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苏予锦躺在宽大的双人床上,盯着天花板上模糊的光影,久久无法入睡。米豆睡前那张带着泪痕的脸,和她自己失控的咆哮声,在脑海中交替浮现。她知道自己需要改变,否则不仅会毁掉米豆的快乐童年,也会彻底耗干自己。可是,改变的方向在哪里?她感到一片茫然。
第二天是周六。苏予锦顶着浓重的黑眼圈起床,做好了再次面对一个别扭、对抗的米豆的准备。然而,当她推开米豆的房门时,却发现床上空空如也。心里猛地一沉,她快步走出房间,却听到厨房里传来细微的响动。
她悄悄走到厨房门口,看到了让她鼻酸的一幕。
米豆正踩在小板凳上,笨拙地用微波炉热着牛奶。操作台上有他试着涂抹果酱而弄得一片狼藉的面包片,还有两个磕破了蛋壳、蛋液有些流到外面的煎蛋。小男孩神情专注,嘴唇紧抿,像是在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妈妈,”他看到门口的苏予锦,吓了一跳,随即有些忐忑地小声说,“我……我想给你做早餐。你昨天……好像很累。”
那一刻,苏予锦的泪水毫无预兆地夺眶而出。她快步走上前,甚至忘了关掉微波炉,一把将儿子从小板凳上抱下来,紧紧地搂在怀里,仿佛要将他揉进自己的身体里。滚烫的泪水滴落在米豆的颈窝。
“对不起,米豆,对不起……妈妈是个坏妈妈……”她语无伦次,只剩下最本能的道歉。
米豆起初有些僵硬,随后伸出小手,回抱住妈妈,轻轻拍着她的背:“妈妈不坏。妈妈是最好看的妈妈。”他顿了顿,声音更小了,“我以后做作业……尽量不动。”
孩子的善良和宽容,像一把最柔软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苏予锦心中那扇被疲惫和怨怼锈蚀的门。她意识到,对抗和硬碰硬,只会让双方都伤痕累累。也许,她真的走错了方向。
那天早上,他们一起收拾了厨房的“残局”,吃掉了那些形状古怪但味道还不错的早餐。苏予锦没有像往常一样,吃完立刻催促米豆去写作业。而是坐在他身边,轻声问:“米豆,你觉得妈妈讲题的时候,哪里讲得不好?”
米豆犹豫了一下,才小声说:“你讲得太快了……而且,总是说‘这么简单都不会’,我一听就脑子乱掉了,更想不出来了。”
童言稚语,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苏予锦在焦虑情绪下的样子,催促、否定、缺乏耐心。她深吸一口气,认真地承诺:“好,妈妈以后改。我们慢慢来。如果你听不懂,就告诉妈妈,妈妈换一种方法讲,讲到你听懂为止,好不好?”
米豆睁大了眼睛,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然后用力地点了点头。
从那天起,苏予锦开始有意识地“戒掉”自己的坏情绪。
她不再把辅导作业看作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而是试着把它当成一段特殊的亲子时间。她买来了数学教具,和米豆一起摆弄;她把语文阅读变成角色扮演的游戏;她允许米豆在写作业间隙有几分钟的“放风”时间,活动一下身体。
过程当然是曲折的。米豆还是会走神,还是会遇到难题就畏缩,苏予锦也依然会有忍不住想要发火的瞬间。但每当这时,她会强迫自己停下来,深呼吸,甚至暂时离开书桌去喝口水,冷静一下再回来。她开始学着对米豆说:“这道题是有点难,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而不是“你怎么这么笨!”
