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瑚疯狂地喊着,衙役忍不住随手捡了块布塞进他嘴里,叫声变成了呜咽声,这才安静下来。
到了晚上。
曲阜县,这不是后来的曲阜,现在的曲阜叫鲁城,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旧都。
孔家经过历代扩建,光是宅子就占地近三百亩,有四百多座建筑,仅次于皇宫的大院。
旁边是差不多大小的孔庙。
而曲阜城北的泗水边上,就是占地三千亩的孔林,那是孔家的祖坟,建有围墙和大门。
自从隋朝开皇十六年改名为曲阜县以来,这里的县令一直由孔家人担任。
和其他七品县令不同,曲阜的县令是六品。
大家族内部总会有问题,孔家也不例外。
孔彦缙在孔家的威望并不高,因为他学识不够,一个连太学都没念完的衍圣公,在重视教育的家族里,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
不过,孔家不仅重视读书,也看重嫡庶之分。
因此,他和族人关系不好也不是什么秘密。
孔克昫是孔彦缙的族叔祖,一直和他不对付。
东缉事厂的一些消息,就是孔克昫放出去的。
此刻,他也收到了关于曲阜县的消息。
“这,应该够了吧?”
孔克昫看着那张纸条,低声说道。
他想扳倒孔彦缙,但能换掉衍圣公的人,在京城,而在那件神器上。
孔家是千年世家,孔克昫怎么也没想到,那神器的至高之位,是不会更换衍圣公的。
所以孔克昫才会帮朝廷,当孔彦缙暗示要让学子做些事时,他就把这事放大了。
事能闹成这样,背后也有他的推手。
“叔祖,这件事会不会给孔家带来麻烦?”
年轻的孔公明在孔家并不起眼,毕竟旁支太多。
“那又怎样?洪武年间,三次请我孔家出人,历代我们孔家也出过不成器的,可皇帝不都轻轻放过了吗?”
“公明,你得明白,是皇帝需要咱们孔家。”
孔克昫语气坚定。不仅如此,往前看,在宋、金、元三朝并存的时候,每一朝都要立一个衍圣公。
这说明,衍圣公对朝廷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朝廷觉得,孔家掌握着人才的资源。
时代的变化并不总是大起大落,很多人只看到兴盛的一面,却忘了背后默默积累的过程。
所以守旧派才害怕改革,因为那是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控制的东西。
孔家存在得太久了,早就被宠坏了,已经忘记衍圣公是怎么来的了。
被偏爱的人往往有恃无恐。
听完这话,孔公明皱着眉头点了点头。作为旁支,他不敢轻易行动,反而格外小心,尤其是注意到一些举动。
皇帝真的需要孔家吗?
那为什么新皇设立的学校,却把大儒给排除在外了?
但在等级森严的孔家,孔公明自然不会把这些话说出来。
毕竟在孔家人眼里,朱家不过是个暴发户罢了。
“之前皇帝来学宫,孔彦缙还想讨好,结果被挡了回来,说明皇帝对他也不待见,现在正是机会。”
孔克昫望着烛火,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事情到底大不大?
不大,很快就能压下去,代价只是几条人命。
很大,学生聚集,人数上千,按连坐处理,就会牵连整个山东。
一件事,总有两种看法。
朝堂上,朱祁钰气得大发雷霆,说这些读书人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京城的报纸用很大篇幅报道了事件。
出版方哪有什么公正可言,既然这是朝廷的报纸,自然站在朝廷这边。
对于报纸卖得这么好,高谷却没有多少高兴。
在高谷看来,聚众、反对新政,就是谋反。
还打着为百姓谋福的旗号,这不是把老百姓当傻子吗?
天下百姓最多的是谁?当然是农民!
新政策给农民减税,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但那些读书人却打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幌子,反对这个政策,京城的老百姓看到后,哪个不气得跳脚?
以前春天耕种时,皇上提过一次新政,和报纸上的解释差不多,所以百姓对报纸更加信任,这也是报纸销量上涨的原因之一。
环境会慢慢改变人的想法。在京城里读书的人,走在街上都觉得脸上发烧,尤其是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盯着,简直坐立不安。
以前信息闭塞,像这样的事情,京城的人都不知道。
因为地域限制,消息传得慢,等百姓知道时,事情早就结束了,就算后来明白了,又能有什么用?
正是靠着这种信息差,京官和乡绅这些阶层才能操控局面,装出一副为民做主的样子。
报纸的出现,让这些人有了一个对手,而学校的建立,则分出了新旧两派。
孩子们读的书,跟学堂里教的不同,人们的思想慢慢就开始变了。
这变化就像一把刀,直戳儒家的核心。
“呸,什么圣贤书!全是自私自利的东西!”
