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燮元虽已近古稀,但精神看起来还不错,步伐已很是稳健,进入东暖阁后,干脆利落的行礼道:“臣朱燮元参见陛下。”
“朱卿免礼。”
“赐座,赐茶。”
“谢陛下。”
朱燮元躬身施礼后,坐到了朱由检下首的一个锦墩上。
“朱卿,和朕说说董卜韩胡宣慰司的事儿吧。”
“是,陛下。”
“臣于崇祯七年,随蜀王领兵西进……”
朱燮元用了小半个时辰,总算是将战事的过程,以及战后的处置,详细的对朱由检做了说明。
朱由检微微颔首:“蜀王那里,朕就不管了,他和他麾下的护军,总是要就藩的。”
“川贵两地的有功将士名录,卿要尽快递上来。”
“这次朝廷也该给秦良玉封爵了。”
“朕犹记得,朕当初刚登基那会儿,手中根本就有没有可用之兵,还是老夫人不远千里,从石柱领兵北上,助朕站稳了脚跟,稳住了局势。”
朱燮元闻言,面色有些为难道:“陛下,秦老夫人毕竟是女子,若是封爵的话……?”
朱由检反问道:“卿以为,凭秦良玉的功绩,能否封爵?”
“单凭功绩的话,那自然是足够封爵的,但陛下可以将封其子。”
朱燮元能力是不俗,但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
朱由检笑道:“朱卿久在西南,对京里的事可能不是很清楚。”
“现在京城,甚至是整个北直隶,女子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越来越多的女子已经从家里走了出来,进入了各式工坊,许多人每月赚到的银钱,并不比男子少。”
“既然她们除了相夫教子,还能赚钱养家,那自然也可以因功封爵。”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朱燮元见朱由检态度坚决,自然不会做恶人,况且,他对秦良玉也真的很是欣赏。
端起桌案上的茶盏,朱由检对朱燮元示意了一下,自己也轻抿一口后,面色再次变得严肃起来。
“朕看你上的奏本,是想将董卜韩胡宣慰司的人,全都迁出来?”
朱燮元也赶紧放下手里青瓷茶盏,拱手道:“陛下,臣是有这个打算。”
“董卜韩胡宣慰司那边地势险要,若任其在那里繁衍生息,将来难免再叛,且,当地适合耕种的土地实在是太少了。”
“我大明疆域何止千里,许多地方都缺少人口,不如索性将他们从大山里迁移出来。”
“蜀王殿下也正好有这个打算,臣也算是顺水推舟。”
朱由检微微颔首,继而问道:“蜀王是打算将人带到海外?”
朱燮元拱手道:“不错,殿下确实是有这个打算。”
“那当地那些山民是否愿意走出大山呢?”
朱燮元拱手回道:“回陛下,那些底层的山民们,在知道朝廷会赐给他们土地,赐予他们种子后,自然是愿意归顺朝廷的。”
皇帝当面,朱燮元自然不会,将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全都说出来。
朱由检继续追问:“卿有没有想过,若董卜韩胡宣慰司那边的人口都迁移了出来,那朵甘的那些人会不会鸠占鹊巢?”
