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的夕阳早沉了,只剩下高窗里漏进来的半缕残光,在满地画稿上淌成淡金的河。二锅头的瓶盖被我拧开时,“咔嗒”一声脆响,在寂静里显得格外突兀。酒瓶口还沾着上午的酒渍,风干后结了层淡白的盐,我倒出些酒在掌心,酒精的烈气瞬间窜进鼻腔,呛得我偏过头咳嗽——这廉价白酒的劲,比我画里用的松节油还要冲。
周苓就坐在我对面的画稿堆上,膝盖曲起,双臂环着腿。我看见她伸手接酒时,指尖还在微微发颤,想来是酒精擦过皮肤时的凉,刺得她没缓过来。她的掌心盛着酒,轻轻覆在锁骨处那道淡蓝的颜料痕上——那是下午我蹭上去的群青,此刻半干半黏,被酒精一浸,立刻化开道浅蓝的水痕。她擦得很轻,像怕碰坏了什么,指尖在皮肤上打圈,蓝痕便顺着指腹晕开,渐渐淡成了雾,最后只剩皮肤下隐隐的青,像块藏在肉里的玉。
我自己擦手臂上的赭石时,才觉出颜料早嵌进了皮肤的纹路里。酒精一沾,先是刺骨的凉,接着就烧了起来,像把烧红的铁浸进冷水,疼得我倒抽口气。那些干涸的颜料硬块,在掌心的摩擦下渐渐松脱,混着汗和酒精,在皮肤上淌成浑浊的溪流,最后滴落在身下的宣纸上,晕出小小的深色圆点——像我父亲当年在画稿上点的苔痕,只是此刻的痕迹,多了些狼狈的烟火气。
衣服扔在一旁的铁桶边,我的那件白T恤早成了调色盘,钴蓝、朱砂、柠檬黄混在一起,干硬的布料硬得能刮伤人,领口处还沾着几根周苓的头发,浅棕色的,缠在颜料硬块里,像画里没挑干净的纤维。周苓的衬衫更甚,浅灰的布料被朱砂染出大片暗红,下摆处还有道被画稿勾破的口子,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棉质背心边。两件衣服瘫在地上,真像两具蜕下的旧皮囊,连带着下午那些疯癫的、灼热的情绪,都被晾在了渐渐冷下来的空气里。
沉默漫上来时,我听见仓库铁皮屋顶被风吹得“哐当”响。远处不知哪里传来狗吠,很轻,像从很远的地方飘过来,混着酒精挥发的气息,倒让人觉得安稳。周苓先站起来,背对着我扣衬衫的纽扣。她的脊椎骨节在单薄的衬衫下清晰可见,像串小小的玉珠,随着她扣纽扣的动作轻轻起伏。我看见她指尖在背后摸索,偶尔碰到没扣准的扣眼,便轻轻“唔”一声,那细微的声响,在寂静里像根羽毛,轻轻扫过心尖。
我穿上裤子时,布料蹭过腰腹的颜料痕,还带着点未干的黏腻。摸烟盒时,指尖先碰到了盒里皱巴巴的烟纸,还有半根被压弯的烟。打火机打了三次才着,火苗在夜色里颤了颤,映得周苓的侧脸亮了一瞬——她的耳垂上还沾着点淡蓝的颜料,像颗碎掉的星。辛辣的烟雾吸进肺里时,我猛地咳了两声,胸口的闷疼才稍稍缓解,那阵突如其来的空茫,像潮水般退下去些——下午太疯了,疯得像把这些年攒的劲都用完了,此刻只剩满身的疲惫,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慌。
“我父亲……”我开口时,才发现声音哑得厉害,像被砂纸磨过,每个字都带着疼,“他还说了什么?”
