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进城去找他-《逃荒种田:锦鲤肥妻被糙汉抢回家》

  每两株山药苗之间,间隔差不多一尺半,正好适合搭架。

  她用力把一根竿插入土里,斜斜地朝着苗株方向,插入足有半尺深,稳稳当当。

  “小妹,这样行吗?”

  陈氏蹲在旁边,皱着眉头,伸手扶了扶那根竹竿,有些拿不准。

  “行,大嫂,两根斜着交叉,顶端靠拢,底下分开,绑成个‘人’字就行。”

  宋绵绵一边说,一边又插下第二根竹竿,和第一根对称,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结构。

  宋母抱着捆麻绳过来,绳子是自家搓的,结实耐用。

  她顺手递了一根给宋绵绵,嘴里还念叨:

  “这法子倒是新鲜,咱村里可没人这么弄过。”

  “这么弄,到底有啥用啊?”

  陈氏还是不太明白。

  她蹲在地上,歪着头看那几根交叉的竹竿,总觉得像在瞎折腾。

  宋绵绵指着藤蔓,解释道:“等藤长上来,咱们用绳子轻轻绑住,让它顺着架子往上爬。这样枝叶散得开,阳光能照进去,通风也好。透气好,湿气散得快,就不容易烂根。山药能长得更大更饱满,产量也能翻一倍。”

  做了一遍示范,三人就开始忙活起来。

  院子那边,宋父也没闲着。

  宋父坐在梧桐树底下的阴凉处,伤腿搁在矮凳上,裤管卷到膝盖,露出还在渗血的伤口。

  他手里还拿着刨子,正一点一点磨着块木板。

  “爹,您腿还伤着,别太累着。”

  宋绵绵走过去,从屋里端来一碗凉茶。

  她蹲下身,把茶碗递到父亲手里。

  “歇会儿吧,别急着干活。”

  宋父接过碗,慢慢地喝了几口。

  他眯起眼睛,咂了咂嘴,露出满足的神情。

  “今儿这茶水,喝着比往常顺口多了!清甜润喉,像是山泉水泡的,真是怪了,咱家平日用的井水哪有这滋味。”

  他哪知道,这水是正是女儿宋绵绵悄悄从那眼隐秘的灵泉里接来的。

  “爹,您这是要做啥呀?”

  宋绵绵蹲下身子,有些好奇。

  “看你屋里那小凳子晃晃悠悠的,坐着不安稳,一不小心就要摔着。我瞧着心疼,索性给你再打一个,结实耐用,坐着也安心。”

  他指了指做好的四条凳腿,那木料泛着暗红色光泽。

  “我用的老枣木,经年累月也不容易坏。这木头可是我早年在后山砍的,搁屋里风干了好几年,现在用正合适——结实着呢,用个二十年也不会坏!”

  宋绵绵鼻子一酸,眼眶微微泛红。

  她记得原来的那个自己。

  那个骄傲的主儿,总是嫌那张旧凳子土气笨拙。

  还非嚷着要拿钱去城里买个雕花的大椅子,更是当着全家人的面嫌弃爹的手艺粗糙。

  说是“乡下人的玩意儿,上不了台面”。

  “这木头的纹路真好看,一圈一圈的,像年轮,像故事……我喜欢。”

  宋父一听,脸上绽放出笑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他手中的刨子用得更有劲儿了。

  “喜欢就好,喜欢就好!等明天把凳面也拼好,再上点桐油,保管又亮又牢靠,保准让你坐着舒心。”

  吃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

  菜不多,但热腾腾的粗面馍、一碟咸菜、一小碗野菌汤,已是寻常日子里难得的丰盛。

  宋绵绵放下筷子,深吸一口气。

  “我明日再进一趟城。”

  大家一听,立刻停了筷子,齐刷刷地望向她,脸上都写满了担忧。

  宋父眉头紧皱。

  “外头可不太平啊,前两天听说东边几个村子都闹了饥荒,逃荒的人成群结队往城里挤,路上乱得很。要不是啥要紧事,先别往外跑了,家里缺啥我回头托人带回来也行。”

  宋绵绵知道父亲担心她安危,但她心里早有盘算。

  她打算进城再买些米和面,家里存粮不多了。

  更重要的是,她要去找黎安当面问清楚。

  那条引水渠的工钱到底还发不发?

  若还能继续干,她还想接些活,多挣点银子贴补家用。

  “我非去一趟不可。这事耽误不得,我得把话说清楚。”

  宋母一听,急忙放下汤勺,伸手拉住女儿的手腕。

  “要不……叫你大哥或者二哥陪你一块儿去?多个照应,我也能安心些。”

  宋绵绵闻言,下意识地转头看了眼大哥。

  大哥正低头扒饭,额头上那道的伤疤还未愈合。

  她摇了摇头。

  “大哥伤还没好透,大夫说不能太劳累。还是让二哥和我去吧,二哥腿脚利索,识路又机灵。”

  宋父沉吟片刻,叹了口气,“那你可得小心些,天亮就出发,天黑前务必回来,别在外头多耽搁。”

  吃完饭,宋绵绵收拾完碗筷,便进了里屋。

  她从坛子里取出腌好的山楂,入口微甜回酸,能解乏提神,适合赶路时吃。

  “绵丫头,把这带上。”

  宋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从贴身的衣襟取出一个泛黄的小布包。

  宋绵绵认得那个布包,是母亲用旧衣角缝的,针脚细密,边角已经磨得起了毛边。

  她也知道,那里面是家里攒了许久、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动的应急钱。

  她心中一热,将它推了回去。

  “不用了爹,我兜里有钱。上次的银子还有剩的,够用了。”

  宋母在边上听见了,连忙走过来劝她。

  “城里啥都贵,米面、布匹、药草,样样比乡下翻着倍地要价。多带点钱,心里才踏实。万一出了什么意外,也不至于手足无措。”

  她一边说,一边偷偷给丈夫使了个眼色。

  宋父会意,趁女儿不注意,悄悄把小布包塞进了她随身的包袱夹层里。

  宋绵绵轻轻拍了拍腰间鼓鼓的荷包。

  “我真的够用,你们不用担心。”

  说完这句话,她便告别父母,与身边的二哥并肩走出了家门。

  两人一路无话,脚步匆匆,沿着村中小路一路前行。

  走到村口时,搭上牛车。

  宋绵绵静静望着远处,心里悄然打定主意。

  这个冬天,得多存点粮食才行,不能再拖了。

  刚进城门,宋绵绵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拉着二哥快步穿行在街巷之间,直奔之前买过的米店。

  她推门而入,环顾四周,却发现铺子里人不多。

  掌柜正懒洋洋地靠着柜台打盹儿,忽然听见门响和脚步声,他猛地惊醒。

  他抬眼看见是宋绵绵,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快步迎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