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到朱祁镇,哪一年皇帝没派人去曲阜祭拜孔子?
前些年去行礼的那个人,现在已经当上了户部尚书,听说很受新皇器重。
在这种情况下,吴惟城觉得挺可笑的。
就算是太祖、太宗那样的皇帝,对孔家的事情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想到
竟然要动孔家。
这是有胆识,还是太傻?
“不过这税制改革,在官场里也有人反对,如果查得深了,山东这边恐怕会闹腾一阵子。”
同知点点头,没再说孔家的事了。
作为知府的心腹,他自然站在知府那边。
“实俸和新税,选一个吧,不过——”
吴惟城说着,看着同知问:“你买的那个女人,处理了吗?”
同知一听,愣了一下,低声说:“处理了,手续也办好了,他们查不出来。”
“啧,买个丫头,还得让我跟着麻烦,真烦人。”
吴惟城摇摇头说:“希望神仙打架别牵连到我们这些小虾米。”
他望向窗外,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好像一切都很平静。
京城郊外,人声嘈杂。
一位老农带着孩子急匆匆地赶路。
“孩子,孩子,走慢点,别丢啦。”
老人笑着喊前面跑的孩子。
“爷爷,快点,再慢就看不到皇上耕田了。”
小孩蹦蹦跳跳地回头挥手喊着。
春耕是民间大事,皇帝每年春天都会亲自下地耕作,祈求五谷丰登。
从天子到百姓,都要参与这个仪式。
不过,自从秦朝以后,皇帝的耕地就慢慢和百姓分开,最后变成在皇家园林里种一块地。
不管是做样子还是表演,朱祁钰并没有去那块地,而是来到他的庄园。
这个地方离京城有点远,现在看起来依山傍水,风景不错,但一年多以前还是一片荒凉,地里全是碎石头。
厂卫开路,马蹄踏过青石板路,因为铺了水泥,路又硬又平。
御辇后面跟着文武百官,他们四处张望,这庄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木屋。
有些东西他们以前在西城见过,但这里的建筑看起来更古老。
庄里的农民看到皇帝的车驾,都站在路边迎接。
“郕王殿下!是郕王殿下回来了!”
一个人大声喊着,旁边一个壮汉拍了他后脑勺,说:“该改口叫陛下了,现在陛下不是王爷了。”
“咦~轿子停下了。”
“咦~陛下下来了。”
“咦~陛下走过来啦!”
朱祁钰走下马车,目光扫过两边的房屋,这里以前还很荒凉。
他刚来的时候,庄户们一个个瘦得皮包骨,虽然是亲王的田庄,但大多数亲王只顾收粮,从不关心庄户有没有饭吃。
为了避开郕王府,朱祁钰曾在这庄子住过一段时间。
他身后,陈幺娘扶着汪招娣,还有其他庄户的孩子在一旁陪着,看着自己的亲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既然要亲自种地,朱祁钰自然要种自己以前种过的那块地。
一个人弯着腰,颤巍巍地走过来,跪下说道:“奴婢参见陛下,陛下万安。”
“马老,起来吧。”
朱祁钰快步走到马老面前,把他扶起来:“庄子现在怎么样?”
“回陛下,庄子现在很好。”
马老笑着回答。他原本是宫里的小太监,一辈子没什么出息,也没钱捐给寺庙,也没有亲人,出宫后只能找个地方等死。
刚好被当时的朱祁钰看中,带到了庄子上。
“今年春耕,朕要亲自种自己的地。”
朱祁钰嘴角微微一扬,而马老看向兴安,以前在宫里,兴安可不是他这种小太监能随便接触的。
看到马老的眼神,兴安轻轻点头,两人都是残废之人,兴安也明白,太监年纪大了就没人要,出宫后只能听天由命。
像兴安这样捐钱给寺庙,不过是无依无靠的人想找一个养老的地方罢了。
朝廷从不管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所以常常有太监认干儿子干女儿,或者把亲戚的孩子过继来养。
不过这个问题在兴安慷慨地设立
之后,就简单多了。
帮助孩子是帮忙,帮助老人也是帮忙。
并不是每个太监都能像马老这么幸运。
看到马老,兴安大概也明白为什么当初圣人建议自己建
了。
以前的皇帝看不到这些出宫的太监,没有圣宠,生死全靠自己。
“奴婢为陛下带路。”
马老转身,一个年轻女子扶住他的手臂,那是他收养的孤女。
正是因为马老这样的例子,朱祁钰才明白兴安捐香火的意义,但香火作用不大,不如把银子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
人非草木,有人的地方就有情有义,或许正因为这简单的养老政策,内廷的宦官们很快就会对至尊心服口服。
在马老的带领下,朱祁钰看到一片翻过并晒干的土地,他当年就是从亲手种地开始,教农民选种育种。