周苓转过身,头发还没理整齐,几缕碎发贴在脸颊上,沾着点未擦净的绯红——那是下午酒精和心跳撞出来的颜色,此刻在夜色里,倒显得柔和。她的眼尾还带着点疲惫的慵懒,像刚睡醒的猫,可眼神已经亮了,清亮得像西北的月亮,能照见人心里的影子。“他说,您如果看到了,自然会懂。如果没看到,或者看到了也不懂,那就算了。”
她说话时,手已经伸向了那个铁盒——就是下午装写生稿的那个,铁皮上锈了几道痕,是岁月磨出来的。她蹲下去,指尖在一叠写生稿上轻轻拂过,那些纸页发出“沙沙”的响,像风吹过草地。最后,她从最底下抽出本小册子,薄薄的,页面已经黄得发脆,边缘卷得像浪花,封面上用毛笔写着“心相”两个字,墨色已经淡了,却依旧能看出笔锋的劲——那是父亲的字,我太熟了,他写“心”字时,总爱把卧钩拉得很长,像道没画完的弧线。
“这是他一生画画的心得。”周苓把册子递过来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我的手,她的手很凉,像刚摸过仓库里的铁皮,“他说,技巧学校里能教,但这个,得看缘分。”
我接过册子时,手指控制不住地发颤。纸页很薄,一摸就知道是早年的宣纸,带着点旧纸特有的霉味,还混着点松节油的淡香——想来父亲当年总把它带在身边,画到兴起时,就掏出来记两笔。翻开第一页,就是父亲潦草的笔记,墨渍溅在纸边上,像不小心泼上去的颜料。字里行间夹着很多草图,有的是半朵荷花,有的是几笔山水,还有的是人物的侧脸,线条狂野,没什么章法,却透着股活气,像困在纸里的火焰。
笔记里写的不是如何调墨、如何运笔,而是如何“看”——看夕阳时,要记住光落在草叶上的温度;看雨时,要听雨滴砸在青瓦上的节奏;看人的眼睛时,要摸透那里面藏着的情绪,是喜是悲,是苦是甜。还有一句,被父亲用红笔圈了起来:“画不是画山水,是画心里的山水;画不是画人,是画人心里的魂。”
这是我以前最嗤之以鼻的“疯话”。那时候我刚出名,满脑子都是技巧、构图、市场,觉得父亲这些话太虚,太不切实际。可此刻读着,每一个字都像锤子,砸在心上,疼得我眼眶发热。我想起那些年,我为了迎合苏曼的收藏,画了多少精致却没魂的画,那些画里有漂亮的山水,有精致的人物,却没有一点我自己的东西——就像没有灵魂的木偶,再好看,也是死的。
“你为什么帮我?”我合上册子,指尖还停在那行红圈的字上,抬头看向周苓。仓库里的夜色更浓了,月光从高窗里漏进来,照在她的脸上,能看见她睫毛的影子,像两道淡墨的线。
周苓低下头,用脚尖轻轻蹭着地上一摊干涸的紫色——那是下午我泼在画纸上的钴蓝和朱砂混出来的颜色,此刻干硬得像块石头。她的脚尖很轻,蹭了两下,就停下了,声音也轻,像怕惊到什么:“我父亲……以前是陈老师的粉丝。”她顿了顿,指尖抠了抠铁盒的边缘,“很多年前,他去西北写生,遇上山洪,是陈老师拉了他一把。后来我父亲病了,临走前,把这个铁盒交给我,说有一天如果陈老师您需要,就交给您。”
原来如此。一段藏在岁月里的因果,像父亲画里的暗线,平时看不见,到了某个时刻,才忽然显出来。我看着周苓,她的眉眼间,其实有几分像她父亲——尤其是那双眼睛,亮得很,带着股韧劲,像西北沙漠里的胡杨,不管风沙多大,都能立着。
“你现在看到了,”我自嘲地笑了笑,手指指了指周围的画稿和空酒瓶,那些画稿在月光下,像一片片破碎的色纸,“我可能不是你父亲以为的那种大师。我只是个失败者——画不出好画,留不住爱人,连自己想走的路,都走不下去。”
“不。”周苓猛地抬起头,眼神坚定得像块石头,她的目光扫过那些铺满地的画稿,那些狂野的色块、扭曲的线条,在她眼里,竟像是有了生命,“我觉得……这才是艺术该有的样子。活的,痛的,真的。”
