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戚继光出兵-《万历革新》

  辽东总兵府內,熊熊炭火在炉中噼啪作响。

  李成梁端坐在铺著虎皮的交椅上,手中那份任命戚继光为征东主帅的兵部公文已被他揉作一团,指节因用力而捏得发白。

  “戚南塘!哼!”他怒极反笑,“朝廷这是觉得我李成梁提不动刀,镇不住这辽东地面了!”

  堂下诸將校、亲信噤若寒蝉,无人敢接口。

  这话明显不能当真,虽然李成梁已经五十多了,但是其成名之战却是在隆庆五年,距今也不过九年时间。

  如何就老了

  心腹部將李平胡硬著头皮劝道:“军主息怒...或许是朝中以为戚將军善用步卒、车阵,更適宜建州山地……”

  “放屁!”李成梁猛地一拍桌案,震得茶盏跳起,“辽东打了多少年的仗!哪次不是老子带著儿郎们浴血拼杀!建州那些野人崽子,老子打得他们哭爹喊娘!什么时候轮到他一个南边来的丘八指手画脚!”

  就在此时,府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与传令官的高呼。

  一名亲兵飞奔入內:“报!京中天使传旨!”

  朝廷又闹什么么蛾子

  李成梁眉头一皱,整了整衣冠,带著人去外边跪接圣旨。

  当听到圣旨中先是嘉奖他“镇守辽东,屡建功勋,功在社稷”,隨即话锋一转,命他可自率本部精锐,出边墙经海西女真地界,便宜行事,相机进剿建州之时,李成梁那一直紧绷著的的老脸,终於缓缓鬆动,嘴角甚至咧开了一丝笑意。

  他知道这是天子在安抚自己,但即使如此他心里面还是高兴。

  谁能拒绝天子下詔书安抚呢

  这说明圣天子看重咱。

  待恭送天使离去,李成梁摩挲著手中那份新的圣旨,忽然仰天哈哈大笑:“好!好!好!海西就海西!到底还是陛下圣明!知道这辽东的仗,离了谁也离不了我李成梁!”

  他猛地转身,意气风发地对李平胡下令:“传令下去!点齐本部一半骑兵马队,精选敢战之士!留一半给戚南塘那边!咱们……带著剩下的人马,即刻整备,准备开拔,去海西那边『拜访拜访』老朋友!”

  “那王台老儿,”李成梁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几年前为了向朝廷邀功,连他那寄身投靠王杲都能设计擒杀。”

  他冷笑一声,狠戾道“老子就不信,这次我大军兵临他家门口,他还敢不乖乖听话,隨我一同去打建州!”

  他大步走向院中,望著北方阴沉的天空,狠狠啐了一口,“他娘的!他王台但凡敢跟老子耍半点心眼,推三阻四,呲牙咧嘴,老子便让他那海西四部也尝尝『犁庭扫穴』的滋味!”

  ........

  “东方既白,戚继光勒马立於蓟镇外,铁甲上凝结著晨霜。

  城下,三万整装待发的大军鸦雀无声,於瀰漫的晨雾中列成森严方阵,枪戟如林,旌旗蔽空,一股肃杀之气瀰漫开来。

  他抬起带著皮质手套的手,轻轻抚过腰间那柄久经战阵的军刀,刀鞘上鐫刻的“忠孝”二字,已被岁月磨礪得鋥亮。

  这刀,

  是该出鞘了。

  他猛地一挥手:“开拔!”

  三声號炮轰鸣,声震关墙,叶簌簌而落。

  雄伟的关门缓缓开启,整齐的骑兵队列率先涌出,铁蹄踏地,如一道势不可挡的黑色洪流,向著辽东方向滚滚而去。

  马队之中,最前排的士兵马鞍两侧掛著改良过的鸟銃。

  中军大旗之下,亲兵高擎著万历皇帝特赐的节鉞,大旗之上的“征虏平寇”四个大字在凛冽的朔风中猎猎作响。

  梁梦龙在蓟镇看著这一幕,格外感慨。

  此次出兵,皇帝没有设经略一职。

  便是让戚继光一人统领大军。

  武人单独领兵,在大明朝已经很少见了。

  盖因以往武人领兵,每次都会闹出笑话。

  反而是文臣统帅,武人力战的效果不错。

  此次戚继光出兵毫无掣肘。

  可见皇帝信重。

  “只是君恩似海,亦重如山。南塘此战,务必打得乾净利落,方能不负圣望啊!”

