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剑武僧左手立掌率先收回至胸前向挽歌的剑旁,以示败阵。
向挽歌收剑抱拳一礼后缓步闯入第十六个银圈。因他此前有换械之举,故第十六位持棍武僧并没有第一时间向他攻去,而是双眼凝视着向挽歌对着武器架作了个“请”的动作。
向挽歌略一点头返身朝左侧武器架走去,重新又挑选了一柄白蜡杆长枪。
在他换械之际,崖上观战的方丈普贤大师未掩赞赏之意道:“没想到向小友的武械修为亦有如此高深的造诣,实内武林之幸事”。
世人皆以为拳脚功夫到了器械自然精通,其实非也。各种器械因材质和特性不同,所能呈现的威力和攻防就会不同,若非钻研很深很透,即便拳脚功夫再高深,所持器械显露之威自然要打折扣。
比如用刀法去施展剑法,就必然会减去三分霸道之威,除非磋技二人实力相差过甚。显然,今日闯阵的向挽歌并无此托大之意。
向挽歌能熟练使唤刀剑,一方面是得益于在曲富国处熟练之效,另一方面是在为伯翁守孝期间以长短竹枝代器勤练之功,当然了,主要是向挽歌自身也喜爱舞刀弄枪,从当初在Z大展现的太极十三刀中便能窥见一二。
闲话后续,且说那持棍武僧见向挽歌已端着长枪返身进圈,便好不客气地朝其翻身下劈。
向挽歌右手一旋,将枪横向上举,以二郎担山式为守迎击其棍。
那武僧自然没想过这一击能有效打击到他,在与向挽歌的枪身碰撞之后紧接着又反手再起再劈。
其速度之快,使得本想下扫武僧底盘的向挽歌不敢轻易抽枪,仍是举枪再接。
但武僧显然是想乘势追击不给他留有一丝喘息的机会,换手再次转身翻身下劈,整个过程衔接得可谓滴水不漏,硬是没有给向挽歌可乘之机。
硬接武僧三劈的向挽歌只觉手腕微颤,然未待他稍作调整,那武僧也不再反手继续下劈了,而是手腕朝下以枪棍相交点为杠杆,使原本棍尾位置自下而上冲向挽歌下颚处挑去。
向挽歌急忙双手下拦,在棍尾尖距离自己仅一尺远时压在了武僧的左臂上。旋即两人一同发劲,各自退后数步,而后双方马上调整站姿呈对峙状。
这次向挽歌率先抢攻,只见他使出“急三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武僧上中下三路毫无规律可言地连刺十几枪,在阳光的照射下,枪尖寒芒频闪,端的是气势不凡。
纵是身处崖上,普贤、普照几人似乎都感受到了压迫。更遑论当场的武僧了,他心中惊骇,但并未被其威势所吓,只瞧他时而侧身拦挡,时而提脚点棍,虽看上去险象环生,却防守严密,愣是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向挽歌最后一枪刺出被左挡开之后,不再继续冲刺,而是俯身顺势下扫。这武僧应变也是极快,跃身一转,不仅躲过了下扫式,同时带动棍身横扫,朝向挽歌上身扫去。
向挽歌急忙下腰收枪相避,顺势再借起身弹簧之力振臂使出“黄龙点枪”,让刚落地的武僧大吃一惊,连忙斜侧着身子翻腕盖把相挡。
然而向挽歌又用力一分,使枪尖继续递进往武僧左肩扎去。武僧无法,只得横移棍身继续抵挡。谁知这时向挽歌瞬间收枪一寸许,接连三枪下打,一下比一下重,犹如浪潮般一浪接着一浪,竟直接震得武僧双手脱棍掉落。
武僧满脸敬服之色双手合十对他一礼,随即盘腿下坐。
向挽歌耍了个半舞花将枪收于身后,同时对着该武僧欠身一礼,迈步走进第十七个银圈,也就是最后第二个武僧所处之地。
这一关的武僧所持器械也恰是长枪,不同于向挽歌,这名武僧所用的是梨花枪。此枪由黄花梨木制成,在弹性和韧性方面更优于普通的白蜡杆枪。
