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来了家人们,这段大乾盛世的关键历史,记牢了绝对有用!】
【《天下大典》——咱先不说它的历史地位,单看这规模就足以震撼世人!
它是我国历史上首部融合三十三门学说的综合性巨著,全书共一千二百纲,细分为三千八百卷,每卷再拆分为一百二十小卷。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大乾昭文初年之前的近两万部传世典籍,像梳理丝线一样,按学科、按用途、按价值,一一拆解、归类、整合。
它不仅收录了儒、道、法、农、墨等主流学派的核心典籍,像《论语集注》《道德经详解》《商君书补注》这些传世名作全在
其中,更破天荒地纳入了医、算、兵、艺、地理等以往被视为“旁门左道”的学问——《脉经新释》《九章算术补编》《守城十二策》《织锦图谱》《天下舆地考》。
甚至连西域传来的《天文星象录》、东海渔民的《潮汐规律记》都被收录在内。大乾太初初年之前的传世典籍,十之八九都能在此寻到踪迹,说是“一部大典,半部大乾史”都毫不夸张!】
东宫书房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上,袁泽刚咬下一口桂花糕,甜糯的口感还没在舌尖散开,目光扫过“三千八百卷”“近两万部典籍”的字样,嘴里的点心瞬间呛得他直咳嗽。
他一边拍着胸口,一边对着身旁捧着茶盏的诸葛明吐槽:“好家伙,我未来这是把自己逼成‘卷王’了?三千八百卷啊,光抄录都得累坏多少人,赵先生那头发,怕是要从现在开始保养才能扛住!”
诸葛明放下茶盏,伸手给袁泽递了杯温水,眼底藏着掩不住的笑意:“太子殿下既有‘知识普惠’之志,未来必有贤臣相助、良法支撑,不过赵太傅的头发,或许真要多备些乌发膏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轻叩声,白起捧着一叠侍卫值守记录走进来,听到“三千八百卷”的话,擦拭佩剑的手顿了顿。
白起抬头看向袁泽,眼神依旧沉静,却多了几分坚定——无论未来殿下要做多大的事,他的剑都会守好东宫的每一寸土地。
街头茶摊前,早已挤满了围观天幕的百姓,木桌旁、屋檐下、甚至墙角根都站满了人,连卖糖葫芦的老汉都把担子放在一旁,踮着脚往光幕上瞅。
卖菜的王大娘手里还攥着没卖完的青菜,拉着旁边织锦坊的李婶念叨:“要是真能把种地、织布的法子都编进书里,咱老百姓的日子可就有盼头了!
你看俺家那二小子,种地全靠老经验,去年遇着旱情,半亩麦子全枯了,要是有本靠谱的农书,哪能亏成那样!”
挑货郎李叔扛着货郎担,连连点头:“可不是嘛!现在识字的人少,书又金贵,一本《千字文》都要半两银子,普通人家哪买得起?
以后要是真能让咱看懂这些书,学些本事,那才是真的好世道!”
旁边几个孩童围着老汉,叽叽喳喳地问:“爷爷,那书里会教怎么捏泥人吗?会教怎么抓蛐蛐吗?”
老汉笑着拍了拍孩子们的头:“傻小子,书里教的都是能让日子过好的本事,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能吃饱饭、穿暖衣,比捏泥人、抓蛐蛐金贵多啦!”
【要是哪本书没被收录进《天下大典》,那多半不是遗漏,而是经过层层筛选后被判定为“无益之书”剔除在外的。
什么是“无益之书”?要么是内容荒诞不经,比如宣扬“喝露水能长生”“画符能驱灾”的;要么是违背民生根本,鼓吹“百姓就该穷,富贵是天定”的;
更有甚者,是宣扬愚民、害人之术,比如教人防民、坑民的歪理。这些书,压根没资格跻身大典之中,连被后人提及的资格都没有!】
御史台内,烛火通明,魏征正伏案写着弹劾地方官贪腐的奏折,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当天幕上“宣扬愚民之术者剔除”的话传入耳中,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都溅了出来。
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愚弄百姓”的歪理。
此刻,魏征捋着花胡须,眼中满是赞同,声音洪亮:“说得好!书者,载道之器也!若书不能利民,反倒害人,留着何用?