苏予锦的努力,像春风化雨,确实让家里的气氛回暖了许多。母子间的对抗减少了,偶尔还能听到书桌前传来轻松的笑声。她为自己和儿子的这点进步感到欣慰,仿佛在漫长的隧道里终于看到了一丝微光。
然而,这缕微光,在现实坚硬的墙壁面前,依然显得脆弱。
随着米豆升入三年级,学业难度陡然增加。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出现了复杂的应用题;语文阅读篇幅变长,要求理解的层次更深,作文更是需要清晰的思路和一定的词汇积累。
苏予锦尝试了所有她能想到的方法。她把数学题编成故事,带着米豆用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讲解题意。米豆在玩的时候眼睛是亮的,可一旦回到抽象的题目本身,那双眼睛里的光就迅速黯淡下去,只剩下茫然和焦躁。
语文更是重灾区。那些要求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在米豆看来如同天书。他无法理解为什么“阳光洒在水面上”就代表了“希望”,也无法从一段描写中提炼出“孤独”的情感。他的作文干巴巴的,颠三倒四,错别字连篇。
“妈妈,我真的不会。”这句话,从之前的赌气顶撞,变成了如今带着哭腔的真挚坦白。那眼神里的无助和自我否定,像针一样扎在苏予锦心上。
她不死心,咨询了儿童心理医生和教育专家,得到的反馈大同小异:孩子智力正常,但可能语言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相对滞后,或者说,他的天赋点根本就不在传统的书本学习上。他擅长动手,观察力敏锐,对自然万物充满好奇,和小伙伴相处时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但这些闪光点,在“成绩”这面唯一的镜子前,显得黯淡无光。
又一次期中考试结束,米豆拿着几乎满江红的成绩单,低着头,不敢看妈妈。苏予锦看着那几个刺眼的“不合格”,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没关系,米豆,我们……我们看看错在哪里了,下次注意。”
可下一次,下下次,情况并没有根本性的好转。辅导作业的时间,从“没有硝烟的战场”,慢慢变成了一种无声的消耗。苏予锦讲解的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疲惫;米豆坐在那里,不再扭动反抗,而是呈现出一种麻木的、听天由命的姿态。那种沉默的放弃,比之前的哭闹顶撞更让苏予锦感到心痛。
她开始接受一个她不愿面对的事实:她的儿子,可能真的不是一块学习的料。这不是态度问题,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就像你无法让一只鱼去爬树,让一只鸟去潜水,强行逼迫,只会让双方都精疲力尽,遍体鳞伤。
一天晚上,她又因为一道讲了三遍米豆依然一脸茫然的数学题而胸口发闷。她习惯性地想提高音量,但看到儿子那缩着脖子、眼神躲闪的样子,那股火气突然就泄了下去,只剩下无边无际的无力感。
她放下铅笔,靠在椅背上,久久没有说话。窗外夜色浓重,映照着室内僵持的母子。
“米豆,”她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如果……如果我们不纠结一定要考很高的分数,只要上课你用心听了。按时完成作业。只要尽力了,你觉得可以吗?”
米豆猛地抬起头,眼睛里充满了难以置信,还有一丝小心翼翼的希冀:“真……真的吗?妈妈你不会生气?”
“妈妈会失望,”苏予锦坦诚地看着他,心里酸楚,“但妈妈更生气的,是看到你不快乐,看到你害怕学习的样子。”她伸出手,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头发,“我们以后,把能学会的学会,实在学不会的,就不勉强了,好不好?但是,答应妈妈,在学校要遵守纪律,要认真听讲,哪怕听不懂,态度要在。不能偷懒。可以吗?”
米豆愣了几秒,然后用力地点了点头,眼圈迅速地红了。他没有说话,但那种如释重负的表情,比任何语言都让苏予锦震撼。原来,这段日子,压垮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困难,更是来自母亲那份沉重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那天晚上,苏予锦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哭了很久。那是一种混杂着放弃的挫败、对未来的忧虑,以及一种奇异的、解脱般的轻松。她仿佛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枷锁,虽然前路依旧迷茫,但至少,她不必再拖着儿子在那条他注定走不快的赛道上拼命狂奔了。
她给南乔发了一条很长的信息,平静地讲述了她的决定:“我尽力了,但可能米豆的天赋不在这里。我不能再以牺牲他的快乐和自信为代价,去追求一个达不到的成绩标准。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善良、正直、自食其力的人,至于成绩,我们顺其自然吧。”
