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宫后,诸葛明递过一份奏折:“殿下北境军户来信,说营房漏雨,想请朝廷拨款修缮。”
回宫后,诸葛明递过一份奏折:“殿下,北境军户来信,说营房漏雨,想请朝廷拨款修缮。”
袁泽接过奏折,指尖在“漏雨”二字上停了停。北境入秋便寒风刺骨,若是夜里漏雨,士兵们裹着湿被褥,哪还有力气守边关?
“营房是哪年修的?”他抬头问。
“回殿下,是三年前翻修的,用的是青瓦顶,只是北境风大,年景久了,瓦片松动难免。”诸葛明答道。
白起在旁补充:“去年兵部去北境巡查时便看过,有些营房的椽子都被雨水泡得发潮,再拖下去怕是要塌。”
袁泽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被风吹得摇晃的梧桐:“修是该修,但不必全换青瓦。北境多山,山里的茅草厚实,耐得住风雪。”
诸葛明羽扇轻摇:“殿下是说……用茅草修缮?”
“对,”袁泽转过身,“让军户们自已动手,去山里割些老茅草,晒透了铺在屋顶,再用麻绳捆紧,边缘钉上铁钉。这种法子虽不如瓦顶体面,却比瓦顶抗风,还省了运瓦的功夫。”
白起点头:“属下在老家时见过此法,茅草铺得好,三五年都漏不了雨。”
“那就这么办,”袁泽拍板,“让兵部带几个懂行的老兵过去,教他们怎么捆扎茅草,怎么加固房梁。。”
他顿了顿,又道:“对了,让嘉庚先生挑些壮实的番薯苗,你一并带去。营房周围有空地的,都开垦出来种上。
这东西埋在土里就能活,冬天挖出来,蒸着吃顶饱,比啃硬干粮强。”
诸葛明拱手:“殿下此举,既解了营房之急,又能添份口粮,战士们定然感激。”
袁泽把奏折折好:“再拟封信给北境守将,让他亲自盯着修缮的事,别让底下人偷工减料。告诉士兵们,这营房是他们的窝,修得结实了,住着才踏实。”
这时,长孙皇后派人送来一篮点心,还有封信。信里说,御膳房用番薯做了糕点,味道不错,让袁泽多注意身体,别总是“凡事都亲自去做。”
袁泽笑着把信递给诸葛明:“母后这是夸我呢。对了,魏征那边有动静吗?”
“魏大人去陈州督查木牌推行了,”诸葛明道,“等实施后,看一下效果,然后把木牌制度推广到全国,以后征税、赈灾都用这个,省得官吏做假账。”
袁泽拿起块番薯糕,“对了,嘉庚先生那边有回信吗?番薯种植手册印好了没?”
“印好了,”诸葛明递过一本,“先生还加了注,说番薯藤也能吃,焯水后炒着吃,味道像菠菜。”
袁泽翻开手册,见上面画着番薯的生长过程,从育苗到收获,步骤清清楚楚,旁边还写着“稼穑之事,虽细必亲”。
他忍不住笑了:“嘉庚先生这是把老话当提醒呢。”
傍晚,袁泽去太学视察。刚走进门,就见苏思雨站在讲台上,拿着番薯给学子们说:“这东西能长到十斤重,埋在土里不用管,就能长出很多……”
袁泽悄悄站在后面听着,见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举手提问,心里挺熨帖。
他想起以前那些农技先生,大概也是这样,把大道理藏在庄稼事里,让人听得进去,记得牢。
讲完课,袁泽往回走,路过御花园时,遇到冯成正站在廊下等候。
他走上前,冯成拱手行礼:“殿下,各州都上奏说番薯苗不够,嘉庚先生那边赶不及培育,要不要从朝廷调些成熟的番薯来做种?”
“可以。”袁泽颔首,“让驿站快马运送,沿途换马不换人,务必在霜降前送到各州。”
冯成点了点头,“诺,微臣告退。”
秋分时,北境传来好消息:军户们用茅草和铁钉修好了营房,漏雨的问题解决了。
还在营房周围种了番薯,虽然长得不大,但足以让士兵们尝个鲜。伙夫在粥里加了豆子和番薯块,士兵们说喝了浑身暖和,练兵都有劲了。
袁泽收到信时,正在灯下看《农桑要术》。信里还附了张画,是个士兵画的营房,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番薯。
“兵部这趟没白去。”袁泽把画贴在墙上,“你看这茅草铺得多整齐,比工部派去的匠人弄得还好。”
诸葛明走进来,手里拿着份奏折:“陈州新知州上奏,说木牌制度推行得极好,领粮时没再出过错,百姓都说‘太子的木牌比官印还管用’。”
“那是,”袁泽得意道,“这木牌可是结合了防伪的法子,实用得很。”
诸葛婉端着碗番薯粥进来:“太子哥哥,快尝尝,这是用北境送来的番薯煮的,加了红豆,甜得很!”