太子殿下此举深得我心!往后我更要多查些宣扬歪理的书籍,绝不能让它们祸害百姓!”
秦淮河畔的“烟雨阁”里,雕梁画栋,琴声悠扬。慕容雪临窗而坐,一身素色衣裙,指尖轻轻划过琴弦,琴音婉转却带着几分清冷。
她虽身在青楼,却常听往来的文人谈论“典籍正统”,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有人说“青楼女子不配读书”,可她偏要教阁里的姐妹识字、读书。
此刻望着天幕上的内容,她轻声呢喃:“原来未来的好学问,不看高雅与否,不看是谁所写,只看能否帮到百姓……”
旁边伺候的丫鬟端着一盏清茶走过来,轻声附和:“姑娘说得是,就像您教我们识字,教我们算账目,免得被掌柜的坑了,这就是有用的学问啊!”
慕容雪微微一笑,指尖重新落在琴弦上,琴音瞬间变得轻快起来,仿佛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这样一项耗时耗力的浩大工程,绝非一人一时之功。
最终,它由赵渊、王阳明二人牵头,集结了两百三十七位学士——这里面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儒,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甚至还有二十多位精通算术、医术的年轻才俊。
他们前后耗费二十二年,从昭文帝登基初年开始,到昭文二十二年才正式完成!
更难得的是,昭文帝深知“学问无穷,岁月有限”,特意下旨,命文华殿常设编修官。
往后每两年对大典进行一次增补修订,无论是新发现的孤本,还是民间新创的实用技艺,只要对百姓有用,都能被纳入大典之中,让这份知识宝库能代代传承,永不落伍!】
学宫讲台上,赵渊穿着一身青色儒衫,手里握着一卷《论语》,正准备给学生们讲解“有教无类”。
当天幕上出现“赵渊、王阳明牵头编典”“二十二年”的内容时,他握着书卷的手微微收紧,指节泛白。
身旁的学生凑过来,仰着小脸问:“先生,未来您真的要编这么大的书吗?二十二年,那得熬到多大年纪啊?”
赵渊摸了摸胡须,苍老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中满是期待:“若能为百姓做些实事,纵使耗二十年、三十年,纵使熬到白发苍苍,也值了!”
台下的学生们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崇拜,有个胆大的学生喊道:“先生,等我们长大了,也要帮您编书!”
赵渊笑着点头:“好,好啊,有你们这份心,大乾的文脉就断不了!”
东宫侍卫房里,光线略显昏暗,白起正坐在桌前擦拭着他的佩剑“寒锋”。这把剑陪着他征战多年,剑身上的纹路里还藏着当年沙场的血迹。
他握紧剑柄,剑身在灯光下泛着冷光,眼神依旧沉静,却多了几分坚定——无论未来殿下要做什么,无论要等多少年,他的剑都会守着东宫,守着这位心怀天下的太子。
【更让人动容的是,昭文帝深知这些编修者的心血不易——他们中,有人为了核对一个典故,翻遍了十几座藏书楼,最后耗瞎了双眼;
有人为了整理医书,亲自上山采药、试药,累倒在书案前,再也没醒过来;还有人为了寻访孤本,从江南走到塞北,从东海走到西域,奔波万里,最后客死他乡。
这些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没有封官加爵的荣耀,却用笔墨为大乾的文脉铺路。
于是在大典成书那年,昭文帝亲自下旨,在文华殿外修建“文心碑”——这块碑高九丈,宽三丈,用的是从泰山运来的青石,将赵渊、王阳明在内的两百三十九人的姓名、籍贯、功绩一一刻于碑上。
碑首题“天下同文,功在千秋”八个大字,是昭文帝亲笔所书,笔力遒劲,力透石背。他要让后世每一个读书人都能记住,是谁用笔墨为大乾撑起了文脉的脊梁!】
博主手指向光幕上的“文心碑”复原图——碑身斑驳,却字迹清晰,一个个名字排列整齐,从赵渊、王阳明,到负责抄录的小吏、负责绘图的工匠,无一遗漏。
金銮殿内,长孙皇后坐在凤椅上,看着碑上“天下同文,功在千秋”八个字,拿起丝帕轻轻按了按眼角。
她想起袁泽小时候,总喜欢拿着毛笔在纸上画小人,一边画一边说:“母后,等我长大了,要让所有做事的人都有名字,都能被记住。”
那时候她只当是孩童戏言,如今看来,他是真的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她柔声道:“泽儿真的长大了,竟懂得这般体恤文人,这般为天下考虑……”
天玄帝坐在龙椅上,看着光幕上的石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眼中满是欣慰:“这孩子,比朕当年想的要远得多。朕治天下,是为了让百姓安稳;他编大典、立石碑,是为了让大乾的文脉永续。”
东宫花园里,桃花开得正艳,粉色的花瓣随风飘落。
诸葛婉穿着一身粉色衣裙,拉着袁泽的衣袖,蹦蹦跳跳地看着光幕上的石碑,眼睛亮得像星星:“太子哥哥!好棒啊!把所有编书先生的名字都刻在碑上,连抄书的小吏都有名字!以后我要是也做了有用的事,能被刻上去吗?”