南乔的回复隔了很久才来,只有简单的几个字:“辛苦了,按你说的做吧。”
从此,苏予锦对米豆的学习要求降到了最低限度:完成基础作业,掌握最核心的知识点。她不再纠结于那些拔高的难题,不再因为排名而焦虑。她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陪伴米豆做他喜欢的事情:去科技馆动手操作,去野外观察动植物,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篮球队……
米豆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起来,在家里也变得活泼了。虽然他的成绩单依然不好看,但苏予锦学会了对那几个“合格”视而不见,转而去找老师表扬他“热爱劳动”、“团结同学”、“动手能力强”的评语。
只是,每当家长会,听到别的家长讨论孩子的奥数成绩、英语考级时;每当看到同事炫耀自家孩子的奖状时,苏予锦的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难以言说的涩意。那是一种被主流价值评判体系边缘化的落寞,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放弃的不甘。
但她看着身边那个因为投进一个球而欢呼雀跃、因为发现一只奇怪昆虫而兴奋不已的儿子,又会慢慢平静下来。
这世间路有千万条,或许她的米豆,只是注定要走一条更蜿蜒、更少人迹的小路。而她能做的,就是放下那份“无能为力”的执念,陪着他,在这条小路上,慢慢走,欣赏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风景。至少,她的孩子,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呼吸得自由一些了。
第二天是周六。苏予锦顶着浓重的黑眼圈起床,做好了再次面对一个别扭、对抗的米豆的准备。然而,当她推开米豆的房门时,却发现床上空空如也。心里猛地一沉,她快步走出房间,却听到厨房里传来细微的响动。
她悄悄走到厨房门口,看到了让她鼻酸的一幕。
米豆正踩在小板凳上,笨拙地用微波炉热着牛奶。操作台上有他试着涂抹果酱而弄得一片狼藉的面包片,还有两个磕破了蛋壳、蛋液有些流到外面的煎蛋。小男孩神情专注,嘴唇紧抿,像是在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妈妈,”他看到门口的苏予锦,吓了一跳,随即有些忐忑地小声说,“我……我想给你做早餐。你昨天……好像很累。”
那一刻,苏予锦的泪水毫无预兆地夺眶而出。她快步走上前,甚至忘了关掉微波炉,一把将儿子从小板凳上抱下来,紧紧地搂在怀里,仿佛要将他揉进自己的身体里。滚烫的泪水滴落在米豆的颈窝。
“对不起,米豆,对不起……妈妈是个坏妈妈……”她语无伦次,只剩下最本能的道歉。
米豆起初有些僵硬,随后伸出小手,回抱住妈妈,轻轻拍着她的背:“妈妈不坏。妈妈是最好看的妈妈。”他顿了顿,声音更小了,“我以后做作业……尽量不动。”
孩子的善良和宽容,像一把最柔软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苏予锦心中那扇被疲惫和怨怼锈蚀的门。她意识到,对抗和硬碰硬,只会让双方都伤痕累累。也许,她真的走错了方向。
那天早上,他们一起收拾了厨房的“残局”,吃掉了那些形状古怪但味道还不错的早餐。苏予锦没有像往常一样,吃完立刻催促米豆去写作业。而是坐在他身边,轻声问:“米豆,你觉得妈妈讲题的时候,哪里讲得不好?”
米豆犹豫了一下,才小声说:“你讲得太快了……而且,总是说‘这么简单都不会’,我一听就脑子乱掉了,更想不出来了。”
童言稚语,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苏予锦在焦虑情绪下的样子,催促、否定、缺乏耐心。她深吸一口气,认真地承诺:“好,妈妈以后改。我们慢慢来。如果你听不懂,就告诉妈妈,妈妈换一种方法讲,讲到你听懂为止,好不好?”
米豆睁大了眼睛,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然后用力地点了点头。
从那天起,苏予锦开始有意识地“戒掉”自己的坏情绪。
她不再把辅导作业看作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而是试着把它当成一段特殊的亲子时间。她买来了数学教具,和米豆一起摆弄;她把语文阅读变成角色扮演的游戏;她允许米豆在写作业间隙有几分钟的“放风”时间,活动一下身体。
过程当然是曲折的。米豆还是会走神,还是会遇到难题就畏缩,苏予锦也依然会有忍不住想要发火的瞬间。但每当这时,她会强迫自己停下来,深呼吸,甚至暂时离开书桌去喝口水,冷静一下再回来。她开始学着对米豆说:“这道题是有点难,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而不是“你怎么这么笨!”
