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轻笑下令:
西线:命令蜀军部队依托新建的工事,顽强防御,坚决击退魏军主力的“佯攻”,让司马懿相信他的牵制行动成功了。
东线“缺口”:这里才是真正的死亡陷阱。韩信早已将最精锐的部队(包括夜玄和魏延的真正主力)秘密集结于此,偃旗息鼓,藏于新筑的营垒之后。并故意留出一条通道,直指后方一片看似堆满粮草和器械的区域(实则是泼洒了火油的诱饵)。
机动力量:韩信亲率一支精锐骑兵,埋伏在张辽突击部队的预定退路上。
一切都按韩信的剧本上演:
司马懿主力在西线猛攻,寸步难进。
张辽率五万精骑,如预期般从“缺口”快速突入,几乎未遇抵抗。
他们顺利冲至“后勤区”,点燃了那些“粮草辎重”。
就在火光燃起,张辽感觉任务完成,准备下令撤退时——
四周突然火把大作,战鼓雷鸣!无数蜀军从看似空无一人的营垒后涌出,瞬间完成了合围!为首的正是夜玄和魏延!
“张辽!韩大帅在此等候多时了!”
魏延大笑。
夜玄更不答话,直接率军冲阵,目标直指张辽!
张辽大惊,心知中计,立刻率军奋力向后突围。
当他们付出惨重代价,好不容易冲出第一重包围圈,沿着来路溃退时,又一头撞上了韩信亲自布设的第二道防线…
与此同时,西线的司马懿看到东线火光冲天,杀声震地,已知张辽中伏,急忙下令主力全力进攻以接应,却再次被坚决的蜀军防线挡住,寸步难行。
此战,张辽所率五万精骑几乎全军覆没,张辽本人凭借超群武艺和亲兵死战,才侥幸身负重伤逃脱。司马懿不仅没能破坏蜀军后勤,反而折损了最精锐的一支机动力量和一位顶级统帅。更重要的是,他的决策逻辑被韩信完全看穿,这对他心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经此一役,司马懿彻底胆寒,再也不敢主动出击,彻底采取了龟缩战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向后方、向长安求援,将更多的兵力调入这个巨大的血肉磨坊。
见司马懿主力已被牢牢吸引,并开始从后方抽兵,韩信知道,执行下一步计划的时机到了。
马岱出动:大将马岱依计率领一万兵马,沿着褒斜道方向北上。他们没有刻意隐藏行踪,与魏军的警戒部队发生数次小规模接触战,旋即后撤,做出一种企图迂回侧翼、骚扰粮道或威胁陇道的姿态。
司马懿接到报告,冷笑一声:
“果然还有后手!想分我兵势?传令,增派两万人,加强陇道及侧翼防御,盯死这支偏师,但主力不得妄动!”
他将马岱部视为一支需要防范但并不足以改变战局的疑兵,注意力仍集中在正面韩信主力身上。
与此同时,汉中防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曹真得到司马懿的通报和朝廷严令,发动了更疯狂的进攻。阳安关、剑阁等关隘下,魏军的尸体堆积如山,但新的攻势毫不停歇。守城物资消耗极快,箭矢、滚木礌石、火油开始见底。
“丞相到!”
关键时刻,诸葛亮亲临汉中前线!他的到来,极大鼓舞了守军士气。他不再是坐镇成都的丞相,而是亲冒矢石,登上最危险的关墙。
在阳安关,他指挥士卒用最后的热油混合松脂,制作简易的燃烧瓶,看准时机投下,烧毁魏军数架冲车。
在白水关,他命人将关内民户的门板、梁柱拆下,充作滚木。在剑阁,他观察到魏军投石机的规律,亲自调整守军床弩的角度,进行精准的反击,击毁数台投石机。
诸葛亮四处救火,凭借其超凡的智慧和意志,硬生生稳住了摇摇欲坠的防线。蜀军将士见丞相如此,无不感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用血肉之躯填补防线的空缺,死战不退。汉中四关,真正成为了吞噬魏军鲜血和生命的磨盘,虽然蜀军伤亡也急剧增加,但关隘始终屹立不倒。
当司马懿的注意力被正面韩信和侧翼马岱完全吸引,且从长安调出的援兵已大部进入渭南战场时,韩信的杀招再次出现!