袁泽揉了揉她的头发,笑着打趣:“只要你像阳明先生一样,多为百姓做事,就算不刻在碑上,大家也会把你记在心里。
比如你上次教隔壁的小乞丐识字,他现在能帮着卖菜的王大娘算账,这就是有用的事啊。”
诸葛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握紧小拳头:“那我以后要教更多人识字,要编一本给小孩子看的书,让他们都能看懂!”
袁泽笑着点头:“好啊,等着看你的书。”
街头巷尾,百姓们看着“文心碑”的画面,纷纷驻足,有的甚至对着光幕深深鞠躬。
卖糖葫芦的老汉放下担子,感慨道:“这些先生们为了编书,遭了多少罪啊!有的瞎了眼,有的累死了,有的死在外面……
昭文帝陛下把他们刻在碑上,就是让咱们都记着他们的好!等以后文华殿外真有了这碑,我一定带着孙子去看看,让他知道这些先生们的功劳!”
几个孩童围着老汉,叽叽喳喳地问:“爷爷,那碑上的字我们能看懂吗?会不会像学堂里的先生教的那样难认?”
老汉笑着点头:“肯定能!昭文帝陛下编书就是为了让咱们看懂,碑上的字也一定简单好认,说不定还有图画呢!”
旁边的一位老妇人抹着眼泪:“要是早有这样的陛下,我家那口子当年也不会因为不识字,被人骗了种粮的钱……”
周围的人纷纷安慰她,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天幕上随之出现那幅长长的卷轴封页图片,上面清晰地记载着一个个名字与籍贯。
天幕之下,众人目光灼灼,或是紧张地搜寻,或是激动地欢呼,或是黯然地叹息。
“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啦!没想到我也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一个年轻人兴奋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
而一位老者,眼中满是失落,喃喃自语:“终究是与这荣耀无缘啊……”
天幕上,关于参与《天下大典》编著工作人员的名录展示了足足三分多钟,才重新出现博主的面容。
【“之前我们讲过,在当时昭文帝刚提出这一举措时,几乎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遭到了当世高达八成文人的强烈反对。
这是为何呢?
咱们得站在当时的角度想一想——没有哪个读书人,在潜心钻研某类思想文化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能轻易接受有人突然强势地告知自己所学的东西是错的,是需整改的‘垃圾学说’。
就好比一个木匠,做了一辈子方桌子,突然有人说‘方桌子不好,该做圆桌子’,他能不反对吗?”
“他们固有的认知被彻底推翻,还要被迫重新学习新思想、接受新理念,这在读书人的眼中,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压迫。
更重要的是,很多读书人靠‘传承学派’吃饭,比如有的世家,世代研究儒家经典,靠着给人讲学、注释典籍谋生,一旦学说被整改,他们的‘饭碗’就没了,这能不反对吗?”
“再者,当时知识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大乾的藏书,七成以上都在世家手中,比如江南的王氏、京都的李氏,家里的藏书楼比皇家的还要大。
这些人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我家中藏书万卷,凭什么要拿出来让官府审核,让那二百三十九人来评判我藏书的价值?
这岂不是白白给他们学习自家藏书的机会,等同于让出了自己的利益?
以后百姓都能学到这些知识,我们世家的优势在哪里?我们还怎么靠‘知识特权’掌控话语权?”