皇帝亲自种地,这可是很少见的场面。
京城旁边的农夫都跑来看皇帝是不是真的用金锄头耕地。
结果他们看见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一手扶着犁把,一手挥着长鞭。
百官围在田边,看着皇帝卷起袖子和裤腿,熟练地指挥着老黄牛。
他没有脱下礼服换上农装,一身价值不菲的礼服沾满了泥巴,露出的手臂结实有力,显示出皇帝身体强健。
原来,皇帝耕田,跟普通人一样,也要拉着犁,赶着黄牛,根本没有什么金锄头。
“周天子亲自带领诸侯大夫,春天耕种千亩地,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于谦看着皇帝,本来想帮忙,但皇命难违,百官只能在旁边看着。
朱祁钰仔细看着翻出的黑土,想必自己不在的时候,这块地也被细心照料过。
华夏人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赤脚感受着翻出土地的凉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这就是农民的一生。
三亩地,在老黄牛的叫声中结束,朱祁钰大声喊道:“放水咯。”
接着,老马走到田埂上,打开小闸门放水。
这片是稻田,朱祁钰看着从溪流引来的水灌进翻过的土地,这些都是经过养护的土地,肥力在溪水的冲刷下均匀地洒满整片田地。
当然,耕田远不止这么简单,等水稍微覆盖土地后,还要平整打浆。
但皇帝只需要做个样子就行,之前拉犁耕地到放水,整个仪式就已经完成了。
朱祁钰站到一旁,人群中走出教司坊的艺人,扮演风、雷、雨、土仙神,跳起了奇怪的舞蹈,打扮成农夫农妇的艺人则在一旁唱着太平歌。
流程上,朱祁钰稍作改动,在艺人跳舞唱歌时,他让宫人给围观的百姓每人送上两个馒头和二斤肉。
“皇后,这就是朕的田,朕的庄园。”
朱祁钰走到汪招娣身边,她一直待在王府里,对孕妇不太好,而且现在正是春耕的时候,皇后也该参加这个仪式。
“这庄子就像良田一样,百姓也都是良民。”
汪招娣笑着说道,这个庄子是皇帝的根本,规模早已不是一般的庄园可比,这里的百姓,就连孩子大多都识字,建筑也整齐干净,可见皇帝十分用心。
“感谢陛下恩典,陛下
万
”
每个得到赏赐的农户都跪下磕头,大声喊着。
朱祁钰抬了抬手,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乡亲们,今年的新税法,你们应该都听说了,以后田地的税按亩收,不再按人头收,多干活就多得好处,如果想用粮食换银子,可以在西城交易,除了保底价,我们还开了农贸市场,平准署自然会收。”
朱祁钰的话被力士大声传到每个农户耳边。
“今后乡亲们可以多生孩子了,男女都行,有地种地,没人就去京城做工,京城有的是活干!”
他说话直截了当,不搞那些文绉绉的劝农话,就是说多生孩子多种地,有啥事就找朝廷。
多生孩子本来不需要鼓励,只要维持现状,在多子多福的思想下,结婚后晚上娱乐方式很简单。
但大明皇帝亲自告诉百姓可以多生孩子,反倒让不少来看热闹的小姑娘脸红了,男人们也有些不好意思地挠头。
可这些普通的话,到了百官耳朵里就不一样了。
圣人的言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传到百姓耳朵里?
没有中间人,就不能曲解,不能掌握解释权,看着这些农民的笑容,百官就知道,京城这个地方,任何小心思都没用了。
这比发再多的告示都管用。
朱祁钰在庄子只待了一会儿,离开之后,京城到处都在传春耕祭祀的事。
山东,登州。
裴纶请地方官员和大儒吃饭。
巡抚衙门里,酒席照常进行。
毕竟现在裴纶可是有权势的人,没几个官员敢不给他面子。
但原本名单上的几位大儒,却一个也没来。
吴惟城对着裴纶拱手道:“裴巡抚,我还以为您贵人多忘事,忘了下官了。”
“不敢这么说。”
裴纶回礼,脸上带着笑,目光扫过在场的人。
“吴知府掌管一州,我之前遇到海寇拐卖的事,实在抽不开身。”
“理解,理解。”
吴惟城嘴角抽了一下,说道:“今天能得裴巡抚宴请,下官真是荣幸。”
“请。”
裴纶稍微侧身,吴惟城躬身一礼,然后走向自己的座位。
酒席上一直很和睦,吴惟城原本以为裴纶会在席间提些什么,但直到结束,除了最开始几句,裴纶什么也没说,好像真的只是请客吃饭而已。
前些年去行礼的那个人,现在已经当上了户部尚书,听说很受新皇器重。
在这种情况下,吴惟城觉得挺可笑的。
就算是太祖、太宗那样的皇帝,对孔家的事情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想到
竟然要动孔家。
这是有胆识,还是太傻?