田舍郎,一个乡下人,用最实在的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那是他们,不是我们。”
监生的脸一下子红了,面对田舍郎的轻视,他简直无地自容。
但要是反驳,只会引来更多的讥笑。
“大家瞧瞧,就是这些人,嘴上喊着为民,其实全是为自己打算。圣人的政策多好,给百姓减负,结果呢——。”
一个人拿着报纸挥舞着,好像这样喊得更有劲儿。
突然,另一个人大声叫道:“大事不好了!圣人下令,山东一派的人,不准参加科举!”
监生一听,浑身一震,赶紧跑过去问:“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各大衙门都贴出告示了,衙役还在念呢,现在去还能看见。”
那人不耐烦地推开监生,皱着眉头说。
很快,所有人都朝最近的衙门跑去。
一张告示,让整个士林震惊不已。
圣人真的减少了山东的科举名额,天下读书人都得跟着受影响。
“参与的人,直接取消功名,三代都不能考科举,直系亲属也不能当官,变成普通百姓。”
“嘶,那不还得交税?”
“所以这是啥意思啊?”
百姓议论纷纷,有秀才大声喊道:“这个政审制度是啥?为啥没有详细说明!”
唱告的官吏听后回答:“大概就是说,三代以内有重罪的人,不能当官,这不是连坐,是避嫌,之后会有具体规定。”
朱祁钰提出的政审制度正好用来审查科举考生。
科举考试的审核,主要是看考生本人是否清白、祖上三代有没有案底,还有籍贯是否清楚。
但问题就出在“三代无案”这一条上。
虽然规定祖上三代不能是些不正经的人,但对那些世家大族来说,打杀仆人根本不算犯罪,更别说组织人手了,这也不算聚众作乱。
朱祁钰不过是把这条规定写得更明确了一些,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关键还是看有没有立案,如果没有立案,那就谈不上有案底。
法律是人定的,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古今中外都是这样。
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海洋法系,讲依法治国,其实都是人来操作的。
不过大陆法系更注重条文,比陪审团凭感情办事更接近法治的本质。
对读书人来说,科举至关重要,其他税收什么的,都不算什么。
中了举人就是朝廷的骨干,掌握权力,自然就有好处。
就像范进那样,五十多岁了,吃尽苦头,还是要考中举人。
无非就是为了那一关。
从那以后,真的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有人送来田地和产业;有人送来店铺;还有些破落户夫妻来投奔他做仆人,希望能得到庇护。不到两三个月,范进家里就雇了仆人和丫鬟,钱和米更是多得用不完。张乡绅家也催着搬家。搬进新房子后,唱戏、请客、喝酒,接连三天热闹非凡。
范进疯了吗?
他确实疯了,但也是因为中举,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东西。
这就是现实,让天下读书人都拼命追求的现实。
对这些士人来说,新的税制不过是少拿一点原本属于自己的钱,没什么大不了的。
听着官吏解释,监生们觉得也就那么回事。
政审自古就有,只是现在查得更仔细了。
从习惯上讲,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所谓的法律,其实就是管那些容易被管的人。
“上面还说,圣人命令巡抚裴纶彻底调查山东的案子,要从严从重处理,各地官员如果不配合,就按反叛论处,是重罪。今后如果再有人聚众,就永远取消当地参加科举的资格。”
一个人小声说道,接着想到前面那条政审,顿时感到全身发冷。
“还有,山东私通倭寇、抢夺妇女是怎么回事?这两件事难道有关系?”
顿时,大家又开始议论纷纷。
一件件小事加在一起,最后就会变成大事。
能发布这样的告示,说明是朝廷的意思,从严从重处理,可以说是直接打击山东的士人阶层,其他地方出身的京官对此没有异议。
你刚走,我就进来,空出来的位置,自然由我来填补。
天下文人的代表?
别开玩笑了,你们孔家自从宋、金、元三朝以来,衍圣公的出身一直有争议,只是皇帝没针对,大家才给点面子罢了。
圣人的诏令虽然没提到衍圣公,都在关注,曲阜那个地方,怎么可能在审查中独善其身?