“正因如此,这一举措触犯了众多人的利益——有读书人的‘认知利益’,有世家大族的‘特权利益’,自然引来了无数的反对之声。
可昭文帝何等英明果决,他并未因天下人的反对而有丝毫退缩。
他就像一位坚定的舵手,在汹涌的波涛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航向;又像一位固执的匠人,认准了‘学问利民’的目标,就绝不放手。”】
金銮殿内,天玄帝听着博主的话,眉头紧锁。他太清楚世家大族的顽固了,当年他推行“均田制”,就遭到了世家的强烈反对,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推行下去。
此刻,他沉声道:“泽儿这孩子,比朕有魄力。朕当年只是动了世家的土地,他却要动世家的‘知识根基’,这阻力,比打一场仗还要大啊!”
长孙皇后在旁柔声劝道:“陛下,泽儿心怀百姓,又有诸葛明、赵渊这些贤臣相助,定能扛过去。您看,现在天幕上都说了,未来大乾因他而繁荣,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东宫书房里,袁泽听着“八成文人反对”,忍不住咋舌:“好家伙,我未来这么招人恨?早知道当年就该多跟魏征学几招辩论技巧,省得被人骂得狗血淋头。”
诸葛明在旁笑道:“殿下无需担忧,当年陛下推行‘新政’,反对之声也不小,可最后不还是成功了?
只要殿下坚守‘利民’之心,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您。”
正说着,赵渊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卷《农书》,听到“知识垄断”的话,叹了口气:“世家大族把知识当私产,这是大乾的病根啊!殿下能下定决心打破这种垄断,是大乾之幸,百姓之幸。”
街头,百姓们听到“世家垄断知识”,顿时炸了锅。拉车的车夫怒道:“凭什么他们能读书,我们就不能?
去年我想让儿子去学堂读书,先生说‘你家没钱没势,读什么书’,把我们赶了出来!这世道,早就该改改了!”
卖菜的王大娘也跟着骂:“就是!我家那口子,当年就是因为不识字,被粮商骗了,把好粮食按低价卖了,最后气得大病一场!要是我们也能读书识字,哪能被人这么欺负?”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语气里满是对世家的不满和对昭文帝的支持。
他神情肃穆庄重,缓缓开口道:【“这《天下大典》的编著,可不单单是对大乾前期各类书目的简单统计与记录,它更是一场对当时文学的深度筛查与整改,堪称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那之前,学问是‘贵族的专利’,是‘世家的私产’,百姓别说读书,连见书的机会都没有;
而《天下大典》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让学问从书斋里走出来,走向了田间、作坊、市井,走向了每一个普通百姓。”
“在现代啊,有这么一个说法,咱们的文学史有这么三个重要阶段:一是周朝那会,人们的思想就像小火苗一样,慢慢冒了出来。
然后呢,就有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好多不同的学说宗派,各种思想在那碰啊撞啊,撞了好几百年呢,那可是个思想大爆发的好时代,竞相开放;
二呢,就是大乾昭文帝太初年间,昭文帝那可真是厉害,站得高看得远,提出了天下学说只要有利于百姓,那么全力支持的伟大理论。
还努力在各家思想里找共同点,开启了家国天下、人定胜天的实物论思想,这绝对是一次超级厉害的思想大变革;
三是近代时期提倡的民主富强论思想啦,那是在昭文帝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问服务于国家的强盛和百姓的幸福。”】
学宫中,赵渊捏着书卷的手指泛白,苍老的脸颊涨得通红,猛地抬手拍向讲桌:“好一个‘实物论思想’!教了一辈子书,今日才懂‘学问’的真意——不是藏在书斋里的死道理,是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活法子!”
台下学子们瞬间沸腾,一个穿粗布衫的少年起身喊道:“先生,我们也要学能帮百姓的学问!以后我要编农书,教大家种出更多粮食!”
金銮殿,天玄帝盯着光幕,龙椅扶手被攥得咯咯作响,忽然放声大笑:“朕打了一辈子仗,只知‘守土’,泽儿却懂‘养民’!这‘实物论’,比十万大军还管用!”
长孙皇后笑着递上茶水:“陛下,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根基’——百姓有学问可用,有日子可盼,江山才能坐得稳啊。”
旁边的老臣们也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惊叹:“太子殿下此举,是把‘文脉’和‘民心’绑在了一起,高!实在是高!”