她的话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我心深处的死水。我愣了愣,看着那些画稿——下午被我们碾压过的画稿,颜料晕得一塌糊涂,线条揉得歪歪扭扭,可此刻在月光下,竟透着股蓬勃的劲,像野草从石缝里钻出来,不管不顾地长。我忽然明白,这些年我追求的精致,其实是把自己困在了笼子里,而下午那些不管不顾的泼墨,那些带着痛和热的笔触,才是真正的我,才是父亲说的“心里的山水”。
那天晚上,我们没有离开仓库。我摸遍了口袋,只剩四十三块五毛钱,都给了周苓。她去仓库外的小卖部买东西时,我坐在画稿堆上,又翻开了《心相》。月光落在纸页上,父亲的笔记像活了过来,那些潦草的字,那些狂野的草图,都在跟我说:“陈迹,别丢了自己。”
周苓回来时,怀里抱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袋面包、两瓶矿泉水,还有一条灰色的毛毯。面包是最便宜的那种,干硬得像块砖,矿泉水瓶上还凝着水珠,凉得能冰到手。我们裹着毛毯,靠在冰冷的铁皮墙边,毛毯上有股淡淡的洗衣粉味,混着仓库里的颜料味,竟让人觉得安心。
我掰了半块面包递给周苓,她接过去,小口小口地啃着,眼睛却看着我,像在等我说什么。我便开始说——说美院的往事,说师父拿着戒尺敲我的手,说我第一次画出让自己满意的画时,在画室里哭了一整晚;说苏曼,说她如何捧着我的画,说我是“最有天赋的画家”,又如何在我坚持要改风格时,冷冷地说“你这样的画,没人会买”;说我这些年的挣扎,说我把自己关在仓库里,想画却画不出来,想放弃却又不甘心。
大多时候,都是我在说,她在听。她不插嘴,只是偶尔点点头,或者轻轻“嗯”一声。她的倾听是沉默的,却很专注——她的眼睛一直看着我,里面有光,像星星,能接住我所有的愤懑、迷茫,还有那一点点不甘熄灭的火星。我说起自己画不出画时的痛苦,她的手指轻轻碰了碰我的手背,很轻,却像一道暖流,顺着指尖,流进了我心里。
夜深了,仓库里的温度骤降,铁皮墙凉得像冰。我们依偎在一起取暖,毛毯下的身体还残留着颜料的颗粒感,蹭在皮肤上,有点痒,却很真实。周苓的手很凉,我握住,揣进怀里——我的掌心很暖,能把她的手捂热。她没有拒绝,只是轻轻往我身边靠了靠,头靠在我的肩膀上,呼吸很轻,像风吹过纸页。
酒精的劲还没过去,加上这几天的疲惫,我很快就沉沉睡去。没有梦,没有过去的烦恼,也没有未来的迷茫。我只记得,怀里的手很暖,身边的人很静,仓库外的风声很轻,还有《心相》里父亲的话,像颗星火,在我心里,慢慢亮了起来。
周苓就坐在我对面的画稿堆上,膝盖曲起,双臂环着腿。我看见她伸手接酒时,指尖还在微微发颤,想来是酒精擦过皮肤时的凉,刺得她没缓过来。她的掌心盛着酒,轻轻覆在锁骨处那道淡蓝的颜料痕上——那是下午我蹭上去的群青,此刻半干半黏,被酒精一浸,立刻化开道浅蓝的水痕。她擦得很轻,像怕碰坏了什么,指尖在皮肤上打圈,蓝痕便顺着指腹晕开,渐渐淡成了雾,最后只剩皮肤下隐隐的青,像块藏在肉里的玉。
我自己擦手臂上的赭石时,才觉出颜料早嵌进了皮肤的纹路里。酒精一沾,先是刺骨的凉,接着就烧了起来,像把烧红的铁浸进冷水,疼得我倒抽口气。那些干涸的颜料硬块,在掌心的摩擦下渐渐松脱,混着汗和酒精,在皮肤上淌成浑浊的溪流,最后滴落在身下的宣纸上,晕出小小的深色圆点——像我父亲当年在画稿上点的苔痕,只是此刻的痕迹,多了些狼狈的烟火气。
衣服扔在一旁的铁桶边,我的那件白T恤早成了调色盘,钴蓝、朱砂、柠檬黄混在一起,干硬的布料硬得能刮伤人,领口处还沾着几根周苓的头发,浅棕色的,缠在颜料硬块里,像画里没挑干净的纤维。周苓的衬衫更甚,浅灰的布料被朱砂染出大片暗红,下摆处还有道被画稿勾破的口子,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棉质背心边。两件衣服瘫在地上,真像两具蜕下的旧皮囊,连带着下午那些疯癫的、灼热的情绪,都被晾在了渐渐冷下来的空气里。