皇帝大发雷霆,山东自然要有个交代。虽说大明现在走下坡路,被朱祁镇折腾得够呛,但还没彻底垮掉。
这个时候,任何反抗都是无用的。
就像现在石亨带着两千人,就能围住一个县城。
民心还没有完全丧失,还有机会挽回,何况朝廷正在努力挽回。
到了晚上。
曲阜县,这不是后来的曲阜,现在的曲阜叫鲁城,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旧都。
孔家经过历代扩建,光是宅子就占地近三百亩,有四百多座建筑,仅次于皇宫的大院。
旁边是差不多大小的孔庙。
而曲阜城北的泗水边上,就是占地三千亩的孔林,那是孔家的祖坟,建有围墙和大门。
自从隋朝开皇十六年改名为曲阜县以来,这里的县令一直由孔家人担任。
和其他七品县令不同,曲阜的县令是六品。
大家族内部总会有问题,孔家也不例外。
孔彦缙在孔家的威望并不高,因为他学识不够,一个连太学都没念完的衍圣公,在重视教育的家族里,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
不过,孔家不仅重视读书,也看重嫡庶之分。
因此,他和族人关系不好也不是什么秘密。
孔克昫是孔彦缙的族叔祖,一直和他不对付。
东缉事厂的一些消息,就是孔克昫放出去的。
此刻,他也收到了关于曲阜县的消息。
“这,应该够了吧?”
孔克昫看着那张纸条,低声说道。
他想扳倒孔彦缙,但能换掉衍圣公的人,在京城,而在那件神器上。
孔家是千年世家,孔克昫怎么也没想到,那神器的至高之位,是不会更换衍圣公的。
所以孔克昫才会帮朝廷,当孔彦缙暗示要让学子做些事时,他就把这事放大了。
事能闹成这样,背后也有他的推手。
“叔祖,这件事会不会给孔家带来麻烦?”
年轻的孔公明在孔家并不起眼,毕竟旁支太多。
“那又怎样?洪武年间,三次请我孔家出人,历代我们孔家也出过不成器的,可皇帝不都轻轻放过了吗?”
“公明,你得明白,是皇帝需要咱们孔家。”
孔克昫语气坚定。不仅如此,往前看,在宋、金、元三朝并存的时候,每一朝都要立一个衍圣公。
这说明,衍圣公对朝廷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朝廷觉得,孔家掌握着人才的资源。
时代的变化并不总是大起大落,很多人只看到兴盛的一面,却忘了背后默默积累的过程。
所以守旧派才害怕改革,因为那是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控制的东西。
孔家存在得太久了,早就被宠坏了,已经忘记衍圣公是怎么来的了。
被偏爱的人往往有恃无恐。
听完这话,孔公明皱着眉头点了点头。作为旁支,他不敢轻易行动,反而格外小心,尤其是注意到一些举动。
皇帝真的需要孔家吗?
那为什么新皇设立的学校,却把大儒给排除在外了?
但在等级森严的孔家,孔公明自然不会把这些话说出来。
毕竟在孔家人眼里,朱家不过是个暴发户罢了。
“之前皇帝来学宫,孔彦缙还想讨好,结果被挡了回来,说明皇帝对他也不待见,现在正是机会。”
孔克昫望着烛火,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事情到底大不大?
不大,很快就能压下去,代价只是几条人命。
很大,学生聚集,人数上千,按连坐处理,就会牵连整个山东。
一件事,总有两种看法。
朝堂上,朱祁钰气得大发雷霆,说这些读书人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京城的报纸用很大篇幅报道了事件。
出版方哪有什么公正可言,既然这是朝廷的报纸,自然站在朝廷这边。
对于报纸卖得这么好,高谷却没有多少高兴。
在高谷看来,聚众、反对新政,就是谋反。
还打着为百姓谋福的旗号,这不是把老百姓当傻子吗?
天下百姓最多的是谁?当然是农民!
新政策给农民减税,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但那些读书人却打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幌子,反对这个政策,京城的老百姓看到后,哪个不气得跳脚?
以前春天耕种时,皇上提过一次新政,和报纸上的解释差不多,所以百姓对报纸更加信任,这也是报纸销量上涨的原因之一。
环境会慢慢改变人的想法。在京城里读书的人,走在街上都觉得脸上发烧,尤其是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盯着,简直坐立不安。
以前信息闭塞,像这样的事情,京城的人都不知道。
因为地域限制,消息传得慢,等百姓知道时,事情早就结束了,就算后来明白了,又能有什么用?
正是靠着这种信息差,京官和乡绅这些阶层才能操控局面,装出一副为民做主的样子。
报纸的出现,让这些人有了一个对手,而学校的建立,则分出了新旧两派。
孩子们读的书,跟学堂里教的不同,人们的思想慢慢就开始变了。
这变化就像一把刀,直戳儒家的核心。
“呸,什么圣贤书!全是自私自利的东西!”