【《天下大典》——咱先不说它的历史地位,单看这规模就足以震撼世人!
它是我国历史上首部融合三十三门学说的综合性巨著,全书共一千二百纲,细分为三千八百卷,每卷再拆分为一百二十小卷。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大乾昭文初年之前的近两万部传世典籍,像梳理丝线一样,按学科、按用途、按价值,一一拆解、归类、整合。
它不仅收录了儒、道、法、农、墨等主流学派的核心典籍,像《论语集注》《道德经详解》《商君书补注》这些传世名作全在
其中,更破天荒地纳入了医、算、兵、艺、地理等以往被视为“旁门左道”的学问——《脉经新释》《九章算术补编》《守城十二策》《织锦图谱》《天下舆地考》。
甚至连西域传来的《天文星象录》、东海渔民的《潮汐规律记》都被收录在内。大乾太初初年之前的传世典籍,十之八九都能在此寻到踪迹,说是“一部大典,半部大乾史”都毫不夸张!】
东宫书房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上,袁泽刚咬下一口桂花糕,甜糯的口感还没在舌尖散开,目光扫过“三千八百卷”“近两万部典籍”的字样,嘴里的点心瞬间呛得他直咳嗽。
他一边拍着胸口,一边对着身旁捧着茶盏的诸葛明吐槽:“好家伙,我未来这是把自己逼成‘卷王’了?三千八百卷啊,光抄录都得累坏多少人,赵先生那头发,怕是要从现在开始保养才能扛住!”
诸葛明放下茶盏,伸手给袁泽递了杯温水,眼底藏着掩不住的笑意:“太子殿下既有‘知识普惠’之志,未来必有贤臣相助、良法支撑,不过赵太傅的头发,或许真要多备些乌发膏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轻叩声,白起捧着一叠侍卫值守记录走进来,听到“三千八百卷”的话,擦拭佩剑的手顿了顿。
白起抬头看向袁泽,眼神依旧沉静,却多了几分坚定——无论未来殿下要做多大的事,他的剑都会守好东宫的每一寸土地。
街头茶摊前,早已挤满了围观天幕的百姓,木桌旁、屋檐下、甚至墙角根都站满了人,连卖糖葫芦的老汉都把担子放在一旁,踮着脚往光幕上瞅。
卖菜的王大娘手里还攥着没卖完的青菜,拉着旁边织锦坊的李婶念叨:“要是真能把种地、织布的法子都编进书里,咱老百姓的日子可就有盼头了!
你看俺家那二小子,种地全靠老经验,去年遇着旱情,半亩麦子全枯了,要是有本靠谱的农书,哪能亏成那样!”
挑货郎李叔扛着货郎担,连连点头:“可不是嘛!现在识字的人少,书又金贵,一本《千字文》都要半两银子,普通人家哪买得起?
以后要是真能让咱看懂这些书,学些本事,那才是真的好世道!”
旁边几个孩童围着老汉,叽叽喳喳地问:“爷爷,那书里会教怎么捏泥人吗?会教怎么抓蛐蛐吗?”
老汉笑着拍了拍孩子们的头:“傻小子,书里教的都是能让日子过好的本事,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能吃饱饭、穿暖衣,比捏泥人、抓蛐蛐金贵多啦!”
【要是哪本书没被收录进《天下大典》,那多半不是遗漏,而是经过层层筛选后被判定为“无益之书”剔除在外的。
什么是“无益之书”?要么是内容荒诞不经,比如宣扬“喝露水能长生”“画符能驱灾”的;要么是违背民生根本,鼓吹“百姓就该穷,富贵是天定”的;
更有甚者,是宣扬愚民、害人之术,比如教人防民、坑民的歪理。这些书,压根没资格跻身大典之中,连被后人提及的资格都没有!】
御史台内,烛火通明,魏征正伏案写着弹劾地方官贪腐的奏折,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当天幕上“宣扬愚民之术者剔除”的话传入耳中,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都溅了出来。
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愚弄百姓”的歪理。
此刻,魏征捋着花胡须,眼中满是赞同,声音洪亮:“说得好!书者,载道之器也!若书不能利民,反倒害人,留着何用?