姜维率领精心挑选的两万精锐(多为山地行动敏捷之兵),彻底偃旗息鼓,如同沉默的群狼,借助复杂地形掩护,极其隐秘地潜行至傥骆道出口附近。
在一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姜维部突然发起雷霆万钧的攻击。留守骆谷戍的魏军措手不及,戍堡迅速被攻占。姜维毫不迟疑,立刻率军冲出傥骆道,兵锋直指渭水北岸魏军的后勤枢纽和长安方向。
“报——!丞相!大事不好!蜀将姜维率数万精锐从傥骆道杀出,已破骆谷戍,兵锋直指我军后方!”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狠狠砸在司马懿头上。
“什么?傥骆道?姜维?”
司马懿瞬间脸色煞白。他猛地意识到,马岱只是幌子,姜维这支生力军才是韩信真正的奇兵。其意图很可能是切断渭南主力与长安的联系,甚至配合韩信前后夹击。
“快!快!令长安留守部队,立刻派出所有能动用的兵马!还有刚从洛阳来的援军,分出一半。不,全部!立刻前去堵截姜维!绝不能让他在我军后方立足!快啊!”
他彻底慌了。长安本就空虚,此刻更是被他派出的援兵抽干。但他别无选择,若让姜维在后方搅得天翻地覆,甚至威胁长安,渭南六十万大军将不战自溃!
就在司马懿手忙脚乱调兵遣将去围堵姜维,长安守备降至冰点之时——渭南蜀军大营,韩信看着地图上代表魏军调动的箭头,露出了胜利在望的笑容。他对身旁的夜玄和魏延点了点头:
“时机已至。司马懿的注意力已被伯约完全吸引。长安,此刻就像一座卸下了所有盔甲的巨人。该你们了。”
为确保万无一失,韩信对夜玄和魏延的“消失”做了极其周密的安排:
魏延的替身:军中寻得一名与魏延身形、脸型颇为相似、面皮黝红的裨将。令其穿上魏延的衣甲,脸上再以朱砂混合油脂涂抹,使其面色更显赤红张扬,远观难辨真假。此替身每日不定时,或于阵前巡营,或于营门处呵斥士卒,偶尔甚至率小股部队与魏军斥候进行极短促的接触(一触即退),务必让魏军细作确信“魏延”仍活跃在主营之中。
夜玄的替身:此事更为容易。夜玄平日玄甲覆面,不露真容。只需寻一体型相近、沉默寡言的力士,穿戴一套精心仿制的铁皮包木重甲(远看与夜玄玄甲无异),手持木质巨锤与双刀模型,于每日固定时辰,在高处或阵前缓辔而行,偶尔停顿,眺望魏营。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威慑,根本无人敢近前挑战或质疑。如此双管齐下,在魏军眼中,蜀军的两大锋锐依旧存在,主营并无异常调动。
是夜,五千最精锐的死士悄然集结。这支队伍的构成极为特殊:
其中两千人,乃是从益州各大世家贡献的私兵部曲中精选出的悍勇之辈。他们多为各家僮客、门客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不少是江湖游侠出身,个人武艺高强,被韩信训练得“只知汉令,不知家规”。
另外三千人,则选自南中征召的蛮军,尤其擅长山地攀援、丛林奔袭,忍耐力极强,且对丞相诸葛亮和给予他们承诺的“兵仙”韩信抱有近乎崇拜的忠诚。这支混编部队,堪称集蜀汉之“技”与南中之“力”于一体。
他们统一配备最精良的轻便皮甲,关键部位镶嵌铁片。兵器则以环首刀、手弩、短戟、盾牌为主,辅以大量飞钩、绳索、弩箭,完美契合突袭、攀城、巷战的需求。
为解决六百里险峻行军的口粮问题,夜玄根据现代知识提出了建议:由诸葛亮督造,将炒熟的粟米、豆粉与碾碎的肉松(多为狩猎所获的牛肉、鹿肉晒干捣碎)、盐巴混合,再加入少许猪油加热后压缩塑形,制成一种硬度极高、能量充沛、不易腐坏且体积重量远小于普通粮草的“压缩军粮”。每人携带十五日的量,体积不过一个小背囊,极大地减轻了负重,提升了行军速度。
夜玄与魏延对视一眼,眼中尽是决然与炽热的战意。他们换上了与士卒们相同的轻便装束,褪去了主将的华丽标识,融入了这支沉默的军队。
“出发!”
