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藉物宣功-《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这里还有个特别逗的事儿。】

  东宫书房内,袁泽正捧着一本古籍看得入神,听到这话“噗嗤”笑出了声,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拨算盘的诸葛明:“听着没?诸葛先生,这商羊看着像个老古板,居然还有逗乐子的事?”

  诸葛明推了推眼镜,嘴角噙着笑:“殿下稍安勿躁,能让天幕特意提及的趣事,定有深意。”

  天玄帝坐在龙椅上,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对身旁的长孙皇后笑道:“这商羊,倒像是个会折腾的。”

  长孙皇后温婉一笑:“陛下您看,连天幕都觉得有趣,想来定是桩妙事。”

  人群里顿时起了一阵骚动,刚把担子放下的挑夫赵大郎直起腰:“未来的事儿?还逗乐?这位商大人还是个妙人?”

  蹲在墙根的少年狗蛋抢话:“我猜是商大人干了啥傻事儿!”

  他爹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别瞎说,能让天幕提的,八成是好事!”

  【有一回,商羊派人给昭文帝送了一张华丽的锦榻,这锦榻装饰得那叫一个精美,说是给昭文帝午休的时候用。为啥送这个呢?其实啊,这商羊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安州的东西有多好。】

  御书房中天玄帝放下茶杯,目光深邃:“敢把主意打到皇帝身上,这商羊要么是蠢,要么是智。朕倒觉得,是后者。”

  旁边长孙皇后补充道:“安州的珍稀布料能被他如此看重,想必确有过人之处,商羊这是想让好物惠及天下啊。”

  袁泽眼睛一亮,拍着大腿道:“嚯!这商羊是个营销鬼才啊!借皇帝带货,这招放到任何朝代都不过时!”

  诸葛明点头附和:“殿下所言极是,以帝王之尊为地方物产背书,既不显刻意,又能事半功倍,商羊的心思确实玲珑。”

  白起站在角落,眉头微蹙,沉声道:“以贡品行推销之事,未免太过冒险。”

  魏征在一旁捋着胡须,接口道:“白侍卫长所言有理,若遇猜忌之君,怕是要落个谄媚的罪名。”

  苏思雨正在整理文书,闻言抬头道:“若真能让地方物产扬名,受益的还是百姓,商羊此举,虽看似冒险,却藏着为民之心。”

  慕容雪端着刚沏好的茶走进来,笑着说:“我觉得这商羊挺伟大的,为了百姓,连皇帝都敢‘利用’,昭文帝陛下也是英明神武,不然哪容得下这般行事。”

  【昭文帝一看就明白了商羊的心思,不仅没有生气,还在第二天的朝会上,特意提到这锦榻,说躺上去特别舒服,材质更是上乘。】

  博主这话刚出口,人群里瞬间安静,随即爆发出更大的议论声。

  安州织坊的张掌柜猛地站起来,差点掀翻身后的竹筐:“真成了?昭文帝陛下不愧为千古一帝,事事都想着我们。”

  他媳妇在一旁数着丝线,手都抖了:“我的天爷,这要是真的,咱安州的布不得卖疯了?以后咱儿子娶媳妇都能挑个好人家了!”

  隔壁卖胭脂的李姐搭话:“可不是嘛!皇上金口玉言,一句话顶咱跑断腿,昭文帝陛下,真是爱民如子!”

  【这一下,安州的这种珍稀布料可就火了,达官贵人都以拥有用这种布料制作的物件为荣,订单像雪花一样飞向安州。】

  袁泽吹了声口哨:“火了火了!这就是名人效应加官方认证的威力!安州百姓这下要发家了。”

  诸葛婉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爹爹,那布料真有那么好吗?我也想要一件用那种布料做的衣裳。”

  诸葛明笑着刮了下她的鼻子:“等以后有机会,爹爹给你做一件。不过啊,这布料能火,说到底还是靠昭文帝陛下肯为百姓‘站台’。”

  白起依旧话少,但嘴角难得带了点笑意:“百姓富了,国家才能强。”

  魏征接口道:“是啊,安州富了,赋税就多了,朝廷就能用这些钱修水利、办教育,这是良性循环。昭文帝陛下这一步棋,走得远。”

  魏征接着笑道:“达官贵人追捧,百姓就能赚钱,这商羊和昭文帝陛下,倒是把‘贫富’的关系用活了。”

  苏思雨点头:“《管子》里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安州百姓富了,才能更懂规矩,社会才能更安定,昭文帝陛下是深谙此道啊。”

  天玄帝看着窗外,感慨道:“朕在位这些年,也想过扶持地方物产,可总有些大臣说‘与民争利’。

  泽儿却能打破成见,让百姓堂堂正正赚钱,这份魄力,朕不如他。”

  长孙皇后握住他的手:“陛下不必妄自菲薄,您已经做得很好了,而泽儿的做法,不也给了我们启示这条路可行吗?”