太子殿下此举深得我心!往后我更要多查些宣扬歪理的书籍,绝不能让它们祸害百姓!”
秦淮河畔的“烟雨阁”里,雕梁画栋,琴声悠扬。慕容雪临窗而坐,一身素色衣裙,指尖轻轻划过琴弦,琴音婉转却带着几分清冷。
她虽身在青楼,却常听往来的文人谈论“典籍正统”,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有人说“青楼女子不配读书”,可她偏要教阁里的姐妹识字、读书。
此刻望着天幕上的内容,她轻声呢喃:“原来未来的好学问,不看高雅与否,不看是谁所写,只看能否帮到百姓……”
旁边伺候的丫鬟端着一盏清茶走过来,轻声附和:“姑娘说得是,就像您教我们识字,教我们算账目,免得被掌柜的坑了,这就是有用的学问啊!”
慕容雪微微一笑,指尖重新落在琴弦上,琴音瞬间变得轻快起来,仿佛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这样一项耗时耗力的浩大工程,绝非一人一时之功。
最终,它由赵渊、王阳明二人牵头,集结了两百三十七位学士——这里面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儒,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甚至还有二十多位精通算术、医术的年轻才俊。
他们前后耗费二十二年,从昭文帝登基初年开始,到昭文二十二年才正式完成!
更难得的是,昭文帝深知“学问无穷,岁月有限”,特意下旨,命文华殿常设编修官。
往后每两年对大典进行一次增补修订,无论是新发现的孤本,还是民间新创的实用技艺,只要对百姓有用,都能被纳入大典之中,让这份知识宝库能代代传承,永不落伍!】
学宫讲台上,赵渊穿着一身青色儒衫,手里握着一卷《论语》,正准备给学生们讲解“有教无类”。
当天幕上出现“赵渊、王阳明牵头编典”“二十二年”的内容时,他握着书卷的手微微收紧,指节泛白。
身旁的学生凑过来,仰着小脸问:“先生,未来您真的要编这么大的书吗?二十二年,那得熬到多大年纪啊?”
赵渊摸了摸胡须,苍老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中满是期待:“若能为百姓做些实事,纵使耗二十年、三十年,纵使熬到白发苍苍,也值了!”
台下的学生们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崇拜,有个胆大的学生喊道:“先生,等我们长大了,也要帮您编书!”
赵渊笑着点头:“好,好啊,有你们这份心,大乾的文脉就断不了!”
东宫侍卫房里,光线略显昏暗,白起正坐在桌前擦拭着他的佩剑“寒锋”。这把剑陪着他征战多年,剑身上的纹路里还藏着当年沙场的血迹。
他握紧剑柄,剑身在灯光下泛着冷光,眼神依旧沉静,却多了几分坚定——无论未来殿下要做什么,无论要等多少年,他的剑都会守着东宫,守着这位心怀天下的太子。
【更让人动容的是,昭文帝深知这些编修者的心血不易——他们中,有人为了核对一个典故,翻遍了十几座藏书楼,最后耗瞎了双眼;
有人为了整理医书,亲自上山采药、试药,累倒在书案前,再也没醒过来;还有人为了寻访孤本,从江南走到塞北,从东海走到西域,奔波万里,最后客死他乡。
这些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没有封官加爵的荣耀,却用笔墨为大乾的文脉铺路。
于是在大典成书那年,昭文帝亲自下旨,在文华殿外修建“文心碑”——这块碑高九丈,宽三丈,用的是从泰山运来的青石,将赵渊、王阳明在内的两百三十九人的姓名、籍贯、功绩一一刻于碑上。
碑首题“天下同文,功在千秋”八个大字,是昭文帝亲笔所书,笔力遒劲,力透石背。他要让后世每一个读书人都能记住,是谁用笔墨为大乾撑起了文脉的脊梁!】
博主手指向光幕上的“文心碑”复原图——碑身斑驳,却字迹清晰,一个个名字排列整齐,从赵渊、王阳明,到负责抄录的小吏、负责绘图的工匠,无一遗漏。
金銮殿内,长孙皇后坐在凤椅上,看着碑上“天下同文,功在千秋”八个字,拿起丝帕轻轻按了按眼角。
她想起袁泽小时候,总喜欢拿着毛笔在纸上画小人,一边画一边说:“母后,等我长大了,要让所有做事的人都有名字,都能被记住。”
那时候她只当是孩童戏言,如今看来,他是真的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她柔声道:“泽儿真的长大了,竟懂得这般体恤文人,这般为天下考虑……”
天玄帝坐在龙椅上,看着光幕上的石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眼中满是欣慰:“这孩子,比朕当年想的要远得多。朕治天下,是为了让百姓安稳;他编大典、立石碑,是为了让大乾的文脉永续。”
东宫花园里,桃花开得正艳,粉色的花瓣随风飘落。
诸葛婉穿着一身粉色衣裙,拉着袁泽的衣袖,蹦蹦跳跳地看着光幕上的石碑,眼睛亮得像星星:“太子哥哥!好棒啊!把所有编书先生的名字都刻在碑上,连抄书的小吏都有名字!以后我要是也做了有用的事,能被刻上去吗?”