朱燮元显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闻言解释道:“陛下明鉴,臣以为,朝廷应当将董卜韩胡宣慰司划入四川,归四川布政使司管辖,在当地设立巡检司,设立卫所,逐步往西蚕食。”
朱由检轻轻摇头道:“朕以为此举不妥。”
“将董卜韩胡宣慰司划入四川管辖倒是没有问题。”
“但将人口全部迁移出来,倒是大可不必。”
“朕看,可以责成四川布政使司,在当地设县,设立流官管理,推行新政,这也是战前就商定的嘛。”
“至于当地的军事防御,可以命四川按察使司设立川西道,专门负责管理,责成四川都指挥使司,设立川西屯卫。”
“另外,还要命有司,在当地设立学堂,教授汉家文化,移风易俗。”
朱由检说得这些,其实一点都不新鲜,无非就是后世满清对川西的治理方式。
不过,也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最显著的就是,朱由检并未在当地大肆兴建寺庙,
推广藏传释教。
朱燮元听后,倒也没有反对,垂首领命道:“陛下烛照万里,臣钦服之,臣回去后,就停止对当地百姓的迁移,但蜀王那里……”
“蜀王府的事,你不用管,他想带走多少人就让他带。”
“臣遵旨。”
“卿最近两年也辛苦了,但西南的局势稳定,朕就召卿回京,也好让卿享受享受天伦之乐,但最近两年,卿恐怕还要为大明、为朕操劳操劳。”
“此乃人臣的本分。”
等朱燮元前脚离开乾清宫,后脚一道旨意,就到了朱家在京城的宅邸。
圣旨里没有别的,无非就是再次重申,命朱燮元的孙子,在三月份入宫随太子读书,又赏赐了一些钱财,封朱燮元的长孙朱亿祥为从五品奉直大夫。
至于朱燮元本人,战前就已经是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不说封无可封,那也差不多了,文臣不能封爵的先例,朱由检暂时还真不想打破。
揉了揉自己有些发酸的眼角,朱由检又对王承恩道:“宣陕西左布政。”
“皇爷,要不要休息休息?”
王承恩并未立即去传达口谕,而是关切的问了一句。
“不用,都在外面等着呢,去宣吧。”
“是,皇爷。”
待陕西左布政使张耀采进入暖阁后,同样又是赐座、赐茶一套流程。
等张耀采谢恩坐下后,朱由检开门见山道:“陕西连年大旱,民生如何?”
张耀采忙是从怀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启奏陛下,这是臣走访陕西各府、州所记民情实录,去岁虽仍有旱情,但因朝廷及时拨银赈灾,修建水利,且开始推行新政,情况已较前年好转,然...”
“直言无妨。”
朱由检抬手道。
“然陕西全境,在去岁几乎是没有下过一滴雨,陕北有些地方甚至是颗粒无收,以至于百姓的生活依旧很是困顿。”
“臣身为陕西左布政使,上愧对陛下之……”
“这种话就不用说了,此乃天灾。”
朱由检出言打断了张耀采,又追问道:“陕西的新政推行的如何了?”
“陕西在北边,境内有大量军屯,这些军屯是否已经清丈完成?是否已经划分给之前那些军户?”
“朱卿免礼。”
“赐座,赐茶。”
“谢陛下。”
朱燮元躬身施礼后,坐到了朱由检下首的一个锦墩上。
“朱卿,和朕说说董卜韩胡宣慰司的事儿吧。”
“是,陛下。”
“臣于崇祯七年,随蜀王领兵西进……”
朱燮元用了小半个时辰,总算是将战事的过程,以及战后的处置,详细的对朱由检做了说明。
朱由检微微颔首:“蜀王那里,朕就不管了,他和他麾下的护军,总是要就藩的。”
“川贵两地的有功将士名录,卿要尽快递上来。”
“这次朝廷也该给秦良玉封爵了。”
“朕犹记得,朕当初刚登基那会儿,手中根本就有没有可用之兵,还是老夫人不远千里,从石柱领兵北上,助朕站稳了脚跟,稳住了局势。”
朱燮元闻言,面色有些为难道:“陛下,秦老夫人毕竟是女子,若是封爵的话……?”
朱由检反问道:“卿以为,凭秦良玉的功绩,能否封爵?”
“单凭功绩的话,那自然是足够封爵的,但陛下可以将封其子。”
朱燮元能力是不俗,但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
朱由检笑道:“朱卿久在西南,对京里的事可能不是很清楚。”
“现在京城,甚至是整个北直隶,女子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越来越多的女子已经从家里走了出来,进入了各式工坊,许多人每月赚到的银钱,并不比男子少。”
“既然她们除了相夫教子,还能赚钱养家,那自然也可以因功封爵。”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朱燮元见朱由检态度坚决,自然不会做恶人,况且,他对秦良玉也真的很是欣赏。
端起桌案上的茶盏,朱由检对朱燮元示意了一下,自己也轻抿一口后,面色再次变得严肃起来。
“朕看你上的奏本,是想将董卜韩胡宣慰司的人,全都迁出来?”