袁泽接过碗,喝了一口,暖乎乎的甜意从喉咙流到心里:“不错不错,比外面卖的甜汤还实在。”
诸葛明沉声道“殿下,番薯此物,亩产颇高,耐旱性强,然多食则易致不适。”
袁泽缓缓放下碗,“至于番薯不可多食,”我早让陈先生写了《番薯与五谷轮作论》,说清楚番薯只能当补充粮,不能当主食。
以前种庄稼的老把式也说过,‘粮仓要备五谷,不能单靠一种’,就是这个理。”
次日早朝,袁泽坐在御座上,目光扫过阶下众臣,朗声道:“诸位,番薯推广已有数月,各州进展不一。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核计各地种植面积,也好统筹后续事宜。”
话音刚落,魏征手持笏板出列,躬身道:“殿下,臣以为,推广番薯事关民生根本,单靠政令推行恐难持久。
当设‘农桑奖’,对种粮多、推广好的州县官加以赏赐,百姓则免半年赋税,如此方能调动各方积极性。”
袁泽指尖在御座扶手上轻轻点着,心里暗自点头——这不就是现代的绩效考核嘛,换了个古代说法而已。
他面上不动声色,问道:“魏爱卿这提议听着可行,只是赏赐何物?免税半年,国库扛得住吗?”
户部尚书李崇连忙出列:“殿下,若全国推行免税,今年赋税恐要短少三十万两。至于赏赐,金银、绸缎皆是常用之物,只是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丞相冯成出列补充:“李尚书所言极是,不过赏赐未必全用财物。可对表现优异的州县官记功,遇缺优先擢升;百姓则可赐‘农桑模范’牌匾,悬挂门楣,也是一份体面。”
“丞相这主意不错,”袁泽颔首,“但牌匾终究虚浮,百姓过日子,还得见实在好处。
免税半年太长,容易滋生投机。不如改成‘种番薯超十亩者,当年免三分之一赋税’,既给甜头,又能督促年年耕种。”
魏征眼睛一亮:“殿下此计更妙!三分之一赋税不多不少,既能让百姓动心,又不至于让国库太过吃紧。只是……如何防止有人虚报种植面积?”
袁泽笑道:“这就要用上咱们的木牌了。让里正挨家登记,种一亩番薯就给一块刻着‘薯’字的木牌,年底凭牌核税。
木牌一式两份,州县存档一份,百姓手持一份,想造假都难。”
兵部尚书周衍出列道:“殿下,军中也可效仿。北境军户种番薯成效好的,除了加口粮,还能记军功,这样士兵们定能更上心。”
“周尚书这是把军功制度活学活用了,就这么办。”袁泽赞许。
众臣闻言皆笑,殿内气氛活络起来。
李崇又问:“殿下,那减免的赋税和赏赐开销,从何处调拨?”
袁泽早有盘算:“往年北方赈灾,单是冬天就得出粮五十万石。今年番薯推广开,少说能省一半,这笔省下的粮款,足够应付开销了。这就叫‘从粮食里来,回粮食里去’。”
冯成抚须赞叹:“殿下算的是长远账啊!省下的赈灾粮,既能充军饷,又能稳民心,真是一举多得。”
魏征拱手道:“殿下考虑周全,臣再无异议。只是还有一事——番薯虽好,若百姓只顾种它,荒废了五谷怎么办?”
“魏御史忧心的是,”袁泽道,“所以‘农桑奖’不光看番薯产量,还得看五谷收成。两者皆优者,赏赐加倍;
只种番薯不种五谷的,就算产量再高也不给奖。这样一来,谁还敢偏废?”
众人纷纷颔首称是,都觉得这法子既鼓励了番薯种植,又保住了五谷根本。
袁泽见众臣无异议,朗声道:“既然如此,就按今日商议的办。丞相牵头拟份章程,三日内呈上来。各州务必如实上报种植面积,若有虚报,连同里正、知州一并问责!”
