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东区公所的简陋办公室里。
苏伯钧揉了揉酸涩的眼角,刚处理完一桩令人头疼的田界纠纷,正准备喝口冷茶润润干得发疼的嗓子,门房老张头却送进来一封家书。
信封上是父亲苏鸿儒那熟悉的、力透纸背的馆阁体。
苏伯钧心头一紧,莫不是家中出了事
他连忙拆开,信笺上是父亲一贯简洁克制的文风,但字里行间却透著一股难以掩饰的激动和难以置信:
“伯钧吾儿:前日得婉贞家书,言潞城林家村今春麦苗长势异乎寻常,油绿厚实,分櫱眾多,迥异往年。更奇者,称砚哥儿於村寨外山侧岩壁寻得新水源,水量充沛,解一村之渴。吾闻之,初以为稚子戏言,然婉贞素来持重,信中言之凿凿。汝职司地方长官,当知水源与丰產之重。若得暇,宜亲往一观,验其虚实。一则解吾心中之惑,二则若为真,或可察其法,推而广之,泽被乡梓。父字。癸丑年二月初十。”
“水源岩壁砚哥儿”苏伯钧捏著信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潞城大旱他是知道的,公文往来中也提过灾情。
可父亲信中描述的景象六岁稚童在岩壁找到水源
麦苗长势“异乎寻常”
这与他记忆中那个体弱安静、去年春节时还怯生生躲在婉贞身后的小外甥,简直是天壤之別!
他心中疑虑重重:婉贞莫不是思家心切,又忧心旱情,故而夸大其词
还是说……林家村真得了什么造化
身为区长,对农事水源本就敏感,加上老父嘱託,苏伯钧不敢怠慢。
略作安排,隔日便带著一个贴身文书和一名熟悉潞城路径的衙役,轻车简从,直奔潞城林家村。
一路行来,触目所及皆是旱灾肆虐的景象。
田地龟裂,草木枯黄,流民拖家带口,面有菜色。
苏伯钧的心情愈发沉重,对妹妹信中所言更添了几分怀疑。
在这种绝境下,一个小村子能独善其身
离林家村还有好几里地,苏伯钧就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喧囂。
车轮声、吆喝声、隱约的敲打声混在一起,隔著乾燥的空气远远传来。
“大少爷,您看那边!”家丁指著远处。
苏伯钧勒住马韁,手搭凉棚望去,顿时吸了口凉气!
首先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道崭新的青砖寨门!
那寨门修得高大敦实,门洞宽敞得足以並行四辆大车。
门楣上“林家村”三个朴拙有力的大字还是新刻的,透著一股子踏实劲儿。
青砖垒砌的寨墙向两侧延伸开去,虽然长度还不算很长,但坚固整齐,与记忆中那个破败的土围子已是天壤之別。
寨门两侧,似乎还预留了位置,不知將来要架设什么。
然而,真正让苏伯钧震撼的,是寨门后方那片升腾的“烟云”!
就在离寨门不算太远的那片开阔地上,十口巨大的砖瓦窑如同十尊沉默的巨兽匍匐著。
此刻,这十口窑的烟囱正全力开动!
十股粗壮浓烈的灰黑色烟柱冲天而起,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烟柱翻滚著,扭曲著,匯聚成一片低垂的“乌云”,笼罩在工地上方。
空气中瀰漫著浓重的烟火气、泥土被高温烧灼的特殊气味,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灼热感。
即使隔著一段距离,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窑炉內部散发出的惊人热浪。
“好傢伙!这十口窑全烧起来了”苏伯钧忍不住喃喃道。
这烧窑的阵势,比他预想的还要大得多!那滚滚浓烟,就是生產力最直观的宣言。
马车驶近那崭新的青砖寨门。
门洞宽敞,却並非畅通无阻。
靠近了才看清,门內设了拒马和路障,只留出一条供一辆车通行的通道。
几名身著统一深灰色土布短褂、扎著绑腿的精壮汉子肃立在两侧,眼神锐利,背著的长枪。
为首一人身形笔挺,正是曹文轩。
“停车,检查!”一个年轻的保安队员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却不失礼数,手掌平举示意。
车夫连忙勒住韁绳。
苏伯钧在车內微微皱眉,但並未言语,只是撩开车帘一角观察。
曹文轩走上前来,目光沉稳地扫过车厢和车夫,最后落在苏伯钧脸上。
他显然不认识这位大舅老爷,但態度不卑不亢,抱拳道:“这位老爷请了。敝处是长治矿业保安队,奉东家令,所有进出寨门车辆行人,需查验登记。烦请告知来意,並下车稍待,查看有无违禁之物。例行公事,叨扰了。”