朱燮元也赶紧放下手里青瓷茶盏,拱手道:“陛下,臣是有这个打算。”
“董卜韩胡宣慰司那边地势险要,若任其在那里繁衍生息,将来难免再叛,且,当地适合耕种的土地实在是太少了。”
“我大明疆域何止千里,许多地方都缺少人口,不如索性将他们从大山里迁移出来。”
“蜀王殿下也正好有这个打算,臣也算是顺水推舟。”
朱由检微微颔首,继而问道:“蜀王是打算将人带到海外?”
朱燮元拱手道:“不错,殿下确实是有这个打算。”
“那当地那些山民是否愿意走出大山呢?”
朱燮元拱手回道:“回陛下,那些底层的山民们,在知道朝廷会赐给他们土地,赐予他们种子后,自然是愿意归顺朝廷的。”
皇帝当面,朱燮元自然不会,将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全都说出来。
朱由检继续追问:“卿有没有想过,若董卜韩胡宣慰司那边的人口都迁移了出来,那朵甘的那些人会不会鸠占鹊巢?”
朱燮元显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闻言解释道:“陛下明鉴,臣以为,朝廷应当将董卜韩胡宣慰司划入四川,归四川布政使司管辖,在当地设立巡检司,设立卫所,逐步往西蚕食。”
朱由检轻轻摇头道:“朕以为此举不妥。”
“将董卜韩胡宣慰司划入四川管辖倒是没有问题。”
“但将人口全部迁移出来,倒是大可不必。”
“朕看,可以责成四川布政使司,在当地设县,设立流官管理,推行新政,这也是战前就商定的嘛。”
“至于当地的军事防御,可以命四川按察使司设立川西道,专门负责管理,责成四川都指挥使司,设立川西屯卫。”
“另外,还要命有司,在当地设立学堂,教授汉家文化,移风易俗。”
朱由检说得这些,其实一点都不新鲜,无非就是后世满清对川西的治理方式。
不过,也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最显著的就是,朱由检并未在当地大肆兴建寺庙,
推广藏传释教。
朱燮元听后,倒也没有反对,垂首领命道:“陛下烛照万里,臣钦服之,臣回去后,就停止对当地百姓的迁移,但蜀王那里……”
“蜀王府的事,你不用管,他想带走多少人就让他带。”
“臣遵旨。”
“卿最近两年也辛苦了,但西南的局势稳定,朕就召卿回京,也好让卿享受享受天伦之乐,但最近两年,卿恐怕还要为大明、为朕操劳操劳。”
“此乃人臣的本分。”
等朱燮元前脚离开乾清宫,后脚一道旨意,就到了朱家在京城的宅邸。
圣旨里没有别的,无非就是再次重申,命朱燮元的孙子,在三月份入宫随太子读书,又赏赐了一些钱财,封朱燮元的长孙朱亿祥为从五品奉直大夫。
至于朱燮元本人,战前就已经是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不说封无可封,那也差不多了,文臣不能封爵的先例,朱由检暂时还真不想打破。
揉了揉自己有些发酸的眼角,朱由检又对王承恩道:“宣陕西左布政。”
“皇爷,要不要休息休息?”
王承恩并未立即去传达口谕,而是关切的问了一句。
“不用,都在外面等着呢,去宣吧。”
“是,皇爷。”
待陕西左布政使张耀采进入暖阁后,同样又是赐座、赐茶一套流程。
等张耀采谢恩坐下后,朱由检开门见山道:“陕西连年大旱,民生如何?”
张耀采忙是从怀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启奏陛下,这是臣走访陕西各府、州所记民情实录,去岁虽仍有旱情,但因朝廷及时拨银赈灾,修建水利,且开始推行新政,情况已较前年好转,然...”
“直言无妨。”
朱由检抬手道。
“然陕西全境,在去岁几乎是没有下过一滴雨,陕北有些地方甚至是颗粒无收,以至于百姓的生活依旧很是困顿。”
“臣身为陕西左布政使,上愧对陛下之……”
“这种话就不用说了,此乃天灾。”
朱由检出言打断了张耀采,又追问道:“陕西的新政推行的如何了?”
“陕西在北边,境内有大量军屯,这些军屯是否已经清丈完成?是否已经划分给之前那些军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