沉默漫上来时,我听见仓库铁皮屋顶被风吹得“哐当”响。远处不知哪里传来狗吠,很轻,像从很远的地方飘过来,混着酒精挥发的气息,倒让人觉得安稳。周苓先站起来,背对着我扣衬衫的纽扣。她的脊椎骨节在单薄的衬衫下清晰可见,像串小小的玉珠,随着她扣纽扣的动作轻轻起伏。我看见她指尖在背后摸索,偶尔碰到没扣准的扣眼,便轻轻“唔”一声,那细微的声响,在寂静里像根羽毛,轻轻扫过心尖。
我穿上裤子时,布料蹭过腰腹的颜料痕,还带着点未干的黏腻。摸烟盒时,指尖先碰到了盒里皱巴巴的烟纸,还有半根被压弯的烟。打火机打了三次才着,火苗在夜色里颤了颤,映得周苓的侧脸亮了一瞬——她的耳垂上还沾着点淡蓝的颜料,像颗碎掉的星。辛辣的烟雾吸进肺里时,我猛地咳了两声,胸口的闷疼才稍稍缓解,那阵突如其来的空茫,像潮水般退下去些——下午太疯了,疯得像把这些年攒的劲都用完了,此刻只剩满身的疲惫,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慌。
“我父亲……”我开口时,才发现声音哑得厉害,像被砂纸磨过,每个字都带着疼,“他还说了什么?”
周苓转过身,头发还没理整齐,几缕碎发贴在脸颊上,沾着点未擦净的绯红——那是下午酒精和心跳撞出来的颜色,此刻在夜色里,倒显得柔和。她的眼尾还带着点疲惫的慵懒,像刚睡醒的猫,可眼神已经亮了,清亮得像西北的月亮,能照见人心里的影子。“他说,您如果看到了,自然会懂。如果没看到,或者看到了也不懂,那就算了。”
她说话时,手已经伸向了那个铁盒——就是下午装写生稿的那个,铁皮上锈了几道痕,是岁月磨出来的。她蹲下去,指尖在一叠写生稿上轻轻拂过,那些纸页发出“沙沙”的响,像风吹过草地。最后,她从最底下抽出本小册子,薄薄的,页面已经黄得发脆,边缘卷得像浪花,封面上用毛笔写着“心相”两个字,墨色已经淡了,却依旧能看出笔锋的劲——那是父亲的字,我太熟了,他写“心”字时,总爱把卧钩拉得很长,像道没画完的弧线。
“这是他一生画画的心得。”周苓把册子递过来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我的手,她的手很凉,像刚摸过仓库里的铁皮,“他说,技巧学校里能教,但这个,得看缘分。”
我接过册子时,手指控制不住地发颤。纸页很薄,一摸就知道是早年的宣纸,带着点旧纸特有的霉味,还混着点松节油的淡香——想来父亲当年总把它带在身边,画到兴起时,就掏出来记两笔。翻开第一页,就是父亲潦草的笔记,墨渍溅在纸边上,像不小心泼上去的颜料。字里行间夹着很多草图,有的是半朵荷花,有的是几笔山水,还有的是人物的侧脸,线条狂野,没什么章法,却透着股活气,像困在纸里的火焰。
笔记里写的不是如何调墨、如何运笔,而是如何“看”——看夕阳时,要记住光落在草叶上的温度;看雨时,要听雨滴砸在青瓦上的节奏;看人的眼睛时,要摸透那里面藏着的情绪,是喜是悲,是苦是甜。还有一句,被父亲用红笔圈了起来:“画不是画山水,是画心里的山水;画不是画人,是画人心里的魂。”
这是我以前最嗤之以鼻的“疯话”。那时候我刚出名,满脑子都是技巧、构图、市场,觉得父亲这些话太虚,太不切实际。可此刻读着,每一个字都像锤子,砸在心上,疼得我眼眶发热。我想起那些年,我为了迎合苏曼的收藏,画了多少精致却没魂的画,那些画里有漂亮的山水,有精致的人物,却没有一点我自己的东西——就像没有灵魂的木偶,再好看,也是死的。
“你为什么帮我?”我合上册子,指尖还停在那行红圈的字上,抬头看向周苓。仓库里的夜色更浓了,月光从高窗里漏进来,照在她的脸上,能看见她睫毛的影子,像两道淡墨的线。
