联系到她吗?”林晚急切地问。
周老师点点头,给了林晚一个微信号:“她现在很忙,但看到你的消息,应该会回复的。”
从工作室出来,林晚立刻加了许曼的微信,验证消息写着:“学姐,我是林晚,想跟你聊聊毕业创作。”没过多久,微信就通过了验证,许曼发来一条消息:“晚晚,好久不见,下周我有空,咱们可以在美院附近的咖啡馆见一面。”
林晚看着手机屏幕,忍不住笑了起来,阳光落在她的白球鞋上,像撒了一层金色的粉末。陆屿站在旁边,看着她开心的样子,也笑了:“这下可以放心了吧?你的毕业创作,说不定还能得到学姐的指导。”
约定见面的那天,林晚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了咖啡馆。咖啡馆就在美院对面,门口种着几盆向日葵,和许曼学姐以前最喜欢画的花一样。她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一杯拿铁,手里拿着一本素描本,无意识地画着窗外的梧桐叶。
“晚晚?”
熟悉的声音传来,林晚抬头一看,许曼正站在门口,穿了一条米白色的连衣裙,搭配一双白色的帆布鞋,头发比照片里长了一点,扎成一个低马尾。虽然没穿红裙,但林晚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那双眼睛还是那么亮,像盛着星光。
“学姐!”林晚赶紧站起来,差点碰倒桌上的咖啡杯。
许曼走过来坐下,笑着说:“好久不见,你都长这么高了。”她的目光落在林晚的素描本上,“还在画速写?以前你总说速写是最难的,现在看起来进步很大。”
林晚不好意思地把素描本收起来:“还是会经常练,不过比起学姐你,还差得远呢。”她顿了顿,又说,“学姐,我听说阿姨的事了,你现在还好吗?”
许曼端起桌上的柠檬水喝了一口,轻声说:“好多了,上个月刚做完手术,恢复得不错。去年突然退学,没来得及跟你们告别,让你担心了。”
“我就是想知道你好不好,还在不在画画。”林晚看着许曼,“周老师说你现在在画廊做策展助理,还在坚持画画吗?”
“当然,再忙也会抽时间画。”许曼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林晚,“这是我最近画的速写,都是一些生活场景,你看看。”
本子里的速写线条流畅,有菜市场的老人、路边的流浪猫、地铁里的上班族,每一幅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其中有一幅画的是一个穿红裙的女孩,站在画室里,手里拿着画笔,脚下是一双白球鞋——和林晚的《红裙》有着惊人的相似。
“学姐,你也画了红裙和白球鞋?”林晚惊讶地问。
许曼笑了笑:“这是我去年在医院陪我妈时画的,当时看到一个护士穿了一条红裙,搭配白球鞋,觉得特别有生命力。红裙代表热情,白球鞋代表踏实,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学艺术的人最需要的东西吗?”
林晚突然明白了陈教授说的“呼吸”——她之前画的红裙,只是一个符号,而许曼画的红裙,里面藏着生活的温度。“学姐,我这次找你,是想让你看看我的毕业创作。”她拿出手机,打开存好的《红裙》照片,“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你能帮我提提意见吗?”
许曼仔细看着照片,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你看这里,裙摆的褶皱可以再柔和一点,风吹过的时候,不是整齐的弧度,而是不规则的、带着随意的感觉。还有白球鞋,你可以在鞋边加一点磨损的痕迹,这样更真实——我们的白球鞋,哪有不沾颜料、不被磨坏的呢?”
林晚认真地听着,把许曼的建议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学姐,你当时的毕业作品《初绽》,我每次去展厅都会看,那幅画里的红裙和白球鞋,是你自己的写照吗?”
“算是吧。”许曼的目光飘向窗外,像是在回忆过去,“当时我刚上研究生,对未来充满期待,觉得自己就像那朵初绽的花,想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画画里。现在虽然经历了一些事,但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从来没变过。”
两人聊了很久,从毕业创作聊到美院的变化,从以前的专业课聊到现在的生活。许曼告诉林晚,她打算明年辞职,专心准备个人画展,主题就叫“红裙与白球鞋”,想把这些年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都画进去。
“晚晚,你的《红裙》很有潜力,”许曼看着林晚,认真地说,“别害怕把自己的故事画进去,艺术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你的红裙里,藏着你的青春,你的迷茫,你的热爱,这些都是最珍贵的东西。”
离开咖啡馆的时候,夕阳正好落在美院的穹顶上,镀上了一层金色。许曼要去医院看妈妈,林晚送她到路口。分别的时候,许曼拍了拍林晚的肩膀:“加油,我等着看你的毕业展,也等着和你在我的画展上见面。”
林晚点点头,看着许曼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她穿着米白色的连衣裙,白色的帆布鞋踩在石板路上,步伐坚定又从容。林晚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白球鞋,突然觉得充满了力量。
回到画室,林晚立刻拿出画框,按照许曼的建议修改《红裙》。她用细画笔在裙摆处添了几笔不规则的线条,又在白球鞋的鞋边加了一点灰色的磨损痕迹,还在画纸上多画了几滴未干的颜料——就像她自己每次画画时,不小心滴在纸上的那样。
改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林晚站在画前,看着画布上的女孩——她穿着红裙,手里拿着画笔,脚下是一双带着磨损痕迹的白球鞋,站在洒满阳光的画室里,眼里闪着光。这一刻,林晚终于觉得,这幅画“活”了。
距离毕业展还有一个月的时候,美院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林晚把《红裙》送到展厅时,苏晓正在挂她的作品——一幅名为《色彩狂欢》的抽象画,画面上满是鲜艳的色块,像打翻了的颜料盘。
“晚晚,你的《红裙》终于定稿了!”苏晓看到画,忍不住感叹,“现在这幅画,比之前有灵气多了,尤其是这双白球鞋,看着就像咱们平时穿的那样,特别真实。”
林晚笑了笑,帮苏晓调整画的位置:“多亏了许曼学姐的指导,还有陆屿帮我找线索。”
提到陆屿,苏晓挤了挤眼睛:“说起来,你和陆屿最近走得挺近的嘛,他帮你查许曼学姐的消息,还陪你去见周老师,是不是对你有意思啊?”