他身后的队员已默契地分工:一人手持登记簿准备记录;另一人则手持一根长木棍,开始仔细地检查车底和车轮缝隙,动作熟练;还有一人则走到车尾,查看隨行的行李物品。
“在下晋城苏伯钧,来探望舍妹苏婉贞与妹婿林永年。”苏伯钧表明身份,隨即在隨行家丁的搀扶下下了车。
他注意到,曹文轩听到“苏婉贞”名字时,眼神微微一动,审视的目光柔和了些许,但检查的流程丝毫未减。
那持棍的队员检查得很细,连车辕和车厢夹缝都没放过。
检查行李的队员也只是快速翻看了一下包裹,確认无非寻常物品便放行。
整个过程虽严谨,却並不蛮横拖沓。
“原来是苏家舅老爷,失敬。”曹文轩確认无误,登记完毕,再次抱拳,脸上露出一丝客气的笑容,“职责所在,请多包涵。请进!”他一挥手,两名队员迅速移开拒马,让出通道。
“曹团长辛苦,职责所在,理解。”苏伯钧頷首回礼,心中对这保安队的规矩和效率倒是暗暗讚许。
他重新上车,马车缓缓驶过这戒备森严的寨门,將那份初见的紧张感留在了门后,迎向门內那片喧囂与生机。
马车碾过青砖寨门的门槛,喧囂声浪骤然清晰,却又被另一种秩序感包裹。
寨门內,一条宽阔的碎石路笔直向前延伸,虽尘土难免,但平整硬实,显是下了功夫。
道路两侧,靠近寨墙的区域,整齐地搭建著几排简易工棚和堆放材料的场地。
几队精悍的巡逻人员在路边穿梭,维持著秩序。
他们步伐沉稳,目光警惕,无声地宣示著此地的规矩。
马车沿著一条明显是新拓宽的土路前行,顛簸得厉害。
苏伯钧撩开车帘望去,路况比他预想的要远得多。
按照车夫的说法,从官道岔进林家村新修的寨门,还得走上六公里才能到那所谓的“工业区”。
终於,一片喧囂的景象闯入眼帘。
一片巨大的工地出现在路旁!
十几口巨大的砖瓦窑如同趴伏的怪兽,其中十口正喷吐著滚滚浓烟,空气中瀰漫著烧窑特有的烟火气和泥土味。
旁边几座更大的窑炉正在紧张施工,看那结构,应是信中提到的水泥窑,尚未点火。
更远处,几排厂房的架子刚刚搭起,其中一座窑炉倒是冒著烟,想必是唯一已投產的那口陶瓷窑。
另一片空地上挖好了巨大的池基,旁边堆著染缸,显然是染布厂的地基。
“好大的摊子!”苏伯钧忍不住嘆道。
尘土混合著石灰粉末扑面而来,他拿袖子掩了掩口鼻。
眼前的景象印证了信中所言不虚,但也看得出工程浩大,五千两银子投进去,也只是开了个头,处处都是半截子工程。
他心中对妹妹那笔借款的用途,稍稍有了点底。
苏伯钧揉了揉酸涩的眼角,刚处理完一桩令人头疼的田界纠纷,正准备喝口冷茶润润干得发疼的嗓子,门房老张头却送进来一封家书。
信封上是父亲苏鸿儒那熟悉的、力透纸背的馆阁体。
苏伯钧心头一紧,莫不是家中出了事
他连忙拆开,信笺上是父亲一贯简洁克制的文风,但字里行间却透著一股难以掩饰的激动和难以置信:
“伯钧吾儿:前日得婉贞家书,言潞城林家村今春麦苗长势异乎寻常,油绿厚实,分櫱眾多,迥异往年。更奇者,称砚哥儿於村寨外山侧岩壁寻得新水源,水量充沛,解一村之渴。吾闻之,初以为稚子戏言,然婉贞素来持重,信中言之凿凿。汝职司地方长官,当知水源与丰產之重。若得暇,宜亲往一观,验其虚实。一则解吾心中之惑,二则若为真,或可察其法,推而广之,泽被乡梓。父字。癸丑年二月初十。”
“水源岩壁砚哥儿”苏伯钧捏著信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潞城大旱他是知道的,公文往来中也提过灾情。
可父亲信中描述的景象六岁稚童在岩壁找到水源
麦苗长势“异乎寻常”
这与他记忆中那个体弱安静、去年春节时还怯生生躲在婉贞身后的小外甥,简直是天壤之別!
他心中疑虑重重:婉贞莫不是思家心切,又忧心旱情,故而夸大其词
还是说……林家村真得了什么造化
身为区长,对农事水源本就敏感,加上老父嘱託,苏伯钧不敢怠慢。
略作安排,隔日便带著一个贴身文书和一名熟悉潞城路径的衙役,轻车简从,直奔潞城林家村。
一路行来,触目所及皆是旱灾肆虐的景象。
田地龟裂,草木枯黄,流民拖家带口,面有菜色。
苏伯钧的心情愈发沉重,对妹妹信中所言更添了几分怀疑。
在这种绝境下,一个小村子能独善其身
离林家村还有好几里地,苏伯钧就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喧囂。
车轮声、吆喝声、隱约的敲打声混在一起,隔著乾燥的空气远远传来。
“大少爷,您看那边!”家丁指著远处。
苏伯钧勒住马韁,手搭凉棚望去,顿时吸了口凉气!
首先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道崭新的青砖寨门!
