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就是知道-《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然而,当马车绕过一道山樑,林家村的轮廓骤然撞入眼帘时,苏伯钧猛地坐直了身体,眼中瞬间被难以置信的惊愕填满!

  眼前的景象与他一路行来所见的死寂与荒芜,判若云泥!

  村寨虽透著岁月的痕跡,却处处蒸腾著蓬勃的生气。旧寨墙外,大片大片的麦田铺展开去,那浓得化不开的深绿色泽,宛如墨绿的锦缎,在枯黄的大地上显得格外刺眼夺目!

  更让他心神剧震的是,寨墙根下,竟蜿蜒著一条长长的队伍!並非流民乞食的悽惶景象,而是本村的男女老少,肩挑手提,带著各式各样的容器——瓦罐、木桶、竹筒……井然有序地排著队,目光热切地望向队伍尽头。

  队伍尽头,寨墙外一处陡峭的山壁下方,搭著一个简易的木棚。越靠近,那哗哗的水声便愈发清晰响亮!空气中瀰漫著久违的、沁人心脾的水汽和湿润泥土的清新气息!

  “停车!”苏伯钧沉声喝令。

  他带著文书和衙役下车,疾步靠近。

  只见木棚依著一面陡峭的山壁而建,山壁离地约莫三、四丈高的地方,一道毫不起眼的岩缝里,一根粗大的竹管將清泉引下,注入下方人工开凿的石槽。

  一道清亮的水流如同银链般激射而出,撞击在石槽上,发出悦耳的泠泠之声!

  水流隨即分流,注入几个巨大的石砌蓄水池中。池水清澈见底,映著蓝天白云。

  排队的人们,正是在蓄水池边,由几个村中青壮维持著秩序,依次取水!

  每一张脸上都洋溢著满足与希望。

  “这……这就是婉贞信中说的……岩壁水源”苏伯钧的声音有些发乾,他指著那高悬的岩缝,难以置信地问身边的文书,“你信一个六岁小儿能找到这种地方”

  文书也是目瞪口呆,连连摇头:“大人,此等绝壁悬泉,非人力轻易能及!若非神异指引,便是天佑此方水土啊!”

  苏伯钧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整理了一下衣冠,走向维持秩序的青壮,声音儘量平稳:“劳驾,请问此处水源,是何时发现的如何发现的”

  那青壮认得苏伯钧的官服和气度,不敢怠慢,恭敬答道:“回老爷的话,是今年开春,正月里,我们村的砚哥儿找到的!”

  “砚哥儿林砚他才多大”苏伯钧追问,语气中带著强烈的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迫。

  “是啊,就是六岁的砚哥儿!”青壮脸上露出由衷的敬佩,“那天他指著那岩缝,篤定地说有水!我们起初都当娃娃胡闹,那么高的地方,干得冒烟了,能有水可您看!嘿,真神了!村里老石匠带了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去凿开一看,好傢伙!那水跟开了闸似的!可把我们全村都乐疯了!”

  “他……他如何就知道那里有水”苏伯钧感觉自己的认知正在被顛覆。

  青壮挠挠头:“这……小的也说不上来。玄乎著呢!可结果就摆在这儿,由不得人不信啊!现在村里谁不念砚哥儿的好都叫他小福星呢!”语气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迷信和崇拜。

  苏伯钧默然无语。

  他再次抬头,凝望那高悬的岩缝,眼神复杂难辨,充满了审视与巨大的疑惑。

  这绝非巧合能解释!

  一个六岁孩童,一个体弱安静的六岁孩童,是如何感知到十米高绝壁岩缝后的水脉

  这完全超出了常理!

  “带我去见你们村长,还有……林永年。”苏伯钧的声音低沉下来,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

  很快,林永年闻讯匆匆赶来,见到大舅哥,脸上带著热情却也难掩一丝紧张:“大哥!您怎么亲自来了快,家里请!”

  苏伯钧摆摆手,目光如炬,直接切入正题:“永年,不急,先带我去看看麦田。”

  林永年心知正题来了,连忙应下:“好,好!麦田就在村后。”

  去麦田的路上,苏伯钧看著路两旁同样得到精心灌溉、长势明显优於他处、甚至远超他认知的麦苗,心中的震撼一波强过一波。

  虽然父亲信中已有铺垫,但亲眼所见,那一片片深油绿、茎秆粗壮如小指、分櫱眾多(足有八九根)的麦苗,在周遭一片枯黄萎靡的映衬下,简直如同神跡降临!

  这长势,別说是在此等赤地千里的大旱之年,就是风调雨顺的丰年也堪称顶尖!