苏予锦的努力,像春风化雨,确实让家里的气氛回暖了许多。母子间的对抗减少了,偶尔还能听到书桌前传来轻松的笑声。她为自己和儿子的这点进步感到欣慰,仿佛在漫长的隧道里终于看到了一丝微光。
然而,这缕微光,在现实坚硬的墙壁面前,依然显得脆弱。
随着米豆升入三年级,学业难度陡然增加。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出现了复杂的应用题;语文阅读篇幅变长,要求理解的层次更深,作文更是需要清晰的思路和一定的词汇积累。
苏予锦尝试了所有她能想到的方法。她把数学题编成故事,带着米豆用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讲解题意。米豆在玩的时候眼睛是亮的,可一旦回到抽象的题目本身,那双眼睛里的光就迅速黯淡下去,只剩下茫然和焦躁。
语文更是重灾区。那些要求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在米豆看来如同天书。他无法理解为什么“阳光洒在水面上”就代表了“希望”,也无法从一段描写中提炼出“孤独”的情感。他的作文干巴巴的,颠三倒四,错别字连篇。
“妈妈,我真的不会。”这句话,从之前的赌气顶撞,变成了如今带着哭腔的真挚坦白。那眼神里的无助和自我否定,像针一样扎在苏予锦心上。
她不死心,咨询了儿童心理医生和教育专家,得到的反馈大同小异:孩子智力正常,但可能语言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相对滞后,或者说,他的天赋点根本就不在传统的书本学习上。他擅长动手,观察力敏锐,对自然万物充满好奇,和小伙伴相处时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但这些闪光点,在“成绩”这面唯一的镜子前,显得黯淡无光。
又一次期中考试结束,米豆拿着几乎满江红的成绩单,低着头,不敢看妈妈。苏予锦看着那几个刺眼的“不合格”,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没关系,米豆,我们……我们看看错在哪里了,下次注意。”
可下一次,下下次,情况并没有根本性的好转。辅导作业的时间,从“没有硝烟的战场”,慢慢变成了一种无声的消耗。苏予锦讲解的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疲惫;米豆坐在那里,不再扭动反抗,而是呈现出一种麻木的、听天由命的姿态。那种沉默的放弃,比之前的哭闹顶撞更让苏予锦感到心痛。
她开始接受一个她不愿面对的事实:她的儿子,可能真的不是一块学习的料。这不是态度问题,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就像你无法让一只鱼去爬树,让一只鸟去潜水,强行逼迫,只会让双方都精疲力尽,遍体鳞伤。
一天晚上,她又因为一道讲了三遍米豆依然一脸茫然的数学题而胸口发闷。她习惯性地想提高音量,但看到儿子那缩着脖子、眼神躲闪的样子,那股火气突然就泄了下去,只剩下无边无际的无力感。
她放下铅笔,靠在椅背上,久久没有说话。窗外夜色浓重,映照着室内僵持的母子。
“米豆,”她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如果……如果我们不纠结一定要考很高的分数,只要上课你用心听了。按时完成作业。只要尽力了,你觉得可以吗?”
米豆猛地抬起头,眼睛里充满了难以置信,还有一丝小心翼翼的希冀:“真……真的吗?妈妈你不会生气?”
“妈妈会失望,”苏予锦坦诚地看着他,心里酸楚,“但妈妈更生气的,是看到你不快乐,看到你害怕学习的样子。”她伸出手,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头发,“我们以后,把能学会的学会,实在学不会的,就不勉强了,好不好?但是,答应妈妈,在学校要遵守纪律,要认真听讲,哪怕听不懂,态度要在。不能偷懒。可以吗?”
米豆愣了几秒,然后用力地点了点头,眼圈迅速地红了。他没有说话,但那种如释重负的表情,比任何语言都让苏予锦震撼。原来,这段日子,压垮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困难,更是来自母亲那份沉重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那天晚上,苏予锦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哭了很久。那是一种混杂着放弃的挫败、对未来的忧虑,以及一种奇异的、解脱般的轻松。她仿佛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枷锁,虽然前路依旧迷茫,但至少,她不必再拖着儿子在那条他注定走不快的赛道上拼命狂奔了。
她给南乔发了一条很长的信息,平静地讲述了她的决定:“我尽力了,但可能米豆的天赋不在这里。我不能再以牺牲他的快乐和自信为代价,去追求一个达不到的成绩标准。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善良、正直、自食其力的人,至于成绩,我们顺其自然吧。”
南乔的回复隔了很久才来,只有简单的几个字:“辛苦了,按你说的做吧。”
从此,苏予锦对米豆的学习要求降到了最低限度:完成基础作业,掌握最核心的知识点。她不再纠结于那些拔高的难题,不再因为排名而焦虑。她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陪伴米豆做他喜欢的事情:去科技馆动手操作,去野外观察动植物,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篮球队……
米豆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起来,在家里也变得活泼了。虽然他的成绩单依然不好看,但苏予锦学会了对那几个“合格”视而不见,转而去找老师表扬他“热爱劳动”、“团结同学”、“动手能力强”的评语。
只是,每当家长会,听到别的家长讨论孩子的奥数成绩、英语考级时;每当看到同事炫耀自家孩子的奖状时,苏予锦的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难以言说的涩意。那是一种被主流价值评判体系边缘化的落寞,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放弃的不甘。
但她看着身边那个因为投进一个球而欢呼雀跃、因为发现一只奇怪昆虫而兴奋不已的儿子,又会慢慢平静下来。
这世间路有千万条,或许她的米豆,只是注定要走一条更蜿蜒、更少人迹的小路。而她能做的,就是放下那份“无能为力”的执念,陪着他,在这条小路上,慢慢走,欣赏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风景。至少,她的孩子,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呼吸得自由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