  【商羊就像不知疲倦的赚钱机器,一年到头没几天在朝中,不是在民间教百姓做买卖赚钱,就是在和各地商人联络感情,拓宽商路,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拉动安州的经济。】

  “这样的官,给咱来一沓!”人群里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引得哄堂大笑。

  安州城郊的佃户老马叹道:“现在的官,要么整天待在衙门里不出来,要么就知道催租子,哪有像商羊这样,手把手教百姓赚钱的?”

  他儿子在旁边补鞋,头也不抬地说:“爹,这就是天幕说的‘未来’吧?要是咱现在也有这样的官,咱家那二亩薄田也能改种些值钱的作物了。”

  旁边卖菜的大婶接话:“可不是嘛!商大人不端架子,还懂买卖,这才是真把百姓的日子放心里了。”

  “这商羊,是个实干家啊!”陈嘉庚赞叹道,“我最佩服这种肯沉到民间的官员,不像有些官,只会在衙门里画圈。”

  袁泽点头:“对啊,光有想法不行,还得有行动力。商羊这是把安州当成自已的家来经营,这种责任感,很多官员都该学学。”

  诸葛明分析道:“教百姓做买卖是培养生产者,联络商人是打通渠道,双管齐下,经济自然活了。”

  魏征哼了一声:“换了别的皇帝,怕是要疑他结党营私了。昭文帝陛下能容他常年不在朝中,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这份信任,太难得了。”

  苏思雨轻声道:“这就是君臣相得吧?商羊有能力,昭文帝陛下有气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诸葛婉歪着头问:“那商羊不累吗?一年到头跑东跑西的。”

  慕容雪笑着说:“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肯定不觉得累。就像昭文帝,为了国家操劳,也不会觉得苦吧。”

  【在商羊的努力下,安州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太好了!”诸葛婉拍手道,“百姓日子红火了,就不会饿肚子了。”

  袁泽笑道:“这就是最好的政绩啊!比那些只会建宫殿、修陵墓的皇帝强多了。你看那前朝炀帝,为了自已享乐,修大运河累死多少百姓,这才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陈嘉庚深有感触:“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日子过。安州能繁荣,就是因为商羊和昭文帝陛下抓住了这点。”

  白起接口道:“民安则国安。”

  陈嘉庚接着叹了口气:“‘繁荣’二字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要让百姓日子红火,得解决多少难题?昭文帝能做到,是真的把百姓放在心上了。”

  安州的百姓们听到这儿,个个脸上都带着憧憬。周老汉的婆娘已经开始盘算:“日子红火……是不是就不用一家人挤在漏风的土坯房里了?是不是冬天也能穿上厚实的棉衣了?”

  周老汉狠狠吸了口烟:“肯定的!订单多了,赚钱多了,盖瓦房、买棉絮都不是事儿!说不定到时候村里还能修条好路,咱的棉花不用再靠人背肩扛运出去了。”

  旁边的孩子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那是不是天天能吃上白面馒头?是不是能像城里娃一样上学堂?”

  【说完安州,咱们再看看江州。】

  魏征摸着胡须:“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同,安州靠物产,江州怕是得另辟蹊径。就看商羊能不能因地制宜了。”

  苏思雨道:“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好方法。”

  人群里的江州人顿时竖起了耳朵。住在山坳里的王老五缩了缩脖子,拽了拽身边的邻居:“说咱江州了!你说咱这破地方,能有啥好事?”

  邻居是个跛脚的货郎,常年在各州之间走动,他叹了口气:“咱江州啊,除了石头就是沙子,种啥啥不成,能有啥盼头?”

  【江州和安州情况不太一样,江州是个自古以来就很荒芜的地方,地广人稀,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种啥啥不长,老百姓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

  “唉,这地方听着就可怜。”十一皇子府中,十一皇子袁轩皱起了小眉头。

  三皇子袁祉也叹了口气:“种啥啥不长,百姓可怎么活啊?”

  袁轩皱眉道:“这条件也太恶劣了,换一般人估计直接放弃了。”

  袁祉摇着头:“土地贫瘠是硬伤啊,我走过很多地方,这种地方最难发展。”

  一旁的六皇子袁祥沉声道:“越是这样的地方,越能看出官员的本事,也越能看出皇帝的决心。十六弟未来肯让商羊去江州,说明十六弟心中没放弃那里的百姓,还挂念着他们。”

  袁祉轻声道:“是啊,有些皇帝只看重富庶之地,把贫瘠地方的百姓当成累赘。

  十六弟能惦记着江州的百姓,这份心就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