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明闻言先是一怔,随即眼中泛起精光:“陛下的意思是……将常见病症的诊治之法、简易药方汇编成册,让略通文墨之人也能照方抓药?”
朱由检颔首道:“正是此理,朕观各地乡间,虽缺良医,却不乏识文断字之人,若能将头疼脑热、腹泻中暑等常见病症的防治之法编成图文并茂的手册,再配以当地易得的药材方子,岂不可解燃眉之急?”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各地水土不同,病症亦异,当因地制宜。”
陆家明越听越是激动,不禁抚掌道:“陛下圣明!此法大妙!医学院现存各地医案数千份,太医院亦有历年巡诊记录,若组织医官精选常见病症,编写简易诊治手册,确能解百姓缺医少药之苦。”
他稍作思忖,又补充道:“臣以为还可配以图画,将药材形态、针灸穴位等绘制成图,即便不识字的乡民,也能按图索骥。”
“此外,还可遴选聪慧乡民进行短期培训,教授他们把脉、采药等基础医术。”
朱由检满意地点头:“陆卿果然一点就通,此事宜早不宜迟,朕会命内府拨付专项银两,太医院和各地惠民药局都要配合,首批可在北直隶、陕西、河南三地试行,成功后推广整个大明。”
“臣遵旨!”
陆家明躬身应道。
朱由检走到窗前,透过玻璃窗,看着远处,继续道:“要让这本手册成为百姓家的必备之书,就像洪武年间的大诰一般,书名不妨就叫《万民医册》。”
陆家明郑重作揖:“陛下仁心,必当惠泽苍生,臣这就召集院士们商议编纂事宜,定在三月内完成北直隶试本。”
等朱由检离开后,陆家明连自己的公廨都没回,直接对迎上来的一名长随吩咐道:“立即召集所有院士前往议事堂,本官有要事宣布。”
“是,掌院。”
……
这边,朱由检刚刚回宫,就遇到了户部尚书郭允厚和左侍郎毕自严。
“臣等参见陛下。”
朱由检一边往乾清宫走,一边对二人问道:“你二人一起过来,可是户部出了事?”
郭允厚满脸喜色道:“启奏陛下,是好事。”
朱由检脚步一顿,转头看向他:“可是交趾的缴获进京了?”
郭允厚的脸色一怔,旋即拱手道:“陛下烛照万里。”
朱由检摆了摆手道:“什么烛照万里,锦衣卫此前已经和朕说过了。”
说话的功夫,君臣几人就已经进了暖阁。
几名内侍赶紧上前,将几人身上的大氅去了。
待三人分头落座后,朱由检接过一块热帕子,擦了擦脸和手,这才对郭允厚问道:“交趾的缴获有多少?”
郭允厚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了毕自严。
毕自严拱手道:“回陛下,据初步估计,朝廷在交趾的各色缴获,合银元大约在六百万。”
“当然,除了金银、名贵木料和香料等物之外,大军还缴获了大量的粮食,数量大约在七百万石,基本上都是郑阮两家历年积存的军粮。”
有了之前扶桑海量的金银,无论是朱由检还是郭允厚,对六百万银元都并未放在心上。
但七百万石粮食,对大明来说可是太重要了。
几乎是不假思索的,朱由检就对郭允厚吩咐道:“郭卿,金银可以先放一放,粮食要尽快运抵大明。”
“除了给大军留下足够的储备,余者要全部装船,运到天津,然后再经水路、陆路运到西北。”
郭允厚忙道:“臣已经行文交趾布政使司和镇南侯。”
朱由检微微颔首,继续问道:“对此次的缴获,户部是怎么打算的?”