周苓低下头,用脚尖轻轻蹭着地上一摊干涸的紫色——那是下午我泼在画纸上的钴蓝和朱砂混出来的颜色,此刻干硬得像块石头。她的脚尖很轻,蹭了两下,就停下了,声音也轻,像怕惊到什么:“我父亲……以前是陈老师的粉丝。”她顿了顿,指尖抠了抠铁盒的边缘,“很多年前,他去西北写生,遇上山洪,是陈老师拉了他一把。后来我父亲病了,临走前,把这个铁盒交给我,说有一天如果陈老师您需要,就交给您。”
原来如此。一段藏在岁月里的因果,像父亲画里的暗线,平时看不见,到了某个时刻,才忽然显出来。我看着周苓,她的眉眼间,其实有几分像她父亲——尤其是那双眼睛,亮得很,带着股韧劲,像西北沙漠里的胡杨,不管风沙多大,都能立着。
“你现在看到了,”我自嘲地笑了笑,手指指了指周围的画稿和空酒瓶,那些画稿在月光下,像一片片破碎的色纸,“我可能不是你父亲以为的那种大师。我只是个失败者——画不出好画,留不住爱人,连自己想走的路,都走不下去。”
“不。”周苓猛地抬起头,眼神坚定得像块石头,她的目光扫过那些铺满地的画稿,那些狂野的色块、扭曲的线条,在她眼里,竟像是有了生命,“我觉得……这才是艺术该有的样子。活的,痛的,真的。”
她的话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我心深处的死水。我愣了愣,看着那些画稿——下午被我们碾压过的画稿,颜料晕得一塌糊涂,线条揉得歪歪扭扭,可此刻在月光下,竟透着股蓬勃的劲,像野草从石缝里钻出来,不管不顾地长。我忽然明白,这些年我追求的精致,其实是把自己困在了笼子里,而下午那些不管不顾的泼墨,那些带着痛和热的笔触,才是真正的我,才是父亲说的“心里的山水”。
那天晚上,我们没有离开仓库。我摸遍了口袋,只剩四十三块五毛钱,都给了周苓。她去仓库外的小卖部买东西时,我坐在画稿堆上,又翻开了《心相》。月光落在纸页上,父亲的笔记像活了过来,那些潦草的字,那些狂野的草图,都在跟我说:“陈迹,别丢了自己。”
周苓回来时,怀里抱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袋面包、两瓶矿泉水,还有一条灰色的毛毯。面包是最便宜的那种,干硬得像块砖,矿泉水瓶上还凝着水珠,凉得能冰到手。我们裹着毛毯,靠在冰冷的铁皮墙边,毛毯上有股淡淡的洗衣粉味,混着仓库里的颜料味,竟让人觉得安心。
我掰了半块面包递给周苓,她接过去,小口小口地啃着,眼睛却看着我,像在等我说什么。我便开始说——说美院的往事,说师父拿着戒尺敲我的手,说我第一次画出让自己满意的画时,在画室里哭了一整晚;说苏曼,说她如何捧着我的画,说我是“最有天赋的画家”,又如何在我坚持要改风格时,冷冷地说“你这样的画,没人会买”;说我这些年的挣扎,说我把自己关在仓库里,想画却画不出来,想放弃却又不甘心。
大多时候,都是我在说,她在听。她不插嘴,只是偶尔点点头,或者轻轻“嗯”一声。她的倾听是沉默的,却很专注——她的眼睛一直看着我,里面有光,像星星,能接住我所有的愤懑、迷茫,还有那一点点不甘熄灭的火星。我说起自己画不出画时的痛苦,她的手指轻轻碰了碰我的手背,很轻,却像一道暖流,顺着指尖,流进了我心里。
夜深了,仓库里的温度骤降,铁皮墙凉得像冰。我们依偎在一起取暖,毛毯下的身体还残留着颜料的颗粒感,蹭在皮肤上,有点痒,却很真实。周苓的手很凉,我握住,揣进怀里——我的掌心很暖,能把她的手捂热。她没有拒绝,只是轻轻往我身边靠了靠,头靠在我的肩膀上,呼吸很轻,像风吹过纸页。
酒精的劲还没过去,加上这几天的疲惫,我很快就沉沉睡去。没有梦,没有过去的烦恼,也没有未来的迷茫。我只记得,怀里的手很暖,身边的人很静,仓库外的风声很轻,还有《心相》里父亲的话,像颗星火,在我心里,慢慢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