命令低沉而有力。五千死士如同融入暗夜的幽灵,无声无息地脱离喧闹的主战场,向着那条传奇而险峻的通道——子午谷,疾奔而去。谷口幽深,仿佛巨兽之口,吞噬了这支肩负着斩首使命的利刃。等待他们的,是六百里的艰难险阻,以及那座因所有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前线而几乎毫无防备的千年古都。
仙之谋局,最后一子,悄然落定。斩首之剑,终于出鞘。
西线:命令蜀军部队依托新建的工事,顽强防御,坚决击退魏军主力的“佯攻”,让司马懿相信他的牵制行动成功了。
东线“缺口”:这里才是真正的死亡陷阱。韩信早已将最精锐的部队(包括夜玄和魏延的真正主力)秘密集结于此,偃旗息鼓,藏于新筑的营垒之后。并故意留出一条通道,直指后方一片看似堆满粮草和器械的区域(实则是泼洒了火油的诱饵)。
机动力量:韩信亲率一支精锐骑兵,埋伏在张辽突击部队的预定退路上。
一切都按韩信的剧本上演:
司马懿主力在西线猛攻,寸步难进。
张辽率五万精骑,如预期般从“缺口”快速突入,几乎未遇抵抗。
他们顺利冲至“后勤区”,点燃了那些“粮草辎重”。
就在火光燃起,张辽感觉任务完成,准备下令撤退时——
四周突然火把大作,战鼓雷鸣!无数蜀军从看似空无一人的营垒后涌出,瞬间完成了合围!为首的正是夜玄和魏延!
“张辽!韩大帅在此等候多时了!”
魏延大笑。
夜玄更不答话,直接率军冲阵,目标直指张辽!
张辽大惊,心知中计,立刻率军奋力向后突围。
当他们付出惨重代价,好不容易冲出第一重包围圈,沿着来路溃退时,又一头撞上了韩信亲自布设的第二道防线…
与此同时,西线的司马懿看到东线火光冲天,杀声震地,已知张辽中伏,急忙下令主力全力进攻以接应,却再次被坚决的蜀军防线挡住,寸步难行。
此战,张辽所率五万精骑几乎全军覆没,张辽本人凭借超群武艺和亲兵死战,才侥幸身负重伤逃脱。司马懿不仅没能破坏蜀军后勤,反而折损了最精锐的一支机动力量和一位顶级统帅。更重要的是,他的决策逻辑被韩信完全看穿,这对他心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经此一役,司马懿彻底胆寒,再也不敢主动出击,彻底采取了龟缩战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向后方、向长安求援,将更多的兵力调入这个巨大的血肉磨坊。
见司马懿主力已被牢牢吸引,并开始从后方抽兵,韩信知道,执行下一步计划的时机到了。
马岱出动:大将马岱依计率领一万兵马,沿着褒斜道方向北上。他们没有刻意隐藏行踪,与魏军的警戒部队发生数次小规模接触战,旋即后撤,做出一种企图迂回侧翼、骚扰粮道或威胁陇道的姿态。
司马懿接到报告,冷笑一声:
“果然还有后手!想分我兵势?传令,增派两万人,加强陇道及侧翼防御,盯死这支偏师,但主力不得妄动!”
他将马岱部视为一支需要防范但并不足以改变战局的疑兵,注意力仍集中在正面韩信主力身上。
与此同时,汉中防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曹真得到司马懿的通报和朝廷严令,发动了更疯狂的进攻。阳安关、剑阁等关隘下,魏军的尸体堆积如山,但新的攻势毫不停歇。守城物资消耗极快,箭矢、滚木礌石、火油开始见底。
“丞相到!”
关键时刻,诸葛亮亲临汉中前线!他的到来,极大鼓舞了守军士气。他不再是坐镇成都的丞相,而是亲冒矢石,登上最危险的关墙。
在阳安关,他指挥士卒用最后的热油混合松脂,制作简易的燃烧瓶,看准时机投下,烧毁魏军数架冲车。
在白水关,他命人将关内民户的门板、梁柱拆下,充作滚木。在剑阁,他观察到魏军投石机的规律,亲自调整守军床弩的角度,进行精准的反击,击毁数台投石机。
诸葛亮四处救火,凭借其超凡的智慧和意志,硬生生稳住了摇摇欲坠的防线。蜀军将士见丞相如此,无不感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用血肉之躯填补防线的空缺,死战不退。汉中四关,真正成为了吞噬魏军鲜血和生命的磨盘,虽然蜀军伤亡也急剧增加,但关隘始终屹立不倒。
当司马懿的注意力被正面韩信和侧翼马岱完全吸引,且从长安调出的援兵已大部进入渭南战场时,韩信的杀招再次出现!