郭允厚和毕自严二人对视一眼,前者拱手回道:“回陛下,臣等的意思是,福建水师此战也是居功至伟,镇海伯郑芝龙出力甚多,朝廷可以从缴获中拿出一部分,划分给福建水师,余者尽数纳入国库。”
王承恩听后,抬头看了眼郭允厚,不过却并未出声。
朱由检面色不变,笑呵呵道:“既如此,就依卿所言吧。”
此话一出,莫说是王承恩,就是郭允厚和毕自严二人,也都是一脸的错愕。
按照二人之前的商议,户部先提出将所有缴获全部冲入国库,皇帝定然不会同意,然后再松口给内廷一部分。
没想到,自己只是提了一句,皇帝竟然直接就答应了。
这下子,郭允厚都不知该怎么答话了。
还是毕自严的反应比较快,忙道:“陛下,交趾的缴获中,定然有不少名贵物品,这些东西也不好发卖,臣以为可以存入内帑。”
朱由检自是不会反对,点头应道:“就依毕卿说得办。”
“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御前财政会议,正好二位卿家都在,你二人能不能告诉朕,现在户部和银行的仓房中,有多收粮食,又有多少金银、布匹等物资?”
郭允厚先是看了眼毕自严,然后才说道:“回陛下,据户部最新的核算,至崇祯七年冬月,户部的仓房中,共有黄金两百余万两,白银讲四千三百万两有奇。”
“通州和京城的太仓中储备有粮食大约在七百万石,地方上各府县常平仓的储粮总数大约在三千万石。”
“这些粮食,都是这几年,朝廷和各地方官府,用银元从百姓手里采买而来,用以平抑各地粮价,应对有可能出现的灾荒,或者是兵事。”
“除了金银和粮食外,京里的其他仓房中还储备了一些药材、布匹、羊毛、丝绵、染料、煤炭、钢铁等各色物资。”
郭允厚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担心皇帝会打这些粮食的主意。
但他却不知,朱由检并未有动这些粮食的打算。
朱由检听后,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接着,他的目光就落在了毕自严的身上。
毕自严拱手回道:“回陛下,大明银行现有储银一万万又八百五十万银元有奇,房贷出去的数量大约在四千多万枚银元,这还不算固安和松江府向银行借贷的银元数量。”
“另外就是各地官府从大明银行借贷的银元,数量也在千万以上。”
朱由检颔首道:“正是此理,朕观各地乡间,虽缺良医,却不乏识文断字之人,若能将头疼脑热、腹泻中暑等常见病症的防治之法编成图文并茂的手册,再配以当地易得的药材方子,岂不可解燃眉之急?”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各地水土不同,病症亦异,当因地制宜。”
陆家明越听越是激动,不禁抚掌道:“陛下圣明!此法大妙!医学院现存各地医案数千份,太医院亦有历年巡诊记录,若组织医官精选常见病症,编写简易诊治手册,确能解百姓缺医少药之苦。”
他稍作思忖,又补充道:“臣以为还可配以图画,将药材形态、针灸穴位等绘制成图,即便不识字的乡民,也能按图索骥。”
“此外,还可遴选聪慧乡民进行短期培训,教授他们把脉、采药等基础医术。”
朱由检满意地点头:“陆卿果然一点就通,此事宜早不宜迟,朕会命内府拨付专项银两,太医院和各地惠民药局都要配合,首批可在北直隶、陕西、河南三地试行,成功后推广整个大明。”
“臣遵旨!”
陆家明躬身应道。
朱由检走到窗前,透过玻璃窗,看着远处,继续道:“要让这本手册成为百姓家的必备之书,就像洪武年间的大诰一般,书名不妨就叫《万民医册》。”
陆家明郑重作揖:“陛下仁心,必当惠泽苍生,臣这就召集院士们商议编纂事宜,定在三月内完成北直隶试本。”
等朱由检离开后,陆家明连自己的公廨都没回,直接对迎上来的一名长随吩咐道:“立即召集所有院士前往议事堂,本官有要事宣布。”
“是,掌院。”
……
这边,朱由检刚刚回宫,就遇到了户部尚书郭允厚和左侍郎毕自严。
“臣等参见陛下。”
朱由检一边往乾清宫走,一边对二人问道:“你二人一起过来,可是户部出了事?”