“臣等领命!”众臣齐声应道,声音在大殿内回荡,透着一股齐心协力的劲儿。袁泽看着阶下众人,心里暗笑:没想到现代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度,在古代也能派上大用场。
回宫后,诸葛明递过一份奏折:“殿下,北境军户来信,说营房漏雨,想请朝廷拨款修缮。”
袁泽接过奏折,指尖在“漏雨”二字上停了停。北境入秋便寒风刺骨,若是夜里漏雨,士兵们裹着湿被褥,哪还有力气守边关?
“营房是哪年修的?”他抬头问。
“回殿下,是三年前翻修的,用的是青瓦顶,只是北境风大,年景久了,瓦片松动难免。”诸葛明答道。
白起在旁补充:“去年兵部去北境巡查时便看过,有些营房的椽子都被雨水泡得发潮,再拖下去怕是要塌。”
袁泽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被风吹得摇晃的梧桐:“修是该修,但不必全换青瓦。北境多山,山里的茅草厚实,耐得住风雪。”
诸葛明羽扇轻摇:“殿下是说……用茅草修缮?”
“对,”袁泽转过身,“让军户们自已动手,去山里割些老茅草,晒透了铺在屋顶,再用麻绳捆紧,边缘钉上铁钉。这种法子虽不如瓦顶体面,却比瓦顶抗风,还省了运瓦的功夫。”
白起点头:“属下在老家时见过此法,茅草铺得好,三五年都漏不了雨。”
“那就这么办,”袁泽拍板,“让兵部带几个懂行的老兵过去,教他们怎么捆扎茅草,怎么加固房梁。。”
他顿了顿,又道:“对了,让嘉庚先生挑些壮实的番薯苗,你一并带去。营房周围有空地的,都开垦出来种上。
这东西埋在土里就能活,冬天挖出来,蒸着吃顶饱,比啃硬干粮强。”
诸葛明拱手:“殿下此举,既解了营房之急,又能添份口粮,战士们定然感激。”
袁泽把奏折折好:“再拟封信给北境守将,让他亲自盯着修缮的事,别让底下人偷工减料。告诉士兵们,这营房是他们的窝,修得结实了,住着才踏实。”
这时,长孙皇后派人送来一篮点心,还有封信。信里说,御膳房用番薯做了糕点,味道不错,让袁泽多注意身体,别总是“凡事都亲自去做。”
袁泽笑着把信递给诸葛明:“母后这是夸我呢。对了,魏征那边有动静吗?”
“魏大人去陈州督查木牌推行了,”诸葛明道,“等实施后,看一下效果,然后把木牌制度推广到全国,以后征税、赈灾都用这个,省得官吏做假账。”
袁泽拿起块番薯糕,“对了,嘉庚先生那边有回信吗?番薯种植手册印好了没?”
“印好了,”诸葛明递过一本,“先生还加了注,说番薯藤也能吃,焯水后炒着吃,味道像菠菜。”
袁泽翻开手册,见上面画着番薯的生长过程,从育苗到收获,步骤清清楚楚,旁边还写着“稼穑之事,虽细必亲”。
他忍不住笑了:“嘉庚先生这是把老话当提醒呢。”
傍晚,袁泽去太学视察。刚走进门,就见苏思雨站在讲台上,拿着番薯给学子们说:“这东西能长到十斤重,埋在土里不用管,就能长出很多……”
袁泽悄悄站在后面听着,见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举手提问,心里挺熨帖。
他想起以前那些农技先生,大概也是这样,把大道理藏在庄稼事里,让人听得进去,记得牢。
讲完课,袁泽往回走,路过御花园时,遇到冯成正站在廊下等候。
他走上前,冯成拱手行礼:“殿下,各州都上奏说番薯苗不够,嘉庚先生那边赶不及培育,要不要从朝廷调些成熟的番薯来做种?”
“可以。”袁泽颔首,“让驿站快马运送,沿途换马不换人,务必在霜降前送到各州。”
冯成点了点头,“诺,微臣告退。”
秋分时,北境传来好消息:军户们用茅草和铁钉修好了营房,漏雨的问题解决了。
还在营房周围种了番薯,虽然长得不大,但足以让士兵们尝个鲜。伙夫在粥里加了豆子和番薯块,士兵们说喝了浑身暖和,练兵都有劲了。
袁泽收到信时,正在灯下看《农桑要术》。信里还附了张画,是个士兵画的营房,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番薯。
“兵部这趟没白去。”袁泽把画贴在墙上,“你看这茅草铺得多整齐,比工部派去的匠人弄得还好。”
诸葛明走进来,手里拿着份奏折:“陈州新知州上奏,说木牌制度推行得极好,领粮时没再出过错,百姓都说‘太子的木牌比官印还管用’。”
“那是,”袁泽得意道,“这木牌可是结合了防伪的法子,实用得很。”
诸葛婉端着碗番薯粥进来:“太子哥哥,快尝尝,这是用北境送来的番薯煮的,加了红豆,甜得很!”