林晚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转移话题:“别瞎说,我们就是同学。对了,你的《色彩狂欢》改得怎么样了?陈教授有没有提意见?”
苏晓撇了撇嘴:“陈教授说我太追求色彩的浓烈,忽略了情感的表达。不过我觉得,抽象画就是要张扬一点,不然怎么叫‘狂欢’呢?”
两人正说着,陆屿推着一个画架走了进来,上面是他的毕业作品——《老画室的记忆》,画的是美院老画室的场景:斑驳的墙壁上沾着颜料渍,老旧的画架并排放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道长长的光带。画的角落里,还画了一双白色的帆布鞋,鞋边沾着炭粉,像极了大一那年林晚第一次见他时的样子。
“陆屿,你的画也太有感觉了吧!”苏晓忍不住赞叹,“这老画室我都快忘了是什么样子了,看了你的画,突然想起大一的素描课。”
陆屿笑了笑,目光落在林晚的《红裙》上:“你的画也很好,现在看起来,就像能听到红裙飘动的声音。”
林晚的心跳漏了一拍,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画框的挂钩。苏晓看在眼里,偷偷笑了笑,识趣地走开了。
展厅里只剩下林晚和陆屿,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下周就是毕业展预展了,紧张吗?”陆屿轻声问。
“有点。”林晚点点头,“不知道评委会不会喜欢我的画。”
“肯定会的。”陆屿看着她,眼神很认真,“你的画里有真情实感,这是最难得的。就像许曼学姐说的,艺术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你的《红裙》里,有你的青春,有你的故事,这些都是能打动人的。”
林晚抬起头,正好对上陆屿的目光,他的眼睛很亮,像盛满了星光。她突然想起上次在咖啡馆,许曼学姐说的话:“红裙代表热情,白球鞋代表踏实,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学艺术的人最需要的东西吗?”或许,她的热情不仅在画里,也在眼前这个人的眼里。
毕业展预展那天,许曼也来了。她穿着一条酒红色的连衣裙,搭配一双白色的帆布鞋,和林晚记忆里那个意气风发的学姐一模一样。看到林晚的《红裙》时,许曼忍不住停下脚步,眼里满是欣慰:“晚晚,你做到了,这幅画里有光。”
林晚激动地抱住许曼:“学姐,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可能到现在都找不到方向。”
“是你自己有天赋,也够努力。”许曼拍了拍她的背,“你看,很多人都在看你的画。”
林晚顺着许曼的目光看去,展厅里的人都围在《红裙》前,小声议论着。陈教授也在其中,他手里拿着一支钢笔,眉头舒展着,点了点头:“这幅画终于有了‘呼吸’,红裙是活的,白球鞋也是活的,很好。”
陆屿走到林晚身边,递给她一杯柠檬水:“恭喜你,你的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林晚接过水杯,看着陆屿的白球鞋——今天他特意擦干净了鞋上的颜料,看起来很干净,但鞋边还是有一点磨损的痕迹,是常年画画留下的印记。“你的《老画室的记忆》也很好,刚才我看到周老师在你画前站了很久。”
“是吗?那太好了。”陆屿笑了起来,阳光落在他的脸上,很温柔。
预展结束后,许曼拉着林晚和陆屿去了咖啡馆。她拿出手机,给他们看自己正在准备的画展草图:“我打算把‘红裙与白球鞋’分成三个系列,分别是‘青春’‘成长’‘绽放’,你们的毕业作品,如果不介意的话,我想放在‘青春’系列里,作为特邀作品展出。”
林晚和陆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当然愿意!”林晚赶紧说,“能和学姐的作品一起展出,是我们的荣幸。”
许曼笑了笑:“其实应该是我谢谢你们,你们的作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青春,也让这个画展更有意义。”
那天晚上,林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大一刚入学时,第一次看到许曼学姐的《初绽》,心里满是羡慕;想起准备毕业创作时的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起和陆屿一起找许曼学姐的线索,一起修改毕业作品的日子。
她拿起手机,给陆屿发了一条消息:“谢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
没过多久,陆屿回复了:“我也是,能和你一起为了梦想努力,很开心。毕业展结束后,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那里有很美的星空,适合画画。”
林晚看着手机屏幕,忍不住笑了起来,窗外的月光落在她的白球鞋上,像撒了一层银粉。她知道,她的青春不仅有红裙和白球鞋,还有画笔、梦想,以及身边那个穿着白球鞋的男生。
毕业展正式开展那天,林晚的《红裙》和陆屿的《老画室的记忆》被挂在了一起,旁边就是许曼的《初绽》。很多人在三幅画前驻足,轻声讨论着红裙与白球鞋的故事。林晚站在画前,牵着陆屿的手,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幸福。
许曼走过来,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以后的路还很长,不管是画画,还是生活,都要像红裙一样热情,像白球鞋一样踏实。”
林晚和陆屿点点头,望向窗外——阳光正好,梧桐叶在风中轻轻摇晃,远处的天空很蓝,像一幅未完成的油画。他们知道,属于他们的红裙与白球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