见这持枪武僧不曾动弹,且目光流露出询问之意,向挽歌初时不解,旋即有些尴尬地笑了一声道:“这次我就不换了,后面都用此枪。”
这武僧并未接话,而是托枪跨步疾驰冲向挽歌而去,待其逼近时,他原本上托的枪瞬间下扎,枪尖直挺挺地对着向挽歌的左脚脚背戳去。
一扎逼得向挽歌提膝后,武僧压着枪身贴着地面又转向其右脚刺去,武僧的这招“游龙戏珠”一追就是四五刺,若非向挽歌及时瞅准时机将其扫开,差点又要缩回到上个持棍的武僧银圈。
但武僧的攻势并未因此而断,反是接着被扫开的转势顺势施展出横裹枪——只见他以腰为轴,身体旋转三百六十度,双手搅动长枪,使之贴着身子旋转着朝向挽歌划去。
刚刚回枪站稳的向挽歌来不及多想,慌忙边绕着圈边后撤边继续下枪对着武僧的双脚左右横扫。
武僧见状不敢继续前进,但却在停下旋转前利用一个转身的惯性猛然用出一个“回马枪”,这一下去的突然,让向挽歌心中一紧,赶忙侧身以避,饶是如此,他的右臂仍是被擦伤了,殷红的血顺着伤痕渗透出些许来。
还未待惊怒的向挽歌有所反击,那武僧又顺势以边拦枪发劲,狠狠地震在了慌忙托枪格挡的向挽歌的枪身上,震得他连退四五步方才稳住身形。
此时,他们二人的位置较一开始倒是互换了,若这场不是器械比斗的话,向挽歌定然是想转身跑去最后一个银圈,但对方毕竟手持长枪,倘使把后背整个裸露出来,恐怕他跑一半就得被这武僧从后面扎出个洞来。
所以这一战,或者说最后这几场长兵器械斗,他都不能再投机取巧,只能正面击败武僧。
武僧见向挽歌见红,非但没有丝毫停手的意思,反而以更凌厉的长点枪袭来。
这倒不是武僧没有武德,而是若非闯阵者自己明确示意落败不再继续闯阵,守阵武僧便不得停手。
向挽歌的脸前所未有的凝重,眼前这人武艺极其高强,一杆长枪在他手中犹如活物,敏捷且霸道,枪枪刁钻狠辣。
喜欢最后一个武林
向挽歌收剑抱拳一礼后缓步闯入第十六个银圈。因他此前有换械之举,故第十六位持棍武僧并没有第一时间向他攻去,而是双眼凝视着向挽歌对着武器架作了个“请”的动作。
向挽歌略一点头返身朝左侧武器架走去,重新又挑选了一柄白蜡杆长枪。
在他换械之际,崖上观战的方丈普贤大师未掩赞赏之意道:“没想到向小友的武械修为亦有如此高深的造诣,实内武林之幸事”。
世人皆以为拳脚功夫到了器械自然精通,其实非也。各种器械因材质和特性不同,所能呈现的威力和攻防就会不同,若非钻研很深很透,即便拳脚功夫再高深,所持器械显露之威自然要打折扣。
比如用刀法去施展剑法,就必然会减去三分霸道之威,除非磋技二人实力相差过甚。显然,今日闯阵的向挽歌并无此托大之意。
向挽歌能熟练使唤刀剑,一方面是得益于在曲富国处熟练之效,另一方面是在为伯翁守孝期间以长短竹枝代器勤练之功,当然了,主要是向挽歌自身也喜爱舞刀弄枪,从当初在Z大展现的太极十三刀中便能窥见一二。
闲话后续,且说那持棍武僧见向挽歌已端着长枪返身进圈,便好不客气地朝其翻身下劈。
向挽歌右手一旋,将枪横向上举,以二郎担山式为守迎击其棍。
那武僧自然没想过这一击能有效打击到他,在与向挽歌的枪身碰撞之后紧接着又反手再起再劈。
其速度之快,使得本想下扫武僧底盘的向挽歌不敢轻易抽枪,仍是举枪再接。
但武僧显然是想乘势追击不给他留有一丝喘息的机会,换手再次转身翻身下劈,整个过程衔接得可谓滴水不漏,硬是没有给向挽歌可乘之机。
硬接武僧三劈的向挽歌只觉手腕微颤,然未待他稍作调整,那武僧也不再反手继续下劈了,而是手腕朝下以枪棍相交点为杠杆,使原本棍尾位置自下而上冲向挽歌下颚处挑去。