袁泽揉了揉她的头发,笑着打趣:“只要你像阳明先生一样,多为百姓做事,就算不刻在碑上,大家也会把你记在心里。
比如你上次教隔壁的小乞丐识字,他现在能帮着卖菜的王大娘算账,这就是有用的事啊。”
诸葛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握紧小拳头:“那我以后要教更多人识字,要编一本给小孩子看的书,让他们都能看懂!”
袁泽笑着点头:“好啊,等着看你的书。”
街头巷尾,百姓们看着“文心碑”的画面,纷纷驻足,有的甚至对着光幕深深鞠躬。
卖糖葫芦的老汉放下担子,感慨道:“这些先生们为了编书,遭了多少罪啊!有的瞎了眼,有的累死了,有的死在外面……
昭文帝陛下把他们刻在碑上,就是让咱们都记着他们的好!等以后文华殿外真有了这碑,我一定带着孙子去看看,让他知道这些先生们的功劳!”
几个孩童围着老汉,叽叽喳喳地问:“爷爷,那碑上的字我们能看懂吗?会不会像学堂里的先生教的那样难认?”
老汉笑着点头:“肯定能!昭文帝陛下编书就是为了让咱们看懂,碑上的字也一定简单好认,说不定还有图画呢!”
旁边的一位老妇人抹着眼泪:“要是早有这样的陛下,我家那口子当年也不会因为不识字,被人骗了种粮的钱……”
周围的人纷纷安慰她,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天幕上随之出现那幅长长的卷轴封页图片,上面清晰地记载着一个个名字与籍贯。
天幕之下,众人目光灼灼,或是紧张地搜寻,或是激动地欢呼,或是黯然地叹息。
“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啦!没想到我也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一个年轻人兴奋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
而一位老者,眼中满是失落,喃喃自语:“终究是与这荣耀无缘啊……”
天幕上,关于参与《天下大典》编著工作人员的名录展示了足足三分多钟,才重新出现博主的面容。
【“之前我们讲过,在当时昭文帝刚提出这一举措时,几乎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遭到了当世高达八成文人的强烈反对。
这是为何呢?
咱们得站在当时的角度想一想——没有哪个读书人,在潜心钻研某类思想文化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能轻易接受有人突然强势地告知自己所学的东西是错的,是需整改的‘垃圾学说’。
就好比一个木匠,做了一辈子方桌子,突然有人说‘方桌子不好,该做圆桌子’,他能不反对吗?”
“他们固有的认知被彻底推翻,还要被迫重新学习新思想、接受新理念,这在读书人的眼中,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压迫。
更重要的是,很多读书人靠‘传承学派’吃饭,比如有的世家,世代研究儒家经典,靠着给人讲学、注释典籍谋生,一旦学说被整改,他们的‘饭碗’就没了,这能不反对吗?”
“再者,当时知识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大乾的藏书,七成以上都在世家手中,比如江南的王氏、京都的李氏,家里的藏书楼比皇家的还要大。
这些人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我家中藏书万卷,凭什么要拿出来让官府审核,让那二百三十九人来评判我藏书的价值?
这岂不是白白给他们学习自家藏书的机会,等同于让出了自己的利益?
以后百姓都能学到这些知识,我们世家的优势在哪里?我们还怎么靠‘知识特权’掌控话语权?”