  “永年,这麦子……”苏伯钧指著田垄中一株格外茁壮的麦苗,声音艰涩,“当真是去年秋种下去的”

  “千真万確,去年秋播。”林永年声音沉稳,没有丝毫犹豫,“开春后,砚儿那孩子机缘巧合探得那处活泉,水量惊人!村里是下了死力气的,日夜轮班,引水、保墒、追肥,一刻不敢鬆懈!这才有了您眼前这片麦子。”

  “眼前这片”苏伯钧停下脚步,毫不客气地指著近前那株分櫱惊人的麦苗,目光锐利如刀,“永年,我也是管著几千亩地的人!你老实告诉我,凭这个长势,一亩地能收多少粮”

  林永年迎著大舅哥审视的目光,非但没有躲闪,反而挺直了腰板,黝黑的脸上露出一种经过千锤百炼后的篤定和自信。

  “二石!只要后期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害,我敢保,一亩地稳稳噹噹能收两石粮!这是村里几位经验最老的老把式,连著看了半个月,反覆估摸、掐算出来的数!”他的语气斩钉截铁,眼神里透著不容置疑的磐石般的信心。

  “二石!”饶是苏伯钧见多识广,阅歷丰富,也忍不住倒抽一口冷气,瞳孔骤然放大。

  这个数字,在最好的丰年都算顶尖收成,何况是此等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大旱之年!这简直是顛覆常识的奇蹟!

  他猛地蹲下身,近乎粗暴地又扒开几处浓密的麦丛,手指近乎颤抖地仔细审视那粗壮得异乎寻常的麦秆、油绿肥厚得仿佛能掐出水的叶片,以及底下盘根错节、强健有力的根系。

  麦秆的硬度,叶片的厚度,根系的发达程度……无一不在向他宣告著这个產量的真实性。

  半晌,他缓缓站起身,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浊气,看向林永年的眼神彻底变了,震惊中带著难以掩饰的激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好!好!永年!旱年收二石!这是闻所未闻的祥瑞!你们林家村,真是办成了件惊天动地、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他用力地、重重地拍了拍林永年的肩膀,那沉甸甸的力道里,充满了彻底的认可与由衷的嘆服。

  这时,一个清脆的童音带著欣喜传来:“爹!大舅!”

  只见苏婉贞牵著林砚,正朝著他们快步走来。

  林砚穿著乾净但半旧的袄,小脸被风吹得红扑扑的,看到苏伯钧,眼神里带著孩童见到陌生长辈时惯有的、恰到好处的羞怯和好奇,规规矩矩地站定,小声而清晰地唤道:“大舅好。”那安静乖巧的模样,与苏伯钧记忆中那个体弱的孩子似乎並无太大不同,只是面色红润,精神头足了许多。

  苏伯钧的目光瞬间牢牢锁定在林砚身上。

  他蹲下身,儘量放柔了语气,目光却带著鹰隼般的审视,仿佛要穿透眼前这小小的身躯:“砚哥儿,大舅来看你了。身体可大好了”

  “嗯,谢谢大舅关心,砚儿好多了。”林砚乖巧地回答,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听说,是你找到寨门外那处高岩上的水源”苏伯钧单刀直入,紧紧盯著林砚那双乌溜溜、清澈见底的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

  林砚眨巴著大眼睛,小脸上先是本能地露出一丝孩童特有的、略带得意的笑容,但很快又像是想起了什么,靦腆地抿起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嗯!是砚儿找到的!”

  “哦”苏伯钧身体微微前倾,温和的语气下是紧追不捨的探究,“你怎么找到的那么高的地方。”

  林砚歪了歪小脑袋,长长的睫毛扑闪了几下,似乎在努力回想,然后极其自然、带著孩童特有的天真和理所当然说道:“就是知道呀!!”

  苏伯钧看著外甥那纯粹得没有一丝杂质、仿佛在诉说太阳东升西落般自然真理的眼神,所有后续的追问,都像被无形的屏障堵在了喉咙里。

  孩子的世界如此简单直接,“就是知道”仿佛就是他能给出的、关於那处神奇水源的全部答案和终极解释。

  这答案如此纯粹,如此不讲道理,却又如此真实地、不容辩驳地呈现在眼前——脚下这片在旱灾之年依旧生机勃勃、预示著惊人產量的麦田,村中那永不枯竭、滋养著整个村落的蓄水池,乃至村民脸上那份劫后余生的希望,都是这“就是知道”结出的、铁一般的果实。

  苏伯钧的目光缓缓从林砚那张稚嫩却平静的小脸上移开,再次投向那片深绿色的、蕴含著无限生机与谜团的麦海。他心中翻腾的疑云並未消散,但他明白,追问一个孩子“为什么知道”,在如此確凿的“结果”面前,已经失去了意义。

  最终,他只是伸出手,极其轻柔地、带著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混合著震撼、困惑、一丝敬畏,以及被这纯粹“结果”所折服的无奈——揉了揉林砚柔软的发顶。

  林砚抬起头,冲他露出一个毫无心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仿佛刚才那个关於水源的、足以惊动一方的大问题,从未被郑重其事地提起过。

  只有在他低下头,长长的睫毛遮掩住眸光的瞬间,眼底深处,才极快地掠过一丝与年龄绝不相符的、洞悉一切的沉稳。

  他知道,这位精明务实、目光如炬的大舅的到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

  那被麦田绿意和水源奇蹟暂时掩盖的波澜,终究要被掀起了。

  但该来的总会来,他早已在心底,做好了迎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