向挽歌急忙双手下拦,在棍尾尖距离自己仅一尺远时压在了武僧的左臂上。旋即两人一同发劲,各自退后数步,而后双方马上调整站姿呈对峙状。
这次向挽歌率先抢攻,只见他使出“急三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武僧上中下三路毫无规律可言地连刺十几枪,在阳光的照射下,枪尖寒芒频闪,端的是气势不凡。
纵是身处崖上,普贤、普照几人似乎都感受到了压迫。更遑论当场的武僧了,他心中惊骇,但并未被其威势所吓,只瞧他时而侧身拦挡,时而提脚点棍,虽看上去险象环生,却防守严密,愣是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向挽歌最后一枪刺出被左挡开之后,不再继续冲刺,而是俯身顺势下扫。这武僧应变也是极快,跃身一转,不仅躲过了下扫式,同时带动棍身横扫,朝向挽歌上身扫去。
向挽歌急忙下腰收枪相避,顺势再借起身弹簧之力振臂使出“黄龙点枪”,让刚落地的武僧大吃一惊,连忙斜侧着身子翻腕盖把相挡。
然而向挽歌又用力一分,使枪尖继续递进往武僧左肩扎去。武僧无法,只得横移棍身继续抵挡。谁知这时向挽歌瞬间收枪一寸许,接连三枪下打,一下比一下重,犹如浪潮般一浪接着一浪,竟直接震得武僧双手脱棍掉落。
武僧满脸敬服之色双手合十对他一礼,随即盘腿下坐。
向挽歌耍了个半舞花将枪收于身后,同时对着该武僧欠身一礼,迈步走进第十七个银圈,也就是最后第二个武僧所处之地。
这一关的武僧所持器械也恰是长枪,不同于向挽歌,这名武僧所用的是梨花枪。此枪由黄花梨木制成,在弹性和韧性方面更优于普通的白蜡杆枪。
见这持枪武僧不曾动弹,且目光流露出询问之意,向挽歌初时不解,旋即有些尴尬地笑了一声道:“这次我就不换了,后面都用此枪。”
这武僧并未接话,而是托枪跨步疾驰冲向挽歌而去,待其逼近时,他原本上托的枪瞬间下扎,枪尖直挺挺地对着向挽歌的左脚脚背戳去。
一扎逼得向挽歌提膝后,武僧压着枪身贴着地面又转向其右脚刺去,武僧的这招“游龙戏珠”一追就是四五刺,若非向挽歌及时瞅准时机将其扫开,差点又要缩回到上个持棍的武僧银圈。
但武僧的攻势并未因此而断,反是接着被扫开的转势顺势施展出横裹枪——只见他以腰为轴,身体旋转三百六十度,双手搅动长枪,使之贴着身子旋转着朝向挽歌划去。
刚刚回枪站稳的向挽歌来不及多想,慌忙边绕着圈边后撤边继续下枪对着武僧的双脚左右横扫。
武僧见状不敢继续前进,但却在停下旋转前利用一个转身的惯性猛然用出一个“回马枪”,这一下去的突然,让向挽歌心中一紧,赶忙侧身以避,饶是如此,他的右臂仍是被擦伤了,殷红的血顺着伤痕渗透出些许来。
还未待惊怒的向挽歌有所反击,那武僧又顺势以边拦枪发劲,狠狠地震在了慌忙托枪格挡的向挽歌的枪身上,震得他连退四五步方才稳住身形。
此时,他们二人的位置较一开始倒是互换了,若这场不是器械比斗的话,向挽歌定然是想转身跑去最后一个银圈,但对方毕竟手持长枪,倘使把后背整个裸露出来,恐怕他跑一半就得被这武僧从后面扎出个洞来。
所以这一战,或者说最后这几场长兵器械斗,他都不能再投机取巧,只能正面击败武僧。
武僧见向挽歌见红,非但没有丝毫停手的意思,反而以更凌厉的长点枪袭来。
这倒不是武僧没有武德,而是若非闯阵者自己明确示意落败不再继续闯阵,守阵武僧便不得停手。
向挽歌的脸前所未有的凝重,眼前这人武艺极其高强,一杆长枪在他手中犹如活物,敏捷且霸道,枪枪刁钻狠辣。
喜欢最后一个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