郭允厚满脸喜色道:“启奏陛下,是好事。”
朱由检脚步一顿,转头看向他:“可是交趾的缴获进京了?”
郭允厚的脸色一怔,旋即拱手道:“陛下烛照万里。”
朱由检摆了摆手道:“什么烛照万里,锦衣卫此前已经和朕说过了。”
说话的功夫,君臣几人就已经进了暖阁。
几名内侍赶紧上前,将几人身上的大氅去了。
待三人分头落座后,朱由检接过一块热帕子,擦了擦脸和手,这才对郭允厚问道:“交趾的缴获有多少?”
郭允厚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了毕自严。
毕自严拱手道:“回陛下,据初步估计,朝廷在交趾的各色缴获,合银元大约在六百万。”
“当然,除了金银、名贵木料和香料等物之外,大军还缴获了大量的粮食,数量大约在七百万石,基本上都是郑阮两家历年积存的军粮。”
有了之前扶桑海量的金银,无论是朱由检还是郭允厚,对六百万银元都并未放在心上。
但七百万石粮食,对大明来说可是太重要了。
几乎是不假思索的,朱由检就对郭允厚吩咐道:“郭卿,金银可以先放一放,粮食要尽快运抵大明。”
“除了给大军留下足够的储备,余者要全部装船,运到天津,然后再经水路、陆路运到西北。”
郭允厚忙道:“臣已经行文交趾布政使司和镇南侯。”
朱由检微微颔首,继续问道:“对此次的缴获,户部是怎么打算的?”
郭允厚和毕自严二人对视一眼,前者拱手回道:“回陛下,臣等的意思是,福建水师此战也是居功至伟,镇海伯郑芝龙出力甚多,朝廷可以从缴获中拿出一部分,划分给福建水师,余者尽数纳入国库。”
王承恩听后,抬头看了眼郭允厚,不过却并未出声。
朱由检面色不变,笑呵呵道:“既如此,就依卿所言吧。”
此话一出,莫说是王承恩,就是郭允厚和毕自严二人,也都是一脸的错愕。
按照二人之前的商议,户部先提出将所有缴获全部冲入国库,皇帝定然不会同意,然后再松口给内廷一部分。
没想到,自己只是提了一句,皇帝竟然直接就答应了。
这下子,郭允厚都不知该怎么答话了。
还是毕自严的反应比较快,忙道:“陛下,交趾的缴获中,定然有不少名贵物品,这些东西也不好发卖,臣以为可以存入内帑。”
朱由检自是不会反对,点头应道:“就依毕卿说得办。”
“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御前财政会议,正好二位卿家都在,你二人能不能告诉朕,现在户部和银行的仓房中,有多收粮食,又有多少金银、布匹等物资?”
郭允厚先是看了眼毕自严,然后才说道:“回陛下,据户部最新的核算,至崇祯七年冬月,户部的仓房中,共有黄金两百余万两,白银讲四千三百万两有奇。”
“通州和京城的太仓中储备有粮食大约在七百万石,地方上各府县常平仓的储粮总数大约在三千万石。”
“这些粮食,都是这几年,朝廷和各地方官府,用银元从百姓手里采买而来,用以平抑各地粮价,应对有可能出现的灾荒,或者是兵事。”
“除了金银和粮食外,京里的其他仓房中还储备了一些药材、布匹、羊毛、丝绵、染料、煤炭、钢铁等各色物资。”
郭允厚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担心皇帝会打这些粮食的主意。
但他却不知,朱由检并未有动这些粮食的打算。
朱由检听后,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接着,他的目光就落在了毕自严的身上。
毕自严拱手回道:“回陛下,大明银行现有储银一万万又八百五十万银元有奇,房贷出去的数量大约在四千多万枚银元,这还不算固安和松江府向银行借贷的银元数量。”
“另外就是各地官府从大明银行借贷的银元,数量也在千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