袁泽接过碗,喝了一口,暖乎乎的甜意从喉咙流到心里:“不错不错,比外面卖的甜汤还实在。”
诸葛明沉声道“殿下,番薯此物,亩产颇高,耐旱性强,然多食则易致不适。”
袁泽缓缓放下碗,“至于番薯不可多食,”我早让陈先生写了《番薯与五谷轮作论》,说清楚番薯只能当补充粮,不能当主食。
以前种庄稼的老把式也说过,‘粮仓要备五谷,不能单靠一种’,就是这个理。”
次日早朝,袁泽坐在御座上,目光扫过阶下众臣,朗声道:“诸位,番薯推广已有数月,各州进展不一。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核计各地种植面积,也好统筹后续事宜。”
话音刚落,魏征手持笏板出列,躬身道:“殿下,臣以为,推广番薯事关民生根本,单靠政令推行恐难持久。
当设‘农桑奖’,对种粮多、推广好的州县官加以赏赐,百姓则免半年赋税,如此方能调动各方积极性。”
袁泽指尖在御座扶手上轻轻点着,心里暗自点头——这不就是现代的绩效考核嘛,换了个古代说法而已。
他面上不动声色,问道:“魏爱卿这提议听着可行,只是赏赐何物?免税半年,国库扛得住吗?”
户部尚书李崇连忙出列:“殿下,若全国推行免税,今年赋税恐要短少三十万两。至于赏赐,金银、绸缎皆是常用之物,只是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丞相冯成出列补充:“李尚书所言极是,不过赏赐未必全用财物。可对表现优异的州县官记功,遇缺优先擢升;百姓则可赐‘农桑模范’牌匾,悬挂门楣,也是一份体面。”
“丞相这主意不错,”袁泽颔首,“但牌匾终究虚浮,百姓过日子,还得见实在好处。
免税半年太长,容易滋生投机。不如改成‘种番薯超十亩者,当年免三分之一赋税’,既给甜头,又能督促年年耕种。”
魏征眼睛一亮:“殿下此计更妙!三分之一赋税不多不少,既能让百姓动心,又不至于让国库太过吃紧。只是……如何防止有人虚报种植面积?”
袁泽笑道:“这就要用上咱们的木牌了。让里正挨家登记,种一亩番薯就给一块刻着‘薯’字的木牌,年底凭牌核税。
木牌一式两份,州县存档一份,百姓手持一份,想造假都难。”
兵部尚书周衍出列道:“殿下,军中也可效仿。北境军户种番薯成效好的,除了加口粮,还能记军功,这样士兵们定能更上心。”
“周尚书这是把军功制度活学活用了,就这么办。”袁泽赞许。
众臣闻言皆笑,殿内气氛活络起来。
李崇又问:“殿下,那减免的赋税和赏赐开销,从何处调拨?”
袁泽早有盘算:“往年北方赈灾,单是冬天就得出粮五十万石。今年番薯推广开,少说能省一半,这笔省下的粮款,足够应付开销了。这就叫‘从粮食里来,回粮食里去’。”
冯成抚须赞叹:“殿下算的是长远账啊!省下的赈灾粮,既能充军饷,又能稳民心,真是一举多得。”
魏征拱手道:“殿下考虑周全,臣再无异议。只是还有一事——番薯虽好,若百姓只顾种它,荒废了五谷怎么办?”
“魏御史忧心的是,”袁泽道,“所以‘农桑奖’不光看番薯产量,还得看五谷收成。两者皆优者,赏赐加倍;
只种番薯不种五谷的,就算产量再高也不给奖。这样一来,谁还敢偏废?”
众人纷纷颔首称是,都觉得这法子既鼓励了番薯种植,又保住了五谷根本。
袁泽见众臣无异议,朗声道:“既然如此,就按今日商议的办。丞相牵头拟份章程,三日内呈上来。各州务必如实上报种植面积,若有虚报,连同里正、知州一并问责!”
“臣等领命!”众臣齐声应道,声音在大殿内回荡,透着一股齐心协力的劲儿。袁泽看着阶下众人,心里暗笑:没想到现代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度,在古代也能派上大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