那寨门修得高大敦实,门洞宽敞得足以並行四辆大车。
门楣上“林家村”三个朴拙有力的大字还是新刻的,透著一股子踏实劲儿。
青砖垒砌的寨墙向两侧延伸开去,虽然长度还不算很长,但坚固整齐,与记忆中那个破败的土围子已是天壤之別。
寨门两侧,似乎还预留了位置,不知將来要架设什么。
然而,真正让苏伯钧震撼的,是寨门后方那片升腾的“烟云”!
就在离寨门不算太远的那片开阔地上,十口巨大的砖瓦窑如同十尊沉默的巨兽匍匐著。
此刻,这十口窑的烟囱正全力开动!
十股粗壮浓烈的灰黑色烟柱冲天而起,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烟柱翻滚著,扭曲著,匯聚成一片低垂的“乌云”,笼罩在工地上方。
空气中瀰漫著浓重的烟火气、泥土被高温烧灼的特殊气味,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灼热感。
即使隔著一段距离,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窑炉內部散发出的惊人热浪。
“好傢伙!这十口窑全烧起来了”苏伯钧忍不住喃喃道。
这烧窑的阵势,比他预想的还要大得多!那滚滚浓烟,就是生產力最直观的宣言。
马车驶近那崭新的青砖寨门。
门洞宽敞,却並非畅通无阻。
靠近了才看清,门內设了拒马和路障,只留出一条供一辆车通行的通道。
几名身著统一深灰色土布短褂、扎著绑腿的精壮汉子肃立在两侧,眼神锐利,背著的长枪。
为首一人身形笔挺,正是曹文轩。
“停车,检查!”一个年轻的保安队员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却不失礼数,手掌平举示意。
车夫连忙勒住韁绳。
苏伯钧在车內微微皱眉,但並未言语,只是撩开车帘一角观察。
曹文轩走上前来,目光沉稳地扫过车厢和车夫,最后落在苏伯钧脸上。
他显然不认识这位大舅老爷,但態度不卑不亢,抱拳道:“这位老爷请了。敝处是长治矿业保安队,奉东家令,所有进出寨门车辆行人,需查验登记。烦请告知来意,並下车稍待,查看有无违禁之物。例行公事,叨扰了。”
他身后的队员已默契地分工:一人手持登记簿准备记录;另一人则手持一根长木棍,开始仔细地检查车底和车轮缝隙,动作熟练;还有一人则走到车尾,查看隨行的行李物品。
“在下晋城苏伯钧,来探望舍妹苏婉贞与妹婿林永年。”苏伯钧表明身份,隨即在隨行家丁的搀扶下下了车。
他注意到,曹文轩听到“苏婉贞”名字时,眼神微微一动,审视的目光柔和了些许,但检查的流程丝毫未减。
那持棍的队员检查得很细,连车辕和车厢夹缝都没放过。
检查行李的队员也只是快速翻看了一下包裹,確认无非寻常物品便放行。
整个过程虽严谨,却並不蛮横拖沓。
“原来是苏家舅老爷,失敬。”曹文轩確认无误,登记完毕,再次抱拳,脸上露出一丝客气的笑容,“职责所在,请多包涵。请进!”他一挥手,两名队员迅速移开拒马,让出通道。
“曹团长辛苦,职责所在,理解。”苏伯钧頷首回礼,心中对这保安队的规矩和效率倒是暗暗讚许。
他重新上车,马车缓缓驶过这戒备森严的寨门,將那份初见的紧张感留在了门后,迎向门內那片喧囂与生机。
马车碾过青砖寨门的门槛,喧囂声浪骤然清晰,却又被另一种秩序感包裹。
寨门內,一条宽阔的碎石路笔直向前延伸,虽尘土难免,但平整硬实,显是下了功夫。
道路两侧,靠近寨墙的区域,整齐地搭建著几排简易工棚和堆放材料的场地。
几队精悍的巡逻人员在路边穿梭,维持著秩序。
他们步伐沉稳,目光警惕,无声地宣示著此地的规矩。
马车沿著一条明显是新拓宽的土路前行,顛簸得厉害。
苏伯钧撩开车帘望去,路况比他预想的要远得多。
按照车夫的说法,从官道岔进林家村新修的寨门,还得走上六公里才能到那所谓的“工业区”。
终於,一片喧囂的景象闯入眼帘。
一片巨大的工地出现在路旁!
十几口巨大的砖瓦窑如同趴伏的怪兽,其中十口正喷吐著滚滚浓烟,空气中瀰漫著烧窑特有的烟火气和泥土味。
旁边几座更大的窑炉正在紧张施工,看那结构,应是信中提到的水泥窑,尚未点火。
更远处,几排厂房的架子刚刚搭起,其中一座窑炉倒是冒著烟,想必是唯一已投產的那口陶瓷窑。
另一片空地上挖好了巨大的池基,旁边堆著染缸,显然是染布厂的地基。
“好大的摊子!”苏伯钧忍不住嘆道。
尘土混合著石灰粉末扑面而来,他拿袖子掩了掩口鼻。
眼前的景象印证了信中所言不虚,但也看得出工程浩大,五千两银子投进去,也只是开了个头,处处都是半截子工程。
他心中对妹妹那笔借款的用途,稍稍有了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