“正因如此,这一举措触犯了众多人的利益——有读书人的‘认知利益’,有世家大族的‘特权利益’,自然引来了无数的反对之声。
可昭文帝何等英明果决,他并未因天下人的反对而有丝毫退缩。
他就像一位坚定的舵手,在汹涌的波涛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航向;又像一位固执的匠人,认准了‘学问利民’的目标,就绝不放手。”】
金銮殿内,天玄帝听着博主的话,眉头紧锁。他太清楚世家大族的顽固了,当年他推行“均田制”,就遭到了世家的强烈反对,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推行下去。
此刻,他沉声道:“泽儿这孩子,比朕有魄力。朕当年只是动了世家的土地,他却要动世家的‘知识根基’,这阻力,比打一场仗还要大啊!”
长孙皇后在旁柔声劝道:“陛下,泽儿心怀百姓,又有诸葛明、赵渊这些贤臣相助,定能扛过去。您看,现在天幕上都说了,未来大乾因他而繁荣,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东宫书房里,袁泽听着“八成文人反对”,忍不住咋舌:“好家伙,我未来这么招人恨?早知道当年就该多跟魏征学几招辩论技巧,省得被人骂得狗血淋头。”
诸葛明在旁笑道:“殿下无需担忧,当年陛下推行‘新政’,反对之声也不小,可最后不还是成功了?
只要殿下坚守‘利民’之心,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您。”
正说着,赵渊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卷《农书》,听到“知识垄断”的话,叹了口气:“世家大族把知识当私产,这是大乾的病根啊!殿下能下定决心打破这种垄断,是大乾之幸,百姓之幸。”
街头,百姓们听到“世家垄断知识”,顿时炸了锅。拉车的车夫怒道:“凭什么他们能读书,我们就不能?
去年我想让儿子去学堂读书,先生说‘你家没钱没势,读什么书’,把我们赶了出来!这世道,早就该改改了!”
卖菜的王大娘也跟着骂:“就是!我家那口子,当年就是因为不识字,被粮商骗了,把好粮食按低价卖了,最后气得大病一场!要是我们也能读书识字,哪能被人这么欺负?”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语气里满是对世家的不满和对昭文帝的支持。
他神情肃穆庄重,缓缓开口道:【“这《天下大典》的编著,可不单单是对大乾前期各类书目的简单统计与记录,它更是一场对当时文学的深度筛查与整改,堪称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那之前,学问是‘贵族的专利’,是‘世家的私产’,百姓别说读书,连见书的机会都没有;
而《天下大典》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让学问从书斋里走出来,走向了田间、作坊、市井,走向了每一个普通百姓。”
“在现代啊,有这么一个说法,咱们的文学史有这么三个重要阶段:一是周朝那会,人们的思想就像小火苗一样,慢慢冒了出来。
然后呢,就有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好多不同的学说宗派,各种思想在那碰啊撞啊,撞了好几百年呢,那可是个思想大爆发的好时代,竞相开放;
二呢,就是大乾昭文帝太初年间,昭文帝那可真是厉害,站得高看得远,提出了天下学说只要有利于百姓,那么全力支持的伟大理论。
还努力在各家思想里找共同点,开启了家国天下、人定胜天的实物论思想,这绝对是一次超级厉害的思想大变革;
三是近代时期提倡的民主富强论思想啦,那是在昭文帝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问服务于国家的强盛和百姓的幸福。”】
学宫中,赵渊捏着书卷的手指泛白,苍老的脸颊涨得通红,猛地抬手拍向讲桌:“好一个‘实物论思想’!教了一辈子书,今日才懂‘学问’的真意——不是藏在书斋里的死道理,是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活法子!”
台下学子们瞬间沸腾,一个穿粗布衫的少年起身喊道:“先生,我们也要学能帮百姓的学问!以后我要编农书,教大家种出更多粮食!”
金銮殿,天玄帝盯着光幕,龙椅扶手被攥得咯咯作响,忽然放声大笑:“朕打了一辈子仗,只知‘守土’,泽儿却懂‘养民’!这‘实物论’,比十万大军还管用!”
长孙皇后笑着递上茶水:“陛下,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根基’——百姓有学问可用,有日子可盼,江山才能坐得稳啊。”
旁边的老臣们也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惊叹:“太子殿下此举,是把‘文脉’和‘民心’绑在了一起,高!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