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离别-《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王阳明这辈子,离别的时候不少:离开龙场时,龙场百姓送了他一路,哭着说“先生要回来啊”;

  平定叛乱后,跟一起出生入死的士兵告别,有人跪下来磕头,他也红着眼眶回礼。]

  插画里,龙场的百姓拉着阳明先生的衣角,满脸不舍;士兵们跪着磕头,先生红着眼眶弯腰回礼,手里还握着士兵送的粗布帕子。

  天幕下,有人悄悄抹眼泪。“这离别看得人心里发酸……”有妇人哽咽道。

  殿中渐渐安静下来,不少人红了眼。慕容雪握着团扇的手紧了紧,眼底泛起水光——原来离别也能这般温柔,不像她身处青楼,见惯了曲终人散的凄凉。

  苏思雨望着光幕上的月亮,轻声道:“先生把离别酿成了甜,让想念他的人,总能在日子里找到他的影子,这般心境,实在难得。”

  [但他从不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离开龙场那天,他对送别的百姓说:“我走了,你们要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就是想我了。”

  说着掏出怀里的茶籽,“这是我炒的野茶籽,种下去,长出新茶,就像我还在这儿陪你们喝茶。”]

  [好像把离别当成了“换种方式在一块儿”:人走了,茶籽还在发芽,月亮还在共看,学问还在流传——这种把离别酿成甜的本事,让每个想念他的人,都能在日子里找到他的影子,不觉得孤单。]

  画面里,阳明先生掏出茶籽,递给百姓,百姓捧着茶籽,眼泪掉在上面也没发觉。

  “阳明先生还送茶籽?这心思也太细了……”有人感叹道;

  百姓看着茶籽,想起家里种的野茶树,哽咽道:“我们还在喝阳明先生传下来的野茶,就像先生还在一样……”

  [后来学生要去远方做官,来辞行,他只说:“到了地方,多走街串巷,看看百姓吃啥穿啥,别总坐在衙门里。想我了,就看看天上的月亮,我也会看,咱就像还在一块儿。”]

  插画里,学生对着先生鞠躬,先生指着天上的月亮,语气平和;学生抬头看月亮,眼里的不舍少了些,多了些坚定。

  “看月亮就能想起先生?这话真暖……”有王阳明的学生红了眼,觉得以后想先生了,也能看看月亮;

  官员们则暗记“多走街串巷”,觉得这是先生给他们的提醒

  [这些藏在“性格”“成就”之外的边角料,才更见真章:他不是个飘在天上的“圣人符号”,是个会啃笔头、爱种竹子、把小人物的难处放在心上的活生生的人。

  正是这些烟火气、这些对“不完美”的坦然、这些对“日常”的珍视,让他的故事越品越有味道,越传越让人觉得亲近——原来伟大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从烟火里长出来的,从真心对人的热乎气里熬出来的。]

  光幕下,众人久久没有说话,心里满是感动和敬佩。

  “以前觉得阳明先生是‘圣人’,现在才知道,他是个‘真人’啊!”有老儒感叹道;

  年轻学子则握紧了拳头,觉得以后要学王阳明先生,先做“真人”,再做“好人”;

  百姓们则笑着点头,觉得这样的先生,才值得他们记一辈子。

  天玄帝站起身,目光庄重:“先生一生,活成了‘真’字,诸位都要学这份‘真’——对百姓真,对学问真,对天下真。”

  袁泽跟着站直,眉眼间没了往日的调皮,多了几分坚定:“我定像阳明先生那样,做个‘真人’,监国时不搞虚的,把百姓的日子放在心上。”

  魏征直了直腰,声音洪亮:“阳明先生的‘真’,是为官者的榜样!以后我定多太子,少些虚文,多些实干!”

  商羊攥着文书的手松了松,抬头望着天幕,眼底多了几分清明——或许,他也能像先生那样,从“错”里走出来,做个对百姓有用的“真人”。

  殿外的月光越发明亮,洒在天幕上那句“伟大从烟火里长出来”,也洒在每个人的心上。

  王阳明望着周围动容的人,忽然笑了——他这辈子没求过“圣人”的名头,只盼着学问能帮人过好日、做好人,如今看来,这份念想,倒真的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