“不过这税制改革,在官场里也有人反对,如果查得深了,山东这边恐怕会闹腾一阵子。”
同知点点头,没再说孔家的事了。
作为知府的心腹,他自然站在知府那边。
“实俸和新税,选一个吧,不过——”
吴惟城说着,看着同知问:“你买的那个女人,处理了吗?”
同知一听,愣了一下,低声说:“处理了,手续也办好了,他们查不出来。”
“啧,买个丫头,还得让我跟着麻烦,真烦人。”
吴惟城摇摇头说:“希望神仙打架别牵连到我们这些小虾米。”
他望向窗外,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好像一切都很平静。
京城郊外,人声嘈杂。
一位老农带着孩子急匆匆地赶路。
“孩子,孩子,走慢点,别丢啦。”
老人笑着喊前面跑的孩子。
“爷爷,快点,再慢就看不到皇上耕田了。”
小孩蹦蹦跳跳地回头挥手喊着。
春耕是民间大事,皇帝每年春天都会亲自下地耕作,祈求五谷丰登。
从天子到百姓,都要参与这个仪式。
不过,自从秦朝以后,皇帝的耕地就慢慢和百姓分开,最后变成在皇家园林里种一块地。
不管是做样子还是表演,朱祁钰并没有去那块地,而是来到他的庄园。
这个地方离京城有点远,现在看起来依山傍水,风景不错,但一年多以前还是一片荒凉,地里全是碎石头。
厂卫开路,马蹄踏过青石板路,因为铺了水泥,路又硬又平。
御辇后面跟着文武百官,他们四处张望,这庄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木屋。
有些东西他们以前在西城见过,但这里的建筑看起来更古老。
庄里的农民看到皇帝的车驾,都站在路边迎接。
“郕王殿下!是郕王殿下回来了!”
一个人大声喊着,旁边一个壮汉拍了他后脑勺,说:“该改口叫陛下了,现在陛下不是王爷了。”
“咦~轿子停下了。”
“咦~陛下下来了。”
“咦~陛下走过来啦!”
朱祁钰走下马车,目光扫过两边的房屋,这里以前还很荒凉。
他刚来的时候,庄户们一个个瘦得皮包骨,虽然是亲王的田庄,但大多数亲王只顾收粮,从不关心庄户有没有饭吃。
为了避开郕王府,朱祁钰曾在这庄子住过一段时间。
他身后,陈幺娘扶着汪招娣,还有其他庄户的孩子在一旁陪着,看着自己的亲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既然要亲自种地,朱祁钰自然要种自己以前种过的那块地。
一个人弯着腰,颤巍巍地走过来,跪下说道:“奴婢参见陛下,陛下万安。”
“马老,起来吧。”
朱祁钰快步走到马老面前,把他扶起来:“庄子现在怎么样?”
“回陛下,庄子现在很好。”
马老笑着回答。他原本是宫里的小太监,一辈子没什么出息,也没钱捐给寺庙,也没有亲人,出宫后只能找个地方等死。
刚好被当时的朱祁钰看中,带到了庄子上。
“今年春耕,朕要亲自种自己的地。”
朱祁钰嘴角微微一扬,而马老看向兴安,以前在宫里,兴安可不是他这种小太监能随便接触的。
看到马老的眼神,兴安轻轻点头,两人都是残废之人,兴安也明白,太监年纪大了就没人要,出宫后只能听天由命。
像兴安这样捐钱给寺庙,不过是无依无靠的人想找一个养老的地方罢了。
朝廷从不管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所以常常有太监认干儿子干女儿,或者把亲戚的孩子过继来养。
不过这个问题在兴安慷慨地设立
之后,就简单多了。
帮助孩子是帮忙,帮助老人也是帮忙。
并不是每个太监都能像马老这么幸运。
看到马老,兴安大概也明白为什么当初圣人建议自己建
了。
以前的皇帝看不到这些出宫的太监,没有圣宠,生死全靠自己。
“奴婢为陛下带路。”
马老转身,一个年轻女子扶住他的手臂,那是他收养的孤女。
正是因为马老这样的例子,朱祁钰才明白兴安捐香火的意义,但香火作用不大,不如把银子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
人非草木,有人的地方就有情有义,或许正因为这简单的养老政策,内廷的宦官们很快就会对至尊心服口服。
在马老的带领下,朱祁钰看到一片翻过并晒干的土地,他当年就是从亲手种地开始,教农民选种育种。
皇帝亲自种地,这可是很少见的场面。
京城旁边的农夫都跑来看皇帝是不是真的用金锄头耕地。