田舍郎,一个乡下人,用最实在的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那是他们,不是我们。”
监生的脸一下子红了,面对田舍郎的轻视,他简直无地自容。
但要是反驳,只会引来更多的讥笑。
“大家瞧瞧,就是这些人,嘴上喊着为民,其实全是为自己打算。圣人的政策多好,给百姓减负,结果呢——。”
一个人拿着报纸挥舞着,好像这样喊得更有劲儿。
突然,另一个人大声叫道:“大事不好了!圣人下令,山东一派的人,不准参加科举!”
监生一听,浑身一震,赶紧跑过去问:“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各大衙门都贴出告示了,衙役还在念呢,现在去还能看见。”
那人不耐烦地推开监生,皱着眉头说。
很快,所有人都朝最近的衙门跑去。
一张告示,让整个士林震惊不已。
圣人真的减少了山东的科举名额,天下读书人都得跟着受影响。
“参与的人,直接取消功名,三代都不能考科举,直系亲属也不能当官,变成普通百姓。”
“嘶,那不还得交税?”
“所以这是啥意思啊?”
百姓议论纷纷,有秀才大声喊道:“这个政审制度是啥?为啥没有详细说明!”
唱告的官吏听后回答:“大概就是说,三代以内有重罪的人,不能当官,这不是连坐,是避嫌,之后会有具体规定。”
朱祁钰提出的政审制度正好用来审查科举考生。
科举考试的审核,主要是看考生本人是否清白、祖上三代有没有案底,还有籍贯是否清楚。
但问题就出在“三代无案”这一条上。
虽然规定祖上三代不能是些不正经的人,但对那些世家大族来说,打杀仆人根本不算犯罪,更别说组织人手了,这也不算聚众作乱。
朱祁钰不过是把这条规定写得更明确了一些,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关键还是看有没有立案,如果没有立案,那就谈不上有案底。
法律是人定的,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古今中外都是这样。
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海洋法系,讲依法治国,其实都是人来操作的。
不过大陆法系更注重条文,比陪审团凭感情办事更接近法治的本质。
对读书人来说,科举至关重要,其他税收什么的,都不算什么。
中了举人就是朝廷的骨干,掌握权力,自然就有好处。
就像范进那样,五十多岁了,吃尽苦头,还是要考中举人。
无非就是为了那一关。
从那以后,真的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有人送来田地和产业;有人送来店铺;还有些破落户夫妻来投奔他做仆人,希望能得到庇护。不到两三个月,范进家里就雇了仆人和丫鬟,钱和米更是多得用不完。张乡绅家也催着搬家。搬进新房子后,唱戏、请客、喝酒,接连三天热闹非凡。
范进疯了吗?
他确实疯了,但也是因为中举,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东西。
这就是现实,让天下读书人都拼命追求的现实。
对这些士人来说,新的税制不过是少拿一点原本属于自己的钱,没什么大不了的。
听着官吏解释,监生们觉得也就那么回事。
政审自古就有,只是现在查得更仔细了。
从习惯上讲,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所谓的法律,其实就是管那些容易被管的人。
“上面还说,圣人命令巡抚裴纶彻底调查山东的案子,要从严从重处理,各地官员如果不配合,就按反叛论处,是重罪。今后如果再有人聚众,就永远取消当地参加科举的资格。”
一个人小声说道,接着想到前面那条政审,顿时感到全身发冷。
“还有,山东私通倭寇、抢夺妇女是怎么回事?这两件事难道有关系?”
顿时,大家又开始议论纷纷。
一件件小事加在一起,最后就会变成大事。
能发布这样的告示,说明是朝廷的意思,从严从重处理,可以说是直接打击山东的士人阶层,其他地方出身的京官对此没有异议。
你刚走,我就进来,空出来的位置,自然由我来填补。
天下文人的代表?
别开玩笑了,你们孔家自从宋、金、元三朝以来,衍圣公的出身一直有争议,只是皇帝没针对,大家才给点面子罢了。
圣人的诏令虽然没提到衍圣公,都在关注,曲阜那个地方,怎么可能在审查中独善其身?
皇帝大发雷霆,山东自然要有个交代。虽说大明现在走下坡路,被朱祁镇折腾得够呛,但还没彻底垮掉。
这个时候,任何反抗都是无用的。
就像现在石亨带着两千人,就能围住一个县城。
民心还没有完全丧失,还有机会挽回,何况朝廷正在努力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