姜维率领精心挑选的两万精锐(多为山地行动敏捷之兵),彻底偃旗息鼓,如同沉默的群狼,借助复杂地形掩护,极其隐秘地潜行至傥骆道出口附近。
在一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姜维部突然发起雷霆万钧的攻击。留守骆谷戍的魏军措手不及,戍堡迅速被攻占。姜维毫不迟疑,立刻率军冲出傥骆道,兵锋直指渭水北岸魏军的后勤枢纽和长安方向。
“报——!丞相!大事不好!蜀将姜维率数万精锐从傥骆道杀出,已破骆谷戍,兵锋直指我军后方!”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狠狠砸在司马懿头上。
“什么?傥骆道?姜维?”
司马懿瞬间脸色煞白。他猛地意识到,马岱只是幌子,姜维这支生力军才是韩信真正的奇兵。其意图很可能是切断渭南主力与长安的联系,甚至配合韩信前后夹击。
“快!快!令长安留守部队,立刻派出所有能动用的兵马!还有刚从洛阳来的援军,分出一半。不,全部!立刻前去堵截姜维!绝不能让他在我军后方立足!快啊!”
他彻底慌了。长安本就空虚,此刻更是被他派出的援兵抽干。但他别无选择,若让姜维在后方搅得天翻地覆,甚至威胁长安,渭南六十万大军将不战自溃!
就在司马懿手忙脚乱调兵遣将去围堵姜维,长安守备降至冰点之时——渭南蜀军大营,韩信看着地图上代表魏军调动的箭头,露出了胜利在望的笑容。他对身旁的夜玄和魏延点了点头:
“时机已至。司马懿的注意力已被伯约完全吸引。长安,此刻就像一座卸下了所有盔甲的巨人。该你们了。”
为确保万无一失,韩信对夜玄和魏延的“消失”做了极其周密的安排:
魏延的替身:军中寻得一名与魏延身形、脸型颇为相似、面皮黝红的裨将。令其穿上魏延的衣甲,脸上再以朱砂混合油脂涂抹,使其面色更显赤红张扬,远观难辨真假。此替身每日不定时,或于阵前巡营,或于营门处呵斥士卒,偶尔甚至率小股部队与魏军斥候进行极短促的接触(一触即退),务必让魏军细作确信“魏延”仍活跃在主营之中。
夜玄的替身:此事更为容易。夜玄平日玄甲覆面,不露真容。只需寻一体型相近、沉默寡言的力士,穿戴一套精心仿制的铁皮包木重甲(远看与夜玄玄甲无异),手持木质巨锤与双刀模型,于每日固定时辰,在高处或阵前缓辔而行,偶尔停顿,眺望魏营。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威慑,根本无人敢近前挑战或质疑。如此双管齐下,在魏军眼中,蜀军的两大锋锐依旧存在,主营并无异常调动。
是夜,五千最精锐的死士悄然集结。这支队伍的构成极为特殊:
其中两千人,乃是从益州各大世家贡献的私兵部曲中精选出的悍勇之辈。他们多为各家僮客、门客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不少是江湖游侠出身,个人武艺高强,被韩信训练得“只知汉令,不知家规”。
另外三千人,则选自南中征召的蛮军,尤其擅长山地攀援、丛林奔袭,忍耐力极强,且对丞相诸葛亮和给予他们承诺的“兵仙”韩信抱有近乎崇拜的忠诚。这支混编部队,堪称集蜀汉之“技”与南中之“力”于一体。
他们统一配备最精良的轻便皮甲,关键部位镶嵌铁片。兵器则以环首刀、手弩、短戟、盾牌为主,辅以大量飞钩、绳索、弩箭,完美契合突袭、攀城、巷战的需求。
为解决六百里险峻行军的口粮问题,夜玄根据现代知识提出了建议:由诸葛亮督造,将炒熟的粟米、豆粉与碾碎的肉松(多为狩猎所获的牛肉、鹿肉晒干捣碎)、盐巴混合,再加入少许猪油加热后压缩塑形,制成一种硬度极高、能量充沛、不易腐坏且体积重量远小于普通粮草的“压缩军粮”。每人携带十五日的量,体积不过一个小背囊,极大地减轻了负重,提升了行军速度。
夜玄与魏延对视一眼,眼中尽是决然与炽热的战意。他们换上了与士卒们相同的轻便装束,褪去了主将的华丽标识,融入了这支沉默的军队。
“出发!”
命令低沉而有力。五千死士如同融入暗夜的幽灵,无声无息地脱离喧闹的主战场,向着那条传奇而险峻的通道——子午谷,疾奔而去。谷口幽深,仿佛巨兽之口,吞噬了这支肩负着斩首使命的利刃。等待他们的,是六百里的艰难险阻,以及那座因所有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前线而几乎毫无防备的千年古都。
仙之谋局,最后一子,悄然落定。斩首之剑,终于出鞘。