结果他们看见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一手扶着犁把,一手挥着长鞭。
百官围在田边,看着皇帝卷起袖子和裤腿,熟练地指挥着老黄牛。
他没有脱下礼服换上农装,一身价值不菲的礼服沾满了泥巴,露出的手臂结实有力,显示出皇帝身体强健。
原来,皇帝耕田,跟普通人一样,也要拉着犁,赶着黄牛,根本没有什么金锄头。
“周天子亲自带领诸侯大夫,春天耕种千亩地,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于谦看着皇帝,本来想帮忙,但皇命难违,百官只能在旁边看着。
朱祁钰仔细看着翻出的黑土,想必自己不在的时候,这块地也被细心照料过。
华夏人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赤脚感受着翻出土地的凉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这就是农民的一生。
三亩地,在老黄牛的叫声中结束,朱祁钰大声喊道:“放水咯。”
接着,老马走到田埂上,打开小闸门放水。
这片是稻田,朱祁钰看着从溪流引来的水灌进翻过的土地,这些都是经过养护的土地,肥力在溪水的冲刷下均匀地洒满整片田地。
当然,耕田远不止这么简单,等水稍微覆盖土地后,还要平整打浆。
但皇帝只需要做个样子就行,之前拉犁耕地到放水,整个仪式就已经完成了。
朱祁钰站到一旁,人群中走出教司坊的艺人,扮演风、雷、雨、土仙神,跳起了奇怪的舞蹈,打扮成农夫农妇的艺人则在一旁唱着太平歌。
流程上,朱祁钰稍作改动,在艺人跳舞唱歌时,他让宫人给围观的百姓每人送上两个馒头和二斤肉。
“皇后,这就是朕的田,朕的庄园。”
朱祁钰走到汪招娣身边,她一直待在王府里,对孕妇不太好,而且现在正是春耕的时候,皇后也该参加这个仪式。
“这庄子就像良田一样,百姓也都是良民。”
汪招娣笑着说道,这个庄子是皇帝的根本,规模早已不是一般的庄园可比,这里的百姓,就连孩子大多都识字,建筑也整齐干净,可见皇帝十分用心。
“感谢陛下恩典,陛下
万
”
每个得到赏赐的农户都跪下磕头,大声喊着。
朱祁钰抬了抬手,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乡亲们,今年的新税法,你们应该都听说了,以后田地的税按亩收,不再按人头收,多干活就多得好处,如果想用粮食换银子,可以在西城交易,除了保底价,我们还开了农贸市场,平准署自然会收。”
朱祁钰的话被力士大声传到每个农户耳边。
“今后乡亲们可以多生孩子了,男女都行,有地种地,没人就去京城做工,京城有的是活干!”
他说话直截了当,不搞那些文绉绉的劝农话,就是说多生孩子多种地,有啥事就找朝廷。
多生孩子本来不需要鼓励,只要维持现状,在多子多福的思想下,结婚后晚上娱乐方式很简单。
但大明皇帝亲自告诉百姓可以多生孩子,反倒让不少来看热闹的小姑娘脸红了,男人们也有些不好意思地挠头。
可这些普通的话,到了百官耳朵里就不一样了。
圣人的言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传到百姓耳朵里?
没有中间人,就不能曲解,不能掌握解释权,看着这些农民的笑容,百官就知道,京城这个地方,任何小心思都没用了。
这比发再多的告示都管用。
朱祁钰在庄子只待了一会儿,离开之后,京城到处都在传春耕祭祀的事。
山东,登州。
裴纶请地方官员和大儒吃饭。
巡抚衙门里,酒席照常进行。
毕竟现在裴纶可是有权势的人,没几个官员敢不给他面子。
但原本名单上的几位大儒,却一个也没来。
吴惟城对着裴纶拱手道:“裴巡抚,我还以为您贵人多忘事,忘了下官了。”
“不敢这么说。”
裴纶回礼,脸上带着笑,目光扫过在场的人。
“吴知府掌管一州,我之前遇到海寇拐卖的事,实在抽不开身。”
“理解,理解。”
吴惟城嘴角抽了一下,说道:“今天能得裴巡抚宴请,下官真是荣幸。”
“请。”
裴纶稍微侧身,吴惟城躬身一礼,然后走向自己的座位。
酒席上一直很和睦,吴惟城原本以为裴纶会在席间提些什么,但直到结束,除了最开始几句,裴纶什么也没说,好像真的只是请客吃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