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文人之怨-《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袁泽站在殿中,近在咫尺的距离里,他面容的冷峻与眼神的淡然清晰可见。他半垂眼眸,语气平静地问:“各位,朕推百家争鸣、改科举,统一语言,文字所激起的究竟是民怨,还是文人之怨呢?”

  众大臣张了张口,却无人能答,也不敢答。

  “是百姓怨朕,还是文人惧朕?”

  答案不言而喻——是文人之惧,惧而后生怒。他们怕,怕昭文帝这位帝王真的颠覆现有世道,颠覆他们固守的认知……

  殿内气氛再度陷入沉寂,甚至比先前更显凝滞。大臣们跪伏在地,仿佛没了力气,藏在袖中的手指微微颤抖。

  “难道说,师者‘有教无类’,是错误的吗?”

  这一刻,王阳明想起自已毕生坚守的事业,忆起那些稚童初次捧书时的欣喜,想起他们一声声纯真的“老师”……他声音发颤,沙哑地回答:“非也。”

  “可当今世道,多数人不这么看。”袁泽语气淡淡,“世道需变革。朕统一文字语言,让天下人顺畅交流“;推百家争鸣启民智,减少隔阂,这难道不利于国家长久安定?”]

  天幕中,博主的声音还在继续,而光幕之下,大乾朝堂已是一片暗流涌动。

  “要我说,太子殿下还是太过着急了。”一位老臣捻着胡须摇头晃脑,话音刚落就被同僚猛扯衣袖。龙椅上的袁泽面沉如水,指节叩着扶手发出沉闷声响。

  在礼部尚书的宴会中,“荒唐!荒唐!”礼部尚书气得浑身发抖,“文字乃圣贤所传,岂能说改就改?!”

  这时角落传来轻声质疑:“百姓若真能因统一语言而过得更好呢?”众人愕然望去,只见是个刚入朝堂的年轻翰林,此刻正被同僚拼命使眼色阻止。

  博主严肃的说道[这是国策,是一位君王对国家未来的深远谋划。单从理念而言,若文字与语言的障碍得以消除,人与人的沟通自然会更顺畅。

  试想,两个面对面却言语不通的人,连听懂对方都难,又何谈交流?缺乏语言交汇,只会徒增麻烦与矛盾。

  不过要是站在那些大乾知识分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得从头开始学习语言,以前熟悉的文字、习俗、知识都被改变甚至消失了,就好像刚出生的小娃娃一样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前者虽然让少数人辛苦十几年,但是却能造福子孙后代;

  后者要是放弃,那现在的世道啥样,未来还是啥样——语言、文字、信仰的隔阂一直都在,很难真正和谐,投降的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被同化,说不定在短暂的和平之后又会起争执呢。]

  天幕接着播放[王阳明思索片刻,抬头问道:“陛下言开启民智,那陛下打算如何施行?”

  “已在施行之中。”袁泽长袖轻挥,眼神坚毅,似有乾坤在握。

  王阳明不解,他虽学识渊博、有远见,却从未站在君王高度审视全局,忍不住追问:“统一语言文字、整理典籍,便是陛下施行的第一步?”

  袁泽未正面回答,语气有所保留:“一国之安定兴盛,需做的远不止一步,当多方考量、循序渐进。”

  语焉不详,王阳明也知涉机密,不便多问。他紧锁眉头,沉思后抬手行礼,语气中既有心服,也有无奈:“陛下深谋远虑。”

  “可陛下果真思虑周全了?这将会是一条前人未曾涉足之途。”他仍想再劝。

  “那朕便做这第一人。”]

  坤宁宫中恰在此刻传出茶盏脆响。施漫雨扶起失手打翻茶盏的长孙皇后,听见她低声喃喃:

  "泽儿...究竟还要惊世骇俗到何种地步...

  "

  “皇后娘娘莫忧。”旁边的丫鬟垂眸轻笑,“太子殿下英明神武,说不定百年后,咱们可以在史书里瞧见'大乾官话'呢?”

  最煎熬的当属赵渊。他盯着光幕里

  "有教无类

  "四字,忽然想起昨日袁泽问他

  "为何《礼记》注疏竟有十七种版本

  "。

  此刻京城某处书斋中,王阳明望着光幕上

  "百家争鸣

  "四字,突然将茶汤泼在宣纸上。墨迹晕染开时他放声大笑:

  "妙极!这天下文章合该如此!

  "

  邻屋学子们闻声探头,只见先生案头那部《典论注疏》扉页上,新墨淋漓题着

  "待重编

  "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