  戚继光的大军一路向东,军容整肃,秋毫无犯。途中倒未遇多少波折,唯有早春时节,气温回暖,冻土消融,致使辽西走廊不少道路变得泥泞难行,大大拖慢了輜重车辆与步卒的行军速度。

  好在沿途早有卫所驛站,更设有数十处大小军粮仓储以为接济,后勤尚算有保障。

  数日之后,明军大举征伐的消息传至建州腹地。

  王杲之子阿台,闻讯大惊,立刻遣使飞奔,联络周边的栋鄂部与王甲部,欲合三部之力,共抗明军。

  栋鄂部,其首领王兀堂本就对大明心怀怨懟。

  一则因李成梁近年在辽东修筑宽甸六堡,侵占其部游牧之地;二则因辽东互市之中,常有明將依仗权势,强行压低市价,令其部眾深感屈辱。

  此二者,皆是当年王兀堂愤而响应王杲、起兵反明的诱因。

  如今王杲虽死,其子阿台遣使来联,王兀堂念及旧怨新仇,竟是二话不说,当即点起本部人马,慨然应允出兵!

  王甲部眼见此二大部落皆已决定共抗明军,自知无法独善其身,也只得倾巢出动。

  建州女真诸部,平日虽亦耕种,然其根本仍在山林渔猎。

  常年驰骋山林,使得其部眾无论老幼,多能开强弓、发劲矢,箭术精湛。

  又因其西面、北面皆临近平原,便於获取马匹,故而骑兵亦是其强项。

  此番三部为求自保,不敢怠慢,凡家中有马能战之丁壮,几乎尽数徵召。

  旬日之间,竟聚起了一支六万的人马,其中精锐骑兵占据大半,声势浩大。

  若非深山之中粮草筹集不易,其出兵数目,恐还能更多!

  戚继光率主力抵达瀋阳中卫后,亦不敢怠慢,立刻会同辽东地方官將,从辽东镇兵马中,再行抽调了军士两万——其中骑兵一万,步兵一万,合编入征东大军序列。

  辽东自然还有更多的人马,但是还得小心蒙古土蛮部,再加上李成梁又带走了一部分人马,戚继光也只能调这么多人。

  之后戚继光又在辽东巡抚周咏的帮助下,徵集大量的马骡、民夫,率领五万大军朝著古勒寨前进,此地乃阿台的老巢。

  戚继光打算攻其必救,直捣黄龙。

  待收到前方斥候的回报,听闻建州三部竟能在如此短时间內,纠集起近六万之眾,戚继光也不由露出一丝凝重。

  “难怪陛下此次决意要犁庭扫穴!”

  他对身旁的监军御史安九域道,“自成化年间至今,近百年矣!这建州女真盘踞辽东深山,日子过得太过安逸,以致坐大,竟能聚此悍眾!若再不加以剪除,恐真要成为心腹大患!”

  监军御史安九域闻言,亦是点头附和:“戚帅所言极是。建州之地,西有山脉可阻蒙古、海西袭扰;其背又靠长白山天险,可避朝鲜兵锋;山中林密,猎物眾多,易於生存。近百年来,又无大的兵燹之灾,部族得以休养生息,人口滋长,其势自然日渐壮大。”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终究是乌合之眾,打仗又不只是看人多。“

  两人话刚说完,便看到远远处,建州女真的精骑窜动。

  戚继光望去,抬手一指远处建州精骑,对部下朗声道:“我欲要其头颅,谁为我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