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一国之主不能软!(求月票)-《三国:从讲出师表开始三兴大汉》

  这几日中,诸葛亮和相府的几位官员也是实打实的忙碌了一阵,他们也著实没想到,这些世家大族的產业竟然如此之多,他们一直在暗中不断的安排人去用几乎跌破地面的价格买入。

  还有这些帮助他们出城的所谓的接头人,也全都是诸葛亮提前安排好的,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出城。

  诸葛亮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冷意,接著说道,“至於他们留在益州的这些族人、田產、铺面…臣已令向宠將军,待他们出境之后,立刻动手。以『勾结外敌,窃取朝廷仙种』之罪,將留下的主事之人全部控制。

  “至於这些家產…自然是要充公的。算是他们这些年盘剥百姓,又叛国投敌的一点『利息』。陛下以为如何”

  刘禪沉默了一下,看著黑暗中那些即將消失在视线里的黑点:“相父,这样…会不会太狠了毕竟那些留下的人都是一些老弱。”

  诸葛亮转过头,在黑暗中看著刘禪模糊的侧脸,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

  “陛下,心慈手软,当不了皇帝,更当不了一个好皇帝。陛下以为先帝的諡號昭烈是如何得来的先帝並不只是一味的仁政!”

  “治国如烹小鲜,有时需文火慢燉,有时则需烈火猛油!今日若放过这些根基,他日他们便是外敌插在我大汉腹地的钉子!便是那些叛逃者捲土重来的温床!除恶务尽,斩草除根!今日留一线,他日必成心腹大患!陛下,切不可有妇人之仁!”

  城头的风似乎更冷了。刘禪感觉一股寒意顺著脊椎爬上来,不是因为风,而是因为诸葛亮话语里那种冰冷刺骨的杀伐决断。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相父隱藏在羽扇纶巾之下的铁血手腕。

  想到这里,刘禪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

  “我…明白了。”刘禪的声音低沉下去,又很快坚定起来,“相父教导的是。阿斗受教了!”

  诸葛亮微微頷首,重新將目光投向城外无尽的黑暗,

  “陛下能明白就好。这些人,带著我们的『种子』走了,金银细软也带走了不少。不过没关係。”

  他的嘴角似乎极其轻微地向上扯动了一下,带著一丝冷酷,

  “金银可以带走,命,得留下。他们留下的那些家底,正好用来填补国库,继续来支撑我们下一步的北伐大业。”

  刘禪站在诸葛亮身边,看著这位亦师亦父的丞相,心中翻涌著复杂的情绪。

  有震惊,有敬畏,也有一丝寒意,但最终,都被一种强烈的、想要学习的渴望所取代。

  刘禪更加明白,大汉可以没有他刘禪,但是此时真的不能没有诸葛亮!

  拯救大汉,並不能依靠他的这些小聪明,而是要倚仗相父的大智慧!

  城头的夜风有些凉。刘禪和诸葛亮还站在那里,看著杜琼那些人消失的方向。刚才关於处置叛逃者族人的话题,让气氛有些沉。

  这时,一名侍卫快步走上城楼,手里捧著一卷小小的竹筒,上面封著火漆。

  “陛下,丞相。天水方向,一名张英之人有急报传来!”

  刘禪闻言后精神一振,立刻接过竹筒,捏碎火漆,抽出里面的薄绢。

  他借著城楼火把的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字跡。看完,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把薄绢递给旁边的诸葛亮。

  “相父,快看!张英来信了!事情成了!”

  诸葛亮接过薄绢,仔细看了一遍。薄绢上的字跡略显潦草,但內容清晰:张英与董厥已成功说服姜维归降,正护送姜维与其母,星夜兼程,赶回成都!预计数日后便可抵达!

  诸葛亮放下薄绢,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一丝轻鬆的笑意:“好!这张英,果然不负所托,是个人才!没看错他,希望科举制能选拔出更多像他这样的人才。”

  他顿了一下,眼中带著一丝期待和审视,“现在就盼著,这位姜维姜伯约,真如陛下所言,是位不世出的英才了。”

  刘禪一听,立刻来了兴致,凑近诸葛亮,“相父,错不了!我跟你讲啊,在我们那儿…呃…我是说,我听『仙人』讲过,这姜维,可了不得!”

  诸葛亮侧耳倾听。

  刘禪努力回忆著,儘量用诸葛亮能听懂的话说:

  “仙人说,姜维归降大汉后,深受相父器重,把毕生所学都教给了他。相父…仙逝后,就是他,姜维姜伯约,扛起了北伐中原、克復汉室的大旗!他九次带兵北伐,打得魏国不得安寧!虽然…虽然最后因为国力悬殊,没能成功,但他对大汉的忠心,那是至死不渝!”

  刘禪的声音带著一种后世才有的篤定:“仙人还说,最后关头,魏国大军压境,姜维为了保住大汉最后一点血脉,假意投降了魏国的大將钟会。他其实是想挑拨钟会和另一个魏將邓艾內斗,好找机会復国!可惜…计谋被识破了。但就算这样,他被抓的时候,还仰天长嘆,说『吾计不成,乃天命也!』至死都没忘记自己是汉臣!”

  刘禪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把自己献城投降的事情给说出来。

  刘禪说完,看向诸葛亮,城楼的火光映在诸葛亮脸上,照出他眼中复杂的光芒。有惊讶,有审视,最后化作一声悠长的嘆息。

  “九伐中原…假降復国…至死不渝…”诸葛亮低声重复著这几个词,目光投向北方漆黑的夜空,仿佛想穿透这夜色,看到那个素未谋面的天水年轻人。

  “若真如此…此人,未曾见过先帝一面,未曾受过先帝点滴恩泽,却能將一身才学报效汉室,矢志不渝,乃至以身殉国…这份忠义之心,这份坚韧之志…”

  他缓缓摇头,声音带著一丝难言的感慨,“真不知…是承了谁的恩德,又是为了什么…”

  刘禪也沉默了,他知道诸葛亮在想什么。这份跨越时空的忠诚,其根源確实令人深思。

  是为了“汉室”这个名號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还是为了某种信念

  两人並肩站在城楼上,夜风吹拂。刚才叛逃者的齷齪带来的阴霾,似乎被这远方传来的好消息和那个未曾谋面却已被赋予传奇色彩的年轻人的故事,冲淡了一些。

  诸葛亮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他收回望向北方的视线,看向身边的刘禪。

  “陛下,”诸葛亮的声音恢復了平日的沉稳,却比平日里多了一份力量,

  “无论如何,姜维能来,是好事。一个张英,已显科举之效。若姜维真如陛下所知,乃栋樑之材…那么,”

  他停顿了一下,和刘禪对视一眼,两人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东西。

  “我们北伐的棋局上,可用之人,又多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离克復中原,还於旧都的目標,也更近了一步。”

  诸葛亮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落在夜风里,掷地有声。

  刘禪用力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望向北方,那里是中原的